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我们人大附中第二分校高一年级的目标。为此,在德育方面,年级积极参与学校倡导的班级文化建设,并在2014年4月全校班级文化展示中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在班级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时,教师们遇到了新的困惑:教室可以布置得催人奋进,口号目标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如何让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育教学分离,刮一阵风?
为此,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把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思考的结论是:班级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是目标,二者应该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绝不能造成“两张皮”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发现,在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表现中,都闪烁着一些亮点,尤其是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之后,亮点越来越多了。既然我们此前一直强调尊重与激励,那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亮点发掘并收集起来,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抑恶扬善、摒弃消极、努力向上呢?而且,高中课程评价中也要求模块成绩能够体现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于是,我们将二者做了结合,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力求发现、收集并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表现,为评价提供客观有力的依据,同时实现正向引导,我们将其称为“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体系是将诸多评价标准全面、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项综合制度,它既要满足课改和学校的各项要求,又要能够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张扬个性,具有可操作性强、标准易于理解、合理可量化等特点。年级组如果能建立这样一套体系并确保有效执行落实,也等于在有效贯彻国家课改和学校的各项教育要求,同时也能促进年级工作趋于体系化和精细化,让教学与德育工作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
鉴于上述理解,高一年级组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在学年初即开始分析策划,结合学生现状和现象来想点子、找方法,并探讨完善。而此时学校在德育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给我们的行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为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这项工作的长足进展。在第二学期,年级进行了积极探索,提炼出一系列重要和必要的指标,整合成一套可操作的体系,并在执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下是人大附中第二分校高一年级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日常行为评价
1.日常行为评价制度
第二学期开学伊始,年级组在班主任会上草拟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随后召开了讨论会,征求教师的意见,并向各班下发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讨论稿》,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师生的认真讨论下作了相应的修改,取得了师生的认同,最终确立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从作业、考勤、课堂、仪表、眼保健操、课间操、卫生等七个方面对学生确立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标准(各班根据班情可做适当的调整)。
具体实施过程:各班各部委每天认真进行记录,每周统计一次,每月表彰一次,评选出每月的优秀小组。
实施难点:工作繁琐,必须持之以恒;记录琐碎,要求班主任认真负责。
工作成效:通常情况,学生只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上述七个评价点的提出,引导并强化了学生的关注点,同时量化评分树立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执行标准深入人心。
2.优秀小组长评选办法
2014年5月,德育处要求年级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优秀小组较为简单,只要取2至4月小组总分的前几名即可;优秀小组长的评选则让人颇费脑筋,既要公平选出认真负责起带头作用的小组长,又要让所有学生认可,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激励的作用。经过班主任的商讨,年级最终确定了优秀小组长评选办法:个人2至4月综合评比(换算成100分制)个人分数占30%;对组长的履行职责情况(100分制)占30%;小组2至4月总评成绩(换算成100分制)占40%。
年级经过商讨设计了“组长履行职责情况评价表(100分)”,让各小组成员以不记名的方式对组长履职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见表1)
A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不太符合
事后年级就评选办法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非常认可这个评选办法,认为它公正、客观,这大大增强了年级组的信心。
3.年级榜样评选规则
2014年6月,德育处要求年级评选出年级的校级榜样。有了优秀小组长的评选办法做铺垫,年级根据榜样的标准(德智体全面发展),商讨确定了年级榜样评选规则:期中考试成绩(平均分)占30%;日常综合评比(3、4、5月平均分)占40%;师生选票每票赋值3分(累加总分)占30%。
特别说明:一是班级一、二项总分前15名的同学有资格参加第三项的评选;二是第3项评选前,得分前15名的同学要简单述职,总结开学以来自己为班级、年级、学校所做的贡献;三是师生投票要分地点同时开始;四是事后年级又发动各班同学为榜样们写颁奖词,并召开“追求卓越品质,彰显优秀魅力”的主题表彰会。
4.三好生评选探索
三好生的评选一直是师生诟病的话题,以往评选是先看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成绩够的就有参评的资格,然后全班选举,可结果往往是有的三好生就是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表现平平;有的学生全面发展却因人际关系评选不上;有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为学校、班级做了许多事,却因成绩不靠前而与三好生失之交臂……总之,评选不尽人意,掩盖了很多我们原本应该彰显的亮点。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家长不让、学生自己也不愿参加活动或担任班干部。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一直是我们年级思考的问题。优秀小组长和榜样的评选办法给了年级很大的启示,年级决定把日常行为评价加入到三好生的评选中来,这样既显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又能把德育与教学连接起来。但是三好生的评选是个大事,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年级决定对三好生的评选进行大胆的改革。经过年级商讨,确定三好生评选办法如下。 第一,班级算出2至6月份的学生日常评价总分,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第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由高到低排序。
