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瘫是一种面部神经疾病,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发病率持续升高。发病前患者无特殊明显症状,有时会感到头部发麻、头痛,1-2天之后,面瘫病症才会逐渐显现,如:嘴歪眼斜、脸部行为动作迟缓僵硬、口水测流等。针刺疗法在我国发展时间很长,在针灸医学理论的支撑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面瘫的针刺技术相对完善。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面瘫的分期针刺方法,深度解析针灸医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面瘫 分期 针刺方法 研究现状
前言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写道,面瘫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致病因包括神经感染、受风、创伤性疾病影响、血管机能衰退、代谢失调等。医疗特别讲究“时机”,实践证明,在出现“面瘫”症状后的一周内是治疗的黄金期,分期针刺法也是依据这一基本原则创设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面瘫分期针刺依据讨论
1.1 分期标准
本文参考“邓氏针刺法”的分期标准,讨论治疗面瘫疾病的“时机”把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1-7d),面部皮肤邪气正盛、神经脉络并不稳定,症状仍会呈蔓延趋势发展;静止期(8-21d),邪气与神经基本融合,病状相对趋于稳定,针刺疗效在此期间表现的十分明显;恢复期(21d以后),邪气逐渐衰退,面部神经脉络逐渐恢复正常,经筋、经脉相对应。
1.2 分期针刺疗法的适应人群
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2个月,病程小于70d的患者行针刺疗法方能有效。同时,患者“面瘫”病状属于一侧面肌麻痹,如双侧面肌麻痹则说明患者病状情况复杂,不宜使用针刺疗法,需进行更细致、全面的检查。再一,患者年龄不能太小或太大,超过15岁,小于70岁的患者可以行针刺疗法。
2 分期针刺方法的具体应用与操作方法
结合国内诸多针灸学家的著作观点,笔者深入了解了分期针刺方法的整体治疗机理,除有特殊合并症的患者(颅外损伤、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原发性疾病)要禁止或小心处置之外,大部分患者的诊疗方式基本相同。
2.1 选穴
面瘫针刺的主要穴位有:地仓穴、合谷穴、迎香穴、四白穴、攒竹穴、下关穴、翳风穴、颊车穴八大穴位,上述穴位的针刺疗效直接影响整个分期针刺疗法的进程,选穴时需高度关注。而后是配穴,有:三里穴、曲池穴、睛明穴、承浆穴、水沟穴,配穴是配合不同病症状态来实施辅助治疗的,如三里穴、曲池穴利于身体素质低下、中气不足的患者;睛明穴利于眼红、口干的患者;承浆穴利于鼻唇沟歪斜严重的患者等。不同分期针刺疗法,都需要主穴和配穴相互结合开展治疗,因此,选穴是一门关键学问,选穴的成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2.2 分期治疗操作方法
2.2.1 发展期
面肌神经刚刚受损,邪气正盛,此间选地仓穴、四白穴、迎香穴等八大主穴位,对应针刺,进针3-10mm,提插、捻转幅度要适度,手法轻柔,不要用力过猛,因患者面部神经在发展期相对脆弱,稍加针刺,神经便会有所反应,所以针刺动作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负面神经损伤。主穴针刺频率要大体相同,也可向患者循证调查,从患者面部感受、表现入手,选配穴,行针刺,可使恢复效果更佳。
2.2.2 静止期
静止期患者面部神经脉络与邪气已经完全融合,面肌神经受损严重,轻微刺激将无法修复、完善神经组织,需扩大选穴范围,加重针刺力道。选地仓穴、颊车穴,进针30-90mm,不留针,进针后5s内拔出,再选太阳穴、下关穴、阳白穴、承浆穴等穴位,进针20-40mm,留针30min,且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确定患者得气后,再拔针。静止期是分期针刺的关键期,患者面部神经正逐渐走向衰亡、坏死,此阶段邪气给神经脉络造成的伤害将是永久性的,所以在针刺操作时,针灸师要加大力道,加深进针深度,以刺激脉络神经尽快修复。
2.2.3 恢复期
此时患者面瘫症状会大大缓和,邪气基本消失,神经、脉络的畅通性基本恢复,可透过针刺方法进一步修复、完善面部神经,使患者面部表情更加自然。先针刺八大主穴,外加足三里穴,再针刺地仓穴、颊车穴、太阳穴、颧髎穴,进针30-90mm,之后再取阳白穴、下关穴,翳风穴,确定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周期为10min,如患者反映状态良好,可适当提高留针时间,最佳时间范围在15-30min之间。
2.3 疗效评价
