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顿与烦恼,大脑依然可以施展魔术,将否定的情绪,转化为肯定的能量。一生苦难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如何化身为“白魔术师”,在作品中传达出感动与希望,而听不出否定的情绪?
作者简介
脑科学家,也是日本知名畅销作家。现任日本SONY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兼任讲师。
1962年生于东京。自东京大学理学院、法学院毕业之后,继续攻读东京大学研究所理学系研究科物理学博士课程,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曾任职于剑桥大学。自2006年起主持NHK节目“专业人士的工作风格”。
2005年,以《脑与假想》一书,荣获第四届“小林秀雄赏”;2009年,以《由此开始前往所有的地方》一书,荣获第十二届“桑原武夫学艺赏”。著有《感动脑》、《改变脑的生存方式》、《音乐脑》、《拉一条思考辅助线》等众多书籍。
人脑持续在学习,一生中都不休息。脑部的神经细胞跟心脏一样,从未停止活动。
活动中脑神经细胞的连结方式会一直更新,人类也因而不断改变,这也是为何我们有时回头想,会觉得过去的自己好幼稚。主因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直都在改变。
对脑而言,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超越自我,这也是生命力的源泉。随着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转换,我们同时也能感到?我又进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了”。
虽然我们都了解莫扎特是世间罕见的天才,但犹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对这种说法有点反感。尤其当周遭传出“再找不到像这样的天才了”的赞美时,我会忍不住反驳:“凭什么这么说!”当时,我觉得莫扎特那种超乎所有人的乐观、开朗像是虚构谎言,理由是他经历的人生太凄惨了。
施展爱与美的白魔术
人因为烦恼人生,春天时,内心也会涌出如春泥般的情愫,但从莫扎特的音乐里,几乎找不到这种内心活动。如果说贝多芬的特质是戏剧性,华格纳吸引人之处是他炙热的感情,那么莫扎特值得称道的应是其“正确的政治立场”所散发出的气氛,他入境随俗地让自己看似高贵,但也很讨厌宫廷的礼仪。
能达到这种境界,通常是在已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后的年龄。但是,莫扎特的开朗,主因是他已突破人生各种悲哀、愤怒与不合理的状况,打从心里了解并宽恕了,同时他已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否定与肯定的感情问题。
我认为,莫扎特选择使用扮演“白魔术师”。所谓白魔术,意指基于爱与美的肯定目的,而施展出来的魔术。与此相反的是黑魔术,亦即基于憎恨,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等“负面的”目的,而使用的魔术。
如果在黑白魔术中归类,莫扎特当属白魔术了。因为他的音乐从头到尾都是开朗的。根据记录,他停留巴黎时,与他一起生活的母亲突然去世,而心地善良的莫扎特担心待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父亲承受不了打击,就先寄出第一封信告诉他:“母亲生病了。”第二封信才提及母亲的死讯。
因母亲的死承受莫大悲伤的莫扎特,正在写他的第31号交响曲《巴黎》。然而,这首曲子依然充满了开朗的感觉。个人遭遇的悲哀,对他的作品竟然毫无影响,这也是身为艺术表现者的莫扎特最大的特色。
莫扎特的生涯绝不属于优渥的顺境,他多次为寻找工作而出外旅行,还遭受失败,背负债务,为生活只好拼命作曲。在艰辛的过程中,相信莫扎特的内心并非不曾涌现过绝望、悲伤或愤怒,但尽管如此,莫扎特仍然不停地写出明朗快乐的乐曲。他的作品是令人感动的奇迹。
练就“灵魂的炼金术”
我并非强调人最好没有否定的情感。基于人脑中情感的“生态系统”,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是情感的事实,所以,情感并无好坏之分。一味地消除否定的情感,最后难免尝到最重要的“生命力”的恶果。
话说回来,如果让负面的情绪直接表现在言行上,对当事人而言,可能造成不幸,也会为社会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将否定情绪所蕴含的能量,转化成肯定的情感?亦即练就“灵魂的炼金术”,其实是很重要的课题。
莫扎特为何能成为“白魔术师”呢?毫无疑问的,因为他具备能珍惜一切美的、值得爱的事物的人格。虽有人批评他音乐很美但歌词很差,但他作品的惯有型态,就是对人类充满了爱。
反观日本,总是直接地表达否定的情感,黑魔术的流行四处可见,放任自己一径地宣泄否定的情绪,不仅对个人,也对世界造成困惑。
总之,负责带领国家的政治人物的言行,让人觉得仅懂得用黑暗的思维在推动,不免让人触目惊心,导致原本能让人心平气和、自由表达的国家,前景堪忧。
人是会变的。人也可以将负面情感的能量,转换成肯定世界的意志。首先训练自己出外上街时,对服装不得体的人不要太在意。通常会把负面情感直接表现出来的人,都会认为穿着内衣裤上街是可耻的事。
一边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开始练习吧。
让人生拥有空地
在日本,如果不属于任何组织,就不算长大成人,不会受到重视。即使现在,日本社会仍然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有时日本人指责“尼特族”(译注:NEET,指不就业、不就学、不接受训练者)或“自由工作者”(译注:Freeter,也称为飞特族),其实就是在指责对方“你不属于任何组织”,也是因为受这种先人为主的观念影响所致。
我逐渐发现,这种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的现象,全世界似乎只有日本才有。
我在学术学会里与外国友人聊天,他们提及“利用新婚旅行的假期,在世界旅行一年”,是很普通的现象。日本人听了后通常立即会发出疑问:“旅行时,公司或大学的课程怎么办?”以外国人而言,在工作生涯中的一年中,即使空着什么都不做,只要经济上许可,那又何妨?反正已是大人了,在世界各地放浪一年,有何不可?
