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垄断福利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吉林省表现出了异于其他地区的特征。垄断福利拉大了行业间收入水平差距,造成社会群体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找到有效治理垄断福利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当前吉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的改革要务。
关键词:垄断;垄断福利;社会福利
作者单位:沈强(1960-),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家政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9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08-02
一、垄断福利的概念和本质
垄断福利源于垄断,通常是指垄断企业依靠自身在行业内的垄断性优势地位,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并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企业员工,使其拥有高出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超额收入。从本质上讲,垄断福利问题是垄断问题的衍生品,而垄断是被普遍公认的阻碍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和发展,影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一种不正当经济行为。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我国垄断福利问题基本上存在于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垄断行业。
垄断福利在给一少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深度剖析垄断福利问题,必须将垄断福利与正常合理的企业职工福利区别开来。垄断企业通过大肆向企业内部员工发放垄断福利,必然拉高企业成本。针对这部分成本,垄断企业一般会通过提高垄断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者以经营亏损为由,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垄断福利都必然会造成社会福利总水平的降低。
二、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的主要特征
1、垄断行业所处领域广泛,造成垄断福利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在吉林省经济结构中,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成分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比重更大,涉及行业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吉林省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吉林省尚未建立起来,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力量相对薄弱,其所参与的行业数量有限,在许多行业中根本无力与国有企业相抗衡。这种情况促成了吉林省垄断行业数量巨大的现实情况。由于垄断行业的广泛存在,吉林省社会垄断福利问题的普遍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企业负债严重及经营不善,造成垄断福利对社会福利的损害更加严重。对垄断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呈现普遍亏损状况,另一方面,垄断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却长期居高不下。政府的财政总量被垄断企业严重挤占,造成了政府对于其他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常是力不从心。这对在社会经济结构层面本已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吉林省来说,垄断福利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就更加严重了。
3、社会结构特点造成了垄断福利破坏和谐社会关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吉林省的社会结构在经济收入层面上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哑铃状”分布特征明显。大量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在吉林省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垄断行业向员工发放垄断福利,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造成和加大社会分化。尤其是近几年,垄断行业收入有加速上涨趋势。笔者抽样调查了吉林省行业中几个特征鲜明的代表,并进行了比较(垄断行业选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证券业,竞争性行业选取纺织业、零售业、畜牧业)。3个代表性的垄断行业,不仅平均工资基数大且上升速度较快,总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反,3个代表性的竞争行业,平均工资基数小且增长缓慢,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长期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制度惯性造成了社会观念错位明显。吉林省真正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要晚于全国其他地区。由于吉林省的基础优势是重工业和农业,吉林省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都是国家计划引入市场机制较晚的行业,部分行业时至今日改革也才刚刚起步。因此,这造成吉林省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时间相对较长,受其影响程度也较深。上至政府行政权力管理层,下至广大民众,其思维模式都具有很强的制度惯性。从政府角度而言,严重的制度惯性思维模式,使其无法完整履行对垄断行业的监督管理责任,其从思想观念上对国有垄断企业的依靠,使政府经常成为滥用行政权力包庇纵容垄断企业的政治保护伞。从垄断企业角度而言,严重的制度惯性思维模式,使其将不合理的垄断福利习惯性地看作是合理的企业福利,对由于自身获得垄断福利而对社会造成的种种危害,并无担忧且心安理得。从广大公众角度而言,错位的社会观念,致使民众对于垄断福利的出现、对于垄断福利给社会总福利水平造成的危害并不敏感。加之民众权利意识淡漠,这造成社会舆论层面上难以形成抑制垄断福利产生和发展的监督环境。
三、针对吉林省社会特点的有效治理垄断福利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1、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根治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的第一要务。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曾经对全省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施改革攻坚。目的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包括垄断国企能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调整所有制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职工劳动关系以及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客观上讲,这种效果只能作为阶段性成果予以肯定,改革的脚步不能放缓,更不能停止。要想根除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必须在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上,寻找突破,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打破垄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福利问题。
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制度。吉林省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亏损现象,而这些亏损从根本上讲源于国有垄断企业始终没有真正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尽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制度,包括外部激励制度和内部激励制度。在外部,政府对于经营亏损的企业,要更多的给予正确的政策引导,取代过去简单的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切断国有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链条,根除固有的垄断国企对政府的依赖性,断绝垄断福利的直接来源。在内部,要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将企业的人力成本与其他生产经营成本严格分离,防止成本转嫁,树立企业成本意识。使企业能够通过激励员工,提高整体效率,促进其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3、提高国有垄断企业上缴国家利润比例,弥补社会公共福利损失。针对吉林省社会结构的特点,对通过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垄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国有垄断企业上缴国家利润比例。利用这笔资金,建立覆盖城乡的完整的社会公共保障体系。优先照顾城市下岗职工、农民、残疾人等低收入社会弱势群体,使一直以来部分由垄断福利造成的社会公共福利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4、加强正确的社会观念教育,纠正制度惯性造成的错误思维模式。应当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工具,宣传正确的社会观念,纠正制度惯性造成的错误思维模式。树立公民的权利意识,使广大民众能够有能力、有觉悟分析垄断福利问题的严重性和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危害性,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监督环境。 (责任编辑:方涵)
■
参考文献:
[1] 陶叡.公共管理视角下“福利腐败”的本质及其治理[J].生产力研究,2009,(18):175-177.
[2] 梁尤波.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 姜付秀、余晖.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71-78.
[4] 王学江.垄断行业高收入有损社会和谐[J].当代陕西,2006,(08):35-36.
