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山西媒介形象塑造的困局与策略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山西省官方纪录片《岁月如歌》为例,研究了山西媒介形象塑造的困局与对策。研究发现:纪录片在塑造山西形象时没有摆脱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套路,叙事结构、声音和视角错位,内容观感欠佳,缺乏新媒体传播思维。因此需要改变叙事策略,学会讲故事、融入多元叙事视角、恰用新媒介技术以及拓展传播思维。
  关键词 山西媒介形象;《岁月如歌》;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8-0114-03
  媒介形象塑造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显意识传播,小到维护个人抖音账号,大到讲好中国故事,媒介形象塑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成为各地打开发展之路的首要考虑。纪录片以其真实和非虚构的特点,在构建城市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优势,成为各地进行媒介形象塑造的一种方式。
  改革开放40周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与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岁月如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方面切入,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通过今昔对比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山西改革开放40年的困境和出路,塑造了人文、转型、开放、壮丽、清明、安康的山西形象[1]。片子采用大数据、VR技术进行叙事,是新时代山西省官方塑造地区形象的最新媒介产品。但该纪录片存在宣教味浓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分发渠道;缺乏对纪录片的二次、三次开发等问题,可能引发受众的“对抗解读”,无法充分发挥山西省媒介形象塑造的最初意图。
  1 山西媒介形象塑造的困局
  1.1 叙事策略错位导致宣教味浓厚
  《岁月如歌》以表现山西历经40年风雨后取得的成绩为主,有一套固定的叙事结构,即“引入—历史困局—打破困局—取得成绩—未来展望”这五大板块。形式是意义的体现,一定形式表达了一定意义,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2]。此叙事结构隐喻着纪录片的传播意图。“历史困局”与“取得成绩”板块采用了镜头语言、画面色彩、背景音乐及解说词的反差叙事,搭建“破”与“立”的结构,让受众看到了山西发展的速度和实力。“打破困局”板块作为“历史困局”和“取得成绩”的衔接,是施动者出现的最好时机,是塑造“典型英雄”的契机。《岁月如歌》中打破困局的施动者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这个官方形象。如何将“硬”形象軟化被受众接受,直接影响纪录片对山西形象塑造的效果。但片子直接告诉大家“是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取得当前的成绩”,官方形象的“硬着陆”为纪录片蒙上了一层宣教色彩,错失了故事化叙事的契机。同时,“山西省委省政府”是该片子的高频词之一,纪录片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的宣传思维,是宏大叙事表现宏大主题的老套路,与新媒体时代讲故事的传播思路相违背。
  此外,纪录片采用全知视角和公开叙事声音。通过蒙太奇剪辑,让受众看到山西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种有广度、深度的叙事视角易形成权威话语对事实的呈现。但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最擅长的就是解构,越给他“高大全”的东西,他越排斥。纪录片还运用大量描写、概述和评论性话语,采用公开叙述声音,解说词有大量的评论话语,如“山西品牌必将在阔步前行的征程中一路芬芳。”这种语例处处可见,叙事声音强势介入,给纪录片定调子,没有给受众留白,剥夺了受众多元解读的权利,可能造成厌烦心理,影响形象塑造的传播效果。
  1.2 内容观感欠佳削弱传播效果
  文献纪录片《岁月如歌》利用丰富的史料镜头展现了山西40年的发展,但有关山西新时代的叙事镜头较单一,航拍镜头多,内容集中在城市道路、碧水蓝天、高楼大厦,且32集的航拍画面较雷同,画面与解说匹配不够,看起来空洞无物,凭借这些镜头所表现的山西发展成果也就变得单薄。地区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轨道交通,更表现在软实力上。
  解说用词较抽象、宏大,如“辉煌、一路芬芳”。话语表达较官方,更像工作汇报,缺少人情味。除介绍成果外,有很多评论性质的“赞歌”,缺少故事元素和表达。片中穿插不少采访,既有官方公职人员也有老百姓,但内容多是摆成绩,不少采访对象存在摆拍之嫌。
  片中用大数据、VR技术对山西发展成果进行数据化、可视化叙事,增强纪录片的科技感和新颖性,也从侧面表现山西发展的科技性和现代化。但部分数据呈现欠妥,如娘子关门票等数据信息用白字蓝框批注在景区画面中间,背景杂乱,无法凸显数据内容,影响叙事逻辑。大数据本是表现成果最为客观、真实的证据,但简单的呈现数据结果,且表现形式欠妥,反而降低纪录片的观感。
  1.3 欠缺新媒体传播思维降低传播效力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需要在策划、拍摄、制作、播出各环节发力。纪录片的内容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优质内容是纪录片塑造地区形象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缺乏新媒体的传播思维和渠道意识,内容优势就无法充分发挥,这样会降低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岁月如歌》主要在山西卫视和山西网络广播电视网播出。以“岁月如歌”为关键词在山西网络广播电视网、各大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搜索,无法找到片源;以“大型文献纪录片岁月如歌”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片源,但是不成体系;在百度、微博、微信等平台搜索,仅有零星的播出预告。可见,该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较为隐蔽,未实现多渠道分发联动,这也反映了山西省在形象推广方面欠缺互联网意识与融合传播思维。
  此外,在山西网络广播电视网中,播放量最高的《引黄入晋》仅1 537次;《文学“晋军”崛起》 852次播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播放量为706,其余播放量均在400以下,《经济发展由“疲”转“兴”》仅有49次播放,用户到达率较低,传播效果欠佳。
  摄制纪录片主动塑造山西形象是积极所为,但未打破传播渠道壁垒,不具备互联网的推广分发思维,纪录片的叙事意义也就难以实现,自塑效果可想而知。
  2 山西媒介形象塑造的对策   2.1 讲故事,小角度切入大主题
