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历时5年的乡村社区灾害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效果评估、实践干预,基于为实践提供理论框架的构想,对能力的内在逻辑进行分层解构,为最终改善能力结构、降低灾害风险做指导;基于实践感知和对减灾能力构成的认知,探索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实践模式,为切实提升我国乡村社区减灾能力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社区是减灾的基石,加强社区减灾能力,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我国引入社区减灾已有多年,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的减灾任务之一,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已作为构筑和夯实国家防灾减灾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但总体来看,国内专门从事社区减灾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关于社区减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还都是浅尝辄止,可借鉴的不多,特别是我国农村社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潜在的危害多,其能力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背景:乡村社区灾害管理实践简介
(1)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分两个阶段从不同的侧重点开展了乡村社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工作。2009年8月-2011年3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和擂鼓镇的10个社区开展“北川社区主导的灾害管理试点项目”,社区防灾减灾以及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加强,社区在灾害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开发,当地政府应急管理规划及政策对接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和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老厂乡开展“中国乡村减灾与扶贫能力建设项目”,该项工作旨在促进乡村可持续性生计及经济发展,提高脆弱人群应对风险的能力,转化其生计模式以保护其所在社区,并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2)基于对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认知和理性思考,作者重点关注与乡村社区减灾密切相关的两个群体---群众和乡镇干部,分别采用基线调查、回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展开研究,具体的样本情况见表1。
表1社区灾害管理实践样本
样本 样本数 调查方式 样本描述
社区群众 713 基线调查 其中四川省三台县建中乡369位,云南省会泽县老厂乡344位
45 回访 均来自实践社区
乡镇干部 88 问卷调查 来自绵阳市各乡镇,包括曾遭受过重灾侵害的乡镇和受灾相对较轻的乡镇,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社区灾害管理,为客观、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20 深度访谈
150 参与式讨论
(3)鉴于四川省绵阳市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自然灾害情况具有代表性,研究时做了重点关注。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5·12”地震极重灾区,其巨灾经历和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减灾能力建设实践均具有极其特殊的启示意义,其灾害管理经验和防灾减灾的本土智慧也是世界灾害管理知识范畴内的宝贵财富,很有必要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总结[2]。绵阳市其它县(市、区)内的农村社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威胁,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对照分析、理性思考提供了参照。
3、减灾视觉下的能力认识与分析
为了提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水平,作者在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减灾能力有其内在的构成逻辑,直接影响行为方式及行为效果,因此以实践和研究样本为基础,探求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以期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能力建设途径。
(1)能力构成要素探究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减轻灾害风险定义[3],災害风险是危害、脆弱性(易损性)和能力的综合反映,通常被表述为“灾害风险=(危害+脆弱性)/能力”,该表述显示能力不足是风险增高的重要因素。在5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社区灾害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个要素。
(2)各要素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于实践感知和对灾害管理能力构成的认知,我们假设: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要素中态度对能力的影响最大,其能激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动性并常态化;储备的知识技能越多越丰富,态度越积极、越主动,越能发挥能动性;有效的组织可以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达到集体态度的转变,为能力提升营造良性的文化氛围;态度的转变、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有效性,提高组织的良性运转。
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依次是态度、有效的组织、知识和技能,与假设和实践一致。参与问卷调查的88名乡镇干部中58人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占比43%;38人认为是有效的组织,占比30%;在问及“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开展”时,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 79人认为要着重加强社区群众的态度转变,占比90%。受访的20位乡镇干部更强调态度的影响程度,都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150余位乡镇干部在参与式专题讨论中强调更多的是态度对能力建设实效性的决定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才能将能力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3)对影响能力的关键因素态度的进一步解构
减灾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能力结构、降低灾害风险。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态度的内在机理,继续深入解剖,力图发现其影响行为取向,进而激发能动性、提升能力水平的内在逻辑路径。
研究中,对比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社区发现,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干部和群众的灾害管理态度普遍积极、主动。深度访谈乡镇领导时发现,受灾害威胁比较重的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而受灾害威胁比较小的乡镇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可见,个人(或社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很大。
