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国审计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再加之高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广泛的运用使得金融审计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审计内容、审计目标都将发生必然的变化;审计实务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审计职能的作用范围将越来越大,审计思想、对象、方法及其技术手段等都将突破传统的审计束缚,达到新境界。但目前我国金融审计尚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手段和方法落后及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审计;问题;完善措施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承、相互制约的。但目前我国尚存在着金融审计法规不健全、法律条文不细化的情况。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有关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制度法规急需完善。
2 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法亟待更新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创新、会计作弊手段呈现出的高科技化以及新经济业务出现给会计计量带来的系列困难等,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需求,亟需更新发展。
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审计、会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受历史及其他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数只凭经验办事,缺乏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在工作态度方面,个别人员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误,由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解决对策
经济的全球化必将促进金融审计的国际化发展。鉴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况,金融审计必须顺应形势,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改革现行的审计体制,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提供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逐步深入,综合国外经验建议采取立法型审计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 转变思想观念,迎接新形势的挑战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近几年来,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货币市场的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金融领域的分业经营等等。金融改革不得不使我们树立起全新的审计观念。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在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同时建立健全审计规范,提高审计效率。
3 注重审计人员的培养,强化金融审计队伍的建设
金融审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强调他们进行经常不断的业务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向时金融审计部门也要树立起科学的用人观念。
4 审计工作应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这些年来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少,影响较大的有《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对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听证、审计复议、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日记、审计报告编审、审计复核、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作了详尽的、可操作的规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应该说审计已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与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相比仍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和完善,应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尤其是在审计评价方面,应由模糊定位的审计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审计评价转变,从而改变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并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5 审计服务应向多维方向发展
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实现微观服务向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立项上,由微观一宏观一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的整体态势,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经济活动特点,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核心,合理确定审计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地流动和组合。因此,审计应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向加大行业联审方面转变,并实行部分专题的联合审计,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而不能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这样很难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
在审计战略上,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和发生偏差的原因;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做好总结分析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宽、资料充分的优势,对审计取得的原始资料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微观分析与宏观透视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上,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做好跟踪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6 坚持以人为本,力求体现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服务作用,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结合审计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审计机关需要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分层次、多形式的实施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综合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任职制度,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
只有将审计队伍塑造成掌握多方面知识、全面发展的综合知识型的队伍,才能适应审计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和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等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审计;问题;完善措施
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承、相互制约的。但目前我国尚存在着金融审计法规不健全、法律条文不细化的情况。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有关计算机审计方面的制度法规急需完善。
2 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方法亟待更新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不断创新、会计作弊手段呈现出的高科技化以及新经济业务出现给会计计量带来的系列困难等,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审计的需求,亟需更新发展。
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审计、会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受历史及其他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数只凭经验办事,缺乏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在工作态度方面,个别人员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误,由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解决对策
经济的全球化必将促进金融审计的国际化发展。鉴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况,金融审计必须顺应形势,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改革现行的审计体制,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提供保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逐步深入,综合国外经验建议采取立法型审计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 转变思想观念,迎接新形势的挑战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近几年来,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货币市场的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金融领域的分业经营等等。金融改革不得不使我们树立起全新的审计观念。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在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同时建立健全审计规范,提高审计效率。
3 注重审计人员的培养,强化金融审计队伍的建设
金融审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强调他们进行经常不断的业务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向时金融审计部门也要树立起科学的用人观念。
4 审计工作应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这些年来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少,影响较大的有《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对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听证、审计复议、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日记、审计报告编审、审计复核、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作了详尽的、可操作的规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应该说审计已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与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相比仍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和完善,应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尤其是在审计评价方面,应由模糊定位的审计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审计评价转变,从而改变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并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5 审计服务应向多维方向发展
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实现微观服务向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立项上,由微观一宏观一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的整体态势,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经济活动特点,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核心,合理确定审计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地流动和组合。因此,审计应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向加大行业联审方面转变,并实行部分专题的联合审计,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而不能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这样很难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
在审计战略上,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和发生偏差的原因;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做好总结分析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宽、资料充分的优势,对审计取得的原始资料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微观分析与宏观透视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上,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做好跟踪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6 坚持以人为本,力求体现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服务作用,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结合审计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审计机关需要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分层次、多形式的实施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综合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任职制度,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
只有将审计队伍塑造成掌握多方面知识、全面发展的综合知识型的队伍,才能适应审计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和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等新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