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动态生成;变“错”为宝;善抓“亮”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5—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讲求策略,而高超的策略也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所体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1. 变“错”为宝。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回答有语惊四座的精彩之说。但也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语,这在教学中经常困扰着许多教师,常常被老师们称为“错”。善待学生的“错”,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一节“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之几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生A:我认为不对,我可以举个例子:3/30,,30=2×3×5,含有质因数2、3和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3/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轻声问道。从学生的表情,我看到他们开始进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并自发地讨论:为什么3/30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前提是最简分数。
2. 善抓“亮”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充分肯定。如辅导“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正当学生讨论交流时,最后一组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引起同组同学小声窃笑。我听了开始一愣,随之心中一动,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就简单了。”“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随着讨论的进行,大家明白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而鸡的只数是16-6=10(只)。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3. 顺水推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二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地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 挑起“论战”。在学生认识问题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我没有裁决,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对方信服吗?”论战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只见反方一个代表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这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到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知识点在辩论中一辩自明。
5. “收放”自如。课堂教学为“动态生成”必须留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践中,不少教师机械地解读“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学生反馈的信息。更要进行价值引导,关注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5—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讲求策略,而高超的策略也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所体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1. 变“错”为宝。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回答有语惊四座的精彩之说。但也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兀之语,这在教学中经常困扰着许多教师,常常被老师们称为“错”。善待学生的“错”,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一节“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之几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生A:我认为不对,我可以举个例子:3/30,,30=2×3×5,含有质因数2、3和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3/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轻声问道。从学生的表情,我看到他们开始进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并自发地讨论:为什么3/30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前提是最简分数。
2. 善抓“亮”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充分肯定。如辅导“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正当学生讨论交流时,最后一组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引起同组同学小声窃笑。我听了开始一愣,随之心中一动,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就简单了。”“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随着讨论的进行,大家明白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而鸡的只数是16-6=10(只)。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3. 顺水推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二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地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 挑起“论战”。在学生认识问题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我没有裁决,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对方信服吗?”论战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只见反方一个代表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这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到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知识点在辩论中一辩自明。
5. “收放”自如。课堂教学为“动态生成”必须留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践中,不少教师机械地解读“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学生反馈的信息。更要进行价值引导,关注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