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想来肯定是复杂的,没办法一两句话说得清楚明白。最近周围的人都在说着各种“鸡汤”暖心的话,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喂给了别人,还是到最后都下了自己的肚子里,慢慢消化去了。
人,总想抓住点儿紧要的事,其实不是因为这事情的关键,而是要让自己觉得或他人觉得你在其中的分量是关键的。没了你,别人就不能谈朋友了;没了你,会议就没办法进行了;没了你,谁谁谁肯定活不下去了……成天到晚衡量这些事情,到头来自己心里也知道自己是轻若鸿毛的,当然这要排除开本身的质量。
小的时候,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是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风啊、云啊、花啊、鸟啊、还有爸爸妈妈,所有的一切都环绕在我的周围,都落脚在触手可及之处。且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跳过生老病死的轮回,似乎一切总如旧。花是有花期的,但说实话,等我真切感觉到的时候似乎都已经是十几岁的样子了。因为我总觉得落败不等同于消亡,可见那时候,我是有多么的相信“希望”这两个字的。如果说到信仰,这就该是我最早的信仰。
世界虽然在运转,但是它周而复始,既然周而复始,那么自然是有去有来的。所以眼下看不见的,也不觉得伤心,因为还会像在我家廊檐下筑巢的燕子,一到春天总会回来的。如今,我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掉这样的思维羁绊。所以别人觉得悲痛欲绝的事情,我也会跟着哭泣,但总是心有若火一星的希望,总觉得灰烬之中尚有余温可待,或许未尝不好。也许又在于我实在是相信万物的周期有定,所以在些细微之处,难免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是有些心狠的。
我越来越成长为一个不易被人长久接受的人了,这也许也是命运使然,但是命运的走势总是依托了性格带动行为的模式。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读书到博士时候共计 22年),我因为读书在外,孤身一人,这种天然而然的隔绝,反倒让我可以静心构建自己的“小世界”,我可不是为了对抗什么,只是觉得在那里,可以随意些,可以沮丧些,可以快意些,可以邋遢些……总之,拆解掉了种种的社会角色标签。这样,我不会让任何人感觉为难,不会让他们欣喜,可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悲伤,重点的是,不再会让我觉得为难,因为我就不会有莫名其妙的负罪感了。
我在“小世界”里流连,却也会搬运“大世界”中适当的种种来充当装饰的道具。这是一种类似婴儿和母体之间的脐带的联结。这样是最安全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你可以看得清大概的轮廓,又可以恰到好处的消弭掉让人心生沮丧的细节。
偶尔,我觉得自己也有些像保护区里的动物,只不过我的情况是自己建造了小小的保护区,里面散养的是不同的“我”、一个个的“我”。她们的面孔一样,不过神态各异,年龄嘛自然有大有小,身形也是有虚有实,因为这里面有虚构的“我”,我毕竟还未年老。
我常和她们说话,当然不一定是语言上的,有时候意念也可以。生物人本身是相当相当受限的,但是精神里的人却可以天马行空。类似于上神宙斯,哦,不,宙斯的奥林匹亚众神也要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各种各样的冲突。而我所迷恋的是我自己建造的小托邦。在我尚不能用足够的金银来构建真实居所的时候,我宁愿先在脑子里勾画下它的草图。
我曾经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去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真是一个热天气啊!我的目的地很明确,是庞贝,就是公元 79年被维苏威火山喷发毁灭的城池。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去埃及看金字塔、帝王谷,一个就是要去庞贝古城。那些被时光尘埃掩埋的神秘让我着迷,那些人与神分不清界限的时代让我着迷,那些真假历史与神话的叠加晕染让我心动不已。有些时候,我宁愿忘掉我所读过的历史,模糊掉所有的地域邦国,也不要记着任何的朝代姓名,只是单纯的想要如空气般一样打破时空的藩篱,因为空气是不会死的,至少也算上百分之六十的不生不灭吧。
