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本身的综合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视野交融形成具体的阅读视野,它是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任何读者总是怀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具有事先预想的观念性,同时对读物又有强烈的依附性。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本是个未定的结构图式,具有“召唤性”,给读者留下许多再创造空间。这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而这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
期待视野是学生进入诗歌文本的桥梁,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反思鉴赏的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期待视野主要包括文学期待视野和生活期待视野。文学期待视野包括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写作技巧、作家流派的风格、相关的文化背景等。生活期待视野指的是学生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以及学生的文化素养、美学兴趣。如何建构、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诗歌文本的文体知识。
掌握必要的诗歌写作技巧。中学常见的诗歌写作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比喻、比拟、对比、衬托、夸张、赋、比、兴、渲染、用典。教师要利用课本中的诗歌教材来讲解各种写作技巧,如学《卫风·氓》时重谈赋、比、兴手法,学姜夔的《扬州慢》时把用典讲透,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详讲比喻的妙处,并归纳整理比较其异同,课后设置同类题型来加以巩固。
记背名家名派的风格和诗歌鉴赏的专用术语。中学常见的大家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质朴自然,屈原的典雅华美,李商隐的含蓄隽永,苏轼的气势豪放,柳永的清丽婉约。中学常见的流派:现实主义——真实地描写再现生活,揭示生活本质,《诗经》开此源头,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运用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表现理想境界,《离骚》开此源头,代表诗人有李白;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令人向上,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写乡村农家生活,多抒闲适自由之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边塞诗——作品多写大漠风光、军旅生涯,多抒戍边之苦或杀敌卫国的豪情,以岑参、高适为代表。诗歌鉴赏常用的专用术语:评主题可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深刻有力;评选材可用典型、新颖、别致、以小见大;评表达方式可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评语言可用质朴自然、典雅隽永、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气势豪放、清丽婉约;评意境可用高远深沉、雄浑壮阔、空灵寂冷、宁静恬淡、朦胧飘渺、悲凉凄切;评构思可用新颖别致、别居匠心、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评形象可用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鄙可悲。
补充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为深入理解模糊的意象意境和复杂微妙的情感建立前结构。例如讲读当代诗歌《还是那一只蟋蟀》,如果学生头脑中存贮有蟋蟀的种种表象,有捉蟋蟀的生活经验但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前结构”:不知“蟋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含的民族文化内容,不知小蟋蟀经历代文人吟咏早已成了有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蟋蟀的象征意义,也无法体验到深刻的故乡情。这时老师能先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中有关《诗经》、《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阅读杜甫、杨万里的《促织》,学生就会悟到:“蟋蟀”经久不息的“歌声”,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它植根于千年华夏文明的沃土中,是故土之情、故人之情的载体。有这样的背景文化的投射,学生就会产生高起点的“期待视野”,很快进入诗的意境。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多积累生活阅历。接受主体之所以能建构起诗歌文本意义,不仅是看了诗一般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情感与他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或相接近,他才能很快的投身于诗歌描绘的情景中,与诗人同欢乐、共悲苦。这就要求接受主体有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学生要在现实中积累一些生活常识、生活体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而且有助于辨别诗中流露的感情和表现的思想,从而提高感悟力、知解力。如狄金森《篱笆那边》,很容易唤醒学生童年的生活记忆:曾经因贪吃肯德基的鸡腿、炸薯条而上火去医院,曾经因大吃冰淇凌而闹肚子,曾经因一件向往已久的玩具未买而耿耿于怀……学生的生活阅历成了进入这首诗最好的“钥匙”。所以除了学习生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多用眼观察自然社会,多动手脚参与学校活动,多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大千世界的奥妙,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在与家人、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珍爱亲情、友情。
珍惜曾拥有过的情感体验,积累来自诗中的间接情感经验。有过爱情、别离、失恋、疾病、饥渴、天灾、人祸、战乱、亡国等深刻的情感记忆的人,当他从诗歌中有了重新温习、体验的时候,他就最易被吸引、被打动。就如许多学生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也许李诗的朦胧隐晦正合了学生心中早期的春心萌动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毕竟较狭窄,一般的学生是不会经历天灾、人祸、战乱、亡国等,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在现实中去体验一下人类所有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诗歌中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获得间接的情感经验。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美学情趣,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位。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阅读的品位高低。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经历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心理的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不相同。
