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变配电设计进行探索,针对在日常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地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保证变配电所设计的质量,也保证可以正常的运行。
关键词:变配电;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电力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的各项工程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在实际中变配电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就要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保证电力的正常输送,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 变配电所分类与型式选择描述
变配电所是各级电压的变电所和配电所的总称。在具体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文件中不宜笼统使用“变配电所”这一名称。10kV及以下变电所,具体到某一类别均有各自不同的含义。
(1)变电所: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后对用电设备供电;(2)配电所:所内只起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上无主变压器;(3)露天变电所:变压器位于露天地面上的变电所;(4)半露天变电所:变压器位于露天地面上的变电所,但变压器上方有顶棚或挑檐;(5)附设变电所:变电所的一面或数面墙与建筑物的墙共用,且变压器室的门和通风窗向建筑物外开;(6)车问内变电所:位于车间内部的变电所且变压器室的门向车间内开;(7)独立变电所:变电所为一独立建筑物;(8)室内变电所:附设变电所、车间变电所、独立变电所的总称;(9)箱式变电站:又称户外成套变电站,也称作组合式变电站。
2、变配电所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变配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并考虑扩容的可能性,适当留有余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用建筑项目已经从10年前几千、几万平方米的单体设计发展为如今的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住宅区甚至各类“城”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应结合工程特点、建筑性质、开发时序,合理配置变配电所。
(2)变电所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所址环境、地区供电条件和习惯,合理确定设计方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民用建筑产品的个性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从单问配套的小户型,到跃一层、跃二层的超大户型;从高楼林立的高层小区,到独栋别墅区;从纯居住小区到集大型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民用建筑产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的负荷性质、负荷密度,不同的建筑环境和品质,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制定贴近产品特点的设计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
(3)变电所设计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原则。变电所设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除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外,应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变配电所设计还应遵循节能原则。1)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经减少线路损耗;2)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3)选用干式节能变压器,合理分配负荷,控制变压器负载率在75%~85%之间,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
3、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
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和综合考虑确定:(1)方便高压进线和低压出线,并接近电源侧。应充分考虑项目周边环境,市政电力管网接口位置等。(2)接近负荷中心或大容量设备处,如冷冻机房、水泵房等。变电所低压出线干线一般不超过250m,当供电容量超过500kw(计算容量),供电距离超过250m时,宜考虑增设变电所。
4、变配电所对有关专业的要求与配合
4.1 对建筑专业的要求
(1)方便设备的运输、装卸及搬运。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城市建筑寸土寸金,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业主大多要求将变配电所设置在地下室。设置在地下室的变配电所给设备的运输、更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变压器,体积较大,重量亦大,需要着重考虑运输条件,这就要求建筑专业配合解决处理。通常,要求建筑专业处理的方式有3种:1)室外预留一吊装井,井道直接与设备层相通;2)利用车库车道环入地下设备层以利运输:3)在楼板上预留吊装孔和吊装平台,其尺寸应能满足吊装最大设备的需要。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窗台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1.8m:低压配电室可设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配电室临街的一面不宜开窗。
(3)变压器室、配电室、电容器室的门应向外开启,应设置防止雨、雪和蛇、鼠类等小动物从采光窗、通风窗、门、电缆沟等进入室内的设施;相邻配电室之间有门时,此门应能双向开启。
(4)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2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两端,低压配电装置2个出口问的距离超过15m时,尚应增加出口。
4.2 与结构专业的配合
(1)当变配电所布置在建筑中间层、最高层时,应配合结构专业充分考虑变配电所内设备尤其是变压器的外形尺寸、重量,满足荷载要求。
(2)当变配电所设置在建筑最底层,并设置电缆沟时,应提供电缆沟的布置大样给结构专业, 以免影响该区域结构地梁。
(3)变配电所要求净高3.5~3.6m,当变配电所设置在大跨度区域或结构转换层区域时,梁的高度可达800mm左右甚至1200mm左右,故在设计中应考虑室内净高及结构梁高的影响。
4.3 对采暖及通风专业的要求
设置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变配电所,宜选择在通风、散热条件较好的场所。变配电所位置在地下层,严格来讲除各通道口外,其余地方的通风散热条件都不好,故地下层变配电所机械通风散热必不可少。
(1)变压器室宜采用自然通风,夏季的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5℃,进风和排风的温差不宜大于15℃;电容器室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排热要求时,可增设机械排风。(2)变压器室、电容器室当采用机械通风时,其通风管道应采用非燃材料制作。当周围环境污秽时,宜加空气过滤器。(3)在采暖地区,控制室和值班室应设采暖装置。在严寒地区,当配电室内温度影响电气设备元件和仪表正常运行时,应设采暖装置。控制室和配电室内的采暖装置,宜采用钢管焊接,且不应有法兰、螺纹接头盒阀门等。
4.3 问题
在对变配电进行设计时,要重点对电缆具有的性价比进行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电缆价格比较合理便宜,可是电缆的质量却很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电缆的使用寿命比较短,达不到建筑的相关要求。
4.4解决对策
在选择施工电缆时,相应的施工人员要注意选择那些既有好的质量又有较长使用寿命的电缆,而选择电缆的截面时,首先也要保证会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对电压损失和电流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并且还要计算好电流,对相关的敷设和环境做好控制,选择好电缆的截面,也选择好电缆。
5、结 语
综上所述,变配电设计对相应的电力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设计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施工单位没有注意到专业术语的使用意义,不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设计变配电所,也没有重视起施工的现场选择,选择电缆时也不合理。因此,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就要认真分析,合理的采取措施,促进变配电设计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保证变配电所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兆权.l0kV变配电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35(02)19-25.
[2]刘亦娟.工业供配电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2010,10(31)95-96.
