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中职教育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分析,探求中职院校、政府、市场、企业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重点放在中职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中职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等相关方面,从中职教育运行机制的视角,进一步揭示现象之后的本质,找出目前阻碍云南省中职教育发展的症结之所在,然后对此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供求失衡 原因分析 供求机制 对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云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上都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从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应该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求旺盛的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供大于求和供求结构错位的现象呢? 这里既有中职院校的原因,如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与企业联合办学等问题,也有政府的原因,如管理体制、政策制定等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越位或缺位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中职招生市场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中职院校并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中职教育市场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为了解决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作者试图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原理,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核心要素的调整,为我国中职教育进一步的市场化提供思路,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到间接地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中职教育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求生存、谋发展。
二、云南省中职教育的供求分析
作者力求通过以点代面,对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的现状做整体性的描叙。为此,笔者重点调查了云南省11所中职院校。具体调研对象是:民办中职学院3所,企业创办的中职学院2所,政府创办的中职学院4所,行业创办的中职学院2所。
(一)在中职招生市场上,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
报考学生少,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报名人数低于拟招生人数。例如:云南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估计招生1435人以上,而考生填报志愿时报考该学院的只有500多人,招生计划远远不能完成。2002年许多中职技术院校尽管在高考前已经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报考人数仍然低于招生人数,出现了即使报考学生全被录取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
(二)在中职教育就业市场上,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
云南省人才市场总体形势供大于求,求职人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几倍。中职教育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除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外,各专业在供求比例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工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财经类、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师范类等专业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就业率。
三、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不通畅,政府调控不力,市场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产生供求失衡的根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中职学院自身的原因
几年来,云南省通过“三改一补”发展中职教育,各校设置了一批中职专业。在专业设置时,一些中职学院能立足人才市场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设置一些新专业。但是也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①有相当一些中职学院,不管社会需求状况,盲目设置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国际贸易、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忽视为社会发展提供长远的人力支持,而更多地是从规模效益方面考虑。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专业,只求大量招生,不考虑学生入校后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是否可满足教学实施的需要。有些学校本来基础就薄弱,师资紧缺,仪器设备和办学场地不足,但仍无视这些现实,想方设法上专业上规模,把学生招进来再说。
尽管中职教育近年来逐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就师资总体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许多中职学院存在着师资实力不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教育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办学,需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由于中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在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当前中职院校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技术职务的教师数量过低。三改一补”类中职院校由于生存危机,资金紧缺,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民办中职、行业办学、企业办学也只是把中职作为其创收的主渠道,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
(二)中职院校面向市场的问题
中职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给合。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招生专业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然而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的招生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出现偏差,中职学院在制订招生计划时,不是征求生产企业的意见,而是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
过去我国政府较多地直接介入企业和学校内部事务,而目前却又不再介入,从而使有些中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产学合作的多纬度、多层面性,却因为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没有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很难找到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因此,在中职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上,没有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没有中职学院提供给企业的实际服务,企业与学校的产学合作问题很难落到实处,中职院校的生命力也难以得到保证。
云南省的中职教育一直是沿袭传统的计划体制办学模式,中职学院几乎包办了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和实习基本都在本校进行,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在政府创办的和民办的中职学院中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企业不愿意接纳教师和学生实习,因此,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在武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种远离企业,闭门办学的办学模式导致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结果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学生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政府的原因 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总体上实行的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总体上讲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学院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如中职教育处或中职教育司等机构,目前湖北省教育厅管理中职的部门有职教处、规划处、高教处、成人教育处等部门,市教育局的高教办公室等部门,还有省劳动厅,市劳动,中职学院正是在这种众多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求生存,谋发展。
在中职院校建设中的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缺乏管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中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中,有很多学校在高教系统中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几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中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学院自身的调整
