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时代都有精神特质。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本质,精神是时代的主观表现:时代决定、内涵精神、精神反映、顺应与推进时代进步。时代精神是时代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放眼全球,依照主流精神的演化,可将近400年来的人类精神史大致划分为三个特定时代。18、19世纪,以英国人的“自由贸易”为核心诉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人的“自由民主”为主题话语;20世纪80年代至今及今后较长时期,以中国人的“改革創新”为时尚引领。新全球化、新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环境既深刻地改变全球的思维视野、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又深刻地拓展着人们的全球眼光,构成文化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时空结构、地域特色与叙事范式、实践模式,正是在此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在张家港市这一特定区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张家港精神。张家港精神是当下中国时代精神的本质所在。改革开放、务实发展、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是张家港精神的基本内涵、“四重要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这种精神在我们现今较短时期的必然要求和生动显现。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同样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外乎:总结既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挖掘当代人们的美好愿望、理性需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支柱和实现潜力;促进、导向形成全民族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激励正确地把握时代特性、根本要求和历史发展潮流;积极推动现实生活的不断进步;鼓励并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
[关键词]时代精神;张家港精神;“四重要义”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048-05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特质”。放眼全球,依照主流精神的演化,可以将近400年来的人类精神演化史大致划分为三个特定时代。18、19世纪,以英国人的“自由贸易”为核心诉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人的“自由民主”为主题话语;20世纪80年代至今及今后较长时期,则以中国人的“改革创新”为时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这种精神在当下我们较短时期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20世纪90年代, 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基本内容的张家港精神的凸显,成为张家港人的特色精神品质。至今,张家港精神不仅是当代张家港的市民精神,也是苏州精神、江苏精神,甚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部分和本质所在——这已是国人的共识,当然也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和“中国梦”的根本表现。正如“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指称的那样,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基础、标志。张家港精神正是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基于此,我们认为,要顺应、弘扬时代精神,就必须从学理与实践等不同层面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层次地探讨;同样,在宏观与微观等不同视域都能对张家港精神有本真发现。
一、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中国精神解读
对时代精神的探究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宏大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其内涵揭示和价值认知,“是进行时代精神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必须认真把握。
1.内涵揭示。既有的有关时代(及其)精神解读是多维、多元、复杂、见仁见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导师为我们把握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石。马克思给出了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划分,认定“时代”的方法、模式与原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33恩格斯揭示了时代的确认标准、根源基础和历史价值。他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列宁更进一步探讨了时代及其把握路径。他对时代精神的主体、特征及其重要性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列宁说,我们能够确实知道特定时代的中心阶级及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4]1453
我国学者主要遵从经典导师的路径,从“实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历史追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几个视角,遵循描述的方法来透视时代精神,只是侧重点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李秀林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中指出,时代精神是科学历史观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黄岩则看到,精神问题复杂,“学术界目前对时代精神并未形成公认的概念”[1]。显然,与经典导师不同,黄岩等对时代精神认识的着眼点在精神而不在时代。综合经典导师、学者的思想,我们认为,时代精神涵盖时代、精神两个基本范畴,是这两个范畴的内在有机体。“时代”(德语:Zeit,英文:tide和time)意即时间、阶段,指物质生活及其社会生产(方式)的状况,是人类在某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总体状况和突出特性;“精神”(德语:geist,英文:ghost)内涵意识、思想,是时代的外在表现。