关键词:变配电;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电力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的各项工程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在实际中变配电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就要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保证电力的正常输送,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 变配电所分类与型式选择描述
变配电所是各级电压的变电所和配电所的总称。在具体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文件中不宜笼统使用“变配电所”这一名称。10kV及以下变电所,具体到某一类别均有各自不同的含义。
(1)变电所: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后对用电设备供电;(2)配电所:所内只起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上无主变压器;(3)露天变电所:变压器位于露天地面上的变电所;(4)半露天变电所:变压器位于露天地面上的变电所,但变压器上方有顶棚或挑檐;(5)附设变电所:变电所的一面或数面墙与建筑物的墙共用,且变压器室的门和通风窗向建筑物外开;(6)车问内变电所:位于车间内部的变电所且变压器室的门向车间内开;(7)独立变电所:变电所为一独立建筑物;(8)室内变电所:附设变电所、车间变电所、独立变电所的总称;(9)箱式变电站:又称户外成套变电站,也称作组合式变电站。
2、变配电所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变配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并考虑扩容的可能性,适当留有余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用建筑项目已经从10年前几千、几万平方米的单体设计发展为如今的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住宅区甚至各类“城”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应结合工程特点、建筑性质、开发时序,合理配置变配电所。
(2)变电所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所址环境、地区供电条件和习惯,合理确定设计方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民用建筑产品的个性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从单问配套的小户型,到跃一层、跃二层的超大户型;从高楼林立的高层小区,到独栋别墅区;从纯居住小区到集大型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民用建筑产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的负荷性质、负荷密度,不同的建筑环境和品质,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制定贴近产品特点的设计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
(3)变电所设计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原则。变电所设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除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外,应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变配电所设计还应遵循节能原则。1)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经减少线路损耗;2)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3)选用干式节能变压器,合理分配负荷,控制变压器负载率在75%~85%之间,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
3、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
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和综合考虑确定:(1)方便高压进线和低压出线,并接近电源侧。应充分考虑项目周边环境,市政电力管网接口位置等。(2)接近负荷中心或大容量设备处,如冷冻机房、水泵房等。变电所低压出线干线一般不超过250m,当供电容量超过500kw(计算容量),供电距离超过250m时,宜考虑增设变电所。
4、变配电所对有关专业的要求与配合
4.1 对建筑专业的要求
(1)方便设备的运输、装卸及搬运。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城市建筑寸土寸金,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业主大多要求将变配电所设置在地下室。设置在地下室的变配电所给设备的运输、更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变压器,体积较大,重量亦大,需要着重考虑运输条件,这就要求建筑专业配合解决处理。通常,要求建筑专业处理的方式有3种:1)室外预留一吊装井,井道直接与设备层相通;2)利用车库车道环入地下设备层以利运输:3)在楼板上预留吊装孔和吊装平台,其尺寸应能满足吊装最大设备的需要。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高压配电室宜设不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窗台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1.8m:低压配电室可设能开启的自然采光窗,配电室临街的一面不宜开窗。
(3)变压器室、配电室、电容器室的门应向外开启,应设置防止雨、雪和蛇、鼠类等小动物从采光窗、通风窗、门、电缆沟等进入室内的设施;相邻配电室之间有门时,此门应能双向开启。
(4)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2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两端,低压配电装置2个出口问的距离超过15m时,尚应增加出口。
4.2 与结构专业的配合
(1)当变配电所布置在建筑中间层、最高层时,应配合结构专业充分考虑变配电所内设备尤其是变压器的外形尺寸、重量,满足荷载要求。
(2)当变配电所设置在建筑最底层,并设置电缆沟时,应提供电缆沟的布置大样给结构专业, 以免影响该区域结构地梁。
(3)变配电所要求净高3.5~3.6m,当变配电所设置在大跨度区域或结构转换层区域时,梁的高度可达800mm左右甚至1200mm左右,故在设计中应考虑室内净高及结构梁高的影响。
4.3 对采暖及通风专业的要求
设置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变配电所,宜选择在通风、散热条件较好的场所。变配电所位置在地下层,严格来讲除各通道口外,其余地方的通风散热条件都不好,故地下层变配电所机械通风散热必不可少。
(1)变压器室宜采用自然通风,夏季的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5℃,进风和排风的温差不宜大于15℃;电容器室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排热要求时,可增设机械排风。(2)变压器室、电容器室当采用机械通风时,其通风管道应采用非燃材料制作。当周围环境污秽时,宜加空气过滤器。(3)在采暖地区,控制室和值班室应设采暖装置。在严寒地区,当配电室内温度影响电气设备元件和仪表正常运行时,应设采暖装置。控制室和配电室内的采暖装置,宜采用钢管焊接,且不应有法兰、螺纹接头盒阀门等。
4.3 问题
在对变配电进行设计时,要重点对电缆具有的性价比进行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的电缆价格比较合理便宜,可是电缆的质量却很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电缆的使用寿命比较短,达不到建筑的相关要求。
4.4解决对策
在选择施工电缆时,相应的施工人员要注意选择那些既有好的质量又有较长使用寿命的电缆,而选择电缆的截面时,首先也要保证会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标准,对电压损失和电流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并且还要计算好电流,对相关的敷设和环境做好控制,选择好电缆的截面,也选择好电缆。
5、结 语
综上所述,变配电设计对相应的电力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设计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施工单位没有注意到专业术语的使用意义,不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设计变配电所,也没有重视起施工的现场选择,选择电缆时也不合理。因此,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就要认真分析,合理的采取措施,促进变配电设计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保证变配电所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兆权.l0kV变配电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35(02)19-25.
[2]刘亦娟.工业供配电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2010,10(3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