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口政策?刺激消费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年来,中国政府在刺激内需、经济转型上可谓不遗余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放宽人口控制,恰恰是一个立竿见影、乘数效应高的刺激政策。其对经济的提振效应,不亚于当年的“4万亿”。今天不放松人口政策,实际上是经济慢性自杀。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条中国古训,经历过时间的检验,相信也适用于今天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于管理人口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起飞,减轻了一定的负担。然而,当年的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劳动力供应接近顶峰,更重要的是,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农民进城打工者的人数已经大幅下降。这带来了近年工资的暴涨,弱化了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制造业)这个传统增长引擎。在相当意义上,中国经济今天所出现的结构性困境,与人口结构上的逆转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的人口结构,有着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政策主导。人类历史上人口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往往和饥荒、疾病或战争关联。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及避孕手段的普及,也影响了出生率,但是像中国这样通过政策干预影响生育曲线、改变社会关系,则是史无前例的。在中国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决定不是来自家庭,甚至不是来自上帝,而是取决于政府。
  其次是断崖式人口构造变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是一项人为的决定,通过政府意志和手段推行,使得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出现裂口,劳动力供应图更有断崖式的下跌,我们即将进入一段人造的来势凶猛的劳动力短缺期。
  第三个特征是未富先老。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国人收入亦有大幅上升。然而,由于人口结构上的缺陷,除非人均生产率又一次飞跃,否则我们未等全民小康,便已进入老龄社会。而且由于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整个社会将面临超高的供养比率,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反对改变人口政策的第一个理由是,过去30年少生了4亿人口,创造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窗口”。这个是历史事实,但也恰恰是人口政策必须尽快改变的理由。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人口能量,被接下来的30年改革开放政策所释放,中国的出口浪潮、消费浪潮、房地产浪潮折射着中国婴儿潮人群的生命周期,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动力。然而,婴儿潮人群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他们的人生周期开始从劳动转向养老,从储蓄转向消耗储蓄。在现代的医学条件下,80岁以上的超高龄人群在迅速增加,他们的医疗健康开支是60岁人群的8倍。中国每个劳动人口供养的60岁以上退休人口,至2030年将是目前比率的4倍。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
  反对改变人口政策的第二个理由是,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巨大,中国已经承受不了进一步人口增长了。此观点似是而非。的确,过去20年的经济起飞,建立在吞噬资源、污染环境之上,但无论放不放开人口政策,这种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我们需要改变的是生产模式、消费模式,令增长变得可持续,变得节省资源、环境友善。在此前提下,中国有空间适当放开人口控制。
  中国的人口政策根本不是该不该放开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放开的问题。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人口结构扭曲,在人类史上也是罕见的(战争时期除外),其后果也开始浮现出来。劳动人口减少和农民工进城放缓,乃近年工资飙升的最主要原因,而生产成本骤增又是民间投资消失的主要原因。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困境的源头,是“中国制造”金字招牌褪色的诱因。
  这只是经济长周期出现问题的开始。上海的出生率已经低过G7国家中最低的意大利,而全国的出生率仅有1.19%。如果人口政策长期不作出调整,我们的老龄抚养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率会由目前的12.3%升到2030年的23.9%。中国劳动力供应于2017年由过剩转向短缺,至2030年,这个缺口可能超过5000万人。中国的总人口在2033年见顶之后将直线下滑,缩减到2050年12.9亿,2100年9.4亿。这个过程中,无论家庭收支负担、财政负担,以至社会伦理、家庭结构,都将面临严峻考验。笔者看来,今天不放松人口政策,实际上是经济慢性自杀。
  劳动力供应属于经济长周期范畴。哪怕今天立即解除独生子女政策,对今后20年的劳工市场也不会有多少帮助,但是对之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十分重要。至于其在道德、人权范畴内的意义,这里就不赘言。
  其实,人口政策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又是一个立竿见影、乘数效应高的刺激政策。5年来,中国政府在刺激内需、经济转型上,可谓不遗余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民间消费进展不大、民间投资更节节消退,不得已,北京只能通过基建投资来拉动增长。这种政策刺激的边际效果在递减,成本却在上升,更埋下地方财政和影子银行两大祸根。新一届政府将新城镇化当作经济转型、消费升级的核心。城镇化从中期看的确是撬动经济增长的杠杆,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来完成。城镇化成功与否,不在于修建道路、出售住宅,而在于新城镇如何产生就业机会。城镇化需要起爆点,需要初始动力。