时代精神(德语:Zeitgeist,英语sprit of the time)亦即时代思潮、时代意识、时代的精神,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群体内,在特殊时代的文化、学术、道德、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主流思想,是特定时代在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总趋势,是一个民族、社会在特定时期为解决迫切课题而产生的关系到全民族根本利益的根本愿望和特殊追求,是在这种实践中所发现,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意识力量,它反映、标示、引领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主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准则、实践方式、生存理念,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和新型社会关系,是时代的物质、制度、政治和精神等系列文明的本质、内在精髓、内核的抽象,它取决于折射、符合一定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积极推动时代的发展。可见,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本质,精神是时代的主观表现:时代决定、内涵精神、精神反映、顺应与推进时代进步。时代精神是时代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 与社会心理有别,时代精神集中于社会意识形态,凝聚传统文化,折射出时代的最高需求,代表更高形态的先进文化及其发展趋势。但是,不是任何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社会需求都能构成时代精神,只有代表发展主流,激励民族奋发图强,体现、标示着国民的理性程度与进步水平,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主体思潮、正能量方可汇成时代精神。唯有折射出时代主流特色、表征历史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才是时代精神”[5]。反之,那种负面、短暂、非主导意识流则不能成為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其基本特征。学者黄岩把其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结构、要素多元,时代与永恒,内隐与外隐,本土与人类,多样与主导,变化与更替,社会[1]。杨德平等认为:“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和从先锋性向社会性展开等三大特征。”[6]我们认为,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大致有:第一是时间性。它是特定历史阶段、时期的现象,标志该时期的核心、深层次、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中心的一环,都有为它所规定的特色之所在”,所言即此。第二是民族主体性。时代精神是历史变迁中积淀的特定主体的优秀精神,离不开民族主体,并因其演进而变化。第三是历史前瞻性。时代精神是该时代的先进文化,反映、体现、引领着健康向上的物质生活,体现、预示社会发展趋势,规范民众的未来意识、追求方向,具有创造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合理性。第四是社会普适性。“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7]相反,个别人、狭小地区非普遍性的思想构不成时代精神。第五是与时俱进性。它“对于更高的时代来说,可以成为时代局限性”[8]151 ,它能将某一时代精神固化为教条而走向自己的反面。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永恒要求。第六是实践可行性。时代精神从实践中来并必须不断地回到实践,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性。离开实践的时代精神只能是一种纯粹的超然精神,不具备时代特性。第七是开放包容性。马克思指出“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3]41。时代精神是民族、地区的,但更是开放的,一切主体只要语境相同,就能从中有所体悟、有所借鉴、有所裨益。
2.价值认知。精神是时代的总结、升华和希望。如果说历史是过程,那么精神就是时代的路标,离开路标,人类的征程就会茫然;如果说人类是在黑暗中前行,那么精神就是旅途中的光芒,离开精神,人类的足迹就会黯然失色;如果说人类有别于动物,那么精神就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源泉。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精神都是特定社会、特定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离开精神的指导、支撑,人类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失去价值。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同样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外乎:总结既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挖掘当代人们的美好愿望、理性需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支柱和实现潜力;促进、导向形成全民族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激励正确地把握时代特性、根本要求和历史发展潮流;积极推动现实生活不断进步;鼓励并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
二、张家港精神的时代语境
新全球化指称20世纪80年代至今至今后较长时期的世界历史进程。新全球化的基础是新经济。新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引起社会交往方式等全面深层次变革的社会新形态。在这里,以现代信息科技和知识资本为标志,以网络通信、信息交往技术、海洋与生命科学等高新科技为引领的后工业文明体系为主导,西方由传统制造业的工业社会转向服务业的知识经济为社会基础,以旧全球化为前提,以“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为语境,以资本全球化为内在动力,在金融资本上建筑新的知识资本帝国,并以国际合作规则为保障,实现世界经济、技术、信息、文化一体化,全球由激烈的敌对矛盾、残酷竞争、相互封闭,走向相对和谐、合作、开放,整个世界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互助互利、相互渗透。