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建议云南省中职学院采取以下措施:学院设立调研组,调查研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芒市中职已就业毕业生的70%到广东、深圳或上海等发达地区工作)、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本地现设专业的状况,构思专业设置的具体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规章,建立专业设置的领导机构,加强对专业设置的领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制约点。提高中职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其一,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创造科研条件,从而带动师资素质的提高;其二,加大现有师资培养的力度。鼓励教师进修高一级学历,力争使大部分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获取各类技能证书,提高专业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其四,积极聘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职业人才到中职学院任教。
云南省虽然部分中职学院利用其行业或企业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大部分中职院校还是处于闭门办学状态,与企业没有实质性交往。为此,中职院校应该以被动变主动,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中职院校的管理、教学、专业设置、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中。
(二)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
重塑政府的角色,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在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弱化政府对中职学院的行政责任关系,强化义务关系,彻底地改变中职学院与政府之间单一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只能是中职学院投资主体之一,并以其相应投资获得社会效益;政府的职责只对中职学院办学进行宏观调控,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监控;加快更新和完善宏观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启动立法、拨款、科学指导、信息服务等宏观管理途径。
中职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为市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所以应该扩大中职学院的办学自主权。需要在确立中职学院的法人地位下,中职学院在办学形式、专业设置、教师聘任、招生就业、经费使用和工资分配等方面都拥有更为灵活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打破部门界限,消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的格局,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中职教育、劳动就业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和岗位资格认定与培训、人事部门负责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统一纳入政府统筹,制定教育培训和就业资格准入标准,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运作的结合,使资源配制更加集约化,解决规模小、办学分散等问题,通过对“出口”的规范带动“入口”和培养过程的规范化。
五、结束语
作为“未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能否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其核心在于国内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中国工业化城市之一的云南省,其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全国中职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也是了解我国中职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对云南省中职教育的供求状况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无论是云南省中职教育的招生市场还是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明显,而且还存在结构性失调。为了解决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作者试图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运行机制的原理,通过对中职教育运行机制核心要素的调整,为我国中职教育进一步的市场化提供思路,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到间接地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中职教育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求生存、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友清.中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2(1).
[4]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5]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供求失衡 原因分析 供求机制 对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云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上都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从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来看,应该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求旺盛的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供大于求和供求结构错位的现象呢? 这里既有中职院校的原因,如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与企业联合办学等问题,也有政府的原因,如管理体制、政策制定等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越位或缺位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中职招生市场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中职院校并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中职教育市场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为了解决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作者试图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的原理,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核心要素的调整,为我国中职教育进一步的市场化提供思路,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到间接地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中职教育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求生存、谋发展。
二、云南省中职教育的供求分析
作者力求通过以点代面,对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的现状做整体性的描叙。为此,笔者重点调查了云南省11所中职院校。具体调研对象是:民办中职学院3所,企业创办的中职学院2所,政府创办的中职学院4所,行业创办的中职学院2所。
(一)在中职招生市场上,供给总量小于需求总量
报考学生少,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报名人数低于拟招生人数。例如:云南省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估计招生1435人以上,而考生填报志愿时报考该学院的只有500多人,招生计划远远不能完成。2002年许多中职技术院校尽管在高考前已经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报考人数仍然低于招生人数,出现了即使报考学生全被录取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
(二)在中职教育就业市场上,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
云南省人才市场总体形势供大于求,求职人数是招聘职位总数的几倍。中职教育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缺。除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外,各专业在供求比例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工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财经类、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师范类等专业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就业率。
三、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不通畅,政府调控不力,市场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产生供求失衡的根源,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中职学院自身的原因
几年来,云南省通过“三改一补”发展中职教育,各校设置了一批中职专业。在专业设置时,一些中职学院能立足人才市场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设置一些新专业。但是也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①有相当一些中职学院,不管社会需求状况,盲目设置专业,尤其是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国际贸易、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忽视为社会发展提供长远的人力支持,而更多地是从规模效益方面考虑。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设置专业,只求大量招生,不考虑学生入校后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是否可满足教学实施的需要。有些学校本来基础就薄弱,师资紧缺,仪器设备和办学场地不足,但仍无视这些现实,想方设法上专业上规模,把学生招进来再说。