我从那不勒斯坐上火车,火车里塞满了人,可巧的是我所在的那个车厢里绝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闷热依旧,混合着各色人种的体味、汗味、香水味,好在没有更多让人难以忍受的异味被交叉反应出来,这对我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我的全部心情都系在庞贝,周遭的一切都可以忽略。
等到我买票进入了遗址,我要千恩万谢于自己背包里带着了一顶遮阳帽。行走于没有任何树木植被覆盖的石头城里,一种来自于地中海的潮湿裹挟者头顶那团炽热散发的热量,这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我一直在脑子里勾勒想象我走进庞贝古城的所见所感,但那种现实感的冲击力实在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不单单是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置身于房舍之间,走在或宽阔、或狭窄、但极其平整的石板路上,我可以看见昔时某人留下的涂鸦,有留言,有画,还有诗。私人花园的喷水池里有一尊黑色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塑像,旁边的栏杆隔出一条回廊,回廊上是鲜艳无比的红色,上面画着各种神祗的模样,还有异花异树。一路上尽是酒肆饭馆,公共浴室,还有乐妓歌坊,这里实在适合脑洞和想象力没边没沿的人,比如我。很多时候,你需要关闭一下“求真务实”的思维惯式,比如在这里,你不必特别要去探讨史实,因为在这里,你该是历史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自以为胸有点墨的“老师”。史实该是让我们的行走增色的,但绝对不能过多去干扰人的想象力,因为它那么脆弱,那么美好,我是不忍心的,其他人我就不能打包票了。
這就跟谈朋友差不多吧,第一面便觉得喜欢得爱不释手一样,这是无条件的,是你本来心思所想。反倒是了解得多了,受干扰多了,才觉得佳人不是佳人,才子不是才子,这样的耗损实在可惜。因为人们大多嘴里说着“人无完人”,可心里都想着万一我就能碰见那一个呢?别忘了,作为人类——这一自名为“高级生物”的我们——我们总觉得身为地球的主宰呢!连带着也会将这份“主宰”的心愿带入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如果够幸运,我希望对于尚拥有金子般的心灵的人(瞧,这个比喻够物质!),最好可以遇见“拾金不昧”的人,所以说,适当的距离是多么的重要,甚至于维系了一种也许原本并不存在的、并不完备的审美感啊!
记得某个冬天,我去了希腊。这实在是一个淡而不能再淡的非旅行淡季,开车漫行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后,我从雅典坐轮船去克里特岛。在原本的想象里,爱琴海是何其的湛蓝安详,可我恰好看见它冬日里的另一副脸孔。那是一种铁灰色,像是出产已久的钢铁,绵延与天相接,天空是铅灰色的,交合处显露一种完美的晕染。我站在船尾,好大的风吹着我站立不稳,我握住栏杆,看着轮船巨大的螺旋浆荡开滚滚的水流,像是要打开一扇隐形的大海之门,而那里面或许是另一个时空,这实在是太美好的体验了。我旁边人的帽子被风卷进了海里,我想那扇门里的人会很喜欢这件外来物吗? 我在克里特岛停留了几日,阴阴的大海,阴阴的天际,漫行于冰冷的海滩,对于眼前的景致,自己成了暂时的占有者。记得居住旅店的饭厅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存酒窖,里面只安放几张木头桌椅,餐盘和杯盏的颜色都很艳丽,恰好很适合这里柔和略暗的光线。吃过早饭,顶着风出门去,风吹着我走路也如脚底生风,早晨的海边有老人和他的两只狗一前一后的散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场景竟然让我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见文本与实物的不符依然不会干扰它们之间的某种特殊联系,神经学的专家在书本里告诉我们,大脑中有存放“好记忆”和“坏记忆”的两只“抽屉”,拉动它们则需要触发杏仁体。而这种联系是否要有凭据等等的疑问在彼时彼境之中形如微末,不足道的。
我转进了一家专卖“排忧手串”的小店,店主是一个年纪大概三十多岁的女人,头发是浅黄色,眼珠是有些带了褐色的绿。我们都用不大顺口的英文对话,还好她也会一点法文,我选了一串地中海珊瑚,还有一串骆驼骨,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买下那串蜜蜡手串,她和我说是西藏的,这话虽然未必真,毕竟波罗的海要离着这里更近些,那里的蜜蜡要更合算。不过我一向愿意相信这些话,因为有时候会遇见愿意讲故事的店主,如果在购买物品之外还能听得一两个有趣的故事,这不是更好吗?故事远比实物有价值,因为它是活着的。她和我说这实在不是来度假的好时节,我和她说任何季节也有不一样的景色,何况米诺索斯的宫殿没有地中海这样的变幻莫测啊!