  用宏大叙事表现宏大主题,这种“高大全”的形象可能引发受众“对抗解读”。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多元,摇身一变成为用户,能动性更强。在传播场域中,谁会讲故事,谁就越容易获得受众青睐。形象塑造不仅依靠硬实力,更注重软表达,学会讲故事,小角度切入大主题。
  改革开放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涉及领域多,但40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连串漂亮的数据和高楼大厦中,更表现在百姓生活上。纪录片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故事,如寻找从事同行业的一家三代人,讲述每代人的工作生活,从侧面也能展现该行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历程,以小见大,以具体的一个、一家人的故事串联起山西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这样更贴近生活,也容易取得受众的情感共鸣,让宏大主题“软着陆”。讲故事的叙事思路还要贯穿于策划、选题、拍摄、制作、宣传等环节,前期踩点积累素材时,要进行叙事设计,实现全过程联动,而不仅是从视频素材库里挑选拼凑。
  高楼大厦、轨道交通、碧水蓝天可以表现地区发展新貌,但千城一面不是明智之举,这不是山西独有的,相比北、上、广、浙甚至有些逊色。山西自塑形象时不如找准地方特色,如戏曲文化、传统民俗,以及设计高楼大厦、轨道交通背后所体现的山西特色和山西人的故事。只要有一个点可以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文本价值也就实现了。
  2.2 多元视角融合,体现社会共识
  讲好山西故事还需合理搭配叙事视角与声音。视角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以此让受众理解现实世界,实现叙事文本的传播价值[3]。《岁月如歌》多采用全知视角与内聚焦,但内聚焦的对象多为政府公职人员和典型模范,缺少像你、我、他这样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与声音。
  因此,在选取采访对象和人物故事时,尽可能多元化,除政府和专家代表外,给老百姓一些镜头,将山西发展融入百姓生活,用老百姓的生活现状和语言讲述山西变化,让内聚焦叙事实现真正的价值,正视“大众”的存在。这样可将官方权威性和民间力量合法性融合,体现社会共识,避免自卖自夸。同时,话语权部分让渡给老百姓,会消解受众对权威的抵抗性解读,让每个人都能在纪录片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构建认知共识。
  2.3 提升观感,恰用媒介技术
  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是相互配合的。宏大叙事导致航拍镜头多,细节镜头少,是造成“高大全”印象的原因。合理搭配镜头景别和内容,避免雷同,画面要有层次感,既有远景、中景表现城市新貌,也有近景、特写展现生活细节,从细节中反应变化,让受众看到硬实力,更看到软实力。
  解说的选词和语态会影响纪录片形象塑造的感官体验。要摒弃官方宣传语态,少用“辉煌、硕果、成就”这类抽象、宏大的词语,多用接地气的民间话语,甚至是方言,用老百姓直观可感的语言叙事。同时,话语姿态放低,像朋友聊天一样,而不是工作汇报,才能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纪录片《岁月如歌》利用大数据、VR技术制作山西地形图,表现地形地貌的先天困局,展现大水网建设工程,让受众对山西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一目了然;但大数据的呈现方式还需斟酌,数据具有可信、简洁、直观的特点,所以尽量不要和庞杂的画面内容叠加处理,影响数据的叙事功能。此外,还可通过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叙述山西发展,如以时间为线索在大数据地图上标注山西各地的脱贫点,鼠标放在上面就可看到标记点背后的故事,展开新的叙事单元,这样既看到具体的脱贫故事,也看到了整体脱贫的情况。还可设计“山西改革开放40年大数据专题”,附在纪录片的播放页面,让受众通过简单操作看到40年各领域的变化,增强受众参与感,对纪录片进行二次开发。
  此外,纪录片虽然是纪实性的影视呈现,但考虑到地区形象塑造的传播目的,纪录片也要注重画面和剪辑的艺术感,实现纪实性和艺术性的融合,这需要叙事、镜头、解说词、大数据等内容协同配合,让受众看到一个更丰满、真实的山西形象。
  2.4 拓宽渠道,进行全媒体传播
  山西应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打破平台壁垒,借助移动端分发,学会“阶段性”分发的传播策略。
  播出前,通过官方微博、微信预热,发起讨论话题引导网民参与,聊聊网民见证了哪些改革开放的变化,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激发大家对纪录片的期待,而网民提供的故事也成为“众包”的一部分,放在纪录片播出专区,实现UGC和PGC的融合生产。
  播出时,与网络大V和行业意见领袖合作,通过转发、评论,制造热点话题;还可在播出官网设“我为山西发展建言献策”等栏目,引导网友参与讨论;可以发起“山西40年,我家40年”活动,邀请网友晒出家庭或家乡今昔对比的照片或视频;相应的大数据专题也一同上线,引发受众再传播的可能性。
  播出后,将纪录片精华内容剪辑成短视频,通过抖快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这样既发挥了全媒体传播的優势,也适应了碎片化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以短而精的内容抓住受众注意力,发挥纪录片最大的形象塑造价值,让新时代的山西形象更加立体、客观、有认同感、时代感和网感。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需要懂互联网思维和表达规律,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呈现形式、传播渠道以及多次开发等各方面。学会讲山西特色故事,小角度切入大主题,建立与受众的情感共鸣;镜头、解说、音响、大数据技术的使用都要为故事服务,纪实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感;此外,还要掌握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打通全媒体传播渠道,实现新时代山西形象的融合传播。
  参考文献
  [1]黄河新闻网.骆惠宁:塑造山西“六大形象”[EB/OL].(2016-10-31)[2020-04-02].http://sx.sxgov.cn/ content/2016-10/31/content_7593977.htm?from=group message&isappinstalled=1.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长治学院校级课题“叙事学视角下山西题材纪录片对山西省形象塑造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020-XN0071)。
  作者简介:徐 欣,长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在制度、思维、人才等方面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基于对央视发起的“小朱配琦”带货直播的分析和思考,探讨出媒介融合可以从业务融合、渠道拓宽、理念创新、人才升级等方面破局,由此来达到媒介间相互补充、释放从业人员能量、拓展媒体创新空间、体现人文关怀等效果,以获得媒介融合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 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带货直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
