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主体意识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拖着长腔在唱读,没有节奏,没有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示范引路,自悟自得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是讲“应该怎么读,不应该怎么读”,而不亲自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的示范作用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朗读中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指的就是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感情,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示范朗读固然重要,但是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已,因而绝不是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模仿,那样就会违背认知规律,学生就不能主动发展,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学生的发音条件不同,理解思路不同,社会经验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朗读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教师的示范朗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悟自得,形成各自的风格,从而取得朗读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意境,培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学习《黄山奇石》中“仙人指路”一段,可让学生结合课文观看教学录像,启发学生想象仙人所说的话,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滋有味,好像仙人就在眼前,黄山美景正等着自己去观赏呢。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使学生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感到是在表演节目,从而达到愿意在课堂上朗读的目的。再次,可采用“鼓励法”,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学生,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也可以把学生的朗读录音,然后回放,进行评比。
  
  三、探索规律,掌握技巧
  
  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恰当的节奏、音色的处理等。朗读时必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思想集中,以防止读错。可先慢读,读得比较熟了再加快速度。还要注意掌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诗歌的朗读要读得响亮、清晰,平仄分明,韵脚要稍微拖长一些,以产生和谐的音韵美;记叙文的朗读要尽量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逐步引导他们由朗读一个字到朗读一个词组,直到把一句话分成几个单位流利地读出来。另外,还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在读中再去理解。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要让学生注意人物的个性,通过朗读技巧把不同人物逼真地显现出来。要对人物的音色作不同的处理,以突出孙膑的胸有成竹、齐威王的骄傲轻敌及田忌的由犹豫到决断的过程。
  
  四、反复诵读,熟能生巧
  
  在电视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旧时私塾里的老先生领着一帮学生,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在读《三字经》。人们不免要笑他们是“老夫子”,其实他们朗读时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其中,他们很可能是在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呢。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朗读”依然适用于现在的教学,尤其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古诗,如单纯让学生理解诗义,有的诗句本身浅显易懂,但有的诗句对于小学生来说则难以理解,这时就不如干脆让学生去读,也学一学“老夫子”的读法,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反复地读,一遍遍地吟诵。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古诗含义,还能深入理解诗的意境。语文新课标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并没有要求学生理解,只是要求背诵。因此,可以让学生多诵读一些古今优秀诗歌,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陶冶其审美情操,均大有好处。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长期的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均大有裨益。朗读可以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平时要敢于让学生大声地读、大胆地说、 大量地写。学了诗歌,可以搞朗读比赛,练习写散文诗,同时结合比赛指导他们写体会、写小报道等。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但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交际能力、创新意识也都很强。坚持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能使学生陶醉在朗读的情趣中,漫游在写作的天地中,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坚持朗读训练,不仅仅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的需要,而且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责编 海 宇)
其他文献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像数学概念一类的逻辑知识代表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它不是由外界传授获得的,而是由主体内部自己建构出来的。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反复的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将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进行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幼儿数学教育的素材,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一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就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人。每年我们都在完成着相似的工作,我们同孩子一起欢笑,与孩子一起感动。几年了,我总有一种把这些感动记录下来的冲动,但每每提起笔来却又觉得它们实在平淡无奇。细细体味,平淡中的感动也许正是班主任工作的真谛——感动学生,也感动自己。  开学初,我总是精心设计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见面礼”。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走进新教室就
师生之间关系极其微妙,二者既是利益共同体,又充满矛盾和冲突。而要化解矛盾,柔性管理较刚性管理效果更理想。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敏感自尊,感情脆弱,且有着渴望被别人认同和尊重的强烈欲望,但同时由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涉世不深,往往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轻则扰乱班级秩序,重则损害班级荣誉。  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一个老师企图用高压政策压服学生,往往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说东他们偏
前段时间,濮阳市教育局组织部分中小学校长到上海华东师大培训学习,并组织大家到5所中小学挂职考察。我在长宁区适存小学挂职学习期间,深入该校及其他一些学校,通过座谈、听课、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当今时代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
作业本记录着学生的学习历程,透过作业本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十几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批改作业不只是批改对错.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作为我们生存依赖的“食品”——成了侵害我们身体的利剑。批量生产的食品在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不符合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有毒有害物质就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主要的方面。既然创新型人才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的,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为两个方面因素的形成作出努力。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开发人的智力,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总是把“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崇拜”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使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观念上和行动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