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制香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贵州的水磨故央是与西藏的尼木藏香、江苏的竹泓制香、福建的永春篾香齐名的独特制香工艺之一。
“故央”是布依语,译成汉语就是“制香”,也称“擀香”。布依族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山神、土地神、水神、秧神等等不一而足。祭祀酬神、婚丧年节,重要时刻都少不了一支香,可以说布依人一生都是和香相依相伴,因此制香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漂亮的制香人
安龙县戈塘镇静静流淌的香车河,如同温婉的女子,温柔地牵起安龙县戈塘镇两岸的硐广村和附近相邻的村寨,这里流传着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的制香手艺。这里的村民从孩童时代就是闻着“香味”出生长大,5、6岁时就开始帮着家里人揉香粑,8、9岁时帮着大人把擀好的香压平,再大些就学会了整个制香流程。
贵州省省级水磨制香传承人余荣珍也是如此。初见余荣珍老人,一身典型的布依族传统装扮——青色斜襟长衫,领口、袖口缀有花边,头缠黑色包布,虽已年逾古稀,身形瘦弱,但脸上充满笑意。
香车河村的制香人家有80来户,其中硐广村有6户。我问她“那为什么你是非遗传承人?”老人亮亮的眼睛里掠过一丝羞涩的答,“他们说漂亮,我漂亮,我的香漂亮”,再想不到是这样率真坦诚的回答。
余荣珍9岁学会制香,14岁从河对岸嫁过来,在操持一大家人生活之余,不忘制香卖钱给家里添补点家用。余荣珍用一句土话告诉我,“腊肉骨头,舍不得丢”,也就是大钱小钱都别轻易放过。看似神圣、神秘的非遗技艺就是通过这么朴素而可爱的思想传承下来的。
“故央”制香“六式”
“故央”制香工序复杂,却并非精致繁复的斟斤酌两,布依族从制作到燃香都透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洒脱纯粹。
推浆:“故央”制香的第一要务是做木粉饼。全村就一辆香粑车,只有一个做木粉饼的“爷叔”。逢着农闲该制香的季节,村周围香樟树、枫香树、冬瓜树、侧柏树……茂密的生长,“爷叔”从这些香树里相准一棵,先敬过树神,才能把树砍倒,树干截成30-40厘米的小节,每节中间打上孔固定在香粑车上。利用香车河的天然水流为动力,木料与磨石随着香粑车的转动研磨出细腻的木浆水。
制饼:“爷叔”先将静置的浆水蒸一遍,沉淀出清香细腻的木浆,再用布袋小心的将木浆装起来,以熟练的手法牢牢团成大小适合的饼状。布袋被一个个堆放在墙边静待清风日月褪去它的水分,酝酿出芬芳,至此供给全村人家制香的原材料就有了。
调粑:家里备好木粉饼,就到了制香人上山采叶的时候。香叶、马桑叶、柏枝叶、艾蒿叶……采哪种树叶、采多少量,既凭制香人的经验,又随老天爷的心意——长势繁茂的必将受到制香人的青睐。制香人采回将其晒干,用碓舂成细密的香粉。把木粉饼敲一块舂碎,合着香粉、水按比例配制,反复揉搓、调和直至细腻的膏糊状,发酵1个小时后,才成了制香的主料——香粑。
擀香:用香刀把桌上的香粑刮到香桌边缘的条形香斗上,留下筷子粗细的香粑条子,要记得刮掉多余的香粑。制香人左手拿着香签的一头,另一头放在香斗右端的香粑上,右手拿着香刀按在香斗上有香签和香粑的地方,左手灵巧转动香签,香斗上的条形香粑就裹在香签上,就有了香的雏形。
上色:把“初香”放入香面中滚动,既给香上了色,又加深了香的层次,上色的香面分三类,松绿色的香粉能成为青香的外衣,木粉捣成面制出来的则是少见的白香,红香的香面则是把一种叫“红土石”的矿石碾碎,混上干木粉,形成一种雅致的曙色。
