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为探讨其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的患者66例的相关资料,发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主要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应用激素、使用利尿剂、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现探讨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入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按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标准确诊),其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52~88岁,平均695岁。病因:支气管、肺疾病62例,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2例,其他2例。入院时发作或加重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6例,肺结核合并感染8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6例,冠心病4例,脑梗死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50例,离子紊乱14例,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18例,肝功转氨酶升高29例,低蛋白血症21例。血气分析:PH<735 24例,PH>745 14例,余正常。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42例,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46例。HCO3-<21mmol/L 16例。
治疗:所有病例均行积极抗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等处理。
结果
本组66例从入院至死亡时间1~38天,死亡相关原因:肺性脑病26例,水电解质紊乱18例,霉菌感染1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消化道出血4例,窒息3例,心脏骤停4例。
讨论
肺心病在我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有诱发因素的情况下,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如不给以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等而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现就我院7年来收治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死亡因素如下。
⑴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病程恶化进展中的严重合并症,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症状。继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呈嗜睡、昏睡状态,重则昏迷。主要系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二氧化碳麻醉所致。此外还可有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和扑击性震颤、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等各种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兴奋、不安、言语增多、幻觉、妄想等。血气分析可见PaCO2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标准碳酸氢盐(SB)和剩余碱(BE)的含量增加及血pH值降低,脑脊液压力升高,红细胞增加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气管痉挛、痰液黏稠、咳痰无力,气道不通畅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治疗上应及时给以祛痰、解痉,必要时行机械通气确保CO2的排出和低氧的纠正。
⑵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诱因;本组30例患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再发入院,其他还有肺炎和结核合并感染而加重病情的,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能是由于:①无病原学检查依据:患者入院时未能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医生多采用经验性治疗,结果治疗效果不明显,频繁更换抗生素,既浪费资源又延误治疗时机,还容易造成真菌感染。同时也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②抗生素应用不到位:此类患者大多反复多次感染对抗生素耐药,且平素也经常自己服用抗生素,多数存在混合感染,为了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需要联合用药。③对病原菌变化了解不足:以往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多为肺炎球菌,而现在肺炎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菌、军团菌等明显增多。④不注重真菌感染: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等应用,为真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导致真菌感染,且真菌感染后病情加重很难控制,本组死亡患者就有14例合并真菌感染。
⑶不合理和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有咳喘症状,很多患者平素应用激素治疗,造成激素依赖不能停药,也有些医生习惯应用激素,大剂量使用激素会造成机体钾、钠、磷及镁的排泄增多,加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黏液分泌减少,再加上缺氧、高碳酸血症时,二氧化碳潴留可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胃酸分泌增加以及右心衰竭所致的循环瘀滞,造成上消化道黏膜糜烂,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⑷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肺通气、弥散和肺循环功能障碍引起肺泡换气减少,血PaCO2增高,pH下降,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缺氧不改善,机体代谢障碍加重,在呼吸性酸中毒的基础上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乃至心脏骤停。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泵功能下降,造成离子紊乱,出现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⑸利尿剂应用: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一般在积极抗感染、祛痰、改善通气换气、纠正酸碱失衡及离子紊乱基础上,右心功能仍不改善时可以应用利尿剂,且选择作用轻、小剂量药物。大剂量不合理用药不但未改善病情,反而加重了离子紊乱和酸碱失衡,使血液浓缩,痰黏稠不易咳出阻塞呼吸道,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⑹营养缺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发病时患者体内蛋白质和热量消耗过多使患者体质下降,加之缺氧所致胃肠道黏膜瘀血水肿对营养吸收差,患者厌食,大多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故应给以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而又容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促使损伤的支气管黏膜组织修复,防止呼吸肌疲劳,减轻水肿。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主要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应用激素、利尿剂,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有关。及时病原学检查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慎用激素及利尿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入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均符合肺心病的诊断标准(按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标准确诊),其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52~88岁,平均695岁。病因:支气管、肺疾病62例,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2例,其他2例。入院时发作或加重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6例,肺结核合并感染8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6例,冠心病4例,脑梗死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50例,离子紊乱14例,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18例,肝功转氨酶升高29例,低蛋白血症21例。血气分析:PH<735 24例,PH>745 14例,余正常。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42例,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46例。HCO3-<21mmol/L 16例。
治疗:所有病例均行积极抗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等处理。
结果
本组66例从入院至死亡时间1~38天,死亡相关原因:肺性脑病26例,水电解质紊乱18例,霉菌感染14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消化道出血4例,窒息3例,心脏骤停4例。
讨论
肺心病在我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有诱发因素的情况下,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如不给以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等而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现就我院7年来收治的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死亡因素如下。
⑴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慢性肺心病病程恶化进展中的严重合并症,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等症状。继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呈嗜睡、昏睡状态,重则昏迷。主要系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的二氧化碳麻醉所致。此外还可有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和扑击性震颤、肌阵挛、全身强直-阵挛样发作等各种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兴奋、不安、言语增多、幻觉、妄想等。血气分析可见PaCO2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标准碳酸氢盐(SB)和剩余碱(BE)的含量增加及血pH值降低,脑脊液压力升高,红细胞增加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气管痉挛、痰液黏稠、咳痰无力,气道不通畅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治疗上应及时给以祛痰、解痉,必要时行机械通气确保CO2的排出和低氧的纠正。
⑵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诱因;本组30例患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再发入院,其他还有肺炎和结核合并感染而加重病情的,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能是由于:①无病原学检查依据:患者入院时未能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医生多采用经验性治疗,结果治疗效果不明显,频繁更换抗生素,既浪费资源又延误治疗时机,还容易造成真菌感染。同时也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②抗生素应用不到位:此类患者大多反复多次感染对抗生素耐药,且平素也经常自己服用抗生素,多数存在混合感染,为了及时控制病情发展需要联合用药。③对病原菌变化了解不足:以往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多为肺炎球菌,而现在肺炎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菌、军团菌等明显增多。④不注重真菌感染: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等应用,为真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导致真菌感染,且真菌感染后病情加重很难控制,本组死亡患者就有14例合并真菌感染。
⑶不合理和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多有咳喘症状,很多患者平素应用激素治疗,造成激素依赖不能停药,也有些医生习惯应用激素,大剂量使用激素会造成机体钾、钠、磷及镁的排泄增多,加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黏液分泌减少,再加上缺氧、高碳酸血症时,二氧化碳潴留可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胃酸分泌增加以及右心衰竭所致的循环瘀滞,造成上消化道黏膜糜烂,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⑷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肺通气、弥散和肺循环功能障碍引起肺泡换气减少,血PaCO2增高,pH下降,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缺氧不改善,机体代谢障碍加重,在呼吸性酸中毒的基础上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乃至心脏骤停。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泵功能下降,造成离子紊乱,出现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⑸利尿剂应用: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一般在积极抗感染、祛痰、改善通气换气、纠正酸碱失衡及离子紊乱基础上,右心功能仍不改善时可以应用利尿剂,且选择作用轻、小剂量药物。大剂量不合理用药不但未改善病情,反而加重了离子紊乱和酸碱失衡,使血液浓缩,痰黏稠不易咳出阻塞呼吸道,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⑹营养缺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发病时患者体内蛋白质和热量消耗过多使患者体质下降,加之缺氧所致胃肠道黏膜瘀血水肿对营养吸收差,患者厌食,大多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故应给以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而又容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呼吸道抵抗力,促使损伤的支气管黏膜组织修复,防止呼吸肌疲劳,减轻水肿。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主要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应用激素、利尿剂,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有关。及时病原学检查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慎用激素及利尿剂,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