第三,选出个人评价和期中考试成绩都名列前20名的学生作为候选人,人数不限。
第四,候选人简单述职,总结开学以来自己为班级、年级、学校所做的贡献。
第五,期末考试成绩及学期总评成绩出来后淘汰成绩不合格者,然后全班选举。
事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评选办法持支持的态度,大家都认为这样评选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三好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督促学生,使学生能发展得更加优秀。
二、收获与思考
高一年级经过上面的探索,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有效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小组合作的魅力就在于以小组之间的评比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个人日常评比与各项评优挂钩又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为小组荣誉的竞争中学习,同时又利用各种加分制度来调动学生自身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我发展意识被调动起来后,其力量是强大的,例如我们年级的各项评比总分都在全校前三名,尤其是课间操,学生不仅集合速度快,而且做操动作认真,多次受到体育老师的表扬。年级学生阳光、自信、积极上进,在上学期期末的优秀班集体评选中两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学生内驱力之所以能被调动,是因为我们在体系设计上有意识地强化了对学生纵向自我表现的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动力来源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而不是横向比较和教师的要求,前者的动力源于内心,后者的结果是造成压力和逆反。
2.促进同伴之间的教育
学生的成长仅靠家长、教师的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同伴之间的教育可能比教师、家长或各种规章制度更有效。高一年级2班学生林某生性多动,上课基本静不下心来,作业基本不能按时上交,家长为之焦头烂额,班主任、科任老师隔三差五就跟他谈心交流,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我跟他父亲交流,他父亲说:“老师,我觉得你们这个小组合作很好,因为我发现孩子最近回家做作业了,我侧面了解发现他因为不交作业给组里扣分,组长都急得哭了,组员及以前的同学都在批评他,他觉得这样很丢人……”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哪一种更有效呢?老师的苦口婆心也许还比不上同伴们的嘿嘿一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想到了两个词:换位思考和顺势而为。换位思考其实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耐心地尊重学生,才有可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顺势而为是指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每个孩子的性格、内心需求与背景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有可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3.日常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日常评价在短时间内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帮助可能不是很突出,但从长远看,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去做这件小事,会发现它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一个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演讲、每一次背诵……养成这样优秀的习惯,那他就可以做到步步为营。只要过程(不管是学校管理过程还是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管控到位了,那结果好就是必然的,以后的路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为此,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把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思考的结论是:班级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是目标,二者应该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绝不能造成“两张皮”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发现,在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表现中,都闪烁着一些亮点,尤其是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之后,亮点越来越多了。既然我们此前一直强调尊重与激励,那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亮点发掘并收集起来,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抑恶扬善、摒弃消极、努力向上呢?而且,高中课程评价中也要求模块成绩能够体现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于是,我们将二者做了结合,在设计评价标准时力求发现、收集并记录下学生的点滴表现,为评价提供客观有力的依据,同时实现正向引导,我们将其称为“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体系是将诸多评价标准全面、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项综合制度,它既要满足课改和学校的各项要求,又要能够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张扬个性,具有可操作性强、标准易于理解、合理可量化等特点。年级组如果能建立这样一套体系并确保有效执行落实,也等于在有效贯彻国家课改和学校的各项教育要求,同时也能促进年级工作趋于体系化和精细化,让教学与德育工作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
鉴于上述理解,高一年级组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在学年初即开始分析策划,结合学生现状和现象来想点子、找方法,并探讨完善。而此时学校在德育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给我们的行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为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了这项工作的长足进展。在第二学期,年级进行了积极探索,提炼出一系列重要和必要的指标,整合成一套可操作的体系,并在执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下是人大附中第二分校高一年级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日常行为评价
1.日常行为评价制度
第二学期开学伊始,年级组在班主任会上草拟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随后召开了讨论会,征求教师的意见,并向各班下发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讨论稿》,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师生的认真讨论下作了相应的修改,取得了师生的认同,最终确立了《高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奖惩制度》:从作业、考勤、课堂、仪表、眼保健操、课间操、卫生等七个方面对学生确立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评价标准(各班根据班情可做适当的调整)。