综合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减灾态度受个人经历、性别、社会关系、贫富差距、知识水平、宿命观念、依赖心理、是否参与过灾害管理的具体活动等因素影响,其中“个人经历”是关键因素。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影响减灾态度因素的排序依次为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参与不够、心理依赖、社会关系、贫富状况、性别。其中72人认为知识水平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82%;64人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73%。而150余位乡镇干部在专题参与式讨论时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对20位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影响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时”,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乡镇干部的答案全部为“个人经历”。
(4)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
综合评估实践和样本数据发现,能力由组织、态度、知识、技能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态度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态度的改变决定其余三个因素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能力水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历、知识、观念、组织程度,各自的影响权重不同,经历居首,经历可改变观念,也可激发吸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励参与组织与活动。由此可以根据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构建图1所示的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该模型可为探索能力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包括方法的选择、内容的设计等。
4、基于能力要素驱动的社区实践模式
建设乡村社区的减灾能力,作者认为应从能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做到防灾为先,内化于心,减灾为本,外践于行。结合5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尝试提出“一划三机制”的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实践模式,即:以减灾计划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和参与机制,构建社区减灾能力体系。
(1)组建社区减灾自组织,提升社区主体作用。
与其它的社区自治一样,减灾也需要组建自组织来实施相关的具体工作,以便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使之成为基层政府职能的有益补充。实践中,经过群众的反复参与式讨论、投票选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组建了9—11的工作队伍。评估表明减灾自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缺陷,在实现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向社区的有效延伸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
参与讨论的150位乡镇干部认为要实现有效的乡村减灾,社区必须到位,加强社区自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工作的盲点和不足,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基层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认为自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贡献智慧和能力的平台,通过自组织的主动作为,搭建起了良性的诉求表达、信息整合、资源高效利用、群众积极参与的渠道。
(2)以培训为纽带,驱动能力要素合理构成。
培训是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行为,培训是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效,应以需求为导向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适合社区实际的培训方式。
1)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培训内容
为了增强针對性和实效性,设计培训内容应以需求为基础。实践证明,需求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操作层面的内容,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识别与应对常识、安全(逃生)设施设备的使用技能、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急救的方法和措施等;有社区层面的综合减灾内容,包括组建应急队伍、提升社区灾害管理自组织的能力、加强社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等;有减灾与减贫的需求,更愿意探索可以更好抵御风险的、适合社区实际的生计模式。这些需求不是绝对的、孤立的,除了具体到某个层面的操作细节外,很多的内容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因此分类别、分阶段地实施并跟进培训是重要环节。
实践中,通过基线调查发现并挖掘需求,结合需求的建设目标,开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包括知识技能模块、应急演练模块、应急队伍建设模块、制定社区减灾计划(规划)模块、生计发展模块。实践评估表明这些模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例为适应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政府提出培训其“党员义务应急队”的需求,根据乡村应急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规划的培训方案 [4]。
2)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培训方式
根据学习、借鉴和实践总结,我们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参与讨论、情景模拟(或称为体验式)等方式开展或指导社区培训。在能力要素中,针对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和参与讨论方式;针对技能则主要通过讲授和情景模拟方式;针对社区自组织的建设和能力培养则主要采用参与讨论、情景模拟等;针对态度提升则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参与讨论增加间接的经历。
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方式对社区培训最有效,占比达到80%;深度访谈的20位乡镇领导更强调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认为更容易被农村群众接受;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中51%的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效果最好,最受启发。
(3)制定符合社区的减灾计划以凝聚共识
