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与戏曲的真情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n8810060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浙江婺剧院给观众奉上了一台展示西路军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的战斗历程的剧目——《血路芳华》,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革命过程的艰难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所建成的西路军在执行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时,与西北军阀拼死搏斗、最后大部分壮烈牺牲。而在西路军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又以军中的妇女独立团的女红军战士的结局最为惨烈。西征之前的妇女独立团共3营9连约1300余人。她们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仅12岁。在马步芳部残酷的围追剿杀下,大多数人或战死,或因失去战斗力而被俘。许多人被俘后,仍进行顽强的斗争,有的吞针自杀,有的越狱逃跑,有的不甘凌辱而惨遭杀戮。少数突围的女战士,则历尽艰险,千方百计地寻找革命队伍。她们的事迹,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与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文艺界开始书写西路军及妇女独立团的光辉而悲壮的历史,而婺剧《血路芳华》是戏曲表现西路军妇女独立团英勇悲壮故事的第一部剧目。
  新时期以来,表现“主旋律”的红色革命题材的戏曲作品数以百计,但是,很少能得到普通大众的称赞,更不用说留存下来而成为一个剧种的骨子戏了。之所以如此,是许多创作者只是借用戏曲的外壳,来装载一个貌似有“革命”色彩的臆造出来的所谓故事而已。严苛地衡量,既没有打动人心的“戏”,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曲”。而婺剧《血路芳华》是用戏曲艺术来讲述一个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的西路军女红军战士的故事。其艺术手法有三点特别值得肯定。
  一是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戏曲是戏剧的一种,而一台戏剧的成功与否就看它是否具有戏剧性。戏剧性越强,审美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抓住观众的心。《血路芳华》所叙写的西路军女红军的故事由“战地取水”“腊珍生子”“秀英被救”“多杰求婚”“幺妹逃难”“寻找队伍”等情节构成。每一个情节既是独立的,又与其他情节有着因果的逻辑关系,它们就像一颗颗珠子,由连长郝秀英这一贯穿全剧的人物串联了起来。这些情节都表现出了人物的意念,如在“腊珍生子”的情節中,三个女战士都想给战友创造生存的机会,而把危险与死亡留给自己。郝秀英为了保护在战火中生育的红军的根苗,毅然命令幺妹咬破自己的乳头,让婴儿吮吸自己的血液。这样的行动自然能给观众强力的冲击,而一次次冲击的结果,西路军女战士的形象就在观众的面前挺立起来了:英勇无畏,执着信仰,真挚多情。一个情节结束了,下一个情节随即又展开,使得全场观众始终处于全神贯注的观赏状态之中。
  二是具有浓烈的情感。自戏曲诞生起,为了满足民族的审美趣味,其内容多由传奇性的故事构成,但是,和同样讲述传奇性故事的小说不同的是,它还在叙事时抒情。而且,抒情成了它的首要任务。剧中人物的歌唱,多半出于抒情的需要。所以,抒情在戏曲剧目中是贯穿始终的。人们之所以在对一个戏的剧情烂熟的情况下,还会一遍遍地观赏,就是因为剧中有着永远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反之,如果一部戏,感情不够充盈,且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么这部戏就很难得到观众的赞赏,更不会成为常演不衰的剧目。《血路芳华》是一部有着浓烈情感的戏曲剧目,它的情表现为两种,一种是革命战友之情。从战士们争着以生命为代价而“战地取水”,一直到革命胜利后郝秀英主动要求为战友守墓,都洋溢着红军战士生死与共或愿意为战友牺牲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另一种是军民之情。藏族大娘与多杰收留、抚育了红军的后代继红,多杰母子挽救了郝秀英的生命并冒着生命的危险掩护郝秀英在家养伤。表现这两种情感的功能不仅在于扣动观众的心弦,还能说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何以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历尽艰难而不会失败,因为红军战士之间亲如手足,同心同德,其力量当然是巨大的。而共产党和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自然不会被敌人剿杀,是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是具有能够烘托情境的声腔曲调。“曲”是戏曲的核心,是一个剧目的重要支柱。“戏剧性”能让观众有“戏”可看,而好的声腔曲调则让观众有“曲”可听。婺剧虽然是南方的剧种,但是,它的主体曲调属于高腔体系,其【二凡】【三五七】等曲子高亢激越、凄楚苍凉,较为适合表现腥风血雨的战场与西部地区的荒原雪山,尤其能反映女红军战士豪迈、倔强、刚劲的性格。每当主题曲“望不断雪峰沙洲戈壁古堡,卷不去烽烟战火铁马金刀。走不尽艰险崎岖荒山野道,流不干热血长河万古惊涛”演唱时,全场观众就会寂静无声,被歌声自然地牵引到西路军血战沙场的艰难岁月,为红军女战士的不幸的命运而伤怀。而当这样的曲段——“莫哭泣,莫伤心,切莫自弃毁自身。姐妹同舟共命运,经磨历劫情更深。出生入死闹革命,千灾万难不灰心”唱起后,人们又会被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与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并接受了为了理想信念不惧难、不畏死的能量的灌输。
  当然,这部革命历史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交代清楚红军女战士为何会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革命信念是女战士们不怕牺牲和失散后坚持寻找队伍的精神依托。二是对西路军的失败原因没有进行探索。既然是革命历史剧,就应该站在今日的历史高度对这一段史实进行解析,仅仅摹写历史的表象,还不足以让历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的当代观众得到审美上的满足与视野的扩展。不过,弥补这样的不足,并不太费力。前者可以通过女战士们痛说入伍前被压迫被欺凌的苦难经历来表明坚决革命的缘由,后者则可以通过当时战士们的疑问和建国后华素秋在祭奠死难战友时,探讨其失败的原因。
