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集群是空间上接近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关联的群体。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使其向一定的区域集聚,而这种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则成为吸纳这些要素的容器,扩大了市场的容量,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有效地支撑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镇化;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37-02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集群”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中的不同族群[1]。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来描述由空间上相近、有业务关联性并通过共通互补等特性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形成的群体。1998年,波特在其论文《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个混合组织。所谓混合组织,是指介于企业科层制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类型,Williamson(1985)认为,企业具有较好的行政控制力和协调适应能力,但却在激励强度方面不够,市场具有较高的激励强度,自适应能力强,但在行政控制和自发适应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混合组织是存在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广阔的中间地带”[2]。产业集群是若干家企业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些企业首先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拥有自己的科层制组织;其次,这些企业之间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些企业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建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克服内部组织的低效及市场失灵的影响。马建会(2004)指出:产业集群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而不一定需以契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
产业集群的上述功效源于其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空间区域上接近,其经济活动深深植根于该区域的地方社会经济网络之中,受某些共同产业文化的影响。这推动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发生在搜寻、谈判、履约、监督等环节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的效率并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原有社会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化。
二、城镇化的内涵
对“城镇化”的理解必须分两个部分来进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城镇”。毛曦(2005)指出:“城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3]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城镇是和乡村相对应的一组概念。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化”。“化”是“转化”的意思。因此,字面上讲,城镇化就是乡村向城镇的转化。然而,乡村向城镇的转化极其复杂,不同学科对于这种转化有不同的认知。地理学强调城镇化是空间区域中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且每个城镇地域不断扩大的过程;社会学强调城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乡村式转向城镇式的过程;经济学强调城镇化是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集中的过程。不难发现,在论及城镇化问题时,上述三个学科均将其视为一个“过程”。但是,不同学科看待这个“过程”的角度不一样,地理学看重的是空间的延展,社会学看重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濟学看重的则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如果将空间延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看作城镇化过程的不同侧面的话,就可以将城镇化定义是一个乡村地域不断转化为城镇地域,乡村生活方式不断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集中的过程。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空间地域以及生活方式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只是城镇化过程的结果和表征,而非引发城镇化过程的动力。观察城镇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是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生产要素由乡村向城镇的流动从而引发并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郭坤(2012)指出:“城镇化实际上是农村由较分散、独立的自然经济融入到城市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是生产力的变动,随之也会反映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中。”[4]
三、互动发展的内涵
“互动”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发展”的含义是相互关联的主体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自实现向更高等级或更高水平的演进变化[5]。因此,所谓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就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最终推动二者各自沿着高级化的路线持续的发展。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互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引发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促使生产要素从乡村不断流向城镇或从城镇中的低利润行业流向城镇中高利润的行业。城镇化的发展本身则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隐含着产业集群不断形成、扩大、深化的条件。当然,人们应该认识到,尽管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互动,但互动的结果可能是二者相互促进也可能是二者相互制约,关键处在于二者能否实现适度协调。如果城镇化水平严重超前或严重滞后,都不利于二者的互动关系向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制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表征是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扩张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通过提高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吸纳能力支撑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存在一个连接点,那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第一,引进一种新的产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三,打开一个新的市场;第四,控制某种新的供给来源;第五,执行新的组织[6]。创新的出现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而产业集群正是分工深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结果。 实现创新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了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这就促使生产要素向利润率更高的企业转移,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或者说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要素流动的结果也是非均衡的,会不断向该产业集群所处的空间区域集聚,进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以及城镇化过程的持续。也就是说,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断向城镇集聚,这种要素流动过程的持续就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因,并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向以城镇为核心的空间区域集中。生产要素一旦在城镇实现集群,就会立即带来集群效应。具体表现在:第一,空间上的接近以及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交易成本的节约;第二,分工的加深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不断向城镇聚集的人口提供了就业市场;第三,集群的出现便利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播;第四,集群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利税并最终提高一个城镇的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适度的城镇规模和人口密度、优良的专业化服务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明显的正效应。如果一个城镇的规模和人口密度达不到一定等级时,产业集群的上述效应便无从体现。王小鲁(2002)的实证分析表明:低于10万人的城镇是看不到规模收益的,而当城镇的人口达到100~400万人之间时,净规模收益将超过GDP的17%[7]。而且,当人口规模过小时,某些专业化的服务也不会出现,这些专业化服务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放大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城镇的发展拓展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从而使城镇在要素和产品的供求方面较之乡村具有极大的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这种收入效应进一步扩展了城镇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最后,由于城镇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创新基本上都诞生于城镇,而且只有在城镇,创新才能快速扩散,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9.
[2]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2:223.
