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中提出的“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法政学院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包括法制文娱活动,法律咨询援助,法制爱心课堂等,积极开展法制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小学活动。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营造校园与社区法制氛围,普及学生与居民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综合法律素养。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步入社会大舞台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使得高校的法治教育和学生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法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51-01
一、引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法治建设居于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符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普遍原则,也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鲜明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质和顺应世界潮流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国家战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精神,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提炼法治教育特色,打造法治教育活动的品牌。探索如何发挥高校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力量。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弘扬法治精神,彰显师大情怀;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依法治国”为宗旨,通过积极开展法治服务进高校、进社区、进专业机构的“三进活动”,辅以完善“法律微课堂”、“法制情景剧”、“法律咨询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和市民综合法律素养、营造校园与社区法治文化氛围的效果。同时也全方位地锻炼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认知,为每一位学生步入社会大舞台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校的法治教育和学生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与社区、小学、专业司法机构相合作,成立普法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通过为民普法,增加居民法律常识,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共同建设和谐法制社会。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力量做好法制科普教育工作,充分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依托某高校法政学院,该院已举行了10年的校园法制文化节,积累了一定的高校大学生法制科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今年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与校外单位合作,创新法制科普建设。
(一)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教育平台,创新宣传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等多个实体平台联合开展法制活动。通过海报、KT板的展示,以及开展“趣味法制宣传知识问答”、“横幅签名法制倡议”、“法制电影露天展播”等多时段多角度的活动,吸引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开辟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将“法制小访谈”、“法制节代言人”、“举牌街拍”等制作出小视频推送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号,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使法制活动深入人心。
线上线下平台的充分利用,召集了全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并将活动期间的各种精彩瞬间同步在网上宣传,在各平台的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传媒同步发布,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
(二)校内校外结合,加强自我历练,提升服务功能
通过校外和校内的网格化教育,在活动内容上追求与时俱进,在活动形式上体现丰富多彩,让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交相辉映,将学生的自我历练与高校的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良性互动局面。
1.“读书明理,学法知行”——精心组织校内系列活动
讲座、竞赛、游戏,学法辨是非。每届法制文化节均契合社会热点开展系列讲座,如《世博中的法律现象》,《新劳动法项和人才测评效应》,《出国手续办理,出入境法律法规》等,使广大师生掌握更多法律知识,明确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职业与法”知识竞赛、普法游园会“权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感受法律的魅力。
辩论赛、模拟法庭,用法止纷争。学院主张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历年法制节活动中,相继举行了“知假买假是否享受商店承诺的‘假一赔一’”、“在读大学生就业是否应得到允许”等专题辩论赛。2015年,结合当前热播剧《何以笙箫默》,以“法律,何以你我皆需要”为主题,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出肖像权的重要性,进行了“照片所有权问题”的模拟法庭。无论是辩论赛,还是模拟法庭,都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对庭审活动、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服務社会,与法同行”——大力开展校外系列活动
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建,使普法宣传多样化。今年我院与5所专业法治机构合作,进行普法宣传。积极开展“推进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的宪法宣传日活动、“我和警营有个约定”的警营参观等系列活动,通过对派出所办公场所的参观,警车功能构造的了解,法律案例的解答,具体化、专门化的法律指导,让参与者深度感受到“警随你我,警动校园”的法治氛围。
借助爱心学校,使法治课程专业化。学院借助高校享誉社会的寒暑假爱心学校这一平台,打造量身定制的法治课程与教材,扩大宣传效应。2015年,在小学开设普法爱心课堂,将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共秩序、文明行为准则引入儿童心灵。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是构建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每次活动,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科学化的部署,使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专业认同感,调整专业认知偏差,科学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法律主体意识和法律服务意识。
二是营造了校园内知法、遵法、守法的文化氛围。学院每一届法制文化节都确定一个主题,重点宣传各类法律知识,从宪法、民法、刑法到消费者权益法、知识产权保护法、保密法、档案法、环境保护法等等,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广大师生知法、尊法、守法,很好地营造了依法治校的校园氛围。