不单是旅行要带着想象力,在每日的生活里,想象力更是必不可少。我们时常去怀念年幼时候的稚趣,可实际上,那时候的乐趣多半都是有想象力在“作祟”。那时的我们可以任思绪乱飞,没有对错评判,没有各种阻隔,什么都是理所应当,什么都不需要配备注脚,不需要问来由,不需要等结果。都说人到年老的时候是“老小孩”,也许在历经人世种种磨难险阻之后,我们都会有发现原初的、未被沾染的、乐趣的可能,那些纯粹的东西我们曾经是领教过的,只是后来年深日久淡忘了。好在人生并不长,长不过一棵古树或一块石头,即便有百岁的寿命,还来不及太多的沮丧拖累它,这真是一件好事!
我们这代八零后是政策和历史造就的、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的一代,我在小时候就知道我本来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为我原本会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如果那时候他或者她降生到这世界上来,那么我的手里可没有这张通行证了。但也是因缘际会,我反倒有了这样的机会“开眼看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似乎总会用一种观望的、颇有距离感的视角看待任何事,包括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也似乎因为这样出生机会的难得,我对一切所碰见的人和遭遇的事,都相信这是对我的人生旅途中的某种赐予,好的自然有好的幸运,坏的自然也是要渡过的波折。因为我曾经连最大的“幸运奖券”都握在手里了啊!
佛教里面说慈悲是拔苦,人是要修来世,才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是业已进入世俗轮回的我们,又怎么忍心将眼前的今生一笔带过?不管如何去描绘来生之美好,神佛上帝如何播撒雨露之恩惠,在众人俯首的时刻,我还是会偷偷地回转头,我要看清的是我与我的现在。这实在是一种不够形而上的行为,我承认我会让我的头尽量呼吸着上方空气的清新,但是我知道我有“泥土脚”,那似乎源于任何植物都会有的根茎一类的牵绊,而我的根茎似乎也如植物般向土地中最晦暗无光之中延伸,也许“希望”二字之于我有着人之初在母体子宫中的混沌无知,在那样的一个空间里,最初的生命已经在一片漆黑中悄悄地孕育了。也许不需要有光亮,因为那里有生命的种子,而它依然不需要过早的承受外面世界的光明与喧嚣。一切只需要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
我记得初到巴黎的那一年,已是深秋时节,我在市中心的卢浮宫附近兜兜转转,走过杜乐丽花园的时候,在一片白沙的地面上回首看见晚霞的绚烂,它被深秋的冷寒之气所包裹,让它的艳丽裹挟了一丝寒冷到来前的无奈和无畏,在那一片霞光中,我看见古老时间的沉默,也看见了尘世喧闹的现在,一辆辆汽车从它的边缘掠过,车轮碾过石头路面上的秋葉,一点点泥水轻轻的溅起、落下。我在长椅上坐了好一会儿,直到那抹光彻底的消弭于钴蓝色渐浓的天际。我还记得那种略带清冽感的风沿着衣领吹进我的脖颈,让我不禁小小的打个寒噤,这样直接的触觉真好,人可以用五觉感知这个世界真好。
之后的无数次,我看见类似的场景,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感受,可如此的重复却没有让我觉得嫌烦。地铁站里略浑浊的空气,公交车上婴儿的啼哭,街头汽车驶过的声音,走在回家路上樱花的坠落与淡淡的香气,秋雨之中地上萎蔫的栗子树的叶片,转角那个每天必去弹吉他的流浪汉,街区那所教堂偶尔的婚礼与葬礼,房间外头偶尔抓门、偶尔喵喵叫的猫咪……只有在彻底的离开之后,那曾经被日常琐碎事所覆盖的它们才一个一个的、奇迹般的冒出来,让眼睛、耳朵、鼻子都变得异常的灵敏,在忙碌之后的闲暇里,它们才会如此慷慨的现身,让我有机会可以仔细回味曾经忽略的这些。这些微末一样的存在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如今想起来,它们都变得缱绻悠长,像是一个沉默的恋人,单只是一种安静的凝视就让人心动不已。
也许我们还是走得太快了,像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主人公里面说的那样,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如此轻若鸿毛的 21克,如同香水中那不及百分之五的存在,却让你与我之间如此不同。
