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学习的定义出发,说明体验式学习在当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明确指出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的职责,从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体验历史情境、体验史料解读三个方面出发,为学生提出具体的历史体验式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发现问题 历史情境 史料解读
“历史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下,参与历史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让习惯于口口相传的历史学科,融合实践的因素,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式学习加以说明。
一、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主动地去认识、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利于学生更深地体验历史,利于学生历史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体验发现问题的成功历程。
(一)图表观察
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直观、更简洁,便于学生很快发现问题,体验成功。在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发现问题,我省去了以往课堂上的很多细节,直接制作了一张表格,将“五四运动”的过程压缩其中。表格如下:
表格的设计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过程的完整性,便于学生全面和直接地感知历史过程,发现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五四运动的中心和参与范围的变化,并能从中总结出五四运动的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这样不仅能够突出重点,落实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从中还可以发现,上海工人提出的要求是释放学生和罢免卖国贼,心中不免有疑问:这个要求最终有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个问题便于教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五四运动的结果”。
(二)文字细读
文字细读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细读纷繁复杂的文字,才能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不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而言,处理过的文字解读才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这一内容时,我打破常规,从一张入党誓词的图片中挖掘信息,让学生细读文字,从中发现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读入党誓词,亲身体验和感知入党誓词中的每一个字的分量,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根据入党誓词,用一句话给中国共产党定义。学生据此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定义来判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至少有两个,即“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至此,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个条件在刚刚学习五四运动相关内容时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五四运动有很大的联系,能为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很多历史不可复制,但可以体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从现实走进历史,从当时人的角度和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历史。它是培养家国情怀最好的舞台,也是历史课上必不可少的体验盛宴。我认为历史情境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践:
(一)情境对比
情境对比可以产生争鸣和共鸣。在本节课的导入中,为了引出五四运动,我设计了两个历史情境作对比。一个是2018年中国香港“学联”主席张倩盈在《国歌法》公听会上的发言“一听到国歌就想呕”,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陡生反感;接着,我话锋一转,又说“新中国已经成立70年了,想不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年轻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100年前的北京青年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由此引入五四运动,并且同时引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与香港“学联”主席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比较之中,刺激之下,必有体验和回响。
(二)情境再现
历史是复杂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往往不能求全责备,而要以历史的眼光,将事件放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本节课,在讲述“五四运动结果”时,我引用了中国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代表顾维钧的一段话,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体验到其中的意味;然后,我请学生重新酝酿情绪,请一位学生模仿当时的顾维钧,将这段话重新朗读一遍。在重新朗读的时候,学生的语气之中透露出无奈和愤怒,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什么叫作“弱国无外交”。
三、引导学生体验史料解读
史料解读是高中历史课的重中之重。没有史料解读的历史课是不合格的历史课。但是,我们也要切忌史料解读变成史料的叠加和累积。我们的史料是要有选择的,是为历史课堂服务的。历史课堂的史料解读有别于历史学家的史料解读,它更加偏重于利用史料,来突破重难点,证明已有观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这节课,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史料解读。
(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史料解读的一种方法。它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假设,在目标任务的驱使下,有目的地、主动地去寻找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自己的假设。本节课,我在讲解“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上,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首先,我呈现潘公展在《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的一段话,它反映出1921年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让学生得出结论:五四运动推动了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下来,如何解释这个史实?我让学生大胆地假设。学生的假设千奇百怪,有的牵强地自圆其说,有的则自相矛盾。最后,我再呈现两则材料,一则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失望;另一则是苏俄第一次对华声明。我让学生再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国人对西方失望之余,苏俄又给中国新的希望,中国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这种解读形式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历程,体验失败与成功。
(二)巧妙设计,认真挖掘
原始史料具有权威性。多引用原始史料对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历史很重要。在讲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时,我引用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和三大上所通过的党纲或决议,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然后归纳三次大会通过的党纲或决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一大的党纲尽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但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二大的党纲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符合国情;三大的决议决定和国民党合作,这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最后,我们从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事求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历史体验式学习既有别于历史研究学习,也不同于高校的历史学术研究,而是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的有机统一。中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历史体验式学习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历史教学,2002(10):4144.
[2]王利红.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9(1):102104.
