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堂数学复习课,黑板上写有这样一道计算题:56×8 88×4。
学生算得的结果都是800,这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求他们说说思考的过程,可能认为简单了吧,手立刻举起了一大片,一些学生骄傲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的表情,教师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原式=448 352=800
对生1的回答教师表示满意,并给予充分肯定。看来其说法也颇得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或者说,其做法与大家的基本一致,所以在他发表意见之后,同学们也都不置可否。教师正准备小结一下而后进行本堂练习,发现生2似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举起了手。教师一愣,但还是让他表达了。
这是一种不同的见解。
生2:我先把原式中的“56×8”看作“56×2×4”,再把公有因数4提取出来,使运算简便——
原式=56×2×4 88×4
=112×4 88×4
=(112 88)×4
=800
这是一种很聪明便捷的解法呀!教师立刻意识到在学生中肯定还蕴藏着可贵的探索精神,便借表扬生2而启发:“他的解法真有道理,老师还真没想到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该学学他这种善于思考、敢想敢说的精神!”
也许是教师对生2的表扬激发了更多学生兴趣的火花,此时下面有了一阵议论声,随后又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3:我把原式中的88看作44×2。
原式=56x 8 44×2×4
=56×8 44×8
:100×8
=800
生4:把“56×8”看作60×8-4×8,再把“88×4”看作90×4-2×4。
原式=60×8--4×8 90×4-2×4
480-32 360-8
=840-40
:800
生5:我把“56×8”看作50×8 6×8,同时把“88×4看作80×4 8×4。
原式=50×8 6×8 80×4 8×4
=400 48 320 32
=120 80
=800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室里的讨论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反思一:应该说这节复习课上得比较精彩和成功。尽管这节课只与一道题目有关,似乎没怎么看到教师自己的发挥和表演,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用讲多少条题目这个所谓的“量”来衡量,不能用是否看到教师的聪明才智怎么表现来衡量。相反,我们看到学生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能感觉到教室里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激涌着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教师把握住时机,充分地给予机会,诱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创新。
反思二:练习课中单靠做题,只能是“炒饭、热粥、回锅肉”,充其量使学生“熟能”,而未必“生巧”。形式稍变,本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将习题解出来,还要让学生把思考过程、解题思路、还有奇思妙想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生。这节课由于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学生在说思路的过程中,边整理思路边说理,比较符合逻辑;在听别人阐释思路时,受到启发,学习个体也拓展了思路,学习群体获得了求异思维而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三:让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那么老师的“教”就要积极的适应学生的“学”。这节课虽然打乱了教师预定的一些教学程序,但获得的效果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正如打开一扇窗页的缝隙,就能透出一片亮光来一样,只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关注、信任他们,才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将会倍加自信,便更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反思四: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这节复习课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干预,而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就把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其实,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其角色应该只是点拨者、引导者、促进者,应“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充当好课堂合适的角色,引导有方,才能点燃激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算得的结果都是800,这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求他们说说思考的过程,可能认为简单了吧,手立刻举起了一大片,一些学生骄傲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的表情,教师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原式=448 352=800
对生1的回答教师表示满意,并给予充分肯定。看来其说法也颇得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或者说,其做法与大家的基本一致,所以在他发表意见之后,同学们也都不置可否。教师正准备小结一下而后进行本堂练习,发现生2似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举起了手。教师一愣,但还是让他表达了。
这是一种不同的见解。
生2:我先把原式中的“56×8”看作“56×2×4”,再把公有因数4提取出来,使运算简便——
原式=56×2×4 88×4
=112×4 88×4
=(112 88)×4
=800
这是一种很聪明便捷的解法呀!教师立刻意识到在学生中肯定还蕴藏着可贵的探索精神,便借表扬生2而启发:“他的解法真有道理,老师还真没想到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该学学他这种善于思考、敢想敢说的精神!”
也许是教师对生2的表扬激发了更多学生兴趣的火花,此时下面有了一阵议论声,随后又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3:我把原式中的88看作44×2。
原式=56x 8 44×2×4
=56×8 44×8
:100×8
=800
生4:把“56×8”看作60×8-4×8,再把“88×4”看作90×4-2×4。
原式=60×8--4×8 90×4-2×4
480-32 360-8
=840-40
:800
生5:我把“56×8”看作50×8 6×8,同时把“88×4看作80×4 8×4。
原式=50×8 6×8 80×4 8×4
=400 48 320 32
=120 80
=800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室里的讨论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反思一:应该说这节复习课上得比较精彩和成功。尽管这节课只与一道题目有关,似乎没怎么看到教师自己的发挥和表演,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用讲多少条题目这个所谓的“量”来衡量,不能用是否看到教师的聪明才智怎么表现来衡量。相反,我们看到学生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能感觉到教室里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激涌着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教师把握住时机,充分地给予机会,诱发了学生的交流与创新。
反思二:练习课中单靠做题,只能是“炒饭、热粥、回锅肉”,充其量使学生“熟能”,而未必“生巧”。形式稍变,本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不能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在练习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将习题解出来,还要让学生把思考过程、解题思路、还有奇思妙想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生。这节课由于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学生在说思路的过程中,边整理思路边说理,比较符合逻辑;在听别人阐释思路时,受到启发,学习个体也拓展了思路,学习群体获得了求异思维而气氛十分活跃。
反思三:让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充分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那么老师的“教”就要积极的适应学生的“学”。这节课虽然打乱了教师预定的一些教学程序,但获得的效果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正如打开一扇窗页的缝隙,就能透出一片亮光来一样,只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关注、信任他们,才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学生一旦获得成功将会倍加自信,便更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反思四:谁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这节复习课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干预,而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就把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其实,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学生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其角色应该只是点拨者、引导者、促进者,应“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充当好课堂合适的角色,引导有方,才能点燃激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