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生见识十分有限,经常感到数学枯燥乏味,因此产生厌学、惧学甚至逃学等现象。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乐于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成长、升学、就业等密不可分。然而,不少农村小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甚至感到厌倦。对于学生的这种心态,教师若不及时加以研究,对症下药,转化其心态,久而久之,持这种心态的学生与优等生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最终引起严重厌学、惧学甚至逃学现象的发生。那么,如何转变学生这种心态,使之想学、乐学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提高乡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
1、让学生体验成功。自信心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的保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心理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上,要给学困生特别关注,在口头表扬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思考,减轻学习难度,发现答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2、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批评会引起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从而导致不良自我形象和自卑心理的形成。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表扬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极的评价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愉悦,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使他们个性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展现,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乐趣。
3、变指责为呵护。小学生年龄小,考虑问题不会很全面,有时会突发奇想,提问题只不过着点边甚至是错误的。这时,作为教师决不应该去讽刺、挖苦、指责学生,而应该呵护他们创新的萌芽,及时、耐心地对其加以引导或顺错纠正,让学生体面地坐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情感、引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应当是掌握具体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知识不断转化为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使之渴求知识的愿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进而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
教学中要多些原型启发。
数学中的数、数量关系、几何图形是一些抽象的东西,但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故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在教学中多些原型启发的引入,能缩短学生对数学认识的距离,在视觉和感觉上给学生一种熟悉、亲切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进而激发其对所熟悉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目标,故在数学教学中应适当引用数学原型。要突出枯燥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变陌生为熟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在活动中遇到某种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在用过去的知识不能应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若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的综合推理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碰到抽象问题,应给学生创造一个类似的情境,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问题具体化、熟悉化,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提高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发展兴趣
课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挖掘课外作业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课外作业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
四、给学生表现和质疑的机会,巩固兴趣
要创造一切条件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个别学生好表现自我,教师要因势利导,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出发,让他们在发挥自己能力的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精神,否则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要提供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提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有“一波末平,一波又起”之感,使其自始至终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巩固其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用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数学老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综合各方面情况,探究各种教学方法,挖掘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厌学”为“乐学”,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数学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成长、升学、就业等密不可分。然而,不少农村小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甚至感到厌倦。对于学生的这种心态,教师若不及时加以研究,对症下药,转化其心态,久而久之,持这种心态的学生与优等生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最终引起严重厌学、惧学甚至逃学现象的发生。那么,如何转变学生这种心态,使之想学、乐学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提高乡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
1、让学生体验成功。自信心是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的保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当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心理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上,要给学困生特别关注,在口头表扬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思考,减轻学习难度,发现答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2、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批评会引起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从而导致不良自我形象和自卑心理的形成。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表扬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极的评价能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愉悦,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使他们个性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展现,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乐趣。
3、变指责为呵护。小学生年龄小,考虑问题不会很全面,有时会突发奇想,提问题只不过着点边甚至是错误的。这时,作为教师决不应该去讽刺、挖苦、指责学生,而应该呵护他们创新的萌芽,及时、耐心地对其加以引导或顺错纠正,让学生体面地坐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情感、引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应当是掌握具体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知识不断转化为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使之渴求知识的愿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进而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
教学中要多些原型启发。
数学中的数、数量关系、几何图形是一些抽象的东西,但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故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在教学中多些原型启发的引入,能缩短学生对数学认识的距离,在视觉和感觉上给学生一种熟悉、亲切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进而激发其对所熟悉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正是培养学习兴趣的目标,故在数学教学中应适当引用数学原型。要突出枯燥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变陌生为熟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在活动中遇到某种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在用过去的知识不能应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若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的综合推理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碰到抽象问题,应给学生创造一个类似的情境,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问题具体化、熟悉化,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提高兴趣。
三、精心设计课外作业,发展兴趣
课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挖掘课外作业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课外作业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
四、给学生表现和质疑的机会,巩固兴趣
要创造一切条件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个别学生好表现自我,教师要因势利导,从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出发,让他们在发挥自己能力的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精神,否则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要提供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提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可见,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设计问题情境,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有“一波末平,一波又起”之感,使其自始至终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巩固其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用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数学老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综合各方面情况,探究各种教学方法,挖掘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厌学”为“乐学”,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