  笔者看来,放宽人口政策恰恰提供了一个提振内需的起爆点。目前中国每年有1600万人口出生,一旦全面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今后十年在正常生育之外预计至少有5000万-8000万补偿性生育(即有进一步生育意愿但是受到政策限制的人士重新进入生育大军)。假定这批婴儿每人每年消费1万元,以三倍的乘数效应计,此政策对经济的提振效应,不亚于当年的“4万亿”,且效益更高,可持续性更好,无需政府出钱,不虞银行坏账。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我在写了孔子的大局观、林肯的大局观、我恩师茗山上人大局观之后,忽然又想到了康胜的大局观,这是不能不介绍给大家的。  康胜是一个日本人,这个资料,是我从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1894-1989)一本名言录中读到的。对松下幸之助,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他是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办人,大家公认,是他奠定了日本企业精神,他也被称为“经营之神”。他的一句名言“我们把一流人才留下来经商,让三流人才到政界去发展”,震撼力非
期刊
宏观经济预期谨慎乐观  与调查对象在2013年6月底的预测一致,三季度经济出现回暖,调查对象普遍上调了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预测。首席经济学家对三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均值为7.7%,较二季度实际增速高0.2个百分点;略低于统计局三季度经济增速实际公布值7.8%,针对四季度和全年增速,则分别给出了7.5%和7.6%的预测,显示出四季度较三季度略有下降、全年平稳运行的趋势。  2013年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达
期刊
关注5月机构与  分析师的悲观预期  延续3月股市的震荡下行,2013年4月上半月(截至4月19日),上证综指较月初微升0.5%。上月调查中,机构投资者乐观情绪明显下降以及分析师对4月市场的悲观预期在本月行情中得到印证。5月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5,较上月降30%。  其中,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58,较上月降19%;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4,较上月降41%;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1,较上月降19
期刊
海外市场不适合中国式炒家  投资海外房产需要认清的第一个事实是,海外市场并不适合中国式炒家的生存。一方面,海外市场上一般房价变化较为平稳,还未遭遇过类似中国市场的暴涨。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中外对房子的认知有很大差别。  美国52%的首次购房者年龄为31岁,超过一半美国人选择在工作10年、婚后5年才买入第一套房,未有负担能力时大多选择租房或和父母同住。可见,多数外国年轻人考虑买房的根本在于量入
期刊
H7N9禽流感来袭,国人再度措手不及。流感的爆发是否有迹可循,能否实现有效监控并预测?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抽样监测平台,甚至手机应用程序,各显神通。  H7N9禽流感来袭,国人再度措手不及,确诊患者数量不断攀升,部分地区活禽交易被叫停。全国上下弥漫着的紧张气氛,不禁让人联想起十年前的SARS时期。  无独有偶,2013年1月,美国爆发了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多个州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事实上,根据美
期刊
2013年3月中下旬以来,A股市场在为期一周的反弹之后震荡下行。巨潮1000指数从3月15日至4月12日累计下跌2.8%,同期巨潮大、中、小盘指数分别报跌3.12%、2.43%和2.14%,中小盘股表现优于大盘股。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指数则体现出良好的领涨抗跌能力,不仅在短暂的市场反弹中遥遥领先,且区间内整体跌幅为2%,相对于巨潮1000实现了0.8%的月度超额收益,优于大盘股也略高于中小盘。  3月
期刊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更要消除中国发展引起的种种误解和担忧。因此,必须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梦是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之梦,而其根本之道,是引导西方精英理解中国梦。  百年前的启迪  100多年前有一位世界著名的英国企业家,他在英国之外开疆拓土,在南非拥有了大量的钻石矿,他创办的戴比尔斯公司(De Beers)当时控制了全球90%的钻石供给,至今仍然业绩辉煌。  他有
期刊
大宗商品价格正在经历一段震荡期。金价重挫动摇了许多人将黄金作为价值储存手段的信念,但实际上,“真金不怕火炼”,在量化宽松时代,除了黄金,几乎没有其他对冲风险的选择。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不过,2013年迄今,黄金价格重挫18%至目前的每盎司1377美元,仅4月15日一天就大跌200美元。如此大跌不免引发了众多疑问,大跌究竟说明了什么?金价下一步将走向何方?黄金还是避险资产吗?  在笔者看来
期刊
为实现国家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2007年9月,含着“金汤匙”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诞生,注册资本高达2000亿美元,旗下设有中央汇金公司和中投国际两家子公司,独立运作。前者主要控股四大国有银行,而负责海外投资的中投国际,虽成立于2011年9月,但早在2007年5月便开始海外投资之旅,2010年11月成立中投国际(香港),2011年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代表处。其海外投资的资产配置和策略为适应国际环境变
期刊
姜超、陈勇、曹阳、高远  宏观经济|海通证券??研究小组  机构投资者评价:经济形势把握到位,判断具有领先性,对《告别高增长,改革求稳定》、《从需求扩张到供给约束》、《货币过剩,调节供给》、《可持续增长之路》、《习李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等报告印象深刻。  研究领域评述:2014年希望何在?  2013年中国经济短期反弹,但依然是靠投资扩张,且由于去杠杆导致资金成本大增,投资消费回升受阻,这预示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