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具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在语文课堂上要激情引趣
1、教具引趣法。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设疑引趣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3、趣闻轶事引趣法。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对语文长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接着就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
1、学生通过预习,独立质疑课文。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设计体验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前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感知课文。在布置预习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三读”:初读划出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读欣赏品味,找疑问。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创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于释疑。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的真谛在于一个“导”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开篇导语和导读提纲。导语设计的好,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我上《艺术品》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前教师出示了维纳斯的半裸雕像,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勉强回答说喜欢。但我又继续问,如果老师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们愿意摆在书桌上吗?结果有一部分同学回答说不愿意,原因是怕父母责骂,周围的人说闲话。这既营造了轻松的教学氛围,又紧紧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艺术品,虚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我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提问,总结归纳了以下的导读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层层深入,较好地解决了本文的重难点,把握了文章主旨。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宋•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如我在上《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这一课时,在介绍了帕霍姆第三次买地累死的事后,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帕霍姆,你会去继续买地吗?为什么?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理由都很充分。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并且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4、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一、在语文课堂上要激情引趣
1、教具引趣法。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设疑引趣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3、趣闻轶事引趣法。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二、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对语文长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接着就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
1、学生通过预习,独立质疑课文。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设计体验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前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感知课文。在布置预习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三读”:初读划出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读欣赏品味,找疑问。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创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于释疑。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的真谛在于一个“导”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开篇导语和导读提纲。导语设计的好,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我上《艺术品》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前教师出示了维纳斯的半裸雕像,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勉强回答说喜欢。但我又继续问,如果老师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们愿意摆在书桌上吗?结果有一部分同学回答说不愿意,原因是怕父母责骂,周围的人说闲话。这既营造了轻松的教学氛围,又紧紧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艺术品,虚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我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提问,总结归纳了以下的导读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层层深入,较好地解决了本文的重难点,把握了文章主旨。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宋•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了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如我在上《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这一课时,在介绍了帕霍姆第三次买地累死的事后,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帕霍姆,你会去继续买地吗?为什么?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理由都很充分。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并且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4、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