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经常谈论的话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出任务驱动——情境激趣法、化繁为简——巧用比喻法、直观感受——联系实例法、因材施教——弘扬个性法、以人为本——作品评价法等五种教学方法,应用在自身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收效较好。
关键词:任务驱动;情境激趣;因材施教;作品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五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一、任务驱动——情境激趣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用任务将教学内容加以贯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获取信息,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时,恰逢第二天是教师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的任务:你们每人必须送我一份时尚的“厚礼”。听到老师“索礼”,全班同学都愣了,礼品怎么也能当作业布置呢?接着我又说:我所索取的礼物就在今天布置的课后作业里。此时屏幕上出现一道作业题,“请每位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主题:教师节的问候和教学建议;内容:给老师教学提一些建议;附件:电子贺卡。”
由此,在这样一种特殊情境下,同学们立刻被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投入学习。学生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就会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各种能力。
二、化繁为简——巧用比喻法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适时巧用比喻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采用了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是这样的: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瞧(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解释——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地讲下去,再加上我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直观感受——联系实例法
信息技术虽然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学生尚无切身感受,列举一些应用实例,让你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价值,能使他们迅速产生学习欲望。我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联系实例法。
如我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学生的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由于学生中知识水平的不同,差异也很大,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研究教法,注重优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及时发现差生的进步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我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教师机上,除教学用以外,学生也可以点播,这样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弘扬个性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措施因材施教,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并充分给学生参与、交流、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和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在学习完“用Frontpage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参照网络上的网页,任意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至少做三张有一定主题的网页并链接,一星期后上交。结果学生的网页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并且内容丰富、颜色搭配合理、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有的网页的效果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比如,一只小鸟在页面上飞,一则通知在页面上某处循环出现而不是用滚动字幕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施展才能的平台,他们的个性才有机会展露。
五、以人为本——作品评价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作品评价”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请每位同学在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内找一个作品(学生预先通过FTP上传到教师机上的小组作品),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对其进行点评:①你觉得这个作品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肯定作品的优点,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②假设这个作品让你来完成,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得比他们更好?(指出作品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做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巧妙地组织数据,才能更正确、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难点)。
2. 设计“评奖”小活动:请学生评出2个“最佳合作奖”(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2个“最佳辩手奖”(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时,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我将评价的权力放予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懂得欣赏自己和同学的长处,建立起自信,同时也能发现同学或自己的不足,积极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会在评价中不断发展自己。评选活动会让当选者体验成功,并激发全体学生向上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高兴地看到,学生始终处于被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在他们之中,看不到失败者,没有“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学习,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达到了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标》理念是“金”。
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变换,教学方法也必将随之而变。教学之路没有完全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学生群体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李芒.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浦江中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情境激趣;因材施教;作品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五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一、任务驱动——情境激趣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用任务将教学内容加以贯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获取信息,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时,恰逢第二天是教师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的任务:你们每人必须送我一份时尚的“厚礼”。听到老师“索礼”,全班同学都愣了,礼品怎么也能当作业布置呢?接着我又说:我所索取的礼物就在今天布置的课后作业里。此时屏幕上出现一道作业题,“请每位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给老师。主题:教师节的问候和教学建议;内容:给老师教学提一些建议;附件:电子贺卡。”
由此,在这样一种特殊情境下,同学们立刻被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投入学习。学生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就会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各种能力。
二、化繁为简——巧用比喻法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适时巧用比喻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采用了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是这样的: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瞧(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解释——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地讲下去,再加上我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直观感受——联系实例法
信息技术虽然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学生尚无切身感受,列举一些应用实例,让你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价值,能使他们迅速产生学习欲望。我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联系实例法。
如我在讲“Excel的自动序列填充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学生的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由于学生中知识水平的不同,差异也很大,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研究教法,注重优秀生的示范操作和助手作用,及时发现差生的进步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我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教师机上,除教学用以外,学生也可以点播,这样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弘扬个性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措施因材施教,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并充分给学生参与、交流、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和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在学习完“用Frontpage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参照网络上的网页,任意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至少做三张有一定主题的网页并链接,一星期后上交。结果学生的网页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并且内容丰富、颜色搭配合理、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有的网页的效果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比如,一只小鸟在页面上飞,一则通知在页面上某处循环出现而不是用滚动字幕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施展才能的平台,他们的个性才有机会展露。
五、以人为本——作品评价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作品评价”阶段,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请每位同学在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内找一个作品(学生预先通过FTP上传到教师机上的小组作品),带着下面两个问题对其进行点评:①你觉得这个作品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肯定作品的优点,使被评价的学生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②假设这个作品让你来完成,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得比他们更好?(指出作品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做能有效地解决“如何巧妙地组织数据,才能更正确、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难点)。
2. 设计“评奖”小活动:请学生评出2个“最佳合作奖”(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2个“最佳辩手奖”(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时,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我将评价的权力放予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懂得欣赏自己和同学的长处,建立起自信,同时也能发现同学或自己的不足,积极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会在评价中不断发展自己。评选活动会让当选者体验成功,并激发全体学生向上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高兴地看到,学生始终处于被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在他们之中,看不到失败者,没有“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学习,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达到了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标》理念是“金”。
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变换,教学方法也必将随之而变。教学之路没有完全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学生群体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李芒.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浙江省浦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