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季以来,人们印象中的“丰水”地区西南五省份发生严重旱情,其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在滇西11县市区的乡村山区,一场全民抗击旱魔的战役正在进行中……
从2009年7月起,云南省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为历史少有。
目前,这场灾害已造成云南700万人、4D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靠异地取水维持,最远的取水距离超过20公里,每立方米水的运送成本接近80元。据气象部门预测大旱将持续到5月底,届时饮水困难人口可能达到1000万人。
日前,笔者走进滇西11县市区的乡村山区,当我们将镜头对准那片遭受旱灾困扰的土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灾区群众团结抗旱的感人画面,也看到一双双渴望甘霖的眼睛,看到旱区农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期盼。
“雨水也喝不上了”
在弥渡县苴力镇五台村委会李子树村民小组罗友贵家中,我们看到有四口水窖,水已不多了。房檐边接着铁皮水槽,并在水槽一端接着皮管。主人说:“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水就流到水槽里,顺着皮管就流到了水窖里,我们平时就是吃水窖里的雨水。现在,已有半年没下雨了,水窖里雨水越来越少了,快没雨水吃了。”听了主人的介绍,同行的记者都一阵心酸。
罗友贵家现在洗菜水用来洗把脸,再倒在猪盆里,家畜可以喝。衣服已经不洗了,拍拍灰接着穿。村里已有人到村头小庙里求雨。
五台村委会距离县城45公里,都是山路,开车上山到村里要两个小时。全村总人口1908人,耕地面积638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237元。目前已有6000多亩农作物受灾,5800亩绝收,全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组织了抗旱运输队,驻军也通过运水上山解决了一部分最困难的农户。
干枯的水库和池塘随处可见
弥渡县大坝水库是该县农业用水的重要水库,库容64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540万立方米,自去年出现旱灾以来,水库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仅存30万立方米。为搞好水库建设,今年将对大坝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
祥云县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坝子,自去年9月28日以来,一直无有效降雨,坝区和山区严重缺水,湖底开始露出,已没有了昔日山青水秀的景象。
不过,生活在保山市隆阳区白庙水库周围的人们却是幸运的。作为云南省较大的水库之一,白庙水库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以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为主的水库,是保山中心城市的主要水源点。自去年10月以来,当地无有效降雨,库容水量有较大减少,但据水库管理所负责人介绍,现在每天供水4.5万立方米,对隆阳主城区生活生产用水和即将开始的大春用水是有保证的。
峡谷中的坚忍精神
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和水长乡的高山村寨,是施甸县旱情最严重的几个地区。在地处怒江峡谷山区的李为地村,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绝收的小麦、干枯的池塘和生活生产中出现的困难,村民们仍保持着一种把抗旱进行到底的精神。我们不断见到拉水进村的拖拉机,村民们把一桶桶清水挑到自己家里。家有老人不方便的,村干部会送水上门,保证每家、每户、每天都按时得到分配的生活和家畜用水,互帮互助精神体现在每一个村寨和村民之间。
呼唤水利设施建设
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将抗旱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省级有关部门先后组织100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督促指导,要求灾区各地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扎实有效的抗旱减灾、生产自救和稳定民心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做到旱情一日不除,抗旱一日不止,千方百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近年來,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水利部统计,全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这场多年罕见的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一些地方,多年的风调雨顺,人们对机井、水渠、提灌站等灌溉设施有所忽视,农田水利设施被毁的现象较为严重。面对突然而来的旱情,一些地方只能采用车拉人抬等方法浇地,尽管下了不少功夫,但成效不大。
专家建议,要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应探讨和深化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构建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从2009年7月起,云南省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为历史少有。
目前,这场灾害已造成云南700万人、4D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靠异地取水维持,最远的取水距离超过20公里,每立方米水的运送成本接近80元。据气象部门预测大旱将持续到5月底,届时饮水困难人口可能达到1000万人。
日前,笔者走进滇西11县市区的乡村山区,当我们将镜头对准那片遭受旱灾困扰的土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灾区群众团结抗旱的感人画面,也看到一双双渴望甘霖的眼睛,看到旱区农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期盼。
“雨水也喝不上了”
在弥渡县苴力镇五台村委会李子树村民小组罗友贵家中,我们看到有四口水窖,水已不多了。房檐边接着铁皮水槽,并在水槽一端接着皮管。主人说:“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水就流到水槽里,顺着皮管就流到了水窖里,我们平时就是吃水窖里的雨水。现在,已有半年没下雨了,水窖里雨水越来越少了,快没雨水吃了。”听了主人的介绍,同行的记者都一阵心酸。
罗友贵家现在洗菜水用来洗把脸,再倒在猪盆里,家畜可以喝。衣服已经不洗了,拍拍灰接着穿。村里已有人到村头小庙里求雨。
五台村委会距离县城45公里,都是山路,开车上山到村里要两个小时。全村总人口1908人,耕地面积6380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237元。目前已有6000多亩农作物受灾,5800亩绝收,全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组织了抗旱运输队,驻军也通过运水上山解决了一部分最困难的农户。
干枯的水库和池塘随处可见
弥渡县大坝水库是该县农业用水的重要水库,库容64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540万立方米,自去年出现旱灾以来,水库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仅存30万立方米。为搞好水库建设,今年将对大坝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
祥云县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坝子,自去年9月28日以来,一直无有效降雨,坝区和山区严重缺水,湖底开始露出,已没有了昔日山青水秀的景象。
不过,生活在保山市隆阳区白庙水库周围的人们却是幸运的。作为云南省较大的水库之一,白庙水库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以防洪排涝、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为主的水库,是保山中心城市的主要水源点。自去年10月以来,当地无有效降雨,库容水量有较大减少,但据水库管理所负责人介绍,现在每天供水4.5万立方米,对隆阳主城区生活生产用水和即将开始的大春用水是有保证的。
峡谷中的坚忍精神
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和水长乡的高山村寨,是施甸县旱情最严重的几个地区。在地处怒江峡谷山区的李为地村,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绝收的小麦、干枯的池塘和生活生产中出现的困难,村民们仍保持着一种把抗旱进行到底的精神。我们不断见到拉水进村的拖拉机,村民们把一桶桶清水挑到自己家里。家有老人不方便的,村干部会送水上门,保证每家、每户、每天都按时得到分配的生活和家畜用水,互帮互助精神体现在每一个村寨和村民之间。
呼唤水利设施建设
目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将抗旱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省级有关部门先后组织100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督促指导,要求灾区各地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扎实有效的抗旱减灾、生产自救和稳定民心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做到旱情一日不除,抗旱一日不止,千方百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近年來,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水利部统计,全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这场多年罕见的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一些地方,多年的风调雨顺,人们对机井、水渠、提灌站等灌溉设施有所忽视,农田水利设施被毁的现象较为严重。面对突然而来的旱情,一些地方只能采用车拉人抬等方法浇地,尽管下了不少功夫,但成效不大。
专家建议,要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应探讨和深化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构建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