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从明天开始就不能再称呼她3岁的女儿类似“小公主”“小仙女”之类的昵称了,因为明天她将入学“Egalia”幼儿园,在那里这样带有明显性别区分的称谓是被完全禁止的。类似的词语还包括“男孩们”和“女孩们”,老师们招呼孩子只会使用“朋友们”,他们甚至不使用“他”、“她”这两个代词,而代以另一个不分性别的代词“Hen”。
女孩玩卡车 男孩玩厨房套装玩具
这家著名的“Egalia”幼儿园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2010年由瑞典政府资助创立,为了“尽可能地去除儿童成长中的性别定型”。有报道称,这是瑞典政府在实现男女完全平等上的又一次激进尝试。
据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报道,瑞典是全球男女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不但女性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就业率,男性和女性还享有同样的带薪育儿假,以便女性可以更好地追求事业。瑞典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婚内强奸行为定为犯罪的国家。
然而种种的这些,在很多瑞典人眼中还做的不够,他们认为“社会应完全消除传统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2008年,瑞典教育部向各个学校派出监督员,确保男女平等成为瑞典教育系统中的头等大事。政府花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630万美元)来促进学校实施男女平等政策,学校则通过校规规定教师必须消除传统观念中有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Egalia”幼儿园无疑是个中翘楚,在这里性别被完全模糊化,孩子们穿着统一的中性服装,女孩们被鼓励玩小卡车,而男孩可以玩厨房套装玩具。别的孩子过家家时扮演的是父母和子女的模式,但他们扮演的家庭却可能是两个爸爸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妈妈一个孩子的模式。而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也经过了精心挑选,故事里会讲到同性伴侣、单身母亲和领养的孩子,却没有白雪公主或灰姑娘。该幼儿园31岁的教师珍妮·约翰逊说:“社会普遍认为女孩应该温柔漂亮,男孩应该强壮狂野。Egalia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任何人。 ”
但“Egalia”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欢心,瑞典著名作家让·古罗认为政府是在提倡极端女权主义,尤其“Egalia”坚持使用“hen”的行为,是在“试图毁灭瑞典语”。
瑞典各界出现“中性风”
“hen”最早是由瑞典语言学家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到的。1994年,已故语言学家汉斯·卡尔格伦出于实用的理由,建议将“hen”列为新的人称代词。卡尔格伦表示,大家在写作时有可能会遇到不想指明一个人物的性别,或并非特指某种性别的人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往往需要用 “han/hon”,否则表述就有不严密的嫌疑。有了“hen”就可以替代上述复杂的写法。他认为,这么做可以让瑞典语更精确。
然而现在提倡 “hen”的人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例如,贾士伯·伦德奎斯特撰写的瑞典第一本中性儿童读物,书中通篇使用 “hen”一词,而不用“他”和“她”。该书是由一家名为 “奥利嘉”(意思是与众不同或多样化)的出版社出版的,这家出版社只出版 “颠覆世界文学传统规范”的书籍,包括 《100种而非两种可能》《曾经有一本图画书》等,都是鼓励人们消除性别观念,给孩子更多可能性的书。
2012年“hen”被加入了瑞典《国家百科全书》的网络版,令“性格中立”的支持者们欢欣鼓舞。瑞典第一个使用“hen”的媒体《娱乐指南》的主编玛格丽特·阿特拉多提亚还提议, “hen “应该被收录进瑞典文学院制定的权威字典。
一家儿童玩具厂最近也转换了思维,在其产品目录中,有身穿“蜘蛛侠”戏服的男孩手推粉红色婴儿车,也有身穿牛仔服的女孩驾驶黄色拖拉机,极具视觉冲击力。“性别角色是一种过时的东西,”该玩具公司的CEO在接受瑞典报纸采访时说。“我71岁了,我们中那些一度在这个产业工作过的人们知道,男孩们可以玩积木房子,他们也喜欢和芭比娃娃玩。”
瑞典一家儿童服装公司也在商店中取消了“男童区”和“女童区”的划分,很多父母也在博客中热议把孩子打扮得中性化的话题。瑞典保龄球协会则宣布,将合并男女赛事,取消这项运动的男女界限。瑞典一些社会民主党政客还提议安装男女混用厕所,这样公众就不用强制自己去上男厕或女厕。
是进步还是极端?