1.新经济构成新全球化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动力。新经济的特性是知识经济。这里,知识是新兴经济的中心要素,它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知识不仅包括研发,还涵盖设计、工程、广告、营销、管理和服务,当然首先是新知识与新科学。新经济是网络信息革命的直接而必然产物。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平台,以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为基础的新社会经济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为网络信息革命,克服了语言、文字、文化、信仰等障碍,消解时空差异,使交往成本显著下降,使全球经济发生革命性变化。与处理有形物品的劳动比较,互联网引起企业经营、管理架构与理念、科研、生产、销售以及社会消费、生活规则、交往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事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处理的劳动者比重显著增加。资料表明,21世纪初,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平均不到其价值的2%,显著下降。
2.新经济的凸显主要应归功于“新”。“新”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知识的服务业、复杂劳动占主导。当今世界,开发和扩散新知识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本已然成为社会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劳动者增加,教育倍受注视。德鲁克最先注意到这一新现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至今,美国总人口的52%受过高等教育。一年在知识上的花费占其生产总值的20%。第二,竞争空前,创新“蜂聚”。全球性激烈竞争,使企业不断开发出符合不同消费者特别需求个性产品,如“3D打印机”、小米手机。20世纪70年代,美国每年只有几千种新产品问世,20世纪末则达5万种,开发和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同样,剧烈的竞争促使创新不断加速。1990年,美国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为35个月,现在不到一年。与技术、生产、服务的创新相伴,融资方式、政策与制度也日趋合理。第三,“无重化”和“非物质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使相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更轻、更省,与此相关的服务业的扩张也更加迅速。目前,英国年对外教育收入超过100亿英镑,是其最大的外贸产业。第四,生产和服务全球性。信息科技使经济活动出现根本性变化:经济活动不断变动;国际货币权力增长。国际分工、活动不断深入,形成理念、设计、研究、管理、生产、销售、消费、金融、服务、文化全球化。第五,信息化是基石。目前,“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是资源的三个递进层次;作为生产力的标志,“天然新工具——人力性工具——动力性工具——网络信息化工具”是生产工具的发展阶段。信息及其工具的变革,促使传统物质型经济向以信息经济转变。当今世界已基本进入信息社会。第六,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德鲁克发现,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完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创造与传承、创新与生产、智力与体力活动融为一体的阶段。这样,掌握知识的人的主体性地位空前提高。新全球化的时代精神是后现代的。它反对理性集权,主张多元,强调差异、有机联系,指认断裂而蔑视无机同一,主张多级、平面,解构先验、唯一、基础而推崇全球平等话语,消解旧全球化的张力[9]。 3.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诸领域,世界已经取得较大共识。市场是当前各国资源配置的共同选择,民主、人权、国际交往是共同政治追求;“全球意识、全球观念和全球视野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处理问题的价值观”[9]。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主要是制度革新。开放即对外打开大门,对内拆去藩篱。改革开放是我国应对新全球化、新经济的自我变革的自强措施。始于1978年,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深入的。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目前已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当下世界,改革开放是主流。新全球化、新经济与改革开放共同构成当下时代主要内涵的语境。
三,张家港精神的“四重要义”[10]
研究时代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当代的中国时代精神。然而,要明确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内容,必须首先确定“当代”的时间范围。对此范围,我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当代中国”的起点。故,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特指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主流精神,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精神,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以及实践产生着导向性作用的主流世界观、方法论。
学界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要义看法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时代精神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多种精神综合体[11]。也有学者认为,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12]。尽管分歧较大,但学界都认为改革创新是核心。“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包容贵和、责任奉献的时代精神。”[13]不断被刷新中的“崭新时代”,需要、呼唤并孕育“崭新”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或者说我们当下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于哪种精神?回答是张家港精神。那么,什么是张家港精神?张家港精神如何产生、存在?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长期思索的问题。我们认为,新全球化、新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环境既深刻地改变全球的思维视野、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又深刻地拓展着人们的全球眼光,构成文化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时空结构、地域特色与叙事范式、实践模式,正是在此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在张家港市这一特定区域,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张家港精神。改革开放、务实发展、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是张家港精神的基本内涵。
