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经营教学模式完成理念到行为的蜕变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十余年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教育理念已获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课改进入深度探索、总结模式时期,如果没有可以操作的、有效支撑新课改理念的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将得而复失。学校管理者应本着这样的认识,积极经营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推向纵深,帮助广大教师完成由教育教学理念向教育教学行为的蜕变。本文将结合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研究项目“五·五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校探索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再由理念引导教学实践的一系列过程进行一番探讨。
  一、“五·五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思考
  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三个关键过程。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课前五备,课中树立“五个意识”,调动学生“五动”,将“五环节”紧密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要侧重对五种课型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课前做到“五备”。一备课标,脑中有“纲”。“纲”就是课程标准。教师应对课程标准有整体、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二备教材,胸中有本。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备学生,眼中有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基于学生的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四备教法和学法,手中有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方式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以学生学法指导为价值取向的。五备流程,展开有序。流程主要包括方法的选择、媒体的使用、活动形式的设计、知识框架的建构及反馈矫正环节等,教师要将上述方面有机整合,有序展开。
  课中树“五意识”。一树课程意识。新课程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教学生活人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生长性。二树生命意识。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要树立生命意识,从生命的高度关注教育生活,使课堂成为具生命活力的教育场所。三树会话意识。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教师要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基础上,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经验共享中生成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形态。四树创新意识。人是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万物之灵。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变化发展的动态之中。教师要常教常新,精心设计,改革教法,指导学法,创造新经验,确保课堂具有探索意识,充满活力。五树效率意识。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调动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体现出愉悦、健康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习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
  充分调动“五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的信息与记忆的关系是:靠听觉接受的信息可记忆20%,靠视觉接受的信息可记忆30%,靠听觉和视觉一起接受的信息可记忆45%。所以,“五·五有效教学模式”强调“五动”。即动脑,思考問题积极、主动、敢于提出問题;动手,操作演练娴熟规范,会做记录(笔记);动口,敢于回答問题,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简练;动眼,观察事物认真、细致;动耳,善于听取信息、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调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五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抓好“五环节”。一是坚持集体备课,盘活课前。从教师有效备课抓起,坚持“三层次备课”。第一层次就是教师在不参考任何教参的前提下,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次就是广泛参考相关资料,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案和学案;第三层次就是将自己的教案和学案拿到集体备课活动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再进行现场听课和评课,通过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促使其进行多次反思来改进教案和学案。
  二是强化学生主体,盘活课堂。教师要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盘活课程资源,优化师生交流合作等提升课堂实效。
  三是关注每个学生,盘活课后。课后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盘活课后相当关键。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落实分层教学,对作业分类,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数量、范围、等级不同的练习题,避免重复训练。
  四是提高辅导效率,盘活课外。教师对学有余力或对某一学科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应加以个性化培养,对学困生要多加关爱,耐心辅导和帮助。
  五是改进考试评价,盘活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树立起“考试的宗旨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种发展性的评价观,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规范“五种课型”。“五种课型”是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活动课,它们各有侧重和明确的教学指向。新授课——创设情境,探求新知,拓展应用,归纳提升;复习课——辨析建构,质疑解惑,整理升华,反思知新;讲评课——试题分析,评重讲难,变式演绎,系统综合;实验——设疑激情,猜想探究,实践论证,反馈评估;活动课——方案说明,活动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
  二、“五字”教学法则体现学科教学特色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教师的教学形态均有不同,要切实体现出学科味道,不论什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读、讲、练、议四要素,这应该是学科教学共有的活动形式。针对学科间差异,更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科教学特色。为此,“五·五有效教学模式”规范了课堂“五字”教学法则,针对各学科教学特点和目标,提出了“辨、品、评、拓、用”五字作为各学科教学特色要求。
  在政治、思品学科强化“辨”的意识。政治、思品课教学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等职责。思辨是一种精神、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识论。“慎思之,明辨之”,学生养成科学的怀疑批判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具备分辨现实生活中正确与错误观念的能力,才能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语文、英语、音乐、美术学科强化“品”的意识。文字魅力无穷,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精美语言的品味朗诵,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高雅音乐、绘画作品的品味与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还能激活人的思维与想象,让人在美的熏陶中,大胆地表现与积极地创造。
