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科技、物联网、虚拟空间,新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也不断激发设计师新的创意灵感。智能手机、创意家居已经层出不穷,在交通工具设计领域,设计师们也正在努力向网络世界靠拢。作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的汽车近些年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简单的代步工具发展到目前拥有丰富电子设备的智能车型。采用新科技、挑战现有事物以及探索新的可能的策略已经激励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实施智能创新的设计理念。比如,通过视觉智能驾驶系统(Vision Connected Drive)概念跑车车型的研发,宝马集团奉献出了一个未来智能汽车的理想主义解决方案。该车以两座跑车为基础,是一款集成网络设计和技术创新的智能化汽车。宝马希望这款车型能够实现车辆在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信息系统共享上的功能拓展,尤其是希望新技术和创新设计理念的运用能让更多人享受驾驶的乐趣。
智能科技跑车
在20世纪70年代初,车企开始着手研究车辆与外部环境,以及车辆自身系统的联系,以改善车辆辅助系统、驾驶环境和周边信息的联系与沟通。在最初的研究阶段,工程开发团队在汽车驱动方面取得了十足的进展,如停车距离监控系统,导航组合系统等,如今已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汽车行业标准。如今,宝马推出的Connected Drive系统简单来说是一款集成于车内,可实现人机互通的电子联网系统,俗称为人工智能副驾系统,与人们所熟知的其它品牌所配备的G-BOOK、安吉星及CARWINGS智行系统类似。宝马智能副驾系统包含5项服务:BMw助理、BMW在线、智能导航、电话服务及车内互联网接入。如果你有一台智能手机,在你进入这款车的时候,系统便可自动接入,运行app程序,还可以自动通过互联网执行定位、自动泊车等动作。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显然车内传统的仪表盘与液晶屏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宝马所设计的全套信息显示系统依托主驾仪表盘以及副驾前的大尺寸高像素液晶屏,不但可以提供更多驾驶者想知道的信息,而且对于驾驶安全也增力137保障。视觉智能驾驶系统(Vision Connected Drive)还将3D视觉技术融入人工智能副驾驶系统中,进一步诠释了驾驶辅助系统和娱乐功能通过因特网的联网化发展趋势。运用这种系统设计的概念跑车兼具未来派设计和技术创新,强调轿车置身于网络世界的体验。
随着电控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和舒适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改进,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呈现给驾驶者,HUD抬头显示系统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用天线代替了后视镜,天线用于向外界传输信号,捕捉导航数据,辅助监视交通和车辆周围环境,再将车速、导航信息等画面通过一个3D平视显示屏呈现给驾驶者。所有信息分层显示,并将驾驶员当前最需要的信息自动放置到最醒目的位置,次要的信息则放到后层显示。宝马通过这种“光学景深”技术能够为驾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并且无需对车型原有的仪表台进行重新设计或者添加额外的显示屏。
将分层概念引入内饰设计
智能汽车的另一个重点是增强驾乘者与车辆的互动。该款概念车在内饰设计上引入分层概念。设计团队在汽车内饰设计上创建了3个层次,每一层分别表达舒适、安全、信息互动三大设计理念中的一项,并用光学纤维呈现出不同工作区域的颜色。汽车在驾驶中的状态通过不同的色彩呈现,真切地突显出人与车、环境的交互。
三层光线中第一层侧重于安全,用红色围绕着驾驶者和引擎盖,这一层光线将前进的道路和驾驶者作为重点。第二层光线同样包含了安全,并延伸到了乘客舱上,不过这一层将信息娱乐作为重点,由淡蓝色的灯光定义。最后一层由绿灯定义,着重在于和周围车辆的互动,在后视镜上提供了外部数据的接受天线。
传承品牌DNA的创新外观设计
宝马传统的双肾进气格栅与天使眼的组合,使其外观无论如何变化,人们都能一眼可以认出它的归属品牌。而这一次设计师将这两大特点进行了夸张化设计。借鉴了鲨鱼头部造型的宽大的进气格栅不但能够提供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对发动机散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经典天使眼大灯周边加入了金属类元素,看上去几近瞳孔般的视觉效果。
概念车采用无框架的低矮挡风玻璃,侧面车身线条极富流动感,其采用的表面分层设计理念,可以将充满攻击性的车体线条细节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提升了车身整体视觉感。20英寸的轮胎加上运行型轮毂,赋予其更加动感的表情。此概念车的车门开闭方式尤为奇特,采用了与车窗相同的上下滑动方式,这样的设计早在1988年就已应用到了Z1车型当中,并在当年引发了富人们的追捧热潮。这种车门在车门降下后仍需驾驶者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出,这样自然会使人们想到进出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然而车门在打开状态下依然可以驾驶汽车,这也许会让人们觉得它很与众不同。