按照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中描述,治疗显效,患者面部神经完全恢复,口、眼、鼻、耳等器官运动神经正常,行为自如;治疗有效:患者做面部表情时,其他神经有时有时无的“联带运动”,运动大多不对称,总体看面部神经已基本恢复正常;治疗无效,患者面瘫症状无变化,口眼歪斜、表情麻木、神经麻痹蔓延等问题合并发生。
3 分期针刺法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针刺法治疗面瘫是中医较为常用的方式方法,治疗机理谨慎、安全性高,备受面瘫患者青睐。从中医角度看,面瘫多由于体内邪气盛、心火郁结、静脉衰弱空虚、经筋失养导致,此理论古医籍《灵枢》、《金匱要略》、《诸病源候论》、《医学纲要》等都有详细描述。因此,分期针刺方法也遵循“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从实际病症入手,了解、掌握患者面部、神经脉络在病症发展、蔓延期间的特征性反应,采取有效的刺激方法,舒缓患者面瘫部位的经络结构,使其神经机能恢复健康。“分期”的关键在于,不同病症阶段,患者面部邪气、神经脉络创伤影响不同,针刺穴位、进针距离、留针时间都会发生相应改变,抓住时机,针对性解决患者面部神经气血问题,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分期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仍在不断挖掘、发现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十分关注针灸在治疗面瘫疾病上的应用影响,笔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論述,属个人意见,由于借鉴之理论与实践经验有限,可能论述观点多有偏颇,相关论点可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冬玲,朱丽芳,杨顺祥,陈敬君.分期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11(104):585-587.
[2]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104):111-113.
[3]陈晓琴,李瑛,赵凌,邙玲玲,吴曦.基于针灸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发展现状探究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0,29(105):909-911.
[4]郭大江,杨建新,董昱婕,刘靖云,袁军.分期针刺法结合牵正胶囊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J].陕西中医,2008,11(29):1225-1226.
[5]张钧伟,张德江,王亚.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220-223.
作者简介:刘冬桂,女?1975.10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关键词】 面瘫 分期 针刺方法 研究现状
前言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写道,面瘫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致病因包括神经感染、受风、创伤性疾病影响、血管机能衰退、代谢失调等。医疗特别讲究“时机”,实践证明,在出现“面瘫”症状后的一周内是治疗的黄金期,分期针刺法也是依据这一基本原则创设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面瘫分期针刺依据讨论
1.1 分期标准
本文参考“邓氏针刺法”的分期标准,讨论治疗面瘫疾病的“时机”把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1-7d),面部皮肤邪气正盛、神经脉络并不稳定,症状仍会呈蔓延趋势发展;静止期(8-21d),邪气与神经基本融合,病状相对趋于稳定,针刺疗效在此期间表现的十分明显;恢复期(21d以后),邪气逐渐衰退,面部神经脉络逐渐恢复正常,经筋、经脉相对应。
1.2 分期针刺疗法的适应人群
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2个月,病程小于70d的患者行针刺疗法方能有效。同时,患者“面瘫”病状属于一侧面肌麻痹,如双侧面肌麻痹则说明患者病状情况复杂,不宜使用针刺疗法,需进行更细致、全面的检查。再一,患者年龄不能太小或太大,超过15岁,小于70岁的患者可以行针刺疗法。
2 分期针刺方法的具体应用与操作方法
结合国内诸多针灸学家的著作观点,笔者深入了解了分期针刺方法的整体治疗机理,除有特殊合并症的患者(颅外损伤、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原发性疾病)要禁止或小心处置之外,大部分患者的诊疗方式基本相同。
2.1 选穴
面瘫针刺的主要穴位有:地仓穴、合谷穴、迎香穴、四白穴、攒竹穴、下关穴、翳风穴、颊车穴八大穴位,上述穴位的针刺疗效直接影响整个分期针刺疗法的进程,选穴时需高度关注。而后是配穴,有:三里穴、曲池穴、睛明穴、承浆穴、水沟穴,配穴是配合不同病症状态来实施辅助治疗的,如三里穴、曲池穴利于身体素质低下、中气不足的患者;睛明穴利于眼红、口干的患者;承浆穴利于鼻唇沟歪斜严重的患者等。不同分期针刺疗法,都需要主穴和配穴相互结合开展治疗,因此,选穴是一门关键学问,选穴的成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2.2 分期治疗操作方法
