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熬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这一熬夜问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进行介入,将有类似心理机制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有组织的小组活动提升辅导效率,帮助小组成员学会共同思考、团结协作,锻炼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
关键词:小组工作;发展模式 ;大学生; 熬夜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年轻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熬夜表现,甚至有些人因此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熬夜时未必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而“即使外部环境并没有给本人造成阻碍,也没有在计划时间内上床进入睡眠的行为”也被成为“晚睡强迫症”。可以说,熬夜行为也是一种拖延症状。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报复性熬夜”,一些年轻人觉得白天时间都被用来学习和工作,只有到深夜才能真正地做自己,这时就会通过疯狂熬夜来弥补失去的白天。
在大学中,不乏有学生熬夜的案例,而且并非个案,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显而易见,长期熬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大学生的熬夜问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在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时,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将有类似心理机制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有组织的小组活动提升辅导效率,帮助小组成员学会共同思考、团结协作,锻炼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
一、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理论依据
从系统理论层面看,人都是被社会系统所包围,人、组织等都是在一个系统内的,能量输入系统后,系统内部会相互作用,并会有些系统里的一些内容可以成为人们彼此的学习、观察、模仿的对象。熬夜在校园中已经是一种寻常现象,而这些现象并不是短时间内所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作息不规律、时间安排不当、拖延而养成的习惯。所以社工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改变大学生现存生活学习环境的熬夜现象,为其营造一个合理健康的作息环境。
从优势视角理论层面看,优势视角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强调的是发掘个人、集体或者社会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抗逆力,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觉悟和决心。大学生熬夜群体因身份的骤变和生活学习方式的突变,导致其对新环境出现不适应而表现出与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极度不协调的熬夜现象,长此以往便容易形成熬夜习惯,还会因为每次任务都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挫折感侵蚀自信,自我评估降低。
从认知行为理论层面看,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从中起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应用到人的行为修正上,强调改变人的认知在人的行为修正上的特别作用。通过寻找有效的医学证明熬夜对与身体机能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帮助小组中的成员认识到熬夜对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在与成功改掉熬夜习惯案主沟通和交往促使小组成员认知产生改变从而自觉修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主要流程
1.小组工作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小组成员相互认识与小组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并且澄清小组目标。从小组成员的角度而言,前期小组工作开始阶段的“破冰”过程中工作者可以运用语言符号对小组的目标、成员和工作者的角色、小组的性质等做出解释,对成员不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促进工作者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小组成员分享吸烟的经历及吸烟的原因等话题,使小组成员之间寻找共同话题,增进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活动中通过讨论挖掘组员在各自以往的生活经历中的成功案例,让小组成员发现自己的优势、能力以及才能,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影响,让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2.小组工作的中期阶段
为了使小组成员了解熬夜的危害可以开展系列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是以“为什么熬夜”以及“熬夜的危害”为主,通过学习和交流有关缓解熬夜的知识以及时间规划的相关内容,鼓励小组成员合理安排白天的工作计划和学习任务按时上床进入睡眠状态。对于有失眠问题的小组成员利用药物、听音乐舒缓等专业手段进行治疗。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厌烦情绪甚至成员之间会冲突,工作者在此阶段应该未雨绸缪做出相应的准备。利用退出、压制、妥协、整合的方法缓解冲突的产生并且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保持沟通、耐心倾听小组成员的烦恼并给予反馈共同寻找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促进小组成员和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3.小组工作后期阶段
小组成员开始展露自我、认知重建。在这时工作者可以引导组员做出相应的承诺,如:“配合早睡”、“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互相监督完成每日任务”等。在这个阶段工作者在可以以身示范和引导恰当的行为,协助小組成员将认知转化为行动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新的尝试。组织小组成员分享前期活动中生活作息的改变成果和身体状态的变化,组员之间相互学习并且邀请同学和老师进行朋辈监督。
在小组结束阶段对小组过程进行总结评估。由于熬夜行为的出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小组成员顺利完成小组活动后要持续监督小组成员的行为是否规范;在与小组成员相处时要接纳和鼓励组员。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主要技巧
利用积极倾听的技巧,鼓励小组成员自我表露了解小组成员熬夜的原因。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注意环视小组成员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姿态,工作者将小组成员在交流中的所阐述的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将小组成员区分为“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两种类型进行活动。
利用目标设定的技巧,在活动开始前工作者根据小组的总目标和小组成员共同设立“主动熬夜”类型的小组成员的目标。引导“主动熬夜”类型的小组成员确立每日目标,确定小组成员的每日计划与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合理安排任务,规定时间安排小组成员交流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和改正并为第二日确立新的生活作息规划。与小组成员签订契约的规定每日上床休息时间,设立奖惩机制工作者进行日常监督以及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违反契约精神或者没有完成计划的小组成员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运用反应和澄清的技巧帮助“被动熬夜”的小组成员。“被动熬夜”的小组成员往往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法按时入眠,或者是因为病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失眠。在此情况下,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本小组的活动目标并不会改变成员原有的生活轨迹,从而减少小组成员的压力,并对小组成员的自我展露做出合理且有效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隋玉杰.个案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陈雪婷.拖延的改变: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时间管理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袁吉坤.大学生拖延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