三是增强了学校以专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通过与社区街道、司法局、中小学等多领域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之以恒地为学校、社区开展大量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增强了学校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法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51-01
一、引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法治建设居于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符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普遍原则,也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鲜明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质和顺应世界潮流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国家战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精神,完善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提炼法治教育特色,打造法治教育活动的品牌。探索如何发挥高校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力量。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弘扬法治精神,彰显师大情怀;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依法治国”为宗旨,通过积极开展法治服务进高校、进社区、进专业机构的“三进活动”,辅以完善“法律微课堂”、“法制情景剧”、“法律咨询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达到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和市民综合法律素养、营造校园与社区法治文化氛围的效果。同时也全方位地锻炼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认知,为每一位学生步入社会大舞台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校的法治教育和学生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与社区、小学、专业司法机构相合作,成立普法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通过为民普法,增加居民法律常识,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共同建设和谐法制社会。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力量做好法制科普教育工作,充分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依托某高校法政学院,该院已举行了10年的校园法制文化节,积累了一定的高校大学生法制科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今年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与校外单位合作,创新法制科普建设。
(一)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教育平台,创新宣传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等多个实体平台联合开展法制活动。通过海报、KT板的展示,以及开展“趣味法制宣传知识问答”、“横幅签名法制倡议”、“法制电影露天展播”等多时段多角度的活动,吸引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开辟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将“法制小访谈”、“法制节代言人”、“举牌街拍”等制作出小视频推送在微信、微博等公众号,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使法制活动深入人心。
线上线下平台的充分利用,召集了全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并将活动期间的各种精彩瞬间同步在网上宣传,在各平台的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传媒同步发布,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
(二)校内校外结合,加强自我历练,提升服务功能
通过校外和校内的网格化教育,在活动内容上追求与时俱进,在活动形式上体现丰富多彩,让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交相辉映,将学生的自我历练与高校的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良性互动局面。
1.“读书明理,学法知行”——精心组织校内系列活动
讲座、竞赛、游戏,学法辨是非。每届法制文化节均契合社会热点开展系列讲座,如《世博中的法律现象》,《新劳动法项和人才测评效应》,《出国手续办理,出入境法律法规》等,使广大师生掌握更多法律知识,明确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职业与法”知识竞赛、普法游园会“权利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感受法律的魅力。
辩论赛、模拟法庭,用法止纷争。学院主张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历年法制节活动中,相继举行了“知假买假是否享受商店承诺的‘假一赔一’”、“在读大学生就业是否应得到允许”等专题辩论赛。2015年,结合当前热播剧《何以笙箫默》,以“法律,何以你我皆需要”为主题,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出肖像权的重要性,进行了“照片所有权问题”的模拟法庭。无论是辩论赛,还是模拟法庭,都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对庭审活动、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服務社会,与法同行”——大力开展校外系列活动
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建,使普法宣传多样化。今年我院与5所专业法治机构合作,进行普法宣传。积极开展“推进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的宪法宣传日活动、“我和警营有个约定”的警营参观等系列活动,通过对派出所办公场所的参观,警车功能构造的了解,法律案例的解答,具体化、专门化的法律指导,让参与者深度感受到“警随你我,警动校园”的法治氛围。
借助爱心学校,使法治课程专业化。学院借助高校享誉社会的寒暑假爱心学校这一平台,打造量身定制的法治课程与教材,扩大宣传效应。2015年,在小学开设普法爱心课堂,将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共秩序、文明行为准则引入儿童心灵。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是构建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每次活动,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和科学化的部署,使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专业认同感,调整专业认知偏差,科学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法律主体意识和法律服务意识。
二是营造了校园内知法、遵法、守法的文化氛围。学院每一届法制文化节都确定一个主题,重点宣传各类法律知识,从宪法、民法、刑法到消费者权益法、知识产权保护法、保密法、档案法、环境保护法等等,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广大师生知法、尊法、守法,很好地营造了依法治校的校园氛围。
三是增强了学校以专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通过与社区街道、司法局、中小学等多领域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之以恒地为学校、社区开展大量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增强了学校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