  在历史、地理与社会学科渗透“评”的意识,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客观评价、社会热点問题的正确关注与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与现实問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让学生具备关注生命、环保、社会与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展现“拓”的意识。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系统知识,应侧重在思维的开拓,着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分析、解决具体問题的能力,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证研究的能力,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信息、通用、体育学科体现“用”的意识,侧重在增强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使用、体验,掌握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技术素养、身体运动素质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以致用并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
  三、“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
  如果“五·五有效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一种对教育新理念服务教学的相对宏观要求或者是教学战略部署的话,“五字”教学法则则是进一步对学科教学活动形式的特别补充和要求。实际上,所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均指向教学的有效、高效,核心都是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先“探”后“引”的教学过程,真正培养学生具备“四会”能力,即会做(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会读(离开教师的时候自觉读书);会問(能不断地向书本发問,向教师发問,向社会和自然发問,具有质疑探索精神);会学(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表达)。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成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其中,会問尤其重要,会問才会学,正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思考都在“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解放了教师,调动了学生,通过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让学生超越知识,走向智慧,使学生朝着苦学一勤学—会学一善学逐渐实现蜕变。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五·五有效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五字”教学法则所形成的,其基本课堂模式以及建构价值取向如下。
  第一步:“探”入与展示(3分钟)。新课引入时间虽短,但作用不可忽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問题导语设计、简单实验现象等方式,合理导人,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注意教学内容产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如学习“光的传播速度”这一知识点时,以“为什么先见闪电而后听雷声”这样的問题可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考的氛围中。当“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样”等心理反应连锁发生时,教师便能顺利展示教学目标,明确任务,使学生在掌握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达成相关的事物上展开教与学的相关活动。
  第二步:“探”读与思考(10分钟)。课堂阅读与思考一直以来都未被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特别是理科学科更是如此。在理科课堂上,教师很少设计阅读环节,导致学生不会阅读,无法确定在阅读中学些什么,也不懂得从哪些角度去思考质疑和发现問题所在。这是目前常态课堂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探”读与思考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目标驱动下,带着任务去阅读。学习目标明确了,就会引发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解决基本問题。
  第三步:“探”疑与点拨(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疑問与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因为学生有过思考或讨论,問题的关注度集中且求知欲强。进入第三步,教师予以点拨思路,指导学法,通过“搭台子、架梯子”,循循善诱,启迪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达成問题的解决。
  第四步:“引”导与迁移(6分钟)。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帮助和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在知识巩固和内化过程中有效拓展迁移能力。
  第五步:“引”伸与评价(6分钟)。一堂扎实有效的课不应以教师和学生表面的感觉好坏来衡量,而应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来评判,以学论教。因此,对课堂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十分必要。在当堂检测中暴露問题与不足,进行针对性查漏补缺,瞬时矫正,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或引申,消化吸收,为继续学习扫清障碍。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在注重阅读思考,明确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追“本”溯“源”,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自我认知。教师通过释疑解惑,点拨思路,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延伸思考,启智培能,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努力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提高迁移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学校不仅要重实践,更要重总结。用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来指导教学行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这才是学校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建构有效、高效的课堂模式的科学途径。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微型景观是以“米级尺度”为范畴的区域,可以是一个池塘、一片林地、一座古庙或几栋民居。微型景观范围虽小,但资源丰富。以微型地理景观为目标,聚焦咫尺,深度剖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以微型地理景观为素材,常态化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微型地理景观在教学中的引入  一是课前引入
白银市辖3县2区,人口170.99万人,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其中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为国家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县,白银区、平川区为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15所,在校生28.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295个,贫困户6.65万户,贫困人口28.6万人。  深化改革强保障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的意见》。市县区政府
一、背景  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通常称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或“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他们具有很强的快速信息检索能力,更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喜欢寻求新异刺激,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诸多问题。因此,这一代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诉求。他们要求能随时随地接
【关键词】 高效课堂;学习氛围;教学  目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1—0070—01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著名教育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