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张家港精神的时代语境、要求,更是张家港精神形成的手段、方法、路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是改革。在张家港,改革主要是制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目的是提高效率,掌握先进的思想、理念、方法,吸引资金、信息、人才、技术来发展自己。张家港始终在改革中。如至2002年,分三个阶段推进了企业管理。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以资产为核心,把握骨干企业、名优产品,开展兼并、联合、租赁、赎买等生产要素重组。二是改革产权制度,使产权清晰。三是产业升级。第二是开放,开放包括对省内、国内乃至世界的全方位开放。如重点地走好了以港兴市、改善投资环境、外向带动等有利于开放的三步棋。目前,张家港口岸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货运往来的亿吨国际商港;同时,高水平建设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江开发区、保税区和大学城等一系列开放基地,改善了投资条件。
2.务实发展。张家港抓住了一切发展机遇。如超前城市规划。1992年初修建的张扬公路至今依然是张家港市的主要通道。张家港是最早开展沿江开发的县级市。现今,张家港保税区(全国第一个内河型保税区)和沿江码头依然是张家港领先于周边地区的最有力武器。
3.自主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张家港早已是共识,也是张家港精神在较短时期的必然要求和生动显现。第一,张家港清醒地看到自己原本是苏州市乃至整个苏南地区基础最为薄弱的城市;第二,回顾国际现实与历史,他们还看到,创新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于是,市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创新上,把技术革新、管理創新、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作为发展的“四个轮子”。1992至2002年,仅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用汇就超过了15亿美元,80%以上骨干企业的装备得以更新。第三,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他们积极、灵活多样地与科研院所合作。目前,已建立清华大学智能电力研究院、苏州大学张家港工研院、东南大学张家港工研院、华东理工大学锂电技术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综研院、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工研院、江苏张家港超级电源研究院、哈工大张家港智能装备及材料研究院等9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加强了市场网络、技术支撑、科技金融、高层次人力资源等高端孵化器平台的配套建设,还建设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32个(包括柔性输配电技术研究所、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研究所等12个研发平台)。目前,这些平台已累计开发新产品28个,申请专利68件(包括发明专利57件),孵化了13家高科技企业,产业化8个,完成销售额1 000余万元,还有18个研发项目进入产业化小试、中试阶段。创新战略极大地提高了张家港市的科技等级,增强了经济活力。
4.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关键,也是落脚点。与通常的以人为本不同,在张家港,以人为本有特别的含义。“养好人”“用好人”“为了人”是张家港以人为本的三大步。张家港市深刻地看到,从途径讲,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技,一切制度与技术最终都得依靠人才维持,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寻找压力、动力,争创一流,才会创造辉煌。从目的讲,发展都是为了人,离开人一切都是空谈。故,必须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大力进行智力投资。市政府投入数百亿元重建了全市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从90年代起就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还建造了10多所各类专业技工学校。同时,早在1984年投入6 000多万元建立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基础上,2005年一次性投资12亿元与江苏科技大学合办了张家港校区和苏州理工学院。投资12亿元兴建的职教园区也已于2014年秋投入使用。在培育人的同时,张家港还注意“用好人”。他们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和淘汰更新机制,实行“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的用人方略,选拔任用群众公认、视野开拓、敢创大业、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能人和新人。如在干部管理上,果断地淘汰了一批思想保守、工作平庸的人;对那些贪私利、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公开曝光,不让他们进入领导班子,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朝气和活力。最后是“为了人”。尊重“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295 的举动在张家港处处可见。如,张家港修建了一大批群众性公共设施——分别投资6亿元、4亿元的沙洲湖公园和暨阳湖公园,为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场所。文明是一种力量。通过持续的文明创建,张家港市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国百强第一方阵。2016年完成GDP增长7%,达2 31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1%,达190亿元。如今,张家港市是一个诚信、守法、和谐的城市。
总之,张家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下农业社会跨越工业社会而直接向后现代社会过渡中的总结;它正确处理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弘扬了民族文化精髓,借鉴并吸收了世界文化的合理成分;张家港精神是改革开放和地方社会现代化实践的结合,它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城市发展诸方面,大力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环境氛围,培养不断创新的人才,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黄岩.时代精神研究综述[J].探索,200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学术论坛,2007,(1).
