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实施环节分析
1. 课堂实施过程分析
本课程的最初设计思路为:一是导入新课:简要询问学生所在社区或村镇实行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及原因分析;二是新课程的讲授:分别介绍生活垃圾的种类,分析了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必要性,最后落实到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三是垃圾分类的实践和落实情况。
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学校和大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因此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定义了解不足,导入新课部分学生回答起来很茫然,气氛也很沉闷,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实践环节,以“北京目前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亲自动手进行分类,实施效果良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情绪高昂,参与热情高涨。由此来看,在课堂环节的实施中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的顺序应有所调整,即首先进行实践活动,上课之初即让学生从事先准备好的垃圾入手,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并提倡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对于垃圾及垃圾分类有具体的认识,而后导入理论介绍,即由教师总结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2.课堂实施材料分析
首先,在选取“垃圾围城”等相关文字资料时,尽管一再删减,仍然有教师和学生认为文字太多、太小,阅读量太大,影响了后续的分析。所以,作者决定以关键数值为主,以文字介绍为辅,突出关键数据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同时在垃圾场图片的选取上,注意其广泛性和和视觉冲击性。其次,在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中,在垃圾数量和种类的选取上,应尽可能数量少而种类全。这样,即可节省上课时间也可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常见的生活垃圾及分类原则和方法。
3.课堂组织方法分析
最后,在组织教学的方法上的改进。比如,开始对于一系列垃圾场图片分析处理上欠妥,一是教师讲得引导得太多,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对于所有图片和材料都进行了分析,但是只是局限在面上,而没有抓住其中的一副图深入地剖析,知识的挖掘提升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调整与改进
根据上述课堂实施的情况分析,并结合课下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对该课程做出如下调整。
1.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一天发学案,学案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还设计了本节课新知识的预习。这样既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利于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还有,事先准备一个大点的垃圾桶,放入主要由学生制造出的各类生活垃圾,每一类选取一两个。这样,在课堂上开展分拣垃圾活动时,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很有代表性地学习垃圾如何分类。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兴趣而且深刻了解了垃圾分类,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意识。
2.课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部分,以活动直接导入。教师直接让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垃圾进行分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以顺口溜(瓶瓶罐罐塑,金纸电厨毒)的形式总结概括如何分类,这样第一个知识点也就很轻松地完成了,并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知识的学习。
讲授新课部分。一是为何分类?首先,教师出示北京市垃圾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描述其分布特点,从而即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培养学生读图描述能力,并给学生头脑中留下垃圾“围城”的深刻印象。接着,教师出示“垃圾围城”的景观图片及一系列垃圾场的近距离景观图,先给学生一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引导学生从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图片呈现出的内容,总结概括。然后,再选取一幅“密云水库上游的垃圾场”图片,引导学生分组从垃圾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做深入探究分析,得出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的结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概括提升,并由垃圾联系到其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危害我们人类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不只是要垃圾分类,还要保护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又自然地引出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途径。二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首先,检查学生对与课前自学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掌握程度,其次,对于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中的“转变观念”的知识处理,选取了一些不同人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消费观等,让同学们说出赞同或者不赞的观点及其理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调整行为”的知识处理,首先通过课本图片的形式,简要学习从政府、市场、公众行为等需要进行哪些调整,重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引导学生由理论联系实际,紧扣课题。
3.课堂小结部分
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和理念等,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既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又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课改中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提升。
4.课后作业(略)和课下实践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在学校或社区 “争当一日环保小卫士”和在家里“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操作性强并且很有时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终让每一个公民都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 课堂实施过程分析
本课程的最初设计思路为:一是导入新课:简要询问学生所在社区或村镇实行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及原因分析;二是新课程的讲授:分别介绍生活垃圾的种类,分析了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必要性,最后落实到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三是垃圾分类的实践和落实情况。
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学校和大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因此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定义了解不足,导入新课部分学生回答起来很茫然,气氛也很沉闷,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实践环节,以“北京目前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亲自动手进行分类,实施效果良好,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情绪高昂,参与热情高涨。由此来看,在课堂环节的实施中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的顺序应有所调整,即首先进行实践活动,上课之初即让学生从事先准备好的垃圾入手,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并提倡其他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对于垃圾及垃圾分类有具体的认识,而后导入理论介绍,即由教师总结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2.课堂实施材料分析
首先,在选取“垃圾围城”等相关文字资料时,尽管一再删减,仍然有教师和学生认为文字太多、太小,阅读量太大,影响了后续的分析。所以,作者决定以关键数值为主,以文字介绍为辅,突出关键数据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同时在垃圾场图片的选取上,注意其广泛性和和视觉冲击性。其次,在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中,在垃圾数量和种类的选取上,应尽可能数量少而种类全。这样,即可节省上课时间也可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常见的生活垃圾及分类原则和方法。
3.课堂组织方法分析
最后,在组织教学的方法上的改进。比如,开始对于一系列垃圾场图片分析处理上欠妥,一是教师讲得引导得太多,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对于所有图片和材料都进行了分析,但是只是局限在面上,而没有抓住其中的一副图深入地剖析,知识的挖掘提升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调整与改进
根据上述课堂实施的情况分析,并结合课下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对该课程做出如下调整。
1.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一天发学案,学案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还设计了本节课新知识的预习。这样既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利于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还有,事先准备一个大点的垃圾桶,放入主要由学生制造出的各类生活垃圾,每一类选取一两个。这样,在课堂上开展分拣垃圾活动时,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很有代表性地学习垃圾如何分类。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兴趣而且深刻了解了垃圾分类,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意识。
2.课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部分,以活动直接导入。教师直接让学生对课前准备好的垃圾进行分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以顺口溜(瓶瓶罐罐塑,金纸电厨毒)的形式总结概括如何分类,这样第一个知识点也就很轻松地完成了,并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知识的学习。
讲授新课部分。一是为何分类?首先,教师出示北京市垃圾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描述其分布特点,从而即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培养学生读图描述能力,并给学生头脑中留下垃圾“围城”的深刻印象。接着,教师出示“垃圾围城”的景观图片及一系列垃圾场的近距离景观图,先给学生一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引导学生从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图片呈现出的内容,总结概括。然后,再选取一幅“密云水库上游的垃圾场”图片,引导学生分组从垃圾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做深入探究分析,得出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的结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概括提升,并由垃圾联系到其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危害我们人类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不只是要垃圾分类,还要保护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又自然地引出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途径。二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首先,检查学生对与课前自学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掌握程度,其次,对于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中的“转变观念”的知识处理,选取了一些不同人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消费观等,让同学们说出赞同或者不赞的观点及其理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调整行为”的知识处理,首先通过课本图片的形式,简要学习从政府、市场、公众行为等需要进行哪些调整,重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引导学生由理论联系实际,紧扣课题。
3.课堂小结部分
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和理念等,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既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又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课改中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提升。
4.课后作业(略)和课下实践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在学校或社区 “争当一日环保小卫士”和在家里“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操作性强并且很有时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终让每一个公民都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