我知道在英国有所谓“空白年”(gap year),亦即当一个人高中毕业,到真正人大学前一年之间,可以到世界各地自由流浪,这已形同一种制度。
在英国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通常可以看到很大的海报,上面写着:“孩子们,空白年的保险没有问题吗?”英国王储查尔斯与威廉王子,也曾到南美洲国家当义工,利用充实的生活度过他们的空白年。
再回首看日本,从高中毕业典礼到大学入学典礼之间,前后加起来只有两周空白,可说英国的“空白年”(gap year)到了日本只剩下“空白周”,即使有意到世界流浪,时间也有限。像这种重视“履历表上没有空白”的国度,只有日本吧。
最近,英国社会出现一种趋势,即已进社会工作的人,将“空白年”列入他们的生涯规划中,这种趋势与日本社会,思想方向完全不同。
人脑如果完全没有空白时刻,无法产生创造力。以达尔文为例,他提出进化论的时间,正是乘着“小猎犬号”帆船到世界各地流浪的时候。日本人之所以被视为欠缺创造力,正因为太在乎“履历表上有空白是不好的”想法,将个人与社会关系,导致成一种辛苦的结果。如果人人都能获得“空白年”,相信不久后,日本社会会有所改变。
没有留白的人生,有啥意思?
作者简介
脑科学家,也是日本知名畅销作家。现任日本SONY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东京艺术大学兼任讲师。
1962年生于东京。自东京大学理学院、法学院毕业之后,继续攻读东京大学研究所理学系研究科物理学博士课程,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曾任职于剑桥大学。自2006年起主持NHK节目“专业人士的工作风格”。
2005年,以《脑与假想》一书,荣获第四届“小林秀雄赏”;2009年,以《由此开始前往所有的地方》一书,荣获第十二届“桑原武夫学艺赏”。著有《感动脑》、《改变脑的生存方式》、《音乐脑》、《拉一条思考辅助线》等众多书籍。
人脑持续在学习,一生中都不休息。脑部的神经细胞跟心脏一样,从未停止活动。
活动中脑神经细胞的连结方式会一直更新,人类也因而不断改变,这也是为何我们有时回头想,会觉得过去的自己好幼稚。主因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直都在改变。
对脑而言,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超越自我,这也是生命力的源泉。随着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思维转换,我们同时也能感到?我又进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了”。
虽然我们都了解莫扎特是世间罕见的天才,但犹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对这种说法有点反感。尤其当周遭传出“再找不到像这样的天才了”的赞美时,我会忍不住反驳:“凭什么这么说!”当时,我觉得莫扎特那种超乎所有人的乐观、开朗像是虚构谎言,理由是他经历的人生太凄惨了。
施展爱与美的白魔术
人因为烦恼人生,春天时,内心也会涌出如春泥般的情愫,但从莫扎特的音乐里,几乎找不到这种内心活动。如果说贝多芬的特质是戏剧性,华格纳吸引人之处是他炙热的感情,那么莫扎特值得称道的应是其“正确的政治立场”所散发出的气氛,他入境随俗地让自己看似高贵,但也很讨厌宫廷的礼仪。
能达到这种境界,通常是在已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后的年龄。但是,莫扎特的开朗,主因是他已突破人生各种悲哀、愤怒与不合理的状况,打从心里了解并宽恕了,同时他已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否定与肯定的感情问题。
我认为,莫扎特选择使用扮演“白魔术师”。所谓白魔术,意指基于爱与美的肯定目的,而施展出来的魔术。与此相反的是黑魔术,亦即基于憎恨,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等“负面的”目的,而使用的魔术。