[6]杨德平,李娜.时代精神的界定与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
[7]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9]南文化.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秦振华.“张家港精神”是加快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J].江南论坛,2002,(10).
[11]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J].江汉论坛,2007,(8).
[12]邢云文.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J].理论探索,2007,(5).
[13]王岩.论时代精神的多维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3).
〔责任编辑:崔家善〕
[关键词]时代精神;张家港精神;“四重要义”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9-0048-05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特质”。放眼全球,依照主流精神的演化,可以将近400年来的人类精神演化史大致划分为三个特定时代。18、19世纪,以英国人的“自由贸易”为核心诉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人的“自由民主”为主题话语;20世纪80年代至今及今后较长时期,则以中国人的“改革创新”为时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这种精神在当下我们较短时期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20世纪90年代, 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基本内容的张家港精神的凸显,成为张家港人的特色精神品质。至今,张家港精神不仅是当代张家港的市民精神,也是苏州精神、江苏精神,甚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部分和本质所在——这已是国人的共识,当然也是21世纪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和“中国梦”的根本表现。正如“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指称的那样,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基础、标志。张家港精神正是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基于此,我们认为,要顺应、弘扬时代精神,就必须从学理与实践等不同层面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层次地探讨;同样,在宏观与微观等不同视域都能对张家港精神有本真发现。
一、时代精神以及当代中国精神解读
对时代精神的探究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宏大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其内涵揭示和价值认知,“是进行时代精神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必须认真把握。
1.内涵揭示。既有的有关时代(及其)精神解读是多维、多元、复杂、见仁见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导师为我们把握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石。马克思给出了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划分,认定“时代”的方法、模式与原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33恩格斯揭示了时代的确认标准、根源基础和历史价值。他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列宁更进一步探讨了时代及其把握路径。他对时代精神的主体、特征及其重要性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列宁说,我们能够确实知道特定时代的中心阶级及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4]1453
我国学者主要遵从经典导师的路径,从“实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历史追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几个视角,遵循描述的方法来透视时代精神,只是侧重点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李秀林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中指出,时代精神是科学历史观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黄岩则看到,精神问题复杂,“学术界目前对时代精神并未形成公认的概念”[1]。显然,与经典导师不同,黄岩等对时代精神认识的着眼点在精神而不在时代。综合经典导师、学者的思想,我们认为,时代精神涵盖时代、精神两个基本范畴,是这两个范畴的内在有机体。“时代”(德语:Zeit,英文:tide和time)意即时间、阶段,指物质生活及其社会生产(方式)的状况,是人类在某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总体状况和突出特性;“精神”(德语:geist,英文:ghost)内涵意识、思想,是时代的外在表现。时代精神(德语:Zeitgeist,英语sprit of the time)亦即时代思潮、时代意识、时代的精神,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群体内,在特殊时代的文化、学术、道德、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主流思想,是特定时代在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总趋势,是一个民族、社会在特定时期为解决迫切课题而产生的关系到全民族根本利益的根本愿望和特殊追求,是在这种实践中所发现,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意识力量,它反映、标示、引领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主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准则、实践方式、生存理念,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和新型社会关系,是时代的物质、制度、政治和精神等系列文明的本质、内在精髓、内核的抽象,它取决于折射、符合一定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实践,积极推动时代的发展。可见,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本质,精神是时代的主观表现:时代决定、内涵精神、精神反映、顺应与推进时代进步。