对于瑞典政府而言,提倡并实现男女平等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任何尝试都应该被鼓励。2011年,近200名教师齐聚斯德哥尔摩,讨论如何避免“传统性别模式”。这个研讨会是瑞典教育部学校署组织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会上,男女平等问题专家亨克尔说:“我研究了芬兰和挪威的男女平等问题,清楚地发现,他们都受到了瑞典幼儿园及其课程设置的启发。在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所谓的反压迫教育法,鼓励包容性。这样的概念在很多国家都有,而在瑞典,政府一直在努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模范国家。 ”亨克尔还呼吁,男女平等不只是政府的事,所有国民都应该参与。
但他的想法注定不会实现,虽然大多数瑞典人都支持男女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性别完全中性化,尤其是性别中立教育。一些人认为它过于激进,更像一个邪教组织,宣扬一种名为男女平等的宗教思想。
曾任瑞典职业联盟男女平等专家的专栏作家伊利斯·克拉松认为:“hen”可能会让孩子们对在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接收到的有关性别的信息产生混淆,让他们以为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性别的存在。
她说,成年人不应该打扰孩子自己对性别的探索和认知,“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确认自己的性别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会对孩子造成限制,反而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信。 ”■
女孩玩卡车 男孩玩厨房套装玩具
这家著名的“Egalia”幼儿园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2010年由瑞典政府资助创立,为了“尽可能地去除儿童成长中的性别定型”。有报道称,这是瑞典政府在实现男女完全平等上的又一次激进尝试。
据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报道,瑞典是全球男女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不但女性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就业率,男性和女性还享有同样的带薪育儿假,以便女性可以更好地追求事业。瑞典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婚内强奸行为定为犯罪的国家。
然而种种的这些,在很多瑞典人眼中还做的不够,他们认为“社会应完全消除传统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2008年,瑞典教育部向各个学校派出监督员,确保男女平等成为瑞典教育系统中的头等大事。政府花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630万美元)来促进学校实施男女平等政策,学校则通过校规规定教师必须消除传统观念中有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Egalia”幼儿园无疑是个中翘楚,在这里性别被完全模糊化,孩子们穿着统一的中性服装,女孩们被鼓励玩小卡车,而男孩可以玩厨房套装玩具。别的孩子过家家时扮演的是父母和子女的模式,但他们扮演的家庭却可能是两个爸爸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妈妈一个孩子的模式。而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也经过了精心挑选,故事里会讲到同性伴侣、单身母亲和领养的孩子,却没有白雪公主或灰姑娘。该幼儿园31岁的教师珍妮·约翰逊说:“社会普遍认为女孩应该温柔漂亮,男孩应该强壮狂野。Egalia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任何人。 ”
但“Egalia”并没有获得所有人的欢心,瑞典著名作家让·古罗认为政府是在提倡极端女权主义,尤其“Egalia”坚持使用“hen”的行为,是在“试图毁灭瑞典语”。
瑞典各界出现“中性风”
“hen”最早是由瑞典语言学家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到的。1994年,已故语言学家汉斯·卡尔格伦出于实用的理由,建议将“hen”列为新的人称代词。卡尔格伦表示,大家在写作时有可能会遇到不想指明一个人物的性别,或并非特指某种性别的人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往往需要用 “han/hon”,否则表述就有不严密的嫌疑。有了“hen”就可以替代上述复杂的写法。他认为,这么做可以让瑞典语更精确。
然而现在提倡 “hen”的人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例如,贾士伯·伦德奎斯特撰写的瑞典第一本中性儿童读物,书中通篇使用 “hen”一词,而不用“他”和“她”。该书是由一家名为 “奥利嘉”(意思是与众不同或多样化)的出版社出版的,这家出版社只出版 “颠覆世界文学传统规范”的书籍,包括 《100种而非两种可能》《曾经有一本图画书》等,都是鼓励人们消除性别观念,给孩子更多可能性的书。
2012年“hen”被加入了瑞典《国家百科全书》的网络版,令“性格中立”的支持者们欢欣鼓舞。瑞典第一个使用“hen”的媒体《娱乐指南》的主编玛格丽特·阿特拉多提亚还提议, “hen “应该被收录进瑞典文学院制定的权威字典。
一家儿童玩具厂最近也转换了思维,在其产品目录中,有身穿“蜘蛛侠”戏服的男孩手推粉红色婴儿车,也有身穿牛仔服的女孩驾驶黄色拖拉机,极具视觉冲击力。“性别角色是一种过时的东西,”该玩具公司的CEO在接受瑞典报纸采访时说。“我71岁了,我们中那些一度在这个产业工作过的人们知道,男孩们可以玩积木房子,他们也喜欢和芭比娃娃玩。”
瑞典一家儿童服装公司也在商店中取消了“男童区”和“女童区”的划分,很多父母也在博客中热议把孩子打扮得中性化的话题。瑞典保龄球协会则宣布,将合并男女赛事,取消这项运动的男女界限。瑞典一些社会民主党政客还提议安装男女混用厕所,这样公众就不用强制自己去上男厕或女厕。
是进步还是极端?
对于瑞典政府而言,提倡并实现男女平等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任何尝试都应该被鼓励。2011年,近200名教师齐聚斯德哥尔摩,讨论如何避免“传统性别模式”。这个研讨会是瑞典教育部学校署组织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会上,男女平等问题专家亨克尔说:“我研究了芬兰和挪威的男女平等问题,清楚地发现,他们都受到了瑞典幼儿园及其课程设置的启发。在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所谓的反压迫教育法,鼓励包容性。这样的概念在很多国家都有,而在瑞典,政府一直在努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模范国家。 ”亨克尔还呼吁,男女平等不只是政府的事,所有国民都应该参与。
但他的想法注定不会实现,虽然大多数瑞典人都支持男女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性别完全中性化,尤其是性别中立教育。一些人认为它过于激进,更像一个邪教组织,宣扬一种名为男女平等的宗教思想。
曾任瑞典职业联盟男女平等专家的专栏作家伊利斯·克拉松认为:“hen”可能会让孩子们对在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接收到的有关性别的信息产生混淆,让他们以为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性别的存在。
她说,成年人不应该打扰孩子自己对性别的探索和认知,“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确认自己的性别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会对孩子造成限制,反而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