尽管中职教育近年来逐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就师资总体情况来看,仍不容乐观,许多中职学院存在着师资实力不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职教育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办学,需要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由于中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在企业和工程单位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当前中职院校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技术职务的教师数量过低。三改一补”类中职院校由于生存危机,资金紧缺,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民办中职、行业办学、企业办学也只是把中职作为其创收的主渠道,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
(二)中职院校面向市场的问题
中职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给合。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招生专业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然而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的招生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出现偏差,中职学院在制订招生计划时,不是征求生产企业的意见,而是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
过去我国政府较多地直接介入企业和学校内部事务,而目前却又不再介入,从而使有些中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产学合作的多纬度、多层面性,却因为与企业之间缺乏天然联系,又没有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很难找到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因此,在中职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上,没有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没有中职学院提供给企业的实际服务,企业与学校的产学合作问题很难落到实处,中职院校的生命力也难以得到保证。
云南省的中职教育一直是沿袭传统的计划体制办学模式,中职学院几乎包办了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和实习基本都在本校进行,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在政府创办的和民办的中职学院中尤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企业不愿意接纳教师和学生实习,因此,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在武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种远离企业,闭门办学的办学模式导致学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结果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学生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政府的原因 目前,云南省中职教育总体上实行的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总体上讲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学院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如中职教育处或中职教育司等机构,目前湖北省教育厅管理中职的部门有职教处、规划处、高教处、成人教育处等部门,市教育局的高教办公室等部门,还有省劳动厅,市劳动,中职学院正是在这种众多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求生存,谋发展。
在中职院校建设中的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缺乏管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中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中,有很多学校在高教系统中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几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中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四、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学院自身的调整
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建议云南省中职学院采取以下措施:学院设立调研组,调查研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芒市中职已就业毕业生的70%到广东、深圳或上海等发达地区工作)、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本地现设专业的状况,构思专业设置的具体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规章,建立专业设置的领导机构,加强对专业设置的领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制约点。提高中职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其一,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引进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创造科研条件,从而带动师资素质的提高;其二,加大现有师资培养的力度。鼓励教师进修高一级学历,力争使大部分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获取各类技能证书,提高专业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其四,积极聘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职业人才到中职学院任教。
云南省虽然部分中职学院利用其行业或企业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大部分中职院校还是处于闭门办学状态,与企业没有实质性交往。为此,中职院校应该以被动变主动,积极邀请企业参与中职院校的管理、教学、专业设置、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中。
(二)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
重塑政府的角色,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在高校自主办学过程中弱化政府对中职学院的行政责任关系,强化义务关系,彻底地改变中职学院与政府之间单一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只能是中职学院投资主体之一,并以其相应投资获得社会效益;政府的职责只对中职学院办学进行宏观调控,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监控;加快更新和完善宏观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启动立法、拨款、科学指导、信息服务等宏观管理途径。
中职学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为市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时刻把握市场脉搏,所以应该扩大中职学院的办学自主权。需要在确立中职学院的法人地位下,中职学院在办学形式、专业设置、教师聘任、招生就业、经费使用和工资分配等方面都拥有更为灵活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打破部门界限,消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的格局,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中职教育、劳动就业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和岗位资格认定与培训、人事部门负责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统一纳入政府统筹,制定教育培训和就业资格准入标准,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运作的结合,使资源配制更加集约化,解决规模小、办学分散等问题,通过对“出口”的规范带动“入口”和培养过程的规范化。
五、结束语
作为“未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能否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其核心在于国内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中国工业化城市之一的云南省,其中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全国中职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也是了解我国中职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对云南省中职教育的供求状况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无论是云南省中职教育的招生市场还是就业市场,供求失衡明显,而且还存在结构性失调。为了解决云南省中职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作者试图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运行机制的原理,通过对中职教育运行机制核心要素的调整,为我国中职教育进一步的市场化提供思路,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到间接地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中职教育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求生存、谋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友清.中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2(1).
[4]黄鸿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5]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