[3] 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42.
[4] 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5] 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5.
[6]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5.
[7]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23-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镇化;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037-02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集群”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中的不同族群[1]。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来描述由空间上相近、有业务关联性并通过共通互补等特性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形成的群体。1998年,波特在其论文《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个混合组织。所谓混合组织,是指介于企业科层制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类型,Williamson(1985)认为,企业具有较好的行政控制力和协调适应能力,但却在激励强度方面不够,市场具有较高的激励强度,自适应能力强,但在行政控制和自发适应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混合组织是存在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广阔的中间地带”[2]。产业集群是若干家企业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些企业首先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拥有自己的科层制组织;其次,这些企业之间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些企业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建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克服内部组织的低效及市场失灵的影响。马建会(2004)指出:产业集群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而不一定需以契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
产业集群的上述功效源于其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空间区域上接近,其经济活动深深植根于该区域的地方社会经济网络之中,受某些共同产业文化的影响。这推动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发生在搜寻、谈判、履约、监督等环节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的效率并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原有社会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化。
二、城镇化的内涵
对“城镇化”的理解必须分两个部分来进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城镇”。毛曦(2005)指出:“城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3]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城镇是和乡村相对应的一组概念。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化”。“化”是“转化”的意思。因此,字面上讲,城镇化就是乡村向城镇的转化。然而,乡村向城镇的转化极其复杂,不同学科对于这种转化有不同的认知。地理学强调城镇化是空间区域中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且每个城镇地域不断扩大的过程;社会学强调城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乡村式转向城镇式的过程;经济学强调城镇化是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集中的过程。不难发现,在论及城镇化问题时,上述三个学科均将其视为一个“过程”。但是,不同学科看待这个“过程”的角度不一样,地理学看重的是空间的延展,社会学看重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濟学看重的则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如果将空间延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看作城镇化过程的不同侧面的话,就可以将城镇化定义是一个乡村地域不断转化为城镇地域,乡村生活方式不断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集中的过程。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空间地域以及生活方式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只是城镇化过程的结果和表征,而非引发城镇化过程的动力。观察城镇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是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生产要素由乡村向城镇的流动从而引发并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郭坤(2012)指出:“城镇化实际上是农村由较分散、独立的自然经济融入到城市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是生产力的变动,随之也会反映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中。”[4]
三、互动发展的内涵
“互动”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发展”的含义是相互关联的主体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自实现向更高等级或更高水平的演进变化[5]。因此,所谓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就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最终推动二者各自沿着高级化的路线持续的发展。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互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引发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促使生产要素从乡村不断流向城镇或从城镇中的低利润行业流向城镇中高利润的行业。城镇化的发展本身则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隐含着产业集群不断形成、扩大、深化的条件。当然,人们应该认识到,尽管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互动,但互动的结果可能是二者相互促进也可能是二者相互制约,关键处在于二者能否实现适度协调。如果城镇化水平严重超前或严重滞后,都不利于二者的互动关系向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制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表征是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扩张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通过提高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吸纳能力支撑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存在一个连接点,那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第一,引进一种新的产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第三,打开一个新的市场;第四,控制某种新的供给来源;第五,执行新的组织[6]。创新的出现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而产业集群正是分工深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结果。 实现创新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了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这就促使生产要素向利润率更高的企业转移,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或者说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要素流动的结果也是非均衡的,会不断向该产业集群所处的空间区域集聚,进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以及城镇化过程的持续。也就是说,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不断向城镇集聚,这种要素流动过程的持续就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因,并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向以城镇为核心的空间区域集中。生产要素一旦在城镇实现集群,就会立即带来集群效应。具体表现在:第一,空间上的接近以及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交易成本的节约;第二,分工的加深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不断向城镇聚集的人口提供了就业市场;第三,集群的出现便利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播;第四,集群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利税并最终提高一个城镇的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适度的城镇规模和人口密度、优良的专业化服务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明显的正效应。如果一个城镇的规模和人口密度达不到一定等级时,产业集群的上述效应便无从体现。王小鲁(2002)的实证分析表明:低于10万人的城镇是看不到规模收益的,而当城镇的人口达到100~400万人之间时,净规模收益将超过GDP的17%[7]。而且,当人口规模过小时,某些专业化的服务也不会出现,这些专业化服务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放大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城镇的发展拓展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从而使城镇在要素和产品的供求方面较之乡村具有极大的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这种收入效应进一步扩展了城镇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最后,由于城镇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创新基本上都诞生于城镇,而且只有在城镇,创新才能快速扩散,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9.
[2] [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2:223.
[3] 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42.
[4] 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5] 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5.
[6]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5.
[7]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23-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