时代精神是时代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 与社会心理有别,时代精神集中于社会意识形态,凝聚传统文化,折射出时代的最高需求,代表更高形态的先进文化及其发展趋势。但是,不是任何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社会需求都能构成时代精神,只有代表发展主流,激励民族奋发图强,体现、标示着国民的理性程度与进步水平,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主体思潮、正能量方可汇成时代精神。唯有折射出时代主流特色、表征历史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发展的思想“才是时代精神”[5]。反之,那种负面、短暂、非主导意识流则不能成為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其基本特征。学者黄岩把其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结构、要素多元,时代与永恒,内隐与外隐,本土与人类,多样与主导,变化与更替,社会[1]。杨德平等认为:“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和从先锋性向社会性展开等三大特征。”[6]我们认为,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大致有:第一是时间性。它是特定历史阶段、时期的现象,标志该时期的核心、深层次、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中心的一环,都有为它所规定的特色之所在”,所言即此。第二是民族主体性。时代精神是历史变迁中积淀的特定主体的优秀精神,离不开民族主体,并因其演进而变化。第三是历史前瞻性。时代精神是该时代的先进文化,反映、体现、引领着健康向上的物质生活,体现、预示社会发展趋势,规范民众的未来意识、追求方向,具有创造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合理性。第四是社会普适性。“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7]相反,个别人、狭小地区非普遍性的思想构不成时代精神。第五是与时俱进性。它“对于更高的时代来说,可以成为时代局限性”[8]151 ,它能将某一时代精神固化为教条而走向自己的反面。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永恒要求。第六是实践可行性。时代精神从实践中来并必须不断地回到实践,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性。离开实践的时代精神只能是一种纯粹的超然精神,不具备时代特性。第七是开放包容性。马克思指出“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3]41。时代精神是民族、地区的,但更是开放的,一切主体只要语境相同,就能从中有所体悟、有所借鉴、有所裨益。
2.价值认知。精神是时代的总结、升华和希望。如果说历史是过程,那么精神就是时代的路标,离开路标,人类的征程就会茫然;如果说人类是在黑暗中前行,那么精神就是旅途中的光芒,离开精神,人类的足迹就会黯然失色;如果说人类有别于动物,那么精神就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源泉。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精神都是特定社会、特定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离开精神的指导、支撑,人类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失去价值。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同样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外乎:总结既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挖掘当代人们的美好愿望、理性需求,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支柱和实现潜力;促进、导向形成全民族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激励正确地把握时代特性、根本要求和历史发展潮流;积极推动现实生活不断进步;鼓励并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
二、张家港精神的时代语境
新全球化指称20世纪80年代至今至今后较长时期的世界历史进程。新全球化的基础是新经济。新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引起社会交往方式等全面深层次变革的社会新形态。在这里,以现代信息科技和知识资本为标志,以网络通信、信息交往技术、海洋与生命科学等高新科技为引领的后工业文明体系为主导,西方由传统制造业的工业社会转向服务业的知识经济为社会基础,以旧全球化为前提,以“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为语境,以资本全球化为内在动力,在金融资本上建筑新的知识资本帝国,并以国际合作规则为保障,实现世界经济、技术、信息、文化一体化,全球由激烈的敌对矛盾、残酷竞争、相互封闭,走向相对和谐、合作、开放,整个世界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互助互利、相互渗透。
1.新经济构成新全球化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动力。新经济的特性是知识经济。这里,知识是新兴经济的中心要素,它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知识不仅包括研发,还涵盖设计、工程、广告、营销、管理和服务,当然首先是新知识与新科学。新经济是网络信息革命的直接而必然产物。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平台,以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为基础的新社会经济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为网络信息革命,克服了语言、文字、文化、信仰等障碍,消解时空差异,使交往成本显著下降,使全球经济发生革命性变化。与处理有形物品的劳动比较,互联网引起企业经营、管理架构与理念、科研、生产、销售以及社会消费、生活规则、交往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事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处理的劳动者比重显著增加。资料表明,21世纪初,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平均不到其价值的2%,显著下降。