期刊
摘 要 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及侧重单向传播的现状,创新非遗手工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以广东新会葵艺为例进行面向用户的交互动画设计实践,探索非遗文化转化数字影像的规律,实现了手工艺流程展示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交互动画、互动游戏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艺术媒体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传播的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行业给衰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传统手工艺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哔哩哔哩视频平台的个人账号“卢正义的雕刻时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策略,以期为传统手工艺类自媒体的建立和运营提供经验参考。经过对“卢正义的雕刻时光”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内容结构统一、重视场景与人物、情节有趣的内容特色,以及受众定位明确、尊重受众的收看规律、打
期刊
摘 要 伴随着各地媒体融合的步伐不断快进,各级融媒体中心在传播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基层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愈发明显。如何策划创新主题报道,并通过平台和新媒体产品发布,成为主流媒体共同思考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以吉林市广播电视台“70年70人”大型融媒体主题报道为例,通过对媒体融合情况下主题报道策划创新的实践分析,阐述了融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在扩大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作用,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时代,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效,不仅事关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更事关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作用的发挥。文章以高密市融媒体中心为例,浅析当前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所展现的成效、面临的困难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中心;信息技术;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
期刊
摘 要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以新华社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从5G+8K+卫星、全息异地同屏访谈、AI的全面运用以及超级手机四个方面对其技术创新进行分析,探讨新华社在两会这一程序性事件报道中的技术创新之处,以此为其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 融媒體;程序性事件;全国两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
期刊
摘 要 私纪录片以其私人化和自我化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而共情叙事作为影片的叙事手法之一,通过建构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共情空间,将私人的情感意义塑造为具有广泛价值的社会意义。文章旨在以较为成功的私纪录片《四个春天》为例,从参与式拍摄手法、呈现方式以及治愈意义三个维度对其共情叙事进行分析,为私纪录片的共情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角度。  关键词 私纪录片;共情叙事;《四个春天》  中图分类号 G2 文
期刊
摘 要 “媒介化生存”加快了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的进程,信息的快速流通缩短了信息交汇间的物理距离。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媒介的多样性给大众带来更加便捷的信息生活,当突发新闻出现时,人人得而论之。在媒体间激烈的利益竞争下,催生了“罗一笑事件”“周口男婴丢失案”“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名校大学生偷外卖事件”等一系列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反转新闻。文章以当下热议的“名校大学生偷外卖事件”为例,从现象成因、受众
期刊
摘 要 电影音乐是声音与光影相互融合的特殊藝术形式。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传播渠道,而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应用又一次改变了人们接触音乐的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中,电影音乐传播形成了一些新特征:情境化传播丰富了电影音乐的意义和内涵,智能推荐提升了电影音乐传播速率,电影音乐被碎片化截取和使用。这些变化丰富了电影音乐在电影文本之外的价值,将对电影音乐的制作和电影的发行营销产生影响。  关键词 电影音乐;
期刊
摘 要 在如今日益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剧集的宣传在各大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趋势。“抖音追剧”“微博热搜追剧”等现象愈发常见。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风犬少年的天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抖音平台上的宣传推广,然后以内容分析法试图探究适用于目前我国网络环境和受众群体,具备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的网络剧或者电视剧集营销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网剧;宣传;营销  中图分类号 G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