晾干:把香平放在香桌上,右手的力度很重要,拿着香板轻轻地擀,让香滚动,循环往復,直到它均匀、平整、美观。最后让擀好的香在墙角一排排站好,看日出日落,看倦鸟归巢,天地让香色更加浅淡雅致,“故央”香就算做得了。
特殊的青草香隐隐宁神静气,草木带着点药性,燃起来驱蚊灭虫,惊蛰后任谁家都得常备几把。
等待变革的“故央”
布依“故央”做出来的香很结实,村里小孩子玩耍时常会抄起一把刚做好的香,嘻嘻哈哈你追我打,打完了香也不会散,这种“打香架”是其他地方不能体会的。更有趣的是,这香还是“点水烟”的最佳工具。“吃”水烟是布依族男子的一大喜好,长长的水烟筒工艺精致。村里的男人们农闲时、余晖后,便会找个舒服的地方坐成一圈,只燃一根香,传着点水烟,哪怕所有人的水烟筒都点好了香也不会灭。伴着香气,农人们闲话桑麻。
虽是非遗技艺,但余荣珍的香却卖的便宜得惊人。外面的老板来收购,一百块钱能得一大捆,转手就能卖两百元不止。余荣珍一年到头卖香,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只能算给家里添个零头。她没怎么出过远门,只有一次去了六盘水的娘娘山,看到山脚下卖提香,小的卖一元一根,大的好几元,简直乍舌又羡慕。问她为什么不把香价提高一些,她答一来是周边的人家自己都会做香,也时常自己做,卖不上价;二来是家庭式作坊,量也有限;三是她虽传承古法,但发展不足。“故央”古法制香有三四十厘米长,虽心存把香做得精致小巧的想法,但常常又被生活琐事冲淡了。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古人“燔木升烟、告祭天地”,建立起“人神沟通”的重要桥梁;从春秋佩香之德到汉代和香之贵;从盛唐用香之华到两宋燃香之广,再到明清品香之势,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发展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举香祭拜,也成为全球华人宗教信仰的共同表达。带着灵气的布依故央因着本性自然而生,随着天然而代代相传,或许会有一天因为某个英才而发扬光大。对余荣珍这些布依族人而言,随着河水流淌年复一年缓缓转动的木质香车,总会向人们唱着一段段故央歌:“是谁光着脚在河里把鱼摸,是谁扯着嗓子在山上唱歌,是谁转动了香车在河边慢慢磨……”(责任编辑/杨倩)
手艺人问答
《乡村地理》:您家是二层小楼,为什么二楼还是土坯不装修,还缺了朝西的这面墙呢?
余荣珍:这是方便晒香的,做得多了需要的空间就大。有香的时候晒香,有粮的时候晒粮,这样下雨也不怕。你看,我这顶上住着燕子,后面住着鸽子,都是自己飞来不走的,也不好装修了。
《乡村地理》:你每天能做多少根香?什么时候最忙碌?能有多少收入呢?
余荣珍:从早到晚不歇的话,每天能做2000-3000根香吧。一捆香十把卖100元,一把大概100根左右。红白事或者过年期间,周围布依族,要从年三十点香至大年十五,这段时间是最忙碌的时候,要加班加点的做,好多卖点钱。现在肯做香的人家,政府都给补助。我是传承人,每年有5000元的国家补助。
《乡村地理》:你的孩子们都会制香吗?他们会继承你的手艺吗?
余荣珍:我的儿子们小时候也都跟着捏香粑、擀香签,拿着香淘气,做是都会做!只是要他们靠这个过日子是不行的,常做这个的大多是村里做不得其他活计的人,也算是村里人的“养老保险”吧。现在有个小孙子跟在我身边,倒是喜欢帮我做得很,但是大了还是要看他的想法。不管传给哪个,等遇到心诚的孩子再说吧。
《乡村地理》:对于咱们“故央”的推广,你有什么想法吗?
