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抗挫教育是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挫教育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并针对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自我调控。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体本身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学习持久紧张和竞争压力大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遭受着诸如学习、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以及求职等多方面的挫折。因此,需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共同致力于加强大学生抗挫教育。
【关 键 词】抗挫教育 抗挫折能力 大学生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压力下,其抗挫折能力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幕幕校园惨案的发生早已为高校应加强抗挫教育敲响警钟。而有效合理的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抗挫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均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学生受挫现状
“挫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失败、失利”,“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
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几种常见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的挫折。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当一些困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自我认知方面的挫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当现实与自我认识产生较大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当代大学生多是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的独生子女,一些自小娇生惯养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如此就容易受到他人的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上家长的溺爱导致其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因此而产生挫折心理。
恋爱方面的挫折。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处于觉醒和发展阶段。他们强烈希望与异性进行交往,但是由于人生观还处于发展变化中,他们对异性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就会陷入异性交往的误区,因恋爱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单恋、失恋、恋人之间发生矛盾等等,都会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一定的打击,产生挫折心理。
求职择业方面的挫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及就业机制的转变,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与个人的选择更加灵活,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越加严峻。在理想与现实、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产生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大学生抗挫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且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往往在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时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还会伴有紧张,焦虑,失落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更有甚者会走向自杀的极端。而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基于此,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抗挫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加强抗挫教育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1.抗挫教育是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由此引发的自杀现象早已给高校敲响警钟。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恰逢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所以高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抗挫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家庭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基本上处于欠缺或空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挫折意识低、抗挫折能力差,改变目前这种教育状况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抗挫教育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并针对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自我调控。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应对心理挫折的科学方法,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自我调控和治疗。
三、加强大学生抗挫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教育,从而打牢大学生接受挫折的心理基础。
1.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敢闯敢干。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崇尚家长作风,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望子成龙”“分数至上”的想法已不足为奇。他们一味强迫孩子学习,不注重基本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把孩子置于家庭的保护圈中。这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大学生很可能在大学相对自由但人际关系也相对淡漠的环境下,一旦遇到像考试失利、恋爱不成等遭遇时,就可能爆发出来。所以,作为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高校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把他们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其次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笔者在心理委员工作例会上,从其他辅导员的谈话中,了解到现在的父母同学校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挫折教育上还没有形成步调一致。辅导员作为孩子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当发现学生有异常举动或心理问题时,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和沟通自然是第一选择,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案。可不少父母均不理解这一做法,认为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问题,更没有商讨解决问题的必要。所以不少老师均表示,父母的不配合也给学生心理工作的疏导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或老师需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就得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需极力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当学校向父母反映孩子在校期间的消极举动时,父母应给与重视,努力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挫折教育。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或边远贫穷地区锻炼,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的挫折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大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能客观看待成败得失,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其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張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宋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挫折教育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王蕊.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
[4]肖加新,莫飞平.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关 键 词】抗挫教育 抗挫折能力 大学生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压力下,其抗挫折能力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幕幕校园惨案的发生早已为高校应加强抗挫教育敲响警钟。而有效合理的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抗挫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均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学生受挫现状
“挫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失败、失利”,“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
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几种常见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方面的挫折。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当一些困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时,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自我认知方面的挫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偏激,当现实与自我认识产生较大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当代大学生多是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的独生子女,一些自小娇生惯养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如此就容易受到他人的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上家长的溺爱导致其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因此而产生挫折心理。
恋爱方面的挫折。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处于觉醒和发展阶段。他们强烈希望与异性进行交往,但是由于人生观还处于发展变化中,他们对异性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有时就会陷入异性交往的误区,因恋爱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单恋、失恋、恋人之间发生矛盾等等,都会使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一定的打击,产生挫折心理。
求职择业方面的挫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及就业机制的转变,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与个人的选择更加灵活,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越加严峻。在理想与现实、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产生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大学生抗挫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且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往往在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时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还会伴有紧张,焦虑,失落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更有甚者会走向自杀的极端。而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基于此,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抗挫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加强抗挫教育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1.抗挫教育是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而由此引发的自杀现象早已给高校敲响警钟。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恰逢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所以高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抗挫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家庭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基本上处于欠缺或空白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挫折意识低、抗挫折能力差,改变目前这种教育状况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抗挫教育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并针对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自我调控。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应对心理挫折的科学方法,并针对自身存在的轻微心理疾病进行自我调控和治疗。
三、加强大学生抗挫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抗挫教育,从而打牢大学生接受挫折的心理基础。
1.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敢闯敢干。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崇尚家长作风,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望子成龙”“分数至上”的想法已不足为奇。他们一味强迫孩子学习,不注重基本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把孩子置于家庭的保护圈中。这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大学生很可能在大学相对自由但人际关系也相对淡漠的环境下,一旦遇到像考试失利、恋爱不成等遭遇时,就可能爆发出来。所以,作为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教育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高校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把他们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其次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笔者在心理委员工作例会上,从其他辅导员的谈话中,了解到现在的父母同学校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挫折教育上还没有形成步调一致。辅导员作为孩子在校期间的“监护人”,当发现学生有异常举动或心理问题时,与孩子父母取得联系和沟通自然是第一选择,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案。可不少父母均不理解这一做法,认为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问题,更没有商讨解决问题的必要。所以不少老师均表示,父母的不配合也给学生心理工作的疏导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或老师需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就得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家长需极力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当学校向父母反映孩子在校期间的消极举动时,父母应给与重视,努力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挫折教育。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或边远贫穷地区锻炼,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的挫折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大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能客观看待成败得失,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其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張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宋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挫折教育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王蕊.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
[4]肖加新,莫飞平.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