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每个课时或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可作为教学设计工具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将重点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顺序与关系,还能理顺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三角形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包含了三角形的定义、名称、特征、分类及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布在一至五年级各个不同阶段,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有一定理解,但已无法完整地记住所有的知识点。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用如下教学。
1. 自主回顾,再现知识。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了解他们对所学三角形知识的建构与掌握情况,复习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汇报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储备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描述以板书呈现相关知识。
2. 合作整理,构建网络。学生画出初级的思维导图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利用初级思维导图和需要复习的几个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补充,优化思维导图(图1),使几个知识点的排序更加合理与科学。然后,让学生根据优化后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并解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含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可作为概念学习工具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是数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基础。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思维导图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理,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概念的逻辑顺序,不混淆。
如人教版四上“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笔者引导学生先把两个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来(图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完善学生的认知。
在上面的思维导图中,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笔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渐将相通的地方连接起来,再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尝试总结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三、思维导图,可作为解决问题工具
在现行教材中,问题解决的条件更开放,隐蔽性更强,需要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进行条件整理,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而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個彩珠,要使两串彩珠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还比较弱,难度很大。这个时候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他们的解题策略。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移多补少”的方法,从芳芳彩珠中移2个给小军,这样大家都是10个就一样多了;有的学生就看两行珠子一样都是8个,芳芳还剩4个,那么每人平均再分两个就一样多了,也就是每人10个;还有的学生觉得小军再穿4个也是12个,两人就同样多了。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辨一辨,优化解题策略的思维导图,便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正确解题。
因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看似复杂的数量关系用思维导图有条理地列出,使抽象数量关系直观化,学生在创作数量关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经历了分析、综合、思辨,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可作为整理复习工具
整理与复习课不可能再像新授课那样详细教学,更多的是梳理、整合、归类、完善。这样一来,复习课节奏变快,对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就会倍感吃力。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形象直观,利用它进行复习与整理,可以把知识之间的关系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使原本凌乱的知识链变得条理化、顺序化,更易于学生完善认知,构筑知识网络。
例如,六年级“分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内容,笔者以“学习了分数乘法,你学到哪些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分两大块进行整理复习:一是分数乘法意义;二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各组再沿着“分数乘法意义是什么?请举例!”以及“分数乘法怎么计算?有简便计算方法吗?”两个问题让学生再细化、再讨论,不断完善思维导图,使分数乘法的知识慢慢织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如图4)。
由于有自己作品作为蓝本,学生更愿意参加复习与讨论,在展示、思辨、补充、完善中,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伴随着思维导图的有序呈现,实现知识的整合与简化,使知识更易于消化与吸收。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一、思维导图,可作为教学设计工具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将重点知识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顺序与关系,还能理顺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撑,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三角形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包含了三角形的定义、名称、特征、分类及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布在一至五年级各个不同阶段,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有一定理解,但已无法完整地记住所有的知识点。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用如下教学。
1. 自主回顾,再现知识。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了解他们对所学三角形知识的建构与掌握情况,复习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汇报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储备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描述以板书呈现相关知识。
2. 合作整理,构建网络。学生画出初级的思维导图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利用初级思维导图和需要复习的几个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补充,优化思维导图(图1),使几个知识点的排序更加合理与科学。然后,让学生根据优化后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并解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含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可作为概念学习工具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是数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基础。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思维导图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整理,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概念的逻辑顺序,不混淆。
如人教版四上“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笔者引导学生先把两个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来(图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完善学生的认知。
在上面的思维导图中,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笔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渐将相通的地方连接起来,再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尝试总结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三、思维导图,可作为解决问题工具
在现行教材中,问题解决的条件更开放,隐蔽性更强,需要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进行条件整理,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而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個彩珠,要使两串彩珠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如果采用传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还比较弱,难度很大。这个时候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他们的解题策略。有的学生用画一画“移多补少”的方法,从芳芳彩珠中移2个给小军,这样大家都是10个就一样多了;有的学生就看两行珠子一样都是8个,芳芳还剩4个,那么每人平均再分两个就一样多了,也就是每人10个;还有的学生觉得小军再穿4个也是12个,两人就同样多了。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辨一辨,优化解题策略的思维导图,便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正确解题。
因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把看似复杂的数量关系用思维导图有条理地列出,使抽象数量关系直观化,学生在创作数量关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经历了分析、综合、思辨,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可作为整理复习工具
整理与复习课不可能再像新授课那样详细教学,更多的是梳理、整合、归类、完善。这样一来,复习课节奏变快,对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就会倍感吃力。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形象直观,利用它进行复习与整理,可以把知识之间的关系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使原本凌乱的知识链变得条理化、顺序化,更易于学生完善认知,构筑知识网络。
例如,六年级“分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内容,笔者以“学习了分数乘法,你学到哪些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分两大块进行整理复习:一是分数乘法意义;二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各组再沿着“分数乘法意义是什么?请举例!”以及“分数乘法怎么计算?有简便计算方法吗?”两个问题让学生再细化、再讨论,不断完善思维导图,使分数乘法的知识慢慢织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如图4)。
由于有自己作品作为蓝本,学生更愿意参加复习与讨论,在展示、思辨、补充、完善中,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伴随着思维导图的有序呈现,实现知识的整合与简化,使知识更易于消化与吸收。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