2.新经济的凸显主要应归功于“新”。“新”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知识的服务业、复杂劳动占主导。当今世界,开发和扩散新知识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本已然成为社会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劳动者增加,教育倍受注视。德鲁克最先注意到这一新现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至今,美国总人口的52%受过高等教育。一年在知识上的花费占其生产总值的20%。第二,竞争空前,创新“蜂聚”。全球性激烈竞争,使企业不断开发出符合不同消费者特别需求个性产品,如“3D打印机”、小米手机。20世纪70年代,美国每年只有几千种新产品问世,20世纪末则达5万种,开发和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同样,剧烈的竞争促使创新不断加速。1990年,美国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为35个月,现在不到一年。与技术、生产、服务的创新相伴,融资方式、政策与制度也日趋合理。第三,“无重化”和“非物质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使相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更轻、更省,与此相关的服务业的扩张也更加迅速。目前,英国年对外教育收入超过100亿英镑,是其最大的外贸产业。第四,生产和服务全球性。信息科技使经济活动出现根本性变化:经济活动不断变动;国际货币权力增长。国际分工、活动不断深入,形成理念、设计、研究、管理、生产、销售、消费、金融、服务、文化全球化。第五,信息化是基石。目前,“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是资源的三个递进层次;作为生产力的标志,“天然新工具——人力性工具——动力性工具——网络信息化工具”是生产工具的发展阶段。信息及其工具的变革,促使传统物质型经济向以信息经济转变。当今世界已基本进入信息社会。第六,人的主体性地位回归。德鲁克发现,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完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创造与传承、创新与生产、智力与体力活动融为一体的阶段。这样,掌握知识的人的主体性地位空前提高。新全球化的时代精神是后现代的。它反对理性集权,主张多元,强调差异、有机联系,指认断裂而蔑视无机同一,主张多级、平面,解构先验、唯一、基础而推崇全球平等话语,消解旧全球化的张力[9]。 3.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诸领域,世界已经取得较大共识。市场是当前各国资源配置的共同选择,民主、人权、国际交往是共同政治追求;“全球意识、全球观念和全球视野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处理问题的价值观”[9]。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主要是制度革新。开放即对外打开大门,对内拆去藩篱。改革开放是我国应对新全球化、新经济的自我变革的自强措施。始于1978年,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深入的。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目前已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当下世界,改革开放是主流。新全球化、新经济与改革开放共同构成当下时代主要内涵的语境。
三,张家港精神的“四重要义”[10]
研究时代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当代的中国时代精神。然而,要明确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内容,必须首先确定“当代”的时间范围。对此范围,我们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当代中国”的起点。故,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特指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主流精神,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是当代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髓,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精神,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以及实践产生着导向性作用的主流世界观、方法论。
学界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要义看法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时代精神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多种精神综合体[11]。也有学者认为,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12]。尽管分歧较大,但学界都认为改革创新是核心。“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包容贵和、责任奉献的时代精神。”[13]不断被刷新中的“崭新时代”,需要、呼唤并孕育“崭新”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或者说我们当下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于哪种精神?回答是张家港精神。那么,什么是张家港精神?张家港精神如何产生、存在?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长期思索的问题。我们认为,新全球化、新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环境既深刻地改变全球的思维视野、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又深刻地拓展着人们的全球眼光,构成文化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时空结构、地域特色与叙事范式、实践模式,正是在此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在张家港市这一特定区域,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张家港精神。改革开放、务实发展、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是张家港精神的基本内涵。
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张家港精神的时代语境、要求,更是张家港精神形成的手段、方法、路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是改革。在张家港,改革主要是制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目的是提高效率,掌握先进的思想、理念、方法,吸引资金、信息、人才、技术来发展自己。张家港始终在改革中。如至2002年,分三个阶段推进了企业管理。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以资产为核心,把握骨干企业、名优产品,开展兼并、联合、租赁、赎买等生产要素重组。二是改革产权制度,使产权清晰。三是产业升级。第二是开放,开放包括对省内、国内乃至世界的全方位开放。如重点地走好了以港兴市、改善投资环境、外向带动等有利于开放的三步棋。目前,张家港口岸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货运往来的亿吨国际商港;同时,高水平建设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江开发区、保税区和大学城等一系列开放基地,改善了投资条件。
