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创新地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形成协同育人环境是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1]它体现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层面,融注于物质遗存、机制行为和文化艺术形态当中。“红色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成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2]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地方红色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特殊红色文化类型,包括当地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现存遗址遗迹、遗物,创作的文艺作品,制度建设、修建的纪念场馆等。甘肃陇南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陇南辖八县一区,几乎各个县区都有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和纪念馆。尤其两当兵变遗址和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遗址影响深远。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地方红色文化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无论地名、还是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都较为熟悉,感觉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离自己很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激发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欲望,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是其他思政教育素材所不具备的。如两当兵变中关于习仲勋的革命事迹等,对于陇南师专的大学生而言要比其他思政教育的素材亲近的多。大学生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欲望、兴趣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引导大学生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地方红色文化以其真实性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服力
地方红色文化以其物质形态的遗迹遗址、精神形态的革命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呈现出来,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件物品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是鲜活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5]陇南红色基因强大,两当兵变纪念馆、宕昌红军长征纪念馆已成为陇南文化的特殊符号,高校如果能把诸如此类的地方红色基因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当代青年了解革命历史、认识我国国情和省情,塑造更高水平的精神修养和崇高品格;另一方面将会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地方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其立体性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地方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事件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纪念碑、会议旧址、党史人物故居等以时间、空间、人物、实物等方式呈现,具有鲜明的立体感。高校可以通过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感、真实感,进而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汲取红色精神营养,激发爱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题
近几年,高校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显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较低、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通过对陇南师专在校大学生调查,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情况”调查显示,有14.3%的大学生不了解、43.5%的大学生了解一些、35.2%的大学生了解、7.0%的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在进一步调查“你是否理解陇南红色文化的内涵”时,27%的学生回答“是”,52%的学生回答“否”,2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还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活动”时,有37%的学生回答参加过,而63%的学生回答“否”,而在37%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参与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实践性不强。而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利性的这一优势。
(二)高校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创新性不强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调查“您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掌握程度”时,只有9%的人回答“研究过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有深刻的认识”,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思政理论课教师,67%的党政学工人员“了解一些,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系统阐释”,24%的回答“完全没有掌握”。对学生调研“学校对陇南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时,54.3%的学生是“唱红色歌曲”、25.7%的学生是“红色主题演讲赛”、13.6%的学生是“讲红色故事”、4.5%的学生是“参观红色文化遗址或红色纪念馆”、7.8%的学生是“红色专题影片”、17.3%的学生是“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栏、宣传板”、5.4%的学生以上途径都有;在调研“学校是否经常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活动”时,38%的学生回答“否”、62%的学生回答“是”、在调研“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活动对您的价值观形成是否有影响”时,77.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12.7%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在调研“你认为影响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因素”时,23%的学生认为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效果一般。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甚至没有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内容也一知半解,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发出适合当时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必然会使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反感。另外,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陈旧,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不强,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有些高校并没有实现红色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没有把红色文化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微小说等形式加以传播,使得大学生不能通过智能手机随时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容,仍然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灌输模式,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落实遇到瓶颈,加上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想要走出这种固有的套路,难度很大。脱离社会现实的红色文化,其传播必然会遭遇阻碍,甚至会被淡化。 (三)高校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
部分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存在突击性、随机性的现象,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没有规划,缺乏红色文化教育的机制保障。据调查,虽然高校会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但是没有专门制度保障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进行。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稳定性,很难巩固教育的效果。导致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动机不纯,带有功利主义色彩。部分高校为了获得上级的赞扬或社会影响的需要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导致活动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情感、意志等内容,对活动开展后的效果缺乏评估,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反思。二是举办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由政治需要决定,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需要学校领导、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发挥其积极能动性。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通力配合,形成协同育人环境,不能搞“一枝独秀”,但高校中的部分教育者存在“唱獨角戏”现象。据调查,一方面,高校的部分部门在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局面。造成活动太多,学生厌倦、教育者疲于应付的现象,既耗费财力、人力,更耗费时间,而效果甚微。另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进入其它课程教学还需加强。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所有课程都有立德树人的任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入各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红色文化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地方红色文化在时空上与当今时代有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对地方红色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有效利用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其次要组建地方红色文化研究队伍,加强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地方红色文化理论可以增强其的理论说服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次是积极广泛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地方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构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机制,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长期性