人,总想抓住点儿紧要的事,其实不是因为这事情的关键,而是要让自己觉得或他人觉得你在其中的分量是关键的。没了你,别人就不能谈朋友了;没了你,会议就没办法进行了;没了你,谁谁谁肯定活不下去了……成天到晚衡量这些事情,到头来自己心里也知道自己是轻若鸿毛的,当然这要排除开本身的质量。
小的时候,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是我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风啊、云啊、花啊、鸟啊、还有爸爸妈妈,所有的一切都环绕在我的周围,都落脚在触手可及之处。且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跳过生老病死的轮回,似乎一切总如旧。花是有花期的,但说实话,等我真切感觉到的时候似乎都已经是十几岁的样子了。因为我总觉得落败不等同于消亡,可见那时候,我是有多么的相信“希望”这两个字的。如果说到信仰,这就该是我最早的信仰。
世界虽然在运转,但是它周而复始,既然周而复始,那么自然是有去有来的。所以眼下看不见的,也不觉得伤心,因为还会像在我家廊檐下筑巢的燕子,一到春天总会回来的。如今,我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掉这样的思维羁绊。所以别人觉得悲痛欲绝的事情,我也会跟着哭泣,但总是心有若火一星的希望,总觉得灰烬之中尚有余温可待,或许未尝不好。也许又在于我实在是相信万物的周期有定,所以在些细微之处,难免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是有些心狠的。
我越来越成长为一个不易被人长久接受的人了,这也许也是命运使然,但是命运的走势总是依托了性格带动行为的模式。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读书到博士时候共计 22年),我因为读书在外,孤身一人,这种天然而然的隔绝,反倒让我可以静心构建自己的“小世界”,我可不是为了对抗什么,只是觉得在那里,可以随意些,可以沮丧些,可以快意些,可以邋遢些……总之,拆解掉了种种的社会角色标签。这样,我不会让任何人感觉为难,不会让他们欣喜,可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悲伤,重点的是,不再会让我觉得为难,因为我就不会有莫名其妙的负罪感了。
我在“小世界”里流连,却也会搬运“大世界”中适当的种种来充当装饰的道具。这是一种类似婴儿和母体之间的脐带的联结。这样是最安全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你可以看得清大概的轮廓,又可以恰到好处的消弭掉让人心生沮丧的细节。
偶尔,我觉得自己也有些像保护区里的动物,只不过我的情况是自己建造了小小的保护区,里面散养的是不同的“我”、一个个的“我”。她们的面孔一样,不过神态各异,年龄嘛自然有大有小,身形也是有虚有实,因为这里面有虚构的“我”,我毕竟还未年老。
我常和她们说话,当然不一定是语言上的,有时候意念也可以。生物人本身是相当相当受限的,但是精神里的人却可以天马行空。类似于上神宙斯,哦,不,宙斯的奥林匹亚众神也要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各种各样的冲突。而我所迷恋的是我自己建造的小托邦。在我尚不能用足够的金银来构建真实居所的时候,我宁愿先在脑子里勾画下它的草图。
我曾经在一个闷热的夏天去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真是一个热天气啊!我的目的地很明确,是庞贝,就是公元 79年被维苏威火山喷发毁灭的城池。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去埃及看金字塔、帝王谷,一个就是要去庞贝古城。那些被时光尘埃掩埋的神秘让我着迷,那些人与神分不清界限的时代让我着迷,那些真假历史与神话的叠加晕染让我心动不已。有些时候,我宁愿忘掉我所读过的历史,模糊掉所有的地域邦国,也不要记着任何的朝代姓名,只是单纯的想要如空气般一样打破时空的藩篱,因为空气是不会死的,至少也算上百分之六十的不生不灭吧。
我从那不勒斯坐上火车,火车里塞满了人,可巧的是我所在的那个车厢里绝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闷热依旧,混合着各色人种的体味、汗味、香水味,好在没有更多让人难以忍受的异味被交叉反应出来,这对我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我的全部心情都系在庞贝,周遭的一切都可以忽略。
