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也就是说,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搜集、积累和发掘习作素材,提倡写出生活的真实面目。一线的语文老师们对此也都有清晰的认识,都在积极地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强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可翻开学生的习作簿、作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写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东西,但表达上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选取几段例子加以说明。
1 语句表达不流畅。学生习作中的语病首先表现为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如前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句式杂糅等。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洋槐树的枝像小树苗一样翠绿,河边一些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一样,既美丽又漂亮。”文中“枝像小树苗”用同一种事物作比本身不合规范,加上“枝”的特点为“翠绿”就更不符事实。下一句“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意思表达明显不通畅,“美丽漂亮”同义词连用重复累赘。其次是句与句之间承接不自然,意思不连贯。例如“过山车慢慢地出发了,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尖叫声。”这两分句之间至少得加上“爬到最高点时突然飞速而下,这时”,这样才显得承接自然,意思连贯。
2 描写事物无顺序。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走进果园就会看到很多水果,走出果园就是我家的厨房。那里还有广播电视塔,也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只要你过那条小河,就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了。”这里写到了自己的家、果园、电视塔、小河,可这几样景物分别在哪个方位,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叫人看了很不清楚,主要问题是这位学生没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 重点内容不具体。学校庆“六一”开展了游艺活动,按理说,学生对于亲身经历的事应该能写得头头是道。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玩的第一个活动是‘贴鼻子’,工作人员用毛巾把我的眼睛蒙住。我把鼻子贴到右边脸上去了。我第一样活动没有得到奖品。我玩第二个项目‘掌上明珠’,我走了四圈,老师给了我一把尺子。”这是典型的“记账式”作文,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过程缺乏描写,活动的趣味得不到显现。
4 叙述事物无中心。现摘录四年级学生的一篇考试作文如下:
我的朋友
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叫奶奶陪我去医院里看病,妈妈把我送进医院,叫我在医院里等奶奶。等了半天时间我的朋友来了,过了一会儿奶奶也来了,我和我的朋友讲了一会儿的话,医生来了,奶奶叫我走进去,医生问发高烧发到了几度,奶奶回答说:“发到了38度”。医生说:“要吊盐水了。”我正在吊盐水的时候,我说:“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我的朋友把窗帘拉好。他对我说:“现在你觉得凉快些了吧。”我点点头说:“是的。”过了一会儿,一瓶盐水吊完了,又换上了另一瓶。过了一会儿,另外一瓶也吊完了。吊好盐水以后,我陪我的朋友在池塘边看小金鱼,又到了老年活动室玩了一会儿。我问奶奶几点钟了,奶奶回答说:“两点钟了。”我听了以后叫我的朋友一起跟我们回家。他说:“我们回家以后我们来打乒乓吧。”我说:“好。”回到家,我们又叫来几个人一起来打乒乓。
本文题目是《我的朋友》,可到底想表现朋友的什么特点、品质,这位学生是一头雾水,写得更多的反而是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准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学生的问题似乎就出在“具体明确”和“文从字顺”上。究其原因,是老师们上习作课时在选材上启发得较多,而在如何“具体明确”和“文从字顺”上趋于淡化,即使有所涉及但也指导不细。或许这也跟课标中过多地强调了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而很少提及对学生进行中心、条理、描写等写法技巧的训练有关。笔者认为,表达反映真实生活固然重要,但就像书法绘画需要讲究笔画线条、落笔运笔等基本功一样,学生习作教学中对联句成段、连段成篇等表达技法的训练同样不能偏废。根据笔者的实践,认为以下三条不失为进行训练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1 利用教材范例,多作仿写训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从文字锤炼,还是文章的章法来讲大多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利用语文教材,读中学法,读写结合,多作片断训练,是进行技法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课文中典型描写的段落,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训练。
2 抓住生活场景,详作过程指导。我觉得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人、事、景、物能有顺序地具体明确地写出来,这不是生来就会、无师自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确,只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写,但绝不是“今天写六一节活动,你们去写吧”这么简单。至少在他们第一次接触某一类文章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以一个常规下如何写的范式,也就是得由教师领着他们走一个写的过程。否则,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跟前面列举的那样。就拿前面问题“3”中的“贴鼻子”活动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来回忆这个游戏的整个过程,是怎么开始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然后领着学生详细地一句一句地写下来。笔者认为,生活中人、事、景、物丰富多彩,只有及时抓住这些呈现于眼前的场景,让学生经历各种题材的常规写法后,学生才能学会写各种题材的文章。
3 发现表达问题,即作现场修改。当前,各门学科都挺强调汇编错题集,分析研究错题形成的原因,以警示学生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学生的习作在表达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样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写作方法的有效资源。有时一些典型的表达问题,如果能及时面对面进行剖析指导,其效果会比正面教学更直接。一般情况下,学生习作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有语句不连贯通顺、内容不具体明确、描写杂乱无序等等。之所以提倡学生作文的个别面批,其用意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剖析指点。如果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比较典型的病文,那就非常有必要及时拿出来作“镜子”,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在集体的诊断修改中明白应该如何、不该怎样。事实证明,这种辨析讨论和实际修改的过程,比重新布置写另一篇习作所取得的功效更大。在这样一次次的现场修改过程中,学生对写作文时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的认识会不断强化,从而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基本能力。