实践证明,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需要长期的干预,要使这种干预能够影响并改变社区,最好能够主流化、本土化、政策化、长期化,因此需要凝聚共识,制定减灾计划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减灾计划的制定涵盖了社区减灾的各方面,包括社区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社区灾害风险的分析,备灾措施、应急响应机制、灾后恢复重建等,因此制定社区减灾计划不仅是认识和梳理灾害风险,更是理性、全面、深入地思考社区的发展的过程。制定社区减灾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社区的减灾行动可以看成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展开并不断完善的,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该规划凝聚共识。
制定社区减灾计划的过程,也是社区不断认识、优化社区资源的过程。资源包含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实践发现,现在普遍存在对资源的认识、挖掘、整合比较欠缺。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80%的人认为社区减灾现在过多地强调物质资源而忽视或轻视了人的能动性,77%的人认为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而内部资源的整合不够,68%的人认为对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以致没有有效挖掘。
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发挥群众能动性、挖掘群众智慧、整合内部力量的过程。150余位乡镇干部的专题参与式讨论中提到,群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预案的实效性。实践发现,通过社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群众从新的视角审视生活的社区,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和社区本土资源;参与式讨论帮助社区群众形成行动计划和方案,从而提高了社区群众识别灾害风险、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同时提升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灾害管理的能动性。
(4)努力构建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社区减灾的协同机制。
在实践干预和社区调查中发现,农村社区减灾在协同机制的建立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社区缺位,公众参与不足。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47%的人谈到因参与不够导致社区群众与基层政府沟通不畅,社区动员能力不强,很难形成共识。二是社会组织缺位,社会协同不足,来自于社会的技术力量、智力资源不能有效参与进社区减灾实践。除实践干预的4个乡镇、30个乡村社区外,深度访谈中有1个社区曾经有社会组织参与减灾,社区回访中云南项目点仅有1个社区有外来人员(驻当地企业)参与。
社区减灾应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因此,探索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及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减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唯其如此,才能优化配置当地资源、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社区灾害风险,这也是作者将持续观察和深入探索、思考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减灾行动,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09.05.11
2.张建任翠华. 社区灾害管理最佳实践案例[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术语,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
4.张建 任翠华 刘亚娟.在灾难中获取启示让经验成为财富---北川县贯岭乡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实践综述[J].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任翠华( 1973--),女,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应急管理。
【关键词】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社区是减灾的基石,加强社区减灾能力,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我国引入社区减灾已有多年,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的减灾任务之一,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已作为构筑和夯实国家防灾减灾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但总体来看,国内专门从事社区减灾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关于社区减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还都是浅尝辄止,可借鉴的不多,特别是我国农村社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潜在的危害多,其能力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背景:乡村社区灾害管理实践简介
(1)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分两个阶段从不同的侧重点开展了乡村社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工作。2009年8月-2011年3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和擂鼓镇的10个社区开展“北川社区主导的灾害管理试点项目”,社区防灾减灾以及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加强,社区在灾害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开发,当地政府应急管理规划及政策对接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和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老厂乡开展“中国乡村减灾与扶贫能力建设项目”,该项工作旨在促进乡村可持续性生计及经济发展,提高脆弱人群应对风险的能力,转化其生计模式以保护其所在社区,并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2)基于对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认知和理性思考,作者重点关注与乡村社区减灾密切相关的两个群体---群众和乡镇干部,分别采用基线调查、回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展开研究,具体的样本情况见表1。
表1社区灾害管理实践样本
样本 样本数 调查方式 样本描述
社区群众 713 基线调查 其中四川省三台县建中乡369位,云南省会泽县老厂乡344位
45 回访 均来自实践社区
乡镇干部 88 问卷调查 来自绵阳市各乡镇,包括曾遭受过重灾侵害的乡镇和受灾相对较轻的乡镇,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社区灾害管理,为客观、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20 深度访谈
150 参与式讨论
(3)鉴于四川省绵阳市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自然灾害情况具有代表性,研究时做了重点关注。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5·12”地震极重灾区,其巨灾经历和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减灾能力建设实践均具有极其特殊的启示意义,其灾害管理经验和防灾减灾的本土智慧也是世界灾害管理知识范畴内的宝贵财富,很有必要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总结[2]。绵阳市其它县(市、区)内的农村社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威胁,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对照分析、理性思考提供了参照。
