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所以,要从幼儿园开始重视礼仪教学,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
一、利用故事讲读诱导教化礼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根据班上最近出现的问题,在社会教学中选择针对性强、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大班的《七彩虾》教育幼儿尊老、爱老。在学习这个故事时,孩子们异常的安静,个个积极说出自己要为爷爷奶奶做的事情,有的说为让爷爷奶奶开心为他们表演节目,唱《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他们听;有的要为爷爷奶奶扫地;有的要陪爷爷奶奶看戏曲等。还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幼儿都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故事讲解、表演,幼儿一点也不会觉得单调、枯燥,很容易理解内容,接受教育。
二、利用环境创设引导暗示礼仪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把正确的礼仪行为图片、幼儿活动典型照片及幼儿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粘贴在相应的活动区中,为幼儿的日常活动提供诱导和暗示。如:大班幼儿活动室的盥洗室可以贴上“宝宝洗手请排队”“请节约每一滴水”;在图书角贴上“你爱我,我爱你,千万别忘,我爱我家,谢谢你”等;在上下楼梯的地方贴上小脚丫,上的脚印在右边,脚尖朝上,下的脚印在左边,脚尖朝下;在休息室贴上安静休息的画面等,让礼仪教育浸润幼儿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三、利用日常生活引导渗透礼仪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关键在于抓住孩子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点。晨间活动时,幼儿互相争抢玩具,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得好的,晨间小结时表扬;解决得不好的,老师再出面调解。开学初,孩子们礼仪及礼貌用语有所退步,我就采用教师亲自有礼有节接待幼儿及家长的方式进行身教;过段时间孩子们都能有礼有节地做好入园礼仪了,我就请礼仪之星轮流做早、晚接待员;再过段时间我就请还没形成礼仪习惯的幼儿担任接待员。又如:吃午点,拿水果、饼干时,请主动谦让的幼儿分发食物并要求他们会说“你先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从正面鼓励引导幼儿理解礼貌、谦让的含义,主动做到有礼有节的谦让。再比如起床时、离园整理时,让幼儿跟好朋友互相合作,经过老师示范、讲解,幼儿很快掌握了“请你帮帮我”“我也帮帮你”等互相请求帮助、互相合作的用语,发展了幼儿互相合作能力和礼仪交往能力。
四、利用游戏活动巩固养成礼仪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用语的含义。而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情境演练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大班孩子,老师可在集体中开展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表演活动。如:“打电话游戏”。在观看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表演后,组织幼儿进行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又如:“帮助别人真快乐”。用以大带小的社会教学活动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使幼儿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倾向,从而自觉产生行为需求。我通过情境表演、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如在《大家一起玩玩具》活动中,我在孩子们看完情境表演后,组织孩子展开讨论:“明明这样做,玲玲会怎么想?”“有了好玩的玩具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让孩子把玲玲、明明的情绪与自己以往在类似情况下的感受联系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具体的分享玩具的方法、规则。为了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请分享者真诚地向分享行为发出者道谢,说出自己的愉悦体验,使分享行为发出者真切地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乐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这样的社会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很快获得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达成。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礼仪教育渗透到每个活动环节里,并运用得当,就可使文明礼仪之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街幼儿园)
一、利用故事讲读诱导教化礼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根据班上最近出现的问题,在社会教学中选择针对性强、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大班的《七彩虾》教育幼儿尊老、爱老。在学习这个故事时,孩子们异常的安静,个个积极说出自己要为爷爷奶奶做的事情,有的说为让爷爷奶奶开心为他们表演节目,唱《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他们听;有的要为爷爷奶奶扫地;有的要陪爷爷奶奶看戏曲等。还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幼儿都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故事讲解、表演,幼儿一点也不会觉得单调、枯燥,很容易理解内容,接受教育。
二、利用环境创设引导暗示礼仪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把正确的礼仪行为图片、幼儿活动典型照片及幼儿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粘贴在相应的活动区中,为幼儿的日常活动提供诱导和暗示。如:大班幼儿活动室的盥洗室可以贴上“宝宝洗手请排队”“请节约每一滴水”;在图书角贴上“你爱我,我爱你,千万别忘,我爱我家,谢谢你”等;在上下楼梯的地方贴上小脚丫,上的脚印在右边,脚尖朝上,下的脚印在左边,脚尖朝下;在休息室贴上安静休息的画面等,让礼仪教育浸润幼儿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三、利用日常生活引导渗透礼仪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关键在于抓住孩子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点。晨间活动时,幼儿互相争抢玩具,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得好的,晨间小结时表扬;解决得不好的,老师再出面调解。开学初,孩子们礼仪及礼貌用语有所退步,我就采用教师亲自有礼有节接待幼儿及家长的方式进行身教;过段时间孩子们都能有礼有节地做好入园礼仪了,我就请礼仪之星轮流做早、晚接待员;再过段时间我就请还没形成礼仪习惯的幼儿担任接待员。又如:吃午点,拿水果、饼干时,请主动谦让的幼儿分发食物并要求他们会说“你先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从正面鼓励引导幼儿理解礼貌、谦让的含义,主动做到有礼有节的谦让。再比如起床时、离园整理时,让幼儿跟好朋友互相合作,经过老师示范、讲解,幼儿很快掌握了“请你帮帮我”“我也帮帮你”等互相请求帮助、互相合作的用语,发展了幼儿互相合作能力和礼仪交往能力。
四、利用游戏活动巩固养成礼仪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用语的含义。而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情境演练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于大班孩子,老师可在集体中开展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表演活动。如:“打电话游戏”。在观看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表演后,组织幼儿进行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又如:“帮助别人真快乐”。用以大带小的社会教学活动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使幼儿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倾向,从而自觉产生行为需求。我通过情境表演、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如在《大家一起玩玩具》活动中,我在孩子们看完情境表演后,组织孩子展开讨论:“明明这样做,玲玲会怎么想?”“有了好玩的玩具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让孩子把玲玲、明明的情绪与自己以往在类似情况下的感受联系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具体的分享玩具的方法、规则。为了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请分享者真诚地向分享行为发出者道谢,说出自己的愉悦体验,使分享行为发出者真切地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乐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这样的社会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很快获得了幼儿的情感共鸣,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达成。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礼仪教育渗透到每个活动环节里,并运用得当,就可使文明礼仪之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