多读书、读好书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扩大期待视野的最好办法。因为人们的期待视野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发展的。古人亦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讲的是文学鉴赏经验的积累问题。只有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才有可能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鉴赏经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趣,才会对古今中外的诗歌文本进行全方位的鉴赏,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学生拥有了上述的广阔的“期待视野”,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还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唤醒他们的“阅读期待”。更要善于利用优秀的诗篇,发掘诗篇里背离与超越学生期待视野的形象、主旨、情感、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期待视野是学生进入诗歌文本的桥梁,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反思鉴赏的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期待视野主要包括文学期待视野和生活期待视野。文学期待视野包括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写作技巧、作家流派的风格、相关的文化背景等。生活期待视野指的是学生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以及学生的文化素养、美学兴趣。如何建构、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诗歌文本的文体知识。
掌握必要的诗歌写作技巧。中学常见的诗歌写作技巧: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比喻、比拟、对比、衬托、夸张、赋、比、兴、渲染、用典。教师要利用课本中的诗歌教材来讲解各种写作技巧,如学《卫风·氓》时重谈赋、比、兴手法,学姜夔的《扬州慢》时把用典讲透,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详讲比喻的妙处,并归纳整理比较其异同,课后设置同类题型来加以巩固。
记背名家名派的风格和诗歌鉴赏的专用术语。中学常见的大家风格: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质朴自然,屈原的典雅华美,李商隐的含蓄隽永,苏轼的气势豪放,柳永的清丽婉约。中学常见的流派:现实主义——真实地描写再现生活,揭示生活本质,《诗经》开此源头,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运用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表现理想境界,《离骚》开此源头,代表诗人有李白;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令人向上,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写乡村农家生活,多抒闲适自由之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边塞诗——作品多写大漠风光、军旅生涯,多抒戍边之苦或杀敌卫国的豪情,以岑参、高适为代表。诗歌鉴赏常用的专用术语:评主题可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深刻有力;评选材可用典型、新颖、别致、以小见大;评表达方式可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评语言可用质朴自然、典雅隽永、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气势豪放、清丽婉约;评意境可用高远深沉、雄浑壮阔、空灵寂冷、宁静恬淡、朦胧飘渺、悲凉凄切;评构思可用新颖别致、别居匠心、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评形象可用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可亲可敬、可歌可泣、可鄙可悲。
补充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为深入理解模糊的意象意境和复杂微妙的情感建立前结构。例如讲读当代诗歌《还是那一只蟋蟀》,如果学生头脑中存贮有蟋蟀的种种表象,有捉蟋蟀的生活经验但缺少相关的文化知识“前结构”:不知“蟋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含的民族文化内容,不知小蟋蟀经历代文人吟咏早已成了有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那么就无法真正理解蟋蟀的象征意义,也无法体验到深刻的故乡情。这时老师能先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中有关《诗经》、《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阅读杜甫、杨万里的《促织》,学生就会悟到:“蟋蟀”经久不息的“歌声”,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它植根于千年华夏文明的沃土中,是故土之情、故人之情的载体。有这样的背景文化的投射,学生就会产生高起点的“期待视野”,很快进入诗的意境。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多积累生活阅历。接受主体之所以能建构起诗歌文本意义,不仅是看了诗一般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情感与他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或相接近,他才能很快的投身于诗歌描绘的情景中,与诗人同欢乐、共悲苦。这就要求接受主体有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学生要在现实中积累一些生活常识、生活体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而且有助于辨别诗中流露的感情和表现的思想,从而提高感悟力、知解力。如狄金森《篱笆那边》,很容易唤醒学生童年的生活记忆:曾经因贪吃肯德基的鸡腿、炸薯条而上火去医院,曾经因大吃冰淇凌而闹肚子,曾经因一件向往已久的玩具未买而耿耿于怀……学生的生活阅历成了进入这首诗最好的“钥匙”。所以除了学习生活,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多用眼观察自然社会,多动手脚参与学校活动,多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大千世界的奥妙,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在与家人、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珍爱亲情、友情。
珍惜曾拥有过的情感体验,积累来自诗中的间接情感经验。有过爱情、别离、失恋、疾病、饥渴、天灾、人祸、战乱、亡国等深刻的情感记忆的人,当他从诗歌中有了重新温习、体验的时候,他就最易被吸引、被打动。就如许多学生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也许李诗的朦胧隐晦正合了学生心中早期的春心萌动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毕竟较狭窄,一般的学生是不会经历天灾、人祸、战乱、亡国等,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在现实中去体验一下人类所有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诗歌中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获得间接的情感经验。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美学情趣,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品位。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阅读的品位高低。同年龄段的人由于经历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心理的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不相同。
多读书、读好书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扩大期待视野的最好办法。因为人们的期待视野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发展的。古人亦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讲的是文学鉴赏经验的积累问题。只有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才有可能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鉴赏经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的东西。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趣,才会对古今中外的诗歌文本进行全方位的鉴赏,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学生拥有了上述的广阔的“期待视野”,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还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唤醒他们的“阅读期待”。更要善于利用优秀的诗篇,发掘诗篇里背离与超越学生期待视野的形象、主旨、情感、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