3、减灾视觉下的能力认识与分析
为了提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水平,作者在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减灾能力有其内在的构成逻辑,直接影响行为方式及行为效果,因此以实践和研究样本为基础,探求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以期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能力建设途径。
(1)能力构成要素探究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减轻灾害风险定义[3],災害风险是危害、脆弱性(易损性)和能力的综合反映,通常被表述为“灾害风险=(危害+脆弱性)/能力”,该表述显示能力不足是风险增高的重要因素。在5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社区灾害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个要素。
(2)各要素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于实践感知和对灾害管理能力构成的认知,我们假设: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要素中态度对能力的影响最大,其能激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动性并常态化;储备的知识技能越多越丰富,态度越积极、越主动,越能发挥能动性;有效的组织可以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达到集体态度的转变,为能力提升营造良性的文化氛围;态度的转变、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有效性,提高组织的良性运转。
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依次是态度、有效的组织、知识和技能,与假设和实践一致。参与问卷调查的88名乡镇干部中58人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占比43%;38人认为是有效的组织,占比30%;在问及“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开展”时,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 79人认为要着重加强社区群众的态度转变,占比90%。受访的20位乡镇干部更强调态度的影响程度,都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150余位乡镇干部在参与式专题讨论中强调更多的是态度对能力建设实效性的决定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才能将能力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3)对影响能力的关键因素态度的进一步解构
减灾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能力结构、降低灾害风险。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态度的内在机理,继续深入解剖,力图发现其影响行为取向,进而激发能动性、提升能力水平的内在逻辑路径。
研究中,对比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社区发现,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干部和群众的灾害管理态度普遍积极、主动。深度访谈乡镇领导时发现,受灾害威胁比较重的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而受灾害威胁比较小的乡镇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可见,个人(或社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很大。
综合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减灾态度受个人经历、性别、社会关系、贫富差距、知识水平、宿命观念、依赖心理、是否参与过灾害管理的具体活动等因素影响,其中“个人经历”是关键因素。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影响减灾态度因素的排序依次为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参与不够、心理依赖、社会关系、贫富状况、性别。其中72人认为知识水平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82%;64人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73%。而150余位乡镇干部在专题参与式讨论时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对20位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影响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时”,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乡镇干部的答案全部为“个人经历”。
(4)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
综合评估实践和样本数据发现,能力由组织、态度、知识、技能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态度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态度的改变决定其余三个因素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能力水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历、知识、观念、组织程度,各自的影响权重不同,经历居首,经历可改变观念,也可激发吸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励参与组织与活动。由此可以根据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构建图1所示的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该模型可为探索能力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包括方法的选择、内容的设计等。
4、基于能力要素驱动的社区实践模式
建设乡村社区的减灾能力,作者认为应从能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做到防灾为先,内化于心,减灾为本,外践于行。结合5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尝试提出“一划三机制”的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实践模式,即:以减灾计划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和参与机制,构建社区减灾能力体系。
(1)组建社区减灾自组织,提升社区主体作用。
与其它的社区自治一样,减灾也需要组建自组织来实施相关的具体工作,以便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使之成为基层政府职能的有益补充。实践中,经过群众的反复参与式讨论、投票选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组建了9—11的工作队伍。评估表明减灾自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缺陷,在实现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向社区的有效延伸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
参与讨论的150位乡镇干部认为要实现有效的乡村减灾,社区必须到位,加强社区自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工作的盲点和不足,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基层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认为自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贡献智慧和能力的平台,通过自组织的主动作为,搭建起了良性的诉求表达、信息整合、资源高效利用、群众积极参与的渠道。
