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在社会激烈的竞争当中,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压力及竞争压力也随之加重。面对中学生们在校园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学校都应该通过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来加以预防与解决。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途径
一、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每个班级里设立了“心理委员”的职位,中学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可以说是一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是学校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新举措。作为班级心理委员首先要接受一些基础的培训,了解基本的心理辅导过程。班级心理委员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注意观察班里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负责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映,使得同学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对班级中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馈,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辅导中心室接受心理咨询,负责向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该生的跟踪及反馈;每学期组织若干次心理主体班会;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在这些日常的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尤其应该重视班级心理主体大会。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美国一流学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有三种形式:研讨会、学生自我保健教育和健康图书馆。其中的研讨会类似于班级心理主题班会,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家讲座
如今学校心理咨询室都面临一个较大的困难局面,即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主动去想心理咨询师求助的习惯,甚至将做心理咨询看作是个见不得人的事情,觉得去做心理咨询就是证明自己心理有问题。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学会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的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2)具有发展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发展性教育,即是有目标的、有计划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圆满顺利地完成学业;第二是补救性教育,即面对少数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展开矫正。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防御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3)具有互动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目的,及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引导的过程,对个体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4)具有活动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各种活动,如心理训练、情景设置、游戏互动、问题辨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校开设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的模式主要是个别咨询,以面谈为主。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比,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待咨询者的到来,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方式,但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仍是相当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对心理咨询室单独设立,并保证是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值班。鉴于部分学生可能还是不能够正式自己进行心理咨询,而且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诉说的事情已经触及其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室中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对来访者的资料进行保密的,不到必要时刻不能对外泄露其资料。心理咨询室中通常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单独进行咨询,心理咨询室里的布置要达到让来访者放松的目地。对于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应该有所记录,并通过和来访者进一步联系与关注,了解来访者的困扰是否有所缓解或解决,还是变的更为严重,需要心理咨询师作出进一步跟踪调查。
四、学校宣传栏、公告栏上定期做专栏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公告栏、广播等校园媒体公告学校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做不同的专栏。如针对中学低年级学生如无快速适应快节奏的中学学习生活,可以通过广播或者新生手册中对一些低年级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积极正面的指导,帮助低年级同学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中学生活。全国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对虚拟网络的依赖;情感的冲突问题;升学的压力等因素影响,产生了抑郁和紧张心理、厌学与逃避心理、忧虑与颓废心理、孤僻与自卑心理等一系列的常见心理疾病。人才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关注中学生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应该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可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2):12~17
[2]张锡钦,浅议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8):18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途径
一、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每个班级里设立了“心理委员”的职位,中学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可以说是一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是学校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新举措。作为班级心理委员首先要接受一些基础的培训,了解基本的心理辅导过程。班级心理委员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注意观察班里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负责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映,使得同学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对班级中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馈,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辅导中心室接受心理咨询,负责向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该生的跟踪及反馈;每学期组织若干次心理主体班会;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在这些日常的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尤其应该重视班级心理主体大会。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美国一流学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有三种形式:研讨会、学生自我保健教育和健康图书馆。其中的研讨会类似于班级心理主题班会,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家讲座
如今学校心理咨询室都面临一个较大的困难局面,即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主动去想心理咨询师求助的习惯,甚至将做心理咨询看作是个见不得人的事情,觉得去做心理咨询就是证明自己心理有问题。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学会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的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2)具有发展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发展性教育,即是有目标的、有计划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圆满顺利地完成学业;第二是补救性教育,即面对少数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展开矫正。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防御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3)具有互动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目的,及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引导的过程,对个体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4)具有活动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各种活动,如心理训练、情景设置、游戏互动、问题辨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校开设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的模式主要是个别咨询,以面谈为主。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比,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待咨询者的到来,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方式,但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仍是相当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对心理咨询室单独设立,并保证是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值班。鉴于部分学生可能还是不能够正式自己进行心理咨询,而且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诉说的事情已经触及其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室中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对来访者的资料进行保密的,不到必要时刻不能对外泄露其资料。心理咨询室中通常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单独进行咨询,心理咨询室里的布置要达到让来访者放松的目地。对于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应该有所记录,并通过和来访者进一步联系与关注,了解来访者的困扰是否有所缓解或解决,还是变的更为严重,需要心理咨询师作出进一步跟踪调查。
四、学校宣传栏、公告栏上定期做专栏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公告栏、广播等校园媒体公告学校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做不同的专栏。如针对中学低年级学生如无快速适应快节奏的中学学习生活,可以通过广播或者新生手册中对一些低年级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积极正面的指导,帮助低年级同学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中学生活。全国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对虚拟网络的依赖;情感的冲突问题;升学的压力等因素影响,产生了抑郁和紧张心理、厌学与逃避心理、忧虑与颓废心理、孤僻与自卑心理等一系列的常见心理疾病。人才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关注中学生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应该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可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2):12~17
[2]张锡钦,浅议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