具体实施过程:各班各部委每天认真进行记录,每周统计一次,每月表彰一次,评选出每月的优秀小组。
实施难点:工作繁琐,必须持之以恒;记录琐碎,要求班主任认真负责。
工作成效:通常情况,学生只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上述七个评价点的提出,引导并强化了学生的关注点,同时量化评分树立了可信度和权威性,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执行标准深入人心。
2.优秀小组长评选办法
2014年5月,德育处要求年级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优秀小组较为简单,只要取2至4月小组总分的前几名即可;优秀小组长的评选则让人颇费脑筋,既要公平选出认真负责起带头作用的小组长,又要让所有学生认可,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激励的作用。经过班主任的商讨,年级最终确定了优秀小组长评选办法:个人2至4月综合评比(换算成100分制)个人分数占30%;对组长的履行职责情况(100分制)占30%;小组2至4月总评成绩(换算成100分制)占40%。
年级经过商讨设计了“组长履行职责情况评价表(100分)”,让各小组成员以不记名的方式对组长履职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见表1)
A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不太符合
事后年级就评选办法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非常认可这个评选办法,认为它公正、客观,这大大增强了年级组的信心。
3.年级榜样评选规则
2014年6月,德育处要求年级评选出年级的校级榜样。有了优秀小组长的评选办法做铺垫,年级根据榜样的标准(德智体全面发展),商讨确定了年级榜样评选规则:期中考试成绩(平均分)占30%;日常综合评比(3、4、5月平均分)占40%;师生选票每票赋值3分(累加总分)占30%。
特别说明:一是班级一、二项总分前15名的同学有资格参加第三项的评选;二是第3项评选前,得分前15名的同学要简单述职,总结开学以来自己为班级、年级、学校所做的贡献;三是师生投票要分地点同时开始;四是事后年级又发动各班同学为榜样们写颁奖词,并召开“追求卓越品质,彰显优秀魅力”的主题表彰会。
4.三好生评选探索
三好生的评选一直是师生诟病的话题,以往评选是先看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成绩够的就有参评的资格,然后全班选举,可结果往往是有的三好生就是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表现平平;有的学生全面发展却因人际关系评选不上;有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为学校、班级做了许多事,却因成绩不靠前而与三好生失之交臂……总之,评选不尽人意,掩盖了很多我们原本应该彰显的亮点。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家长不让、学生自己也不愿参加活动或担任班干部。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一直是我们年级思考的问题。优秀小组长和榜样的评选办法给了年级很大的启示,年级决定把日常行为评价加入到三好生的评选中来,这样既显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又能把德育与教学连接起来。但是三好生的评选是个大事,在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年级决定对三好生的评选进行大胆的改革。经过年级商讨,确定三好生评选办法如下。 第一,班级算出2至6月份的学生日常评价总分,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第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由高到低排序。
第三,选出个人评价和期中考试成绩都名列前20名的学生作为候选人,人数不限。
第四,候选人简单述职,总结开学以来自己为班级、年级、学校所做的贡献。
第五,期末考试成绩及学期总评成绩出来后淘汰成绩不合格者,然后全班选举。
事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种评选办法持支持的态度,大家都认为这样评选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三好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督促学生,使学生能发展得更加优秀。
二、收获与思考
高一年级经过上面的探索,取得的成效比较显著,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有效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小组合作的魅力就在于以小组之间的评比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个人日常评比与各项评优挂钩又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为小组荣誉的竞争中学习,同时又利用各种加分制度来调动学生自身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我发展意识被调动起来后,其力量是强大的,例如我们年级的各项评比总分都在全校前三名,尤其是课间操,学生不仅集合速度快,而且做操动作认真,多次受到体育老师的表扬。年级学生阳光、自信、积极上进,在上学期期末的优秀班集体评选中两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学生内驱力之所以能被调动,是因为我们在体系设计上有意识地强化了对学生纵向自我表现的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动力来源于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而不是横向比较和教师的要求,前者的动力源于内心,后者的结果是造成压力和逆反。
2.促进同伴之间的教育
学生的成长仅靠家长、教师的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同伴之间的教育可能比教师、家长或各种规章制度更有效。高一年级2班学生林某生性多动,上课基本静不下心来,作业基本不能按时上交,家长为之焦头烂额,班主任、科任老师隔三差五就跟他谈心交流,但收效甚微。有一次我跟他父亲交流,他父亲说:“老师,我觉得你们这个小组合作很好,因为我发现孩子最近回家做作业了,我侧面了解发现他因为不交作业给组里扣分,组长都急得哭了,组员及以前的同学都在批评他,他觉得这样很丢人……”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哪一种更有效呢?老师的苦口婆心也许还比不上同伴们的嘿嘿一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想到了两个词:换位思考和顺势而为。换位思考其实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耐心地尊重学生,才有可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顺势而为是指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每个孩子的性格、内心需求与背景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有可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提升。
3.日常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日常评价在短时间内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帮助可能不是很突出,但从长远看,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去做这件小事,会发现它的作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一个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演讲、每一次背诵……养成这样优秀的习惯,那他就可以做到步步为营。只要过程(不管是学校管理过程还是学生自我管理过程)管控到位了,那结果好就是必然的,以后的路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