2.2.1 发展期
面肌神经刚刚受损,邪气正盛,此间选地仓穴、四白穴、迎香穴等八大主穴位,对应针刺,进针3-10mm,提插、捻转幅度要适度,手法轻柔,不要用力过猛,因患者面部神经在发展期相对脆弱,稍加针刺,神经便会有所反应,所以针刺动作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负面神经损伤。主穴针刺频率要大体相同,也可向患者循证调查,从患者面部感受、表现入手,选配穴,行针刺,可使恢复效果更佳。
2.2.2 静止期
静止期患者面部神经脉络与邪气已经完全融合,面肌神经受损严重,轻微刺激将无法修复、完善神经组织,需扩大选穴范围,加重针刺力道。选地仓穴、颊车穴,进针30-90mm,不留针,进针后5s内拔出,再选太阳穴、下关穴、阳白穴、承浆穴等穴位,进针20-40mm,留针30min,且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确定患者得气后,再拔针。静止期是分期针刺的关键期,患者面部神经正逐渐走向衰亡、坏死,此阶段邪气给神经脉络造成的伤害将是永久性的,所以在针刺操作时,针灸师要加大力道,加深进针深度,以刺激脉络神经尽快修复。
2.2.3 恢复期
此时患者面瘫症状会大大缓和,邪气基本消失,神经、脉络的畅通性基本恢复,可透过针刺方法进一步修复、完善面部神经,使患者面部表情更加自然。先针刺八大主穴,外加足三里穴,再针刺地仓穴、颊车穴、太阳穴、颧髎穴,进针30-90mm,之后再取阳白穴、下关穴,翳风穴,确定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周期为10min,如患者反映状态良好,可适当提高留针时间,最佳时间范围在15-30min之间。
2.3 疗效评价
按照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中描述,治疗显效,患者面部神经完全恢复,口、眼、鼻、耳等器官运动神经正常,行为自如;治疗有效:患者做面部表情时,其他神经有时有时无的“联带运动”,运动大多不对称,总体看面部神经已基本恢复正常;治疗无效,患者面瘫症状无变化,口眼歪斜、表情麻木、神经麻痹蔓延等问题合并发生。
3 分期针刺法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针刺法治疗面瘫是中医较为常用的方式方法,治疗机理谨慎、安全性高,备受面瘫患者青睐。从中医角度看,面瘫多由于体内邪气盛、心火郁结、静脉衰弱空虚、经筋失养导致,此理论古医籍《灵枢》、《金匱要略》、《诸病源候论》、《医学纲要》等都有详细描述。因此,分期针刺方法也遵循“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从实际病症入手,了解、掌握患者面部、神经脉络在病症发展、蔓延期间的特征性反应,采取有效的刺激方法,舒缓患者面瘫部位的经络结构,使其神经机能恢复健康。“分期”的关键在于,不同病症阶段,患者面部邪气、神经脉络创伤影响不同,针刺穴位、进针距离、留针时间都会发生相应改变,抓住时机,针对性解决患者面部神经气血问题,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分期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仍在不断挖掘、发现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十分关注针灸在治疗面瘫疾病上的应用影响,笔者在本次研究中的論述,属个人意见,由于借鉴之理论与实践经验有限,可能论述观点多有偏颇,相关论点可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冬玲,朱丽芳,杨顺祥,陈敬君.分期针刺法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11(104):585-587.
[2]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104):111-113.
[3]陈晓琴,李瑛,赵凌,邙玲玲,吴曦.基于针灸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发展现状探究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面瘫临床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0,29(105):909-911.
[4]郭大江,杨建新,董昱婕,刘靖云,袁军.分期针刺法结合牵正胶囊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J].陕西中医,2008,11(29):1225-1226.
[5]张钧伟,张德江,王亚.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220-223.
作者简介:刘冬桂,女?1975.10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