等到我买票进入了遗址,我要千恩万谢于自己背包里带着了一顶遮阳帽。行走于没有任何树木植被覆盖的石头城里,一种来自于地中海的潮湿裹挟者头顶那团炽热散发的热量,这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我一直在脑子里勾勒想象我走进庞贝古城的所见所感,但那种现实感的冲击力实在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不单单是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置身于房舍之间,走在或宽阔、或狭窄、但极其平整的石板路上,我可以看见昔时某人留下的涂鸦,有留言,有画,还有诗。私人花园的喷水池里有一尊黑色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塑像,旁边的栏杆隔出一条回廊,回廊上是鲜艳无比的红色,上面画着各种神祗的模样,还有异花异树。一路上尽是酒肆饭馆,公共浴室,还有乐妓歌坊,这里实在适合脑洞和想象力没边没沿的人,比如我。很多时候,你需要关闭一下“求真务实”的思维惯式,比如在这里,你不必特别要去探讨史实,因为在这里,你该是历史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自以为胸有点墨的“老师”。史实该是让我们的行走增色的,但绝对不能过多去干扰人的想象力,因为它那么脆弱,那么美好,我是不忍心的,其他人我就不能打包票了。
這就跟谈朋友差不多吧,第一面便觉得喜欢得爱不释手一样,这是无条件的,是你本来心思所想。反倒是了解得多了,受干扰多了,才觉得佳人不是佳人,才子不是才子,这样的耗损实在可惜。因为人们大多嘴里说着“人无完人”,可心里都想着万一我就能碰见那一个呢?别忘了,作为人类——这一自名为“高级生物”的我们——我们总觉得身为地球的主宰呢!连带着也会将这份“主宰”的心愿带入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如果够幸运,我希望对于尚拥有金子般的心灵的人(瞧,这个比喻够物质!),最好可以遇见“拾金不昧”的人,所以说,适当的距离是多么的重要,甚至于维系了一种也许原本并不存在的、并不完备的审美感啊!
记得某个冬天,我去了希腊。这实在是一个淡而不能再淡的非旅行淡季,开车漫行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后,我从雅典坐轮船去克里特岛。在原本的想象里,爱琴海是何其的湛蓝安详,可我恰好看见它冬日里的另一副脸孔。那是一种铁灰色,像是出产已久的钢铁,绵延与天相接,天空是铅灰色的,交合处显露一种完美的晕染。我站在船尾,好大的风吹着我站立不稳,我握住栏杆,看着轮船巨大的螺旋浆荡开滚滚的水流,像是要打开一扇隐形的大海之门,而那里面或许是另一个时空,这实在是太美好的体验了。我旁边人的帽子被风卷进了海里,我想那扇门里的人会很喜欢这件外来物吗? 我在克里特岛停留了几日,阴阴的大海,阴阴的天际,漫行于冰冷的海滩,对于眼前的景致,自己成了暂时的占有者。记得居住旅店的饭厅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存酒窖,里面只安放几张木头桌椅,餐盘和杯盏的颜色都很艳丽,恰好很适合这里柔和略暗的光线。吃过早饭,顶着风出门去,风吹着我走路也如脚底生风,早晨的海边有老人和他的两只狗一前一后的散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场景竟然让我想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见文本与实物的不符依然不会干扰它们之间的某种特殊联系,神经学的专家在书本里告诉我们,大脑中有存放“好记忆”和“坏记忆”的两只“抽屉”,拉动它们则需要触发杏仁体。而这种联系是否要有凭据等等的疑问在彼时彼境之中形如微末,不足道的。
我转进了一家专卖“排忧手串”的小店,店主是一个年纪大概三十多岁的女人,头发是浅黄色,眼珠是有些带了褐色的绿。我们都用不大顺口的英文对话,还好她也会一点法文,我选了一串地中海珊瑚,还有一串骆驼骨,很遗憾的是我没有买下那串蜜蜡手串,她和我说是西藏的,这话虽然未必真,毕竟波罗的海要离着这里更近些,那里的蜜蜡要更合算。不过我一向愿意相信这些话,因为有时候会遇见愿意讲故事的店主,如果在购买物品之外还能听得一两个有趣的故事,这不是更好吗?故事远比实物有价值,因为它是活着的。她和我说这实在不是来度假的好时节,我和她说任何季节也有不一样的景色,何况米诺索斯的宫殿没有地中海这样的变幻莫测啊!