2.务实发展。张家港抓住了一切发展机遇。如超前城市规划。1992年初修建的张扬公路至今依然是张家港市的主要通道。张家港是最早开展沿江开发的县级市。现今,张家港保税区(全国第一个内河型保税区)和沿江码头依然是张家港领先于周边地区的最有力武器。
3.自主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张家港早已是共识,也是张家港精神在较短时期的必然要求和生动显现。第一,张家港清醒地看到自己原本是苏州市乃至整个苏南地区基础最为薄弱的城市;第二,回顾国际现实与历史,他们还看到,创新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于是,市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创新上,把技术革新、管理創新、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作为发展的“四个轮子”。1992至2002年,仅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用汇就超过了15亿美元,80%以上骨干企业的装备得以更新。第三,围绕培育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他们积极、灵活多样地与科研院所合作。目前,已建立清华大学智能电力研究院、苏州大学张家港工研院、东南大学张家港工研院、华东理工大学锂电技术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综研院、南京理工大学张家港工研院、江苏张家港超级电源研究院、哈工大张家港智能装备及材料研究院等9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加强了市场网络、技术支撑、科技金融、高层次人力资源等高端孵化器平台的配套建设,还建设了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32个(包括柔性输配电技术研究所、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研究所等12个研发平台)。目前,这些平台已累计开发新产品28个,申请专利68件(包括发明专利57件),孵化了13家高科技企业,产业化8个,完成销售额1 000余万元,还有18个研发项目进入产业化小试、中试阶段。创新战略极大地提高了张家港市的科技等级,增强了经济活力。
4.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关键,也是落脚点。与通常的以人为本不同,在张家港,以人为本有特别的含义。“养好人”“用好人”“为了人”是张家港以人为本的三大步。张家港市深刻地看到,从途径讲,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技,一切制度与技术最终都得依靠人才维持,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寻找压力、动力,争创一流,才会创造辉煌。从目的讲,发展都是为了人,离开人一切都是空谈。故,必须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大力进行智力投资。市政府投入数百亿元重建了全市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从90年代起就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还建造了10多所各类专业技工学校。同时,早在1984年投入6 000多万元建立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基础上,2005年一次性投资12亿元与江苏科技大学合办了张家港校区和苏州理工学院。投资12亿元兴建的职教园区也已于2014年秋投入使用。在培育人的同时,张家港还注意“用好人”。他们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和淘汰更新机制,实行“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的用人方略,选拔任用群众公认、视野开拓、敢创大业、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能人和新人。如在干部管理上,果断地淘汰了一批思想保守、工作平庸的人;对那些贪私利、弄虚作假、跑官要官的人公开曝光,不让他们进入领导班子,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朝气和活力。最后是“为了人”。尊重“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295 的举动在张家港处处可见。如,张家港修建了一大批群众性公共设施——分别投资6亿元、4亿元的沙洲湖公园和暨阳湖公园,为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场所。文明是一种力量。通过持续的文明创建,张家港市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国百强第一方阵。2016年完成GDP增长7%,达2 31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1%,达190亿元。如今,张家港市是一个诚信、守法、和谐的城市。
总之,张家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下农业社会跨越工业社会而直接向后现代社会过渡中的总结;它正确处理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弘扬了民族文化精髓,借鉴并吸收了世界文化的合理成分;张家港精神是改革开放和地方社会现代化实践的结合,它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城市发展诸方面,大力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环境氛围,培养不断创新的人才,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黄岩.时代精神研究综述[J].探索,200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学术论坛,2007,(1).
[6]杨德平,李娜.时代精神的界定与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
[7]邢云文.时代精神:历史解读与当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9]南文化.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秦振华.“张家港精神”是加快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J].江南论坛,2002,(10).
[11]包心鉴.时代精神与当今人类文明[J].江汉论坛,2007,(8).
[12]邢云文.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J].理论探索,2007,(5).
[13]王岩.论时代精神的多维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3).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