余荣珍:我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几乎没出过什么远门,唯一有一次带我去展示非遗传承技艺,现场的人抢着想买。可惜当时现擀的香还没干,不然当场送点给他们也开心呀。也有来采访探望的人,建议我做得小点精致点,我懂得太少,你们也帮我想想嘛。
“故央”是布依语,译成汉语就是“制香”,也称“擀香”。布依族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山神、土地神、水神、秧神等等不一而足。祭祀酬神、婚丧年节,重要时刻都少不了一支香,可以说布依人一生都是和香相依相伴,因此制香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漂亮的制香人
安龙县戈塘镇静静流淌的香车河,如同温婉的女子,温柔地牵起安龙县戈塘镇两岸的硐广村和附近相邻的村寨,这里流传着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的制香手艺。这里的村民从孩童时代就是闻着“香味”出生长大,5、6岁时就开始帮着家里人揉香粑,8、9岁时帮着大人把擀好的香压平,再大些就学会了整个制香流程。
贵州省省级水磨制香传承人余荣珍也是如此。初见余荣珍老人,一身典型的布依族传统装扮——青色斜襟长衫,领口、袖口缀有花边,头缠黑色包布,虽已年逾古稀,身形瘦弱,但脸上充满笑意。
香车河村的制香人家有80来户,其中硐广村有6户。我问她“那为什么你是非遗传承人?”老人亮亮的眼睛里掠过一丝羞涩的答,“他们说漂亮,我漂亮,我的香漂亮”,再想不到是这样率真坦诚的回答。
余荣珍9岁学会制香,14岁从河对岸嫁过来,在操持一大家人生活之余,不忘制香卖钱给家里添补点家用。余荣珍用一句土话告诉我,“腊肉骨头,舍不得丢”,也就是大钱小钱都别轻易放过。看似神圣、神秘的非遗技艺就是通过这么朴素而可爱的思想传承下来的。
“故央”制香“六式”
“故央”制香工序复杂,却并非精致繁复的斟斤酌两,布依族从制作到燃香都透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洒脱纯粹。
推浆:“故央”制香的第一要务是做木粉饼。全村就一辆香粑车,只有一个做木粉饼的“爷叔”。逢着农闲该制香的季节,村周围香樟树、枫香树、冬瓜树、侧柏树……茂密的生长,“爷叔”从这些香树里相准一棵,先敬过树神,才能把树砍倒,树干截成30-40厘米的小节,每节中间打上孔固定在香粑车上。利用香车河的天然水流为动力,木料与磨石随着香粑车的转动研磨出细腻的木浆水。
制饼:“爷叔”先将静置的浆水蒸一遍,沉淀出清香细腻的木浆,再用布袋小心的将木浆装起来,以熟练的手法牢牢团成大小适合的饼状。布袋被一个个堆放在墙边静待清风日月褪去它的水分,酝酿出芬芳,至此供给全村人家制香的原材料就有了。
调粑:家里备好木粉饼,就到了制香人上山采叶的时候。香叶、马桑叶、柏枝叶、艾蒿叶……采哪种树叶、采多少量,既凭制香人的经验,又随老天爷的心意——长势繁茂的必将受到制香人的青睐。制香人采回将其晒干,用碓舂成细密的香粉。把木粉饼敲一块舂碎,合着香粉、水按比例配制,反复揉搓、调和直至细腻的膏糊状,发酵1个小时后,才成了制香的主料——香粑。
擀香:用香刀把桌上的香粑刮到香桌边缘的条形香斗上,留下筷子粗细的香粑条子,要记得刮掉多余的香粑。制香人左手拿着香签的一头,另一头放在香斗右端的香粑上,右手拿着香刀按在香斗上有香签和香粑的地方,左手灵巧转动香签,香斗上的条形香粑就裹在香签上,就有了香的雏形。
上色:把“初香”放入香面中滚动,既给香上了色,又加深了香的层次,上色的香面分三类,松绿色的香粉能成为青香的外衣,木粉捣成面制出来的则是少见的白香,红香的香面则是把一种叫“红土石”的矿石碾碎,混上干木粉,形成一种雅致的曙色。