红色文化教育要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没有制度保障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可能会出现形式主义泛化或者零敲碎打式的教育现象。一是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机制。遵循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律、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确定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制定红色文化教育的计划、信息反馈制度、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要组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学校党委书记应是红色文化教育第一责任人,因为只有学校党委书记才能调动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师资队伍中要有红色文化的专家、网络宣传人员。尤其这些人员要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三是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通过一项活动等就能见效果。这项长期工程要持续有效进行必须需要经费保障。四是将红色文化教育制度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工作风格、服务意识、精神风貌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律和行为自觉。
(三)构建地方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创新地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习近平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6]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中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一是建设红色文化校园网站。网站内容主要围绕“红色”主题制作,包括红色文化图片展示、红色文艺作品、革命人物传记、红色文化知识测试题等。二是开发红色文化微课程。微课的内容侧重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红色文化理论,可以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又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建设红色文化的网络互动平台。在网络互动平台中可以开展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摄影图片展、红色文化诗词交流、红色文化书法展、红色文化歌曲对对碰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交流的兴趣,陶冶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操。
(四)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形成协同育人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由主体、中介、客体构成。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主体包括广大师生员工。实践主体是最活跃的元素,所以,一是要调动各要素的积极主动性。无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还是在校大学生都要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在统一领导下,各主体要素按分工进行工作,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协同育人环境。三是发挥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校要不断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文菊.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编者.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J].党建,2019(5).
[3]邓光玉.让初心和使命在青春时代绽放美丽光芒.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6/21/nw.D110000gmrb_20190621_1-05.htm,2019-06-21 09:05:18.
[4]刘旋,周其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5]李俊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底蕴与现实要求[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7).
[6]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中国信息安全.2018(5).
[7]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29/c_1120016701.htm.2016-11-29.
作者简介
高志辉 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问题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1]它体现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层面,融注于物质遗存、机制行为和文化艺术形态当中。“红色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成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2]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地方红色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特殊红色文化类型,包括当地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现存遗址遗迹、遗物,创作的文艺作品,制度建设、修建的纪念场馆等。甘肃陇南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陇南辖八县一区,几乎各个县区都有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和纪念馆。尤其两当兵变遗址和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遗址影响深远。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地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一)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地方红色文化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无论地名、还是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都较为熟悉,感觉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离自己很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激发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欲望,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是其他思政教育素材所不具备的。如两当兵变中关于习仲勋的革命事迹等,对于陇南师专的大学生而言要比其他思政教育的素材亲近的多。大学生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欲望、兴趣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引导大学生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地方红色文化以其真实性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服力
地方红色文化以其物质形态的遗迹遗址、精神形态的革命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呈现出来,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件物品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是鲜活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5]陇南红色基因强大,两当兵变纪念馆、宕昌红军长征纪念馆已成为陇南文化的特殊符号,高校如果能把诸如此类的地方红色基因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当代青年了解革命历史、认识我国国情和省情,塑造更高水平的精神修养和崇高品格;另一方面将会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地方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其立体性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地方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事件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纪念碑、会议旧址、党史人物故居等以时间、空间、人物、实物等方式呈现,具有鲜明的立体感。高校可以通过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感、真实感,进而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汲取红色精神营养,激发爱国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题
近几年,高校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显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度较低、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不强
通过对陇南师专在校大学生调查,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情况”调查显示,有14.3%的大学生不了解、43.5%的大学生了解一些、35.2%的大学生了解、7.0%的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在进一步调查“你是否理解陇南红色文化的内涵”时,27%的学生回答“是”,52%的学生回答“否”,23%的学生回答“知道一些”。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还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活动”时,有37%的学生回答参加过,而63%的学生回答“否”,而在37%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参与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实践性不强。而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利性的这一优势。
