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科研对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法对我国体育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现状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具有如下特点:高水平体育科研论文发表少,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少,体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少;其原因主要有:部分体育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与观念、科研氛围、整体科研能力弱。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科研水平,特提出营造讲实效的体育科研氛围,树立重视应用的体育科研导向,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研团队与加大体育科研实效性考核指标的权重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体育高校 体育科研 现状 对策
一 体育高校体育科研现状
1、体育科研论文少
笔者对13家体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1)2005-2008年13家体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刊载论文13783篇,而其中有体育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的论文只有444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22%;如果按照第一作者统计,体育高校被刊载的论文数量则更少,所占的比例则更小。
从体育高校体育教师2005-200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所占比例来看,2005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93篇,仅占2.61%,2008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上升到133篇,占3.84%,虽然体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见表2图1),但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能被体育核心刊物刊载的论文数量还很少,比例还很低。
2、体育科研课题少
笔者对全国和江苏省数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见表3),仅2007年有3项高校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7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3.53%,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0.85%;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见表4),2009年仅有2项高校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28.57%,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5.7%。
体育高校体育研究的现状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体育高校的科研基础薄弱,体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弱,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实用的“形式科研”还未得到解决,这与体育高校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体育有待研究的问题较多,有待开垦的研究领域较大。因此,如何发挥体育科研管理的最大效能,为体育教师的研究服务;如何展现独特的个性,彰显高校体育科研的特点;如何发挥科研管理的引导作用,鼓励体育教师依托原有的行业背景、围绕人才培养的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地体育科研,突出体育高校体育科研的职业性,体现本校实际的科研管理实效性,成立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体育高校体育研究体系,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
二 原因分析
1、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的认识模糊
近几年,不少体育高校纷纷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这为体育高校的体育科研建立了组织保障,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少体育高校在积极探索着,科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比较模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浓缩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的科研自主权增大了,但科研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上传下达、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成果统计等过程管理等,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浓缩和具体延伸。二是困难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体育高校的体育科研既不如与体育院校或本科院校的体育科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弱,难以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级的体育研究课题,更不要说进行高层次的体育研究。
2、参与科研的体育教师还不多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科研,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然而,体育高校大部分从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成,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缺少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升格后体育教师们普遍对参与科研不适应,存在片面认识。
3、体育科研评价标准的重心偏移
目前,许多体育高校通常采用成果计数法,到年底按照体育教师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课题研究的级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给予奖励,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奖。有些体育教师在名利的驱动下,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其研究成果往往脱离体育教学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有些体育教师进行“形式上的科研”,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得出的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加之一些机构卖书号、卖版面、卖奖项等做法,更助长了一些体育教师在科研中的投机行为。
4、科研团队奖励的度难以把握
有些体育教师虽然有科研能力,但还停留在埋头于个人单一研究的层次上,缺少与人合作、沟通的意识,攻关意识不强。体育与许多学科知识的有融合,体育科研仅仅靠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集体努力,若缺乏合作与沟通很难成功,更不要说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了。
三 实施对策
1、营造讲实效的体育科研氛围
体育高校形式上的升格到内涵的升格需要一个过程,而内涵的升格必须以科研为依托。各学校应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几个专家、学者就能完成过渡的,必须是全体教师的全方位提升。只有将营造科研氛围作为体育科研管理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引导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主动研究,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大学生在与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的不断接触中,逐渐被体育物质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所熏陶。
2、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
成立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信息收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成果转化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建立符合本学院实际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以保障学院的体育科学研究质量。体育高校体育科研以校为本,不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更不是机械地管理,而是以解决学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线服务为目标,解决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3、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研团队
体育科研管理不仅仅是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及控制管理,还应在激励导向上做文章。在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接受能力,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使命感、成就感。尤其是要形成多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实现从零散的自发研究向有组织的团队研究的转变。
关键词:体育高校 体育科研 现状 对策
一 体育高校体育科研现状
1、体育科研论文少
笔者对13家体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1)2005-2008年13家体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刊载论文13783篇,而其中有体育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的论文只有444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22%;如果按照第一作者统计,体育高校被刊载的论文数量则更少,所占的比例则更小。
从体育高校体育教师2005-200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所占比例来看,2005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93篇,仅占2.61%,2008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上升到133篇,占3.84%,虽然体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见表2图1),但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能被体育核心刊物刊载的论文数量还很少,比例还很低。
2、体育科研课题少
笔者对全国和江苏省数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见表3),仅2007年有3项高校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7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3.53%,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0.85%;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见表4),2009年仅有2项高校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28.57%,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5.7%。
体育高校体育研究的现状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体育高校的科研基础薄弱,体育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弱,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实用的“形式科研”还未得到解决,这与体育高校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体育有待研究的问题较多,有待开垦的研究领域较大。因此,如何发挥体育科研管理的最大效能,为体育教师的研究服务;如何展现独特的个性,彰显高校体育科研的特点;如何发挥科研管理的引导作用,鼓励体育教师依托原有的行业背景、围绕人才培养的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地体育科研,突出体育高校体育科研的职业性,体现本校实际的科研管理实效性,成立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建立体育高校体育研究体系,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
二 原因分析
1、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的认识模糊
近几年,不少体育高校纷纷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这为体育高校的体育科研建立了组织保障,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少体育高校在积极探索着,科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比较模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浓缩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的科研自主权增大了,但科研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上传下达、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成果统计等过程管理等,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浓缩和具体延伸。二是困难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体育高校的体育科研既不如与体育院校或本科院校的体育科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弱,难以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级的体育研究课题,更不要说进行高层次的体育研究。
2、参与科研的体育教师还不多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科研,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然而,体育高校大部分从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成,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缺少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升格后体育教师们普遍对参与科研不适应,存在片面认识。
3、体育科研评价标准的重心偏移
目前,许多体育高校通常采用成果计数法,到年底按照体育教师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课题研究的级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给予奖励,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奖。有些体育教师在名利的驱动下,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其研究成果往往脱离体育教学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有些体育教师进行“形式上的科研”,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得出的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加之一些机构卖书号、卖版面、卖奖项等做法,更助长了一些体育教师在科研中的投机行为。
4、科研团队奖励的度难以把握
有些体育教师虽然有科研能力,但还停留在埋头于个人单一研究的层次上,缺少与人合作、沟通的意识,攻关意识不强。体育与许多学科知识的有融合,体育科研仅仅靠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集体努力,若缺乏合作与沟通很难成功,更不要说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了。
三 实施对策
1、营造讲实效的体育科研氛围
体育高校形式上的升格到内涵的升格需要一个过程,而内涵的升格必须以科研为依托。各学校应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几个专家、学者就能完成过渡的,必须是全体教师的全方位提升。只有将营造科研氛围作为体育科研管理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引导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主动研究,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大学生在与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的不断接触中,逐渐被体育物质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所熏陶。
2、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
成立体育高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信息收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成果转化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建立符合本学院实际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以保障学院的体育科学研究质量。体育高校体育科研以校为本,不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更不是机械地管理,而是以解决学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线服务为目标,解决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3、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研团队
体育科研管理不仅仅是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及控制管理,还应在激励导向上做文章。在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接受能力,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使命感、成就感。尤其是要形成多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实现从零散的自发研究向有组织的团队研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