晾干:把香平放在香桌上,右手的力度很重要,拿着香板轻轻地擀,让香滚动,循环往復,直到它均匀、平整、美观。最后让擀好的香在墙角一排排站好,看日出日落,看倦鸟归巢,天地让香色更加浅淡雅致,“故央”香就算做得了。
特殊的青草香隐隐宁神静气,草木带着点药性,燃起来驱蚊灭虫,惊蛰后任谁家都得常备几把。
等待变革的“故央”
布依“故央”做出来的香很结实,村里小孩子玩耍时常会抄起一把刚做好的香,嘻嘻哈哈你追我打,打完了香也不会散,这种“打香架”是其他地方不能体会的。更有趣的是,这香还是“点水烟”的最佳工具。“吃”水烟是布依族男子的一大喜好,长长的水烟筒工艺精致。村里的男人们农闲时、余晖后,便会找个舒服的地方坐成一圈,只燃一根香,传着点水烟,哪怕所有人的水烟筒都点好了香也不会灭。伴着香气,农人们闲话桑麻。
虽是非遗技艺,但余荣珍的香却卖的便宜得惊人。外面的老板来收购,一百块钱能得一大捆,转手就能卖两百元不止。余荣珍一年到头卖香,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只能算给家里添个零头。她没怎么出过远门,只有一次去了六盘水的娘娘山,看到山脚下卖提香,小的卖一元一根,大的好几元,简直乍舌又羡慕。问她为什么不把香价提高一些,她答一来是周边的人家自己都会做香,也时常自己做,卖不上价;二来是家庭式作坊,量也有限;三是她虽传承古法,但发展不足。“故央”古法制香有三四十厘米长,虽心存把香做得精致小巧的想法,但常常又被生活琐事冲淡了。
中国香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史前6000多年,古人“燔木升烟、告祭天地”,建立起“人神沟通”的重要桥梁;从春秋佩香之德到汉代和香之贵;从盛唐用香之华到两宋燃香之广,再到明清品香之势,随着中华文脉的逐渐清晰,发展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举香祭拜,也成为全球华人宗教信仰的共同表达。带着灵气的布依故央因着本性自然而生,随着天然而代代相传,或许会有一天因为某个英才而发扬光大。对余荣珍这些布依族人而言,随着河水流淌年复一年缓缓转动的木质香车,总会向人们唱着一段段故央歌:“是谁光着脚在河里把鱼摸,是谁扯着嗓子在山上唱歌,是谁转动了香车在河边慢慢磨……”(责任编辑/杨倩)
手艺人问答
《乡村地理》:您家是二层小楼,为什么二楼还是土坯不装修,还缺了朝西的这面墙呢?
余荣珍:这是方便晒香的,做得多了需要的空间就大。有香的时候晒香,有粮的时候晒粮,这样下雨也不怕。你看,我这顶上住着燕子,后面住着鸽子,都是自己飞来不走的,也不好装修了。
《乡村地理》:你每天能做多少根香?什么时候最忙碌?能有多少收入呢?
余荣珍:从早到晚不歇的话,每天能做2000-3000根香吧。一捆香十把卖100元,一把大概100根左右。红白事或者过年期间,周围布依族,要从年三十点香至大年十五,这段时间是最忙碌的时候,要加班加点的做,好多卖点钱。现在肯做香的人家,政府都给补助。我是传承人,每年有5000元的国家补助。
《乡村地理》:你的孩子们都会制香吗?他们会继承你的手艺吗?
余荣珍:我的儿子们小时候也都跟着捏香粑、擀香签,拿着香淘气,做是都会做!只是要他们靠这个过日子是不行的,常做这个的大多是村里做不得其他活计的人,也算是村里人的“养老保险”吧。现在有个小孙子跟在我身边,倒是喜欢帮我做得很,但是大了还是要看他的想法。不管传给哪个,等遇到心诚的孩子再说吧。
《乡村地理》:对于咱们“故央”的推广,你有什么想法吗?
余荣珍:我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几乎没出过什么远门,唯一有一次带我去展示非遗传承技艺,现场的人抢着想买。可惜当时现擀的香还没干,不然当场送点给他们也开心呀。也有来采访探望的人,建议我做得小点精致点,我懂得太少,你们也帮我想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