[3]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4):8389.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发现问题 历史情境 史料解读
“历史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下,参与历史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让习惯于口口相传的历史学科,融合实践的因素,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体验式学习加以说明。
一、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主动地去认识、理解历史的过程。它利于学生更深地体验历史,利于学生历史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体验发现问题的成功历程。
(一)图表观察
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直观、更简洁,便于学生很快发现问题,体验成功。在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发现问题,我省去了以往课堂上的很多细节,直接制作了一张表格,将“五四运动”的过程压缩其中。表格如下:
表格的设计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过程的完整性,便于学生全面和直接地感知历史过程,发现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五四运动的中心和参与范围的变化,并能从中总结出五四运动的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这样不仅能够突出重点,落实知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从中还可以发现,上海工人提出的要求是释放学生和罢免卖国贼,心中不免有疑问:这个要求最终有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个问题便于教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五四运动的结果”。
(二)文字细读
文字细读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细读纷繁复杂的文字,才能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不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而言,处理过的文字解读才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这一内容时,我打破常规,从一张入党誓词的图片中挖掘信息,让学生细读文字,从中发现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读入党誓词,亲身体验和感知入党誓词中的每一个字的分量,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根据入党誓词,用一句话给中国共产党定义。学生据此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定义来判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至少有两个,即“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至此,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两个条件在刚刚学习五四运动相关内容时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五四运动有很大的联系,能为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很多历史不可复制,但可以体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从现实走进历史,从当时人的角度和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历史。它是培养家国情怀最好的舞台,也是历史课上必不可少的体验盛宴。我认为历史情境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践:
(一)情境对比
情境对比可以产生争鸣和共鸣。在本节课的导入中,为了引出五四运动,我设计了两个历史情境作对比。一个是2018年中国香港“学联”主席张倩盈在《国歌法》公听会上的发言“一听到国歌就想呕”,让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陡生反感;接着,我话锋一转,又说“新中国已经成立70年了,想不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还有这样的年轻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100年前的北京青年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由此引入五四运动,并且同时引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与香港“学联”主席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比较之中,刺激之下,必有体验和回响。
(二)情境再现
历史是复杂的。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往往不能求全责备,而要以历史的眼光,将事件放进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本节课,在讲述“五四运动结果”时,我引用了中国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代表顾维钧的一段话,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我首先让学生一起朗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体验到其中的意味;然后,我请学生重新酝酿情绪,请一位学生模仿当时的顾维钧,将这段话重新朗读一遍。在重新朗读的时候,学生的语气之中透露出无奈和愤怒,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什么叫作“弱国无外交”。
三、引导学生体验史料解读
史料解读是高中历史课的重中之重。没有史料解读的历史课是不合格的历史课。但是,我们也要切忌史料解读变成史料的叠加和累积。我们的史料是要有选择的,是为历史课堂服务的。历史课堂的史料解读有别于历史学家的史料解读,它更加偏重于利用史料,来突破重难点,证明已有观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这节课,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史料解读。
(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史料解读的一种方法。它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假设,在目标任务的驱使下,有目的地、主动地去寻找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自己的假设。本节课,我在讲解“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上,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首先,我呈现潘公展在《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一文中的一段话,它反映出1921年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让学生得出结论:五四运动推动了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下来,如何解释这个史实?我让学生大胆地假设。学生的假设千奇百怪,有的牵强地自圆其说,有的则自相矛盾。最后,我再呈现两则材料,一则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失望;另一则是苏俄第一次对华声明。我让学生再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国人对西方失望之余,苏俄又给中国新的希望,中国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这种解读形式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历程,体验失败与成功。
(二)巧妙设计,认真挖掘
原始史料具有权威性。多引用原始史料对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历史很重要。在讲解“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时,我引用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和三大上所通过的党纲或决议,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然后归纳三次大会通过的党纲或决议。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一大的党纲尽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但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二大的党纲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符合国情;三大的决议决定和国民党合作,这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最后,我们从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事求是,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
历史体验式学习既有别于历史研究学习,也不同于高校的历史学术研究,而是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研究性的学的有机统一。中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历史体验式学习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历史教学,2002(10):4144.
[2]王利红.从历史整体性谈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9(1):102104.
[3]李文君.体验式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4):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