  总之,婺剧《血路芳华》是一部成功之作,它为今日戏曲编创革命历史剧摸索出了新的经验。
其他文献
如果这是一场声色犬马的综艺节目,那就去演播厅内引领欢笑吧!如果这是一场胡言乱语的京口唠嗑,那就去咖啡馆内相互倾吐吧!如果这是一场乐己娱人的插科打诨,那就去歌舞厅内尽情发挥吧!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有其归属的舞台,并且通过相应观众群的认可,藉以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然而,近年来有些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生活喜剧”却在各地的剧院内折腾不休,它们不仅亵渎了戏剧艺术的尊荣,更颠覆了人们对于舞台表演的基本认知。2
期刊
新编历史京剧《飞虎将军》是浙江京剧团“新编南派京剧武戏三部曲”中精心创作的第三台大型武戏,由著名剧作家周长赋先生为浙京量身打造。本剧将以深层次的剧旨主题探索,更具可看性的舞台综合呈现,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南派京剧武戏”艺术。独特的“南派京剧武戏”是浙江京剧的表演强项,我们希望通过创作《飞虎将军》,展现浙京武戏班底别具一格的舞台风采,弘扬发展浙江的京剧武戏艺术,并进一步奠定被列入“世界非遗”的国
期刊
演员表  梅雷迪思:27岁,美国高考家教。在视频博客上的样子应该与日常生活中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梅雷迪思很有吸引力,不过在视频博客上应该显得更性感。这种效果可以通过采用棕褐色调,或特殊照明或表演来体现。或者,综合使用三种方法。  乔 希:30岁,梅雷迪思的未婚夫。  格雷格:16岁,高中学生。  桑德拉:40岁左右,格雷格的母亲。  杰 克:40岁左右,格雷格的父亲。  序幕  [梅雷迪思坐在
期刊
宏大叙事下的人性观照  胡庆余堂国药号开业典礼的祭鹿仪式上,一只鹿头被庄严地呈现于舞台中央的祭台上。此时胡雪岩与麦锦秋的对话好似恍惚中的独白呓语:“我始终觉得,十二生肖里面,没有一样属于我,因为我一出生就是一只鹿。鹿的本能就是走出森林,哪里有广阔的原野,就去向哪里,永无休止。就好像在一个黑洞里面奔跑,永远见不到尽头。”这里,剧中的胡雪岩自喻为鹿,而鹿这一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也折射出人物丰富的心
期刊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并不是个愉悦的故事,后半段更是让人情绪复杂。走出文化广场的时候我内心却是十分激荡的,仅仅因为《莫扎特》的音乐真的可以让人的内心“燃”起来。在音乐面前,关于语言的理性似乎并不是那样重要。每一个片段,每一首歌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道,每一个音符都重重踏在我的脑海中,每一次结束都如此干净,戛然而止却又让人意犹未尽。剧评需要理性,需要个人见解分析,以往的我常常理性战胜感性,甚至将剧评写成
期刊
在《亲爱的,胡雪岩》的主创交流会上,我问潘惠森先生:“如果在关汉卿、徐渭和汤显祖之中选一人入戏,你会选谁?”潘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徐渭,因为这个人太有意思了。”这个答案没有出乎我的意料,相对而言,关汉卿是“普天下郎君领袖”,游戏人间,诚然一个可与之大快朵颐、把酒言欢之人,但正典野史相关记载皆大缺。汤显祖的作品闪耀剧坛,但说起他,总觉奇幻全入了他的戏,平凡人生中的他让人敬而难亲。唯有徐渭,知之不
期刊
编者按:  在中国京剧的版图中,浙江京剧团是典型的“非主流”(非京剧主要流行区域)剧团,但是近年来,浙京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艺术技艺的同时,更是发扬了南派京剧的开拓进取精神,以“浙江京剧武戏三部曲”,“打”出了南派武戏的一片新天地,成为当下京剧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一代宗师盖叫天的盖派艺术是浙江京剧团的立团之魂。在4月东方名家名剧月中,浙京以《飞虎将军》《宝莲灯》两台体现传统艺术精华和充满现代意蕴的南
期刊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自问世至今,经历了660余年的沧桑。古往今来,上至皇帝乾隆,下至文人雅士、名门望族,都以一睹这幅画作为快,以收藏这幅画作为荣。于是我对这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接触过这幅画的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眼前呈现出两幅画卷:一幅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画卷;一幅是这幅山水画背后的历史人物画卷。我仿佛感觉到如果将这两幅画卷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它将是一幅承载着中华文
期刊
去年岁末,评剧《紫花丁》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该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大孝闺女”周汝珍为原型,讲述了作为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的周汝珍,三十多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无私照顾180多位孤寡老人的故事。  很难想象,打造这样一部作品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庄户剧团,该剧也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创剧目。这个团叫河北沧州小凤霞评剧团,剧团的当家人、“小凤霞”咸红杰在《紫花丁》中饰演
期刊
纱丽(Sari)是印度及印度次大陆地区女性的传统服饰。这条5-8米长、60-120厘米宽的长布有不同的材质、图案和颜色,可以非常简约也可以装饰奢华至极的刺绣和宝石。自从印度变成了英国殖民地,大量印裔移民涌入英国后,在不少英国人的认知里,它代表着印度文化优雅知性的一面;而在年轻人的眼里,它更可以直接和宝莱坞画上等号,代表着艳丽的色彩、热情的歌舞和异域风情。纱丽之于印度次大陆的服饰文化,或许就相当于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