[5] 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高鸣放.社会福利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垄断;垄断福利;社会福利
作者单位:沈强(1960-),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家政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9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08-02
一、垄断福利的概念和本质
垄断福利源于垄断,通常是指垄断企业依靠自身在行业内的垄断性优势地位,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并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企业员工,使其拥有高出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超额收入。从本质上讲,垄断福利问题是垄断问题的衍生品,而垄断是被普遍公认的阻碍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和发展,影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功能的一种不正当经济行为。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我国垄断福利问题基本上存在于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垄断行业。
垄断福利在给一少部分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深度剖析垄断福利问题,必须将垄断福利与正常合理的企业职工福利区别开来。垄断企业通过大肆向企业内部员工发放垄断福利,必然拉高企业成本。针对这部分成本,垄断企业一般会通过提高垄断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者以经营亏损为由,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垄断福利都必然会造成社会福利总水平的降低。
二、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的主要特征
1、垄断行业所处领域广泛,造成垄断福利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在吉林省经济结构中,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成分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比重更大,涉及行业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吉林省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受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吉林省尚未建立起来,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力量相对薄弱,其所参与的行业数量有限,在许多行业中根本无力与国有企业相抗衡。这种情况促成了吉林省垄断行业数量巨大的现实情况。由于垄断行业的广泛存在,吉林省社会垄断福利问题的普遍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企业负债严重及经营不善,造成垄断福利对社会福利的损害更加严重。对垄断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呈现普遍亏损状况,另一方面,垄断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却长期居高不下。政府的财政总量被垄断企业严重挤占,造成了政府对于其他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常是力不从心。这对在社会经济结构层面本已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吉林省来说,垄断福利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就更加严重了。
3、社会结构特点造成了垄断福利破坏和谐社会关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吉林省的社会结构在经济收入层面上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哑铃状”分布特征明显。大量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在吉林省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垄断行业向员工发放垄断福利,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造成和加大社会分化。尤其是近几年,垄断行业收入有加速上涨趋势。笔者抽样调查了吉林省行业中几个特征鲜明的代表,并进行了比较(垄断行业选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证券业,竞争性行业选取纺织业、零售业、畜牧业)。3个代表性的垄断行业,不仅平均工资基数大且上升速度较快,总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反,3个代表性的竞争行业,平均工资基数小且增长缓慢,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长期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制度惯性造成了社会观念错位明显。吉林省真正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要晚于全国其他地区。由于吉林省的基础优势是重工业和农业,吉林省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都是国家计划引入市场机制较晚的行业,部分行业时至今日改革也才刚刚起步。因此,这造成吉林省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时间相对较长,受其影响程度也较深。上至政府行政权力管理层,下至广大民众,其思维模式都具有很强的制度惯性。从政府角度而言,严重的制度惯性思维模式,使其无法完整履行对垄断行业的监督管理责任,其从思想观念上对国有垄断企业的依靠,使政府经常成为滥用行政权力包庇纵容垄断企业的政治保护伞。从垄断企业角度而言,严重的制度惯性思维模式,使其将不合理的垄断福利习惯性地看作是合理的企业福利,对由于自身获得垄断福利而对社会造成的种种危害,并无担忧且心安理得。从广大公众角度而言,错位的社会观念,致使民众对于垄断福利的出现、对于垄断福利给社会总福利水平造成的危害并不敏感。加之民众权利意识淡漠,这造成社会舆论层面上难以形成抑制垄断福利产生和发展的监督环境。
三、针对吉林省社会特点的有效治理垄断福利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1、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根治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的第一要务。2005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曾经对全省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施改革攻坚。目的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包括垄断国企能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调整所有制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职工劳动关系以及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客观上讲,这种效果只能作为阶段性成果予以肯定,改革的脚步不能放缓,更不能停止。要想根除吉林省垄断福利问题,必须在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上,寻找突破,大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打破垄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福利问题。
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制度。吉林省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亏损现象,而这些亏损从根本上讲源于国有垄断企业始终没有真正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尽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激励制度,包括外部激励制度和内部激励制度。在外部,政府对于经营亏损的企业,要更多的给予正确的政策引导,取代过去简单的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的方式。切断国有垄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链条,根除固有的垄断国企对政府的依赖性,断绝垄断福利的直接来源。在内部,要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将企业的人力成本与其他生产经营成本严格分离,防止成本转嫁,树立企业成本意识。使企业能够通过激励员工,提高整体效率,促进其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3、提高国有垄断企业上缴国家利润比例,弥补社会公共福利损失。针对吉林省社会结构的特点,对通过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垄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国有垄断企业上缴国家利润比例。利用这笔资金,建立覆盖城乡的完整的社会公共保障体系。优先照顾城市下岗职工、农民、残疾人等低收入社会弱势群体,使一直以来部分由垄断福利造成的社会公共福利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4、加强正确的社会观念教育,纠正制度惯性造成的错误思维模式。应当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工具,宣传正确的社会观念,纠正制度惯性造成的错误思维模式。树立公民的权利意识,使广大民众能够有能力、有觉悟分析垄断福利问题的严重性和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危害性,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监督环境。 (责任编辑:方涵)
■
参考文献:
[1] 陶叡.公共管理视角下“福利腐败”的本质及其治理[J].生产力研究,2009,(18):175-177.
[2] 梁尤波.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福利”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 姜付秀、余晖.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71-78.
[4] 王学江.垄断行业高收入有损社会和谐[J].当代陕西,2006,(08):35-36.
[5] 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高鸣放.社会福利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