(2)以培训为纽带,驱动能力要素合理构成。
培训是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行为,培训是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效,应以需求为导向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适合社区实际的培训方式。
1)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培训内容
为了增强针對性和实效性,设计培训内容应以需求为基础。实践证明,需求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操作层面的内容,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识别与应对常识、安全(逃生)设施设备的使用技能、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急救的方法和措施等;有社区层面的综合减灾内容,包括组建应急队伍、提升社区灾害管理自组织的能力、加强社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等;有减灾与减贫的需求,更愿意探索可以更好抵御风险的、适合社区实际的生计模式。这些需求不是绝对的、孤立的,除了具体到某个层面的操作细节外,很多的内容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因此分类别、分阶段地实施并跟进培训是重要环节。
实践中,通过基线调查发现并挖掘需求,结合需求的建设目标,开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包括知识技能模块、应急演练模块、应急队伍建设模块、制定社区减灾计划(规划)模块、生计发展模块。实践评估表明这些模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例为适应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政府提出培训其“党员义务应急队”的需求,根据乡村应急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规划的培训方案 [4]。
2)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培训方式
根据学习、借鉴和实践总结,我们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参与讨论、情景模拟(或称为体验式)等方式开展或指导社区培训。在能力要素中,针对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和参与讨论方式;针对技能则主要通过讲授和情景模拟方式;针对社区自组织的建设和能力培养则主要采用参与讨论、情景模拟等;针对态度提升则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参与讨论增加间接的经历。
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方式对社区培训最有效,占比达到80%;深度访谈的20位乡镇领导更强调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认为更容易被农村群众接受;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中51%的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效果最好,最受启发。
(3)制定符合社区的减灾计划以凝聚共识
实践证明,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需要长期的干预,要使这种干预能够影响并改变社区,最好能够主流化、本土化、政策化、长期化,因此需要凝聚共识,制定减灾计划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减灾计划的制定涵盖了社区减灾的各方面,包括社区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社区灾害风险的分析,备灾措施、应急响应机制、灾后恢复重建等,因此制定社区减灾计划不仅是认识和梳理灾害风险,更是理性、全面、深入地思考社区的发展的过程。制定社区减灾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社区的减灾行动可以看成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展开并不断完善的,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该规划凝聚共识。
制定社区减灾计划的过程,也是社区不断认识、优化社区资源的过程。资源包含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实践发现,现在普遍存在对资源的认识、挖掘、整合比较欠缺。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80%的人认为社区减灾现在过多地强调物质资源而忽视或轻视了人的能动性,77%的人认为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而内部资源的整合不够,68%的人认为对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以致没有有效挖掘。
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发挥群众能动性、挖掘群众智慧、整合内部力量的过程。150余位乡镇干部的专题参与式讨论中提到,群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预案的实效性。实践发现,通过社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群众从新的视角审视生活的社区,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和社区本土资源;参与式讨论帮助社区群众形成行动计划和方案,从而提高了社区群众识别灾害风险、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同时提升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灾害管理的能动性。
(4)努力构建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社区减灾的协同机制。
在实践干预和社区调查中发现,农村社区减灾在协同机制的建立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社区缺位,公众参与不足。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47%的人谈到因参与不够导致社区群众与基层政府沟通不畅,社区动员能力不强,很难形成共识。二是社会组织缺位,社会协同不足,来自于社会的技术力量、智力资源不能有效参与进社区减灾实践。除实践干预的4个乡镇、30个乡村社区外,深度访谈中有1个社区曾经有社会组织参与减灾,社区回访中云南项目点仅有1个社区有外来人员(驻当地企业)参与。
社区减灾应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因此,探索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及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减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唯其如此,才能优化配置当地资源、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社区灾害风险,这也是作者将持续观察和深入探索、思考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减灾行动,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09.05.11
2.张建任翠华. 社区灾害管理最佳实践案例[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术语,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
4.张建 任翠华 刘亚娟.在灾难中获取启示让经验成为财富---北川县贯岭乡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实践综述[J].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任翠华( 1973--),女,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