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旋律。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乐于创新的兴趣
1、营造氛围。在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标语、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让学生置身于语文的氛围之中,课间让学生读读报、看看书,讨论佳作;课外,激励学生留意宣传条幅,广告、商标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练,形象。总之,力求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氛围之中,关注语文,感悟语文。
2、尝试成功。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且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
3、制造悬念。制造悬念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观察生活,进行创新的良好方法,它可以使饱满的激情延续下去,从而学好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行拂乱其所为”,课本中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有学生结合上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认为这五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它们在结构上应一样,因此觉得这样翻译不太确切,我对他这一提法大加肯定,经师生共同研究,认为译为“使他们所做的事不顺,错乱”更准确。经过这种质疑、探讨研究,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
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训目标;如学习《最后一课》时,加上“创新性续写训练,”学习《爱莲说》一文中,明确要求“联系个人情趣和爱好,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教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阅读理解,每篇课文设计十个题目,并作回答。既可以节省分析课文的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学《爱莲说》一文时,读懂课文后,让学生自设问题。便有许多紧扣课文重点的疑问提出,如:“莲花有哪些美好品质?”“本文写莲,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课文的最后一节中,作者先写菊,再写牡丹,最后写莲花,可到结尾时,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写菊,再写莲,最后写牡丹,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把握了。学生在互相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又充分训练了思维能力,有许多创新的见解。
培养学生想象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思、多问,训练他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想象未来,去创造作者没有创造的东西。
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便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习第一段时,要求学生划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描绘一下桃林美景,学生想到了蜂飞蝶舞的热闹,想到了粉色怡人的桃花地毯,想到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如此的美文从学生心中潺潺流出,师生都受到了熏陶感染。在读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时,让学生想象一下,这里的男女老少各乐在哪里。学生稍思片刻,便纷纷发言,有的说:“男人在这里不必担心被抓去当兵,可以安心耕田养家。”有的说:“女人在这里可以采桑养蚕,可以纺纱织布,可以快快乐乐地做一个家庭主妇。”有的说:“老人在这里,子孙绕膝,晚年幸福。”有的说:“孩子在这里无忧无虑,有爷爷奶奶疼爱,有父母关心教育。”这些理解,既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又闪现了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随时巧妙地利用仿例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教学,学完《纪念白求恩》第二段,要求学生运用“冷冷清清,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等词写一段话。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可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写一段话。这些仿词仿句仿段的仿写训练,既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开拓了学生思路,进行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有作文竞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等语文主题活动,还有讲故事,演小品,演课本剧等语文说唱表演活动以及优秀习作,手抄报、文学社刊等语文作品展评活动。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且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实践能力。
单位:山东蒙阴县蒙城中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乐于创新的兴趣
1、营造氛围。在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标语、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让学生置身于语文的氛围之中,课间让学生读读报、看看书,讨论佳作;课外,激励学生留意宣传条幅,广告、商标等,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练,形象。总之,力求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氛围之中,关注语文,感悟语文。
2、尝试成功。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且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始终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从而更加热爱语文,乐于创新。
3、制造悬念。制造悬念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观察生活,进行创新的良好方法,它可以使饱满的激情延续下去,从而学好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新实践。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行拂乱其所为”,课本中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有学生结合上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认为这五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它们在结构上应一样,因此觉得这样翻译不太确切,我对他这一提法大加肯定,经师生共同研究,认为译为“使他们所做的事不顺,错乱”更准确。经过这种质疑、探讨研究,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
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训目标;如学习《最后一课》时,加上“创新性续写训练,”学习《爱莲说》一文中,明确要求“联系个人情趣和爱好,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教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阅读理解,每篇课文设计十个题目,并作回答。既可以节省分析课文的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学《爱莲说》一文时,读懂课文后,让学生自设问题。便有许多紧扣课文重点的疑问提出,如:“莲花有哪些美好品质?”“本文写莲,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课文的最后一节中,作者先写菊,再写牡丹,最后写莲花,可到结尾时,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写菊,再写莲,最后写牡丹,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把握了。学生在互相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又充分训练了思维能力,有许多创新的见解。
培养学生想象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思、多问,训练他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想象未来,去创造作者没有创造的东西。
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便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习第一段时,要求学生划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描绘一下桃林美景,学生想到了蜂飞蝶舞的热闹,想到了粉色怡人的桃花地毯,想到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如此的美文从学生心中潺潺流出,师生都受到了熏陶感染。在读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时,让学生想象一下,这里的男女老少各乐在哪里。学生稍思片刻,便纷纷发言,有的说:“男人在这里不必担心被抓去当兵,可以安心耕田养家。”有的说:“女人在这里可以采桑养蚕,可以纺纱织布,可以快快乐乐地做一个家庭主妇。”有的说:“老人在这里,子孙绕膝,晚年幸福。”有的说:“孩子在这里无忧无虑,有爷爷奶奶疼爱,有父母关心教育。”这些理解,既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又闪现了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随时巧妙地利用仿例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教学,学完《纪念白求恩》第二段,要求学生运用“冷冷清清,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等词写一段话。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可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写一段话。这些仿词仿句仿段的仿写训练,既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开拓了学生思路,进行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可以有作文竞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等语文主题活动,还有讲故事,演小品,演课本剧等语文说唱表演活动以及优秀习作,手抄报、文学社刊等语文作品展评活动。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且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实践能力。
单位:山东蒙阴县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