1回彧诗(1999.0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2.郭晓蓓(1984.01-),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关键词:小组工作;发展模式 ;大学生; 熬夜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年轻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熬夜表现,甚至有些人因此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熬夜时未必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而“即使外部环境并没有给本人造成阻碍,也没有在计划时间内上床进入睡眠的行为”也被成为“晚睡强迫症”。可以说,熬夜行为也是一种拖延症状。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报复性熬夜”,一些年轻人觉得白天时间都被用来学习和工作,只有到深夜才能真正地做自己,这时就会通过疯狂熬夜来弥补失去的白天。
在大学中,不乏有学生熬夜的案例,而且并非个案,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显而易见,长期熬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大学生的熬夜问题,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在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时,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将有类似心理机制的学生聚集起来,通过有组织的小组活动提升辅导效率,帮助小组成员学会共同思考、团结协作,锻炼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改变。
一、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理论依据
从系统理论层面看,人都是被社会系统所包围,人、组织等都是在一个系统内的,能量输入系统后,系统内部会相互作用,并会有些系统里的一些内容可以成为人们彼此的学习、观察、模仿的对象。熬夜在校园中已经是一种寻常现象,而这些现象并不是短时间内所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作息不规律、时间安排不当、拖延而养成的习惯。所以社工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改变大学生现存生活学习环境的熬夜现象,为其营造一个合理健康的作息环境。
从优势视角理论层面看,优势视角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强调的是发掘个人、集体或者社会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抗逆力,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觉悟和决心。大学生熬夜群体因身份的骤变和生活学习方式的突变,导致其对新环境出现不适应而表现出与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极度不协调的熬夜现象,长此以往便容易形成熬夜习惯,还会因为每次任务都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挫折感侵蚀自信,自我评估降低。
从认知行为理论层面看,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从中起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应用到人的行为修正上,强调改变人的认知在人的行为修正上的特别作用。通过寻找有效的医学证明熬夜对与身体机能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帮助小组中的成员认识到熬夜对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在与成功改掉熬夜习惯案主沟通和交往促使小组成员认知产生改变从而自觉修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
二、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主要流程
1.小组工作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小组成员相互认识与小组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并且澄清小组目标。从小组成员的角度而言,前期小组工作开始阶段的“破冰”过程中工作者可以运用语言符号对小组的目标、成员和工作者的角色、小组的性质等做出解释,对成员不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促进工作者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小组成员分享吸烟的经历及吸烟的原因等话题,使小组成员之间寻找共同话题,增进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活动中通过讨论挖掘组员在各自以往的生活经历中的成功案例,让小组成员发现自己的优势、能力以及才能,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影响,让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2.小组工作的中期阶段
为了使小组成员了解熬夜的危害可以开展系列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是以“为什么熬夜”以及“熬夜的危害”为主,通过学习和交流有关缓解熬夜的知识以及时间规划的相关内容,鼓励小组成员合理安排白天的工作计划和学习任务按时上床进入睡眠状态。对于有失眠问题的小组成员利用药物、听音乐舒缓等专业手段进行治疗。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厌烦情绪甚至成员之间会冲突,工作者在此阶段应该未雨绸缪做出相应的准备。利用退出、压制、妥协、整合的方法缓解冲突的产生并且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保持沟通、耐心倾听小组成员的烦恼并给予反馈共同寻找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促进小组成员和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3.小组工作后期阶段
小组成员开始展露自我、认知重建。在这时工作者可以引导组员做出相应的承诺,如:“配合早睡”、“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互相监督完成每日任务”等。在这个阶段工作者在可以以身示范和引导恰当的行为,协助小組成员将认知转化为行动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新的尝试。组织小组成员分享前期活动中生活作息的改变成果和身体状态的变化,组员之间相互学习并且邀请同学和老师进行朋辈监督。
在小组结束阶段对小组过程进行总结评估。由于熬夜行为的出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小组成员顺利完成小组活动后要持续监督小组成员的行为是否规范;在与小组成员相处时要接纳和鼓励组员。
三、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熬夜问题的主要技巧
利用积极倾听的技巧,鼓励小组成员自我表露了解小组成员熬夜的原因。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注意环视小组成员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姿态,工作者将小组成员在交流中的所阐述的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将小组成员区分为“主动熬夜”和“被动熬夜”两种类型进行活动。
利用目标设定的技巧,在活动开始前工作者根据小组的总目标和小组成员共同设立“主动熬夜”类型的小组成员的目标。引导“主动熬夜”类型的小组成员确立每日目标,确定小组成员的每日计划与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合理安排任务,规定时间安排小组成员交流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和改正并为第二日确立新的生活作息规划。与小组成员签订契约的规定每日上床休息时间,设立奖惩机制工作者进行日常监督以及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违反契约精神或者没有完成计划的小组成员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运用反应和澄清的技巧帮助“被动熬夜”的小组成员。“被动熬夜”的小组成员往往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无法按时入眠,或者是因为病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失眠。在此情况下,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本小组的活动目标并不会改变成员原有的生活轨迹,从而减少小组成员的压力,并对小组成员的自我展露做出合理且有效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隋玉杰.个案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陈雪婷.拖延的改变: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时间管理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袁吉坤.大学生拖延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作者简介:
1回彧诗(1999.0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2.郭晓蓓(1984.01-),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