(二)高校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创新性不强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调查“您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掌握程度”时,只有9%的人回答“研究过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有深刻的认识”,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思政理论课教师,67%的党政学工人员“了解一些,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系统阐释”,24%的回答“完全没有掌握”。对学生调研“学校对陇南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时,54.3%的学生是“唱红色歌曲”、25.7%的学生是“红色主题演讲赛”、13.6%的学生是“讲红色故事”、4.5%的学生是“参观红色文化遗址或红色纪念馆”、7.8%的学生是“红色专题影片”、17.3%的学生是“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栏、宣传板”、5.4%的学生以上途径都有;在调研“学校是否经常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活动”时,38%的学生回答“否”、62%的学生回答“是”、在调研“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活动对您的价值观形成是否有影响”时,77.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12.7%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在调研“你认为影响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效果的因素”时,23%的学生认为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效果一般。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甚至没有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内容也一知半解,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发出适合当时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必然会使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反感。另外,红色文化的教育方式陈旧,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不强,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有些高校并没有实现红色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创新,没有把红色文化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微小说等形式加以传播,使得大学生不能通过智能手机随时学习红色文化的内容,仍然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灌输模式,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落实遇到瓶颈,加上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想要走出这种固有的套路,难度很大。脱离社会现实的红色文化,其传播必然会遭遇阻碍,甚至会被淡化。 (三)高校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制度保障
部分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存在突击性、随机性的现象,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没有规划,缺乏红色文化教育的机制保障。据调查,虽然高校会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但是没有专门制度保障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进行。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稳定性,很难巩固教育的效果。导致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动机不纯,带有功利主义色彩。部分高校为了获得上级的赞扬或社会影响的需要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导致活动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情感、意志等内容,对活动开展后的效果缺乏评估,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反思。二是举办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由政治需要决定,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需要学校领导、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发挥其积极能动性。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通力配合,形成协同育人环境,不能搞“一枝独秀”,但高校中的部分教育者存在“唱獨角戏”现象。据调查,一方面,高校的部分部门在开展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局面。造成活动太多,学生厌倦、教育者疲于应付的现象,既耗费财力、人力,更耗费时间,而效果甚微。另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进入其它课程教学还需加强。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所有课程都有立德树人的任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入各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红色文化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地方红色文化在时空上与当今时代有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对地方红色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有效利用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其次要组建地方红色文化研究队伍,加强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地方红色文化理论可以增强其的理论说服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次是积极广泛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地方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构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机制,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长期性
红色文化教育要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没有制度保障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可能会出现形式主义泛化或者零敲碎打式的教育现象。一是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课程机制。遵循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律、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确定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制定红色文化教育的计划、信息反馈制度、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要组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学校党委书记应是红色文化教育第一责任人,因为只有学校党委书记才能调动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师资队伍中要有红色文化的专家、网络宣传人员。尤其这些人员要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三是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通过一项活动等就能见效果。这项长期工程要持续有效进行必须需要经费保障。四是将红色文化教育制度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工作风格、服务意识、精神风貌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律和行为自觉。
(三)构建地方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创新地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习近平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6]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普遍方式,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中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一是建设红色文化校园网站。网站内容主要围绕“红色”主题制作,包括红色文化图片展示、红色文艺作品、革命人物传记、红色文化知识测试题等。二是开发红色文化微课程。微课的内容侧重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红色文化理论,可以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又使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建设红色文化的网络互动平台。在网络互动平台中可以开展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摄影图片展、红色文化诗词交流、红色文化书法展、红色文化歌曲对对碰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交流的兴趣,陶冶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操。
(四)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形成协同育人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由主体、中介、客体构成。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主体包括广大师生员工。实践主体是最活跃的元素,所以,一是要调动各要素的积极主动性。无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还是在校大学生都要在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在统一领导下,各主体要素按分工进行工作,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协同育人环境。三是发挥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校要不断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大学生的信仰之基,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文菊.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编者.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J].党建,2019(5).
[3]邓光玉.让初心和使命在青春时代绽放美丽光芒.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6/21/nw.D110000gmrb_20190621_1-05.htm,2019-06-21 09:05:18.
[4]刘旋,周其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5]李俊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底蕴与现实要求[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7).
[6]习近平.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中国信息安全.2018(5).
[7]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29/c_1120016701.htm.2016-11-29.
作者简介
高志辉 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