如果在黑白魔术中归类,莫扎特当属白魔术了。因为他的音乐从头到尾都是开朗的。根据记录,他停留巴黎时,与他一起生活的母亲突然去世,而心地善良的莫扎特担心待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父亲承受不了打击,就先寄出第一封信告诉他:“母亲生病了。”第二封信才提及母亲的死讯。
因母亲的死承受莫大悲伤的莫扎特,正在写他的第31号交响曲《巴黎》。然而,这首曲子依然充满了开朗的感觉。个人遭遇的悲哀,对他的作品竟然毫无影响,这也是身为艺术表现者的莫扎特最大的特色。
莫扎特的生涯绝不属于优渥的顺境,他多次为寻找工作而出外旅行,还遭受失败,背负债务,为生活只好拼命作曲。在艰辛的过程中,相信莫扎特的内心并非不曾涌现过绝望、悲伤或愤怒,但尽管如此,莫扎特仍然不停地写出明朗快乐的乐曲。他的作品是令人感动的奇迹。
练就“灵魂的炼金术”
我并非强调人最好没有否定的情感。基于人脑中情感的“生态系统”,无论是肯定或否定,都是情感的事实,所以,情感并无好坏之分。一味地消除否定的情感,最后难免尝到最重要的“生命力”的恶果。
话说回来,如果让负面的情绪直接表现在言行上,对当事人而言,可能造成不幸,也会为社会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将否定情绪所蕴含的能量,转化成肯定的情感?亦即练就“灵魂的炼金术”,其实是很重要的课题。
莫扎特为何能成为“白魔术师”呢?毫无疑问的,因为他具备能珍惜一切美的、值得爱的事物的人格。虽有人批评他音乐很美但歌词很差,但他作品的惯有型态,就是对人类充满了爱。
反观日本,总是直接地表达否定的情感,黑魔术的流行四处可见,放任自己一径地宣泄否定的情绪,不仅对个人,也对世界造成困惑。
总之,负责带领国家的政治人物的言行,让人觉得仅懂得用黑暗的思维在推动,不免让人触目惊心,导致原本能让人心平气和、自由表达的国家,前景堪忧。
人是会变的。人也可以将负面情感的能量,转换成肯定世界的意志。首先训练自己出外上街时,对服装不得体的人不要太在意。通常会把负面情感直接表现出来的人,都会认为穿着内衣裤上街是可耻的事。
一边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开始练习吧。
让人生拥有空地
在日本,如果不属于任何组织,就不算长大成人,不会受到重视。即使现在,日本社会仍然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有时日本人指责“尼特族”(译注:NEET,指不就业、不就学、不接受训练者)或“自由工作者”(译注:Freeter,也称为飞特族),其实就是在指责对方“你不属于任何组织”,也是因为受这种先人为主的观念影响所致。
我逐渐发现,这种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的现象,全世界似乎只有日本才有。
我在学术学会里与外国友人聊天,他们提及“利用新婚旅行的假期,在世界旅行一年”,是很普通的现象。日本人听了后通常立即会发出疑问:“旅行时,公司或大学的课程怎么办?”以外国人而言,在工作生涯中的一年中,即使空着什么都不做,只要经济上许可,那又何妨?反正已是大人了,在世界各地放浪一年,有何不可?
我知道在英国有所谓“空白年”(gap year),亦即当一个人高中毕业,到真正人大学前一年之间,可以到世界各地自由流浪,这已形同一种制度。
在英国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通常可以看到很大的海报,上面写着:“孩子们,空白年的保险没有问题吗?”英国王储查尔斯与威廉王子,也曾到南美洲国家当义工,利用充实的生活度过他们的空白年。
再回首看日本,从高中毕业典礼到大学入学典礼之间,前后加起来只有两周空白,可说英国的“空白年”(gap year)到了日本只剩下“空白周”,即使有意到世界流浪,时间也有限。像这种重视“履历表上没有空白”的国度,只有日本吧。
最近,英国社会出现一种趋势,即已进社会工作的人,将“空白年”列入他们的生涯规划中,这种趋势与日本社会,思想方向完全不同。
人脑如果完全没有空白时刻,无法产生创造力。以达尔文为例,他提出进化论的时间,正是乘着“小猎犬号”帆船到世界各地流浪的时候。日本人之所以被视为欠缺创造力,正因为太在乎“履历表上有空白是不好的”想法,将个人与社会关系,导致成一种辛苦的结果。如果人人都能获得“空白年”,相信不久后,日本社会会有所改变。
没有留白的人生,有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