1 语句表达不流畅。学生习作中的语病首先表现为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如前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句式杂糅等。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洋槐树的枝像小树苗一样翠绿,河边一些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一样,既美丽又漂亮。”文中“枝像小树苗”用同一种事物作比本身不合规范,加上“枝”的特点为“翠绿”就更不符事实。下一句“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意思表达明显不通畅,“美丽漂亮”同义词连用重复累赘。其次是句与句之间承接不自然,意思不连贯。例如“过山车慢慢地出发了,耳边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尖叫声。”这两分句之间至少得加上“爬到最高点时突然飞速而下,这时”,这样才显得承接自然,意思连贯。
2 描写事物无顺序。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走进果园就会看到很多水果,走出果园就是我家的厨房。那里还有广播电视塔,也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只要你过那条小河,就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了。”这里写到了自己的家、果园、电视塔、小河,可这几样景物分别在哪个方位,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叫人看了很不清楚,主要问题是这位学生没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3 重点内容不具体。学校庆“六一”开展了游艺活动,按理说,学生对于亲身经历的事应该能写得头头是道。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玩的第一个活动是‘贴鼻子’,工作人员用毛巾把我的眼睛蒙住。我把鼻子贴到右边脸上去了。我第一样活动没有得到奖品。我玩第二个项目‘掌上明珠’,我走了四圈,老师给了我一把尺子。”这是典型的“记账式”作文,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过程缺乏描写,活动的趣味得不到显现。
4 叙述事物无中心。现摘录四年级学生的一篇考试作文如下:
我的朋友
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叫奶奶陪我去医院里看病,妈妈把我送进医院,叫我在医院里等奶奶。等了半天时间我的朋友来了,过了一会儿奶奶也来了,我和我的朋友讲了一会儿的话,医生来了,奶奶叫我走进去,医生问发高烧发到了几度,奶奶回答说:“发到了38度”。医生说:“要吊盐水了。”我正在吊盐水的时候,我说:“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我的朋友把窗帘拉好。他对我说:“现在你觉得凉快些了吧。”我点点头说:“是的。”过了一会儿,一瓶盐水吊完了,又换上了另一瓶。过了一会儿,另外一瓶也吊完了。吊好盐水以后,我陪我的朋友在池塘边看小金鱼,又到了老年活动室玩了一会儿。我问奶奶几点钟了,奶奶回答说:“两点钟了。”我听了以后叫我的朋友一起跟我们回家。他说:“我们回家以后我们来打乒乓吧。”我说:“好。”回到家,我们又叫来几个人一起来打乒乓。
本文题目是《我的朋友》,可到底想表现朋友的什么特点、品质,这位学生是一头雾水,写得更多的反而是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准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学生的问题似乎就出在“具体明确”和“文从字顺”上。究其原因,是老师们上习作课时在选材上启发得较多,而在如何“具体明确”和“文从字顺”上趋于淡化,即使有所涉及但也指导不细。或许这也跟课标中过多地强调了生活中写作素材的发掘与积累,而很少提及对学生进行中心、条理、描写等写法技巧的训练有关。笔者认为,表达反映真实生活固然重要,但就像书法绘画需要讲究笔画线条、落笔运笔等基本功一样,学生习作教学中对联句成段、连段成篇等表达技法的训练同样不能偏废。根据笔者的实践,认为以下三条不失为进行训练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1 利用教材范例,多作仿写训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从文字锤炼,还是文章的章法来讲大多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利用语文教材,读中学法,读写结合,多作片断训练,是进行技法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课文中典型描写的段落,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训练。
2 抓住生活场景,详作过程指导。我觉得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人、事、景、物能有顺序地具体明确地写出来,这不是生来就会、无师自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确,只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写,但绝不是“今天写六一节活动,你们去写吧”这么简单。至少在他们第一次接触某一类文章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以一个常规下如何写的范式,也就是得由教师领着他们走一个写的过程。否则,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跟前面列举的那样。就拿前面问题“3”中的“贴鼻子”活动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来回忆这个游戏的整个过程,是怎么开始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然后领着学生详细地一句一句地写下来。笔者认为,生活中人、事、景、物丰富多彩,只有及时抓住这些呈现于眼前的场景,让学生经历各种题材的常规写法后,学生才能学会写各种题材的文章。
3 发现表达问题,即作现场修改。当前,各门学科都挺强调汇编错题集,分析研究错题形成的原因,以警示学生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学生的习作在表达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样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写作方法的有效资源。有时一些典型的表达问题,如果能及时面对面进行剖析指导,其效果会比正面教学更直接。一般情况下,学生习作中所反映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有语句不连贯通顺、内容不具体明确、描写杂乱无序等等。之所以提倡学生作文的个别面批,其用意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不同的剖析指点。如果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比较典型的病文,那就非常有必要及时拿出来作“镜子”,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在集体的诊断修改中明白应该如何、不该怎样。事实证明,这种辨析讨论和实际修改的过程,比重新布置写另一篇习作所取得的功效更大。在这样一次次的现场修改过程中,学生对写作文时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的认识会不断强化,从而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