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在指导Ⅲ-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初步经验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456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13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取其手术肿瘤及外周血标本共31份(手术/二次手术标本共15份,外周血标本16份)。通过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原位杂交,PCR扩增测序等方法检测常见肿瘤药物的相关分子靶标。共检测12种常用化疗药物和1种靶向药物的相关性基因的表达或突变。

结果

共检测肿瘤标本分子靶点7个,包括: 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微管蛋白β3(Tubulinβ3),人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RC 1),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DNA修复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胸苷酸合成酶(TS);外周血标本分子靶点2个,包括:CYP2C9*3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C829T)基因多态性测序。根据靶标对应的相关药物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氟尿嘧啶类,长春碱类,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四类化疗药物敏感性较高;而紫杉醇类、拓扑替康/伊立替康、替莫唑胺/卡莫斯汀/司莫斯汀、蒽环类/依托泊苷和铂类的药物敏感性较低。研究共检测肿瘤标本和外周血标本涉及的靶向药物基因2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结果提示:贝伐单抗敏感性高。依据上述检测结果,我们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优化化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部分患儿创造了手术机会。

结论

本研究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多学科治疗过程中引入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的检测,对于开展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泌尿系统梗阻畸形外科手术中联合内镜治疗儿童泌尿系统梗阻畸形合并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小儿外科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收治的17例儿童泌尿系统梗阻畸形合并上尿路结石的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9岁,左侧14例,右侧3例。肾积水、UPJO合并肾脏结石11例,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合并肾盂内结石3例,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合
期刊
目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 DBP)孕晚期染毒诱导子代雄性大鼠发生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 ARMs),探讨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孕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在怀孕天数第12~18天,每日分别给予DBP及大豆油850mg/kg灌胃。出生后(PND)1d统计雄性仔鼠肛门闭锁发生率,测量雄性仔鼠体重和肛门生殖器距离(A
早在1963年Usher就报道,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中早期使用碳酸氢钠能降低病死率[1]。1964年Dawes等[2]报道,输注碱性溶液能延迟出生时窒息猕猴的死亡时间,似乎更加
期刊
@@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临床疗效,寻找小儿单纯性肾囊肿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应用药物。方法回顾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经彩色超声、CTU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患儿51例,其中28例为聚桂醇治疗组,采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并注入聚桂醇,无水乙醇灌洗法23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年两组疗效情况。结果51例患儿均穿刺注药成功,治疗后3个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膜外血肿伴颅骨骨折及头颅血肿时通过头颅血肿穿刺抽血对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2013年我科收治的4例新生儿硬膜外血肿伴颅骨骨折及头颅血肿患
目的调查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患儿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症状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男∶女为68∶37;年龄8.5个月~13岁,平均年龄(5.5±4.0)岁;血栓
目的总结超未成熟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原因、相关影响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N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03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未成熟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母孕期病史、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03 例患儿存活67例,死亡36例,存活率65.0%(67/10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胎膜早破等为发生超未成熟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