宝马设计总监艾德里安一霍伊顿克(Adrian von Hooydonk)表示,这款概念车中的部分元素将应用到即将推出的新车中,并表示时间上不会等待太久。因为宝马公司在2月下旬宣布创建全新子品牌,并命名为“i”。该品牌将是宝马公司旗下环保车辆的最新归属,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车型以及一个额外的移动服务业务。目前此品牌下准备推出的i8车型即是基于这款智能概念车进行研发的。这个车型将以“LlfeDrive框架”这一突破性构造理念进行研发,且用于承载传动系统的是铝制底盘,驾驶舱是由高强度、重量极轻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这种创新的构造理念和复合材料碳纤维的使用抵消了电池组本身所增加的额外重量,消费者将切身感受到电力驱动所带来的卓越动力和显著增强的电池续航能力。
智能科技跑车
在20世纪70年代初,车企开始着手研究车辆与外部环境,以及车辆自身系统的联系,以改善车辆辅助系统、驾驶环境和周边信息的联系与沟通。在最初的研究阶段,工程开发团队在汽车驱动方面取得了十足的进展,如停车距离监控系统,导航组合系统等,如今已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汽车行业标准。如今,宝马推出的Connected Drive系统简单来说是一款集成于车内,可实现人机互通的电子联网系统,俗称为人工智能副驾系统,与人们所熟知的其它品牌所配备的G-BOOK、安吉星及CARWINGS智行系统类似。宝马智能副驾系统包含5项服务:BMw助理、BMW在线、智能导航、电话服务及车内互联网接入。如果你有一台智能手机,在你进入这款车的时候,系统便可自动接入,运行app程序,还可以自动通过互联网执行定位、自动泊车等动作。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获取海量信息,显然车内传统的仪表盘与液晶屏已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宝马所设计的全套信息显示系统依托主驾仪表盘以及副驾前的大尺寸高像素液晶屏,不但可以提供更多驾驶者想知道的信息,而且对于驾驶安全也增力137保障。视觉智能驾驶系统(Vision Connected Drive)还将3D视觉技术融入人工智能副驾驶系统中,进一步诠释了驾驶辅助系统和娱乐功能通过因特网的联网化发展趋势。运用这种系统设计的概念跑车兼具未来派设计和技术创新,强调轿车置身于网络世界的体验。
随着电控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和舒适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改进,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呈现给驾驶者,HUD抬头显示系统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用天线代替了后视镜,天线用于向外界传输信号,捕捉导航数据,辅助监视交通和车辆周围环境,再将车速、导航信息等画面通过一个3D平视显示屏呈现给驾驶者。所有信息分层显示,并将驾驶员当前最需要的信息自动放置到最醒目的位置,次要的信息则放到后层显示。宝马通过这种“光学景深”技术能够为驾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并且无需对车型原有的仪表台进行重新设计或者添加额外的显示屏。
将分层概念引入内饰设计
智能汽车的另一个重点是增强驾乘者与车辆的互动。该款概念车在内饰设计上引入分层概念。设计团队在汽车内饰设计上创建了3个层次,每一层分别表达舒适、安全、信息互动三大设计理念中的一项,并用光学纤维呈现出不同工作区域的颜色。汽车在驾驶中的状态通过不同的色彩呈现,真切地突显出人与车、环境的交互。
三层光线中第一层侧重于安全,用红色围绕着驾驶者和引擎盖,这一层光线将前进的道路和驾驶者作为重点。第二层光线同样包含了安全,并延伸到了乘客舱上,不过这一层将信息娱乐作为重点,由淡蓝色的灯光定义。最后一层由绿灯定义,着重在于和周围车辆的互动,在后视镜上提供了外部数据的接受天线。
传承品牌DNA的创新外观设计
宝马传统的双肾进气格栅与天使眼的组合,使其外观无论如何变化,人们都能一眼可以认出它的归属品牌。而这一次设计师将这两大特点进行了夸张化设计。借鉴了鲨鱼头部造型的宽大的进气格栅不但能够提供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对发动机散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经典天使眼大灯周边加入了金属类元素,看上去几近瞳孔般的视觉效果。
概念车采用无框架的低矮挡风玻璃,侧面车身线条极富流动感,其采用的表面分层设计理念,可以将充满攻击性的车体线条细节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提升了车身整体视觉感。20英寸的轮胎加上运行型轮毂,赋予其更加动感的表情。此概念车的车门开闭方式尤为奇特,采用了与车窗相同的上下滑动方式,这样的设计早在1988年就已应用到了Z1车型当中,并在当年引发了富人们的追捧热潮。这种车门在车门降下后仍需驾驶者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出,这样自然会使人们想到进出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然而车门在打开状态下依然可以驾驶汽车,这也许会让人们觉得它很与众不同。
宝马设计总监艾德里安一霍伊顿克(Adrian von Hooydonk)表示,这款概念车中的部分元素将应用到即将推出的新车中,并表示时间上不会等待太久。因为宝马公司在2月下旬宣布创建全新子品牌,并命名为“i”。该品牌将是宝马公司旗下环保车辆的最新归属,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车型以及一个额外的移动服务业务。目前此品牌下准备推出的i8车型即是基于这款智能概念车进行研发的。这个车型将以“LlfeDrive框架”这一突破性构造理念进行研发,且用于承载传动系统的是铝制底盘,驾驶舱是由高强度、重量极轻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这种创新的构造理念和复合材料碳纤维的使用抵消了电池组本身所增加的额外重量,消费者将切身感受到电力驱动所带来的卓越动力和显著增强的电池续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