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结构。然而,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效益和是否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已成为投资主体和建设者重视的问题,鉴于此,对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在分析影响高校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诸因素,为提高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本科院校;精品课程;效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99-01
一、湖北省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
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北省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申报、专家评审、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等必要环节,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 - 2007 年,教育部建成1799 门国家精品课程,包括普通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网络课程和军队院校课程;湖北省仅2006、2007 两年建成270 门。
第二阶段2008 - 2010 年,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教育部三年中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063门;湖北省三年建成432门省级精品课程。
第三阶段2011 - 2012 年,为教育部课程建设转型和各省、各高校课程建设加速的阶段。2012年9 月,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已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500门左右精品资源共享课,100门左右精品视频公开课。
二、湖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问题分析
湖北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看到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不应忽视在精品课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取得的成果,其使用效益究竟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经过查阅文献、访问省内各大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效益如何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范围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以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有资料研究分析,自 2009 年至 2015 年,我国的教育信息产业化投入资金超千亿,有人形象地把我国教育信息产业化称为“千亿工程”。精品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相当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十多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持续的投入,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量不高,使用效率低下,当今效益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入人心,研究者和投资者都十分关心精品课程建设资金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益如何。
2.精品课程建设耗时耗力,很多学生知之甚少。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要求课题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多年沉淀累积的知识,凝聚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然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分析主要原因是学校对精品课程宣传力度不够,教师没有重视针对精品课程的引导性学习。
3.部分精品课程重在立项,忽视后期维护。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发现高校申报精品课程并建成精品网站后,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必要的维护、积极的引导,导致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处于重视申报、立项建设、忽视后期维护更新的尴尬局面。
三、影响高校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因素分析
1.财政压力巨大,精品课程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投入一定比例资金,湖北省本身经济总量不大,在进行教育资金规划时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投入经费十分有限。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很多同一地域的高校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出现重复性建设,各自为政。精品课程既然是示范课程,必然会在某一地域或某一专业领域内起到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没有积极关注其他高校或同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在申报立项的阶段,高校应该学习、关注其他高校的建设理念和思想,开发本校的精品课程,避免本校精品课程出现重复性建设。在精品课程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建议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各高校间形成有效得沟通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偏少,除了如上不了网等硬件条件限制,分析主要原因为: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学校有精品课程网站,甚至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完全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量偏少,无法发挥效用,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其次学校从思想上对精品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对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三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界面陈旧,从技术开发层面网站不能吸引学习者,特别是网站上的内容很少去更新和维护。
四、提高高校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有益探索
效益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包含由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实施过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从而产生的间接效益。把效益这个概念引入到教育信息技术化的进程中,是对教育建设评估研究的有效措施,量化精品课程建设,在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也能充分得到保证。
1.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为避免重复建设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考虑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领导,部级、省级、校市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者参与的协作平台,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机制。3.提高精品课程项目宣传力度,实现精品课程效益最大化。4.精品课程网站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供学习者使用,建设者是指精品课程开发的教师和网站技术开发人员,通过访问学习者和建设者共同评价建立起的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是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另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精品课程网站评价的主体,使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避免人为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因素。发布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报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阶段对该课程是否再投入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否通过验收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本科院校;精品课程;效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99-01
一、湖北省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
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北省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通过申报、专家评审、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等必要环节,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 - 2007 年,教育部建成1799 门国家精品课程,包括普通本科课程、高职高专课程、网络课程和军队院校课程;湖北省仅2006、2007 两年建成270 门。
第二阶段2008 - 2010 年,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教育部三年中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063门;湖北省三年建成432门省级精品课程。
第三阶段2011 - 2012 年,为教育部课程建设转型和各省、各高校课程建设加速的阶段。2012年9 月,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已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建设500门左右精品资源共享课,100门左右精品视频公开课。
二、湖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问题分析
湖北省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看到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不应忽视在精品课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取得的成果,其使用效益究竟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经过查阅文献、访问省内各大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效益如何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范围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以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有资料研究分析,自 2009 年至 2015 年,我国的教育信息产业化投入资金超千亿,有人形象地把我国教育信息产业化称为“千亿工程”。精品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相当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十多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持续的投入,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量不高,使用效率低下,当今效益意识和问题意识深入人心,研究者和投资者都十分关心精品课程建设资金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益如何。
2.精品课程建设耗时耗力,很多学生知之甚少。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要求课题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多年沉淀累积的知识,凝聚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然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不足、认识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分析主要原因是学校对精品课程宣传力度不够,教师没有重视针对精品课程的引导性学习。
3.部分精品课程重在立项,忽视后期维护。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发现高校申报精品课程并建成精品网站后,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必要的维护、积极的引导,导致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处于重视申报、立项建设、忽视后期维护更新的尴尬局面。
三、影响高校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因素分析
1.财政压力巨大,精品课程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投入一定比例资金,湖北省本身经济总量不大,在进行教育资金规划时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投入经费十分有限。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很多同一地域的高校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出现重复性建设,各自为政。精品课程既然是示范课程,必然会在某一地域或某一专业领域内起到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没有积极关注其他高校或同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在申报立项的阶段,高校应该学习、关注其他高校的建设理念和思想,开发本校的精品课程,避免本校精品课程出现重复性建设。在精品课程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建议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各高校间形成有效得沟通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偏少,除了如上不了网等硬件条件限制,分析主要原因为: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学校有精品课程网站,甚至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完全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量偏少,无法发挥效用,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其次学校从思想上对精品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对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三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界面陈旧,从技术开发层面网站不能吸引学习者,特别是网站上的内容很少去更新和维护。
四、提高高校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有益探索
效益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包含由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实施过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从而产生的间接效益。把效益这个概念引入到教育信息技术化的进程中,是对教育建设评估研究的有效措施,量化精品课程建设,在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也能充分得到保证。
1.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为避免重复建设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考虑搭建一个由教育部领导,部级、省级、校市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者参与的协作平台,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机制。3.提高精品课程项目宣传力度,实现精品课程效益最大化。4.精品课程网站评价机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供学习者使用,建设者是指精品课程开发的教师和网站技术开发人员,通过访问学习者和建设者共同评价建立起的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是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另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精品课程网站评价的主体,使精品课程网站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避免人为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因素。发布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报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阶段对该课程是否再投入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否通过验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