不单是旅行要带着想象力,在每日的生活里,想象力更是必不可少。我们时常去怀念年幼时候的稚趣,可实际上,那时候的乐趣多半都是有想象力在“作祟”。那时的我们可以任思绪乱飞,没有对错评判,没有各种阻隔,什么都是理所应当,什么都不需要配备注脚,不需要问来由,不需要等结果。都说人到年老的时候是“老小孩”,也许在历经人世种种磨难险阻之后,我们都会有发现原初的、未被沾染的、乐趣的可能,那些纯粹的东西我们曾经是领教过的,只是后来年深日久淡忘了。好在人生并不长,长不过一棵古树或一块石头,即便有百岁的寿命,还来不及太多的沮丧拖累它,这真是一件好事!
我们这代八零后是政策和历史造就的、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的一代,我在小时候就知道我本来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为我原本会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如果那时候他或者她降生到这世界上来,那么我的手里可没有这张通行证了。但也是因缘际会,我反倒有了这样的机会“开眼看世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似乎总会用一种观望的、颇有距离感的视角看待任何事,包括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也似乎因为这样出生机会的难得,我对一切所碰见的人和遭遇的事,都相信这是对我的人生旅途中的某种赐予,好的自然有好的幸运,坏的自然也是要渡过的波折。因为我曾经连最大的“幸运奖券”都握在手里了啊!
佛教里面说慈悲是拔苦,人是要修来世,才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但是业已进入世俗轮回的我们,又怎么忍心将眼前的今生一笔带过?不管如何去描绘来生之美好,神佛上帝如何播撒雨露之恩惠,在众人俯首的时刻,我还是会偷偷地回转头,我要看清的是我与我的现在。这实在是一种不够形而上的行为,我承认我会让我的头尽量呼吸着上方空气的清新,但是我知道我有“泥土脚”,那似乎源于任何植物都会有的根茎一类的牵绊,而我的根茎似乎也如植物般向土地中最晦暗无光之中延伸,也许“希望”二字之于我有着人之初在母体子宫中的混沌无知,在那样的一个空间里,最初的生命已经在一片漆黑中悄悄地孕育了。也许不需要有光亮,因为那里有生命的种子,而它依然不需要过早的承受外面世界的光明与喧嚣。一切只需要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
我记得初到巴黎的那一年,已是深秋时节,我在市中心的卢浮宫附近兜兜转转,走过杜乐丽花园的时候,在一片白沙的地面上回首看见晚霞的绚烂,它被深秋的冷寒之气所包裹,让它的艳丽裹挟了一丝寒冷到来前的无奈和无畏,在那一片霞光中,我看见古老时间的沉默,也看见了尘世喧闹的现在,一辆辆汽车从它的边缘掠过,车轮碾过石头路面上的秋葉,一点点泥水轻轻的溅起、落下。我在长椅上坐了好一会儿,直到那抹光彻底的消弭于钴蓝色渐浓的天际。我还记得那种略带清冽感的风沿着衣领吹进我的脖颈,让我不禁小小的打个寒噤,这样直接的触觉真好,人可以用五觉感知这个世界真好。
之后的无数次,我看见类似的场景,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感受,可如此的重复却没有让我觉得嫌烦。地铁站里略浑浊的空气,公交车上婴儿的啼哭,街头汽车驶过的声音,走在回家路上樱花的坠落与淡淡的香气,秋雨之中地上萎蔫的栗子树的叶片,转角那个每天必去弹吉他的流浪汉,街区那所教堂偶尔的婚礼与葬礼,房间外头偶尔抓门、偶尔喵喵叫的猫咪……只有在彻底的离开之后,那曾经被日常琐碎事所覆盖的它们才一个一个的、奇迹般的冒出来,让眼睛、耳朵、鼻子都变得异常的灵敏,在忙碌之后的闲暇里,它们才会如此慷慨的现身,让我有机会可以仔细回味曾经忽略的这些。这些微末一样的存在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可是如今想起来,它们都变得缱绻悠长,像是一个沉默的恋人,单只是一种安静的凝视就让人心动不已。
也许我们还是走得太快了,像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主人公里面说的那样,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落在了后面。如此轻若鸿毛的 21克,如同香水中那不及百分之五的存在,却让你与我之间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