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艺术是人类用声音来表现情感和希望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呼吸是歌唱的动力、生命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声之本”,“气为音之帅”之类的说法。因此可以说,人类歌唱能力和歌唱艺术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始终是与人们对歌唱呼吸规律以及呼吸方法的理解、认识、掌握、运用的实际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从歌唱中的呼吸原理、歌唱中的呼吸训练、歌唱中气息的保持与运用这三个方面对歌唱中的呼吸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歌唱;呼吸;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2-2我国自古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声之本”“气为音之帅”之类的说法,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说明了中外古今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类歌唱能力和歌唱艺术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始终是与人们对歌唱呼吸规律以及呼吸方法的理解、认识、掌握、运用的实际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 歌唱中呼吸的原理
人体的呼吸器官承担了呼吸功能,它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胸腔、横膈膜等。在歌唱中,不论是吸气或呼气,都要适度地抬起胸膛并保持恒定,两肩松垂,颈放松。为了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功能,气要吸得较深、柔和、适度,肺要全面地扩张。
呼吸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而胸式呼吸易导致颈部、喉部和胸肌紧张,影响自然地发音;腹式呼吸因吸气过深,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只有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最适合歌唱,因为它是在扩大胸廓的同时下降横膈膜,既可获得最大的吸气量,又避免了胸、颈肌的紧张,并能够非常灵活地歌唱。
二、 歌唱中呼吸的要求
歌唱呼吸的正确控制和运用,关键体现在灵活运用的技巧上。吸气,其诀窍不在于吸入气量的多少,而是要服从音乐因素和情感表现以及作品风格和内涵的需要。吸气的运用讲究的是吸入适量的气息,来支持歌曲的连贯演唱。呼气,其诀窍也不在于呼出气量的多少,而是要缓慢均匀地吐出气息,以配合歌曲的演唱。歌唱呼吸讲究松弛、均匀、柔和,并有控制性,要求演唱者用较少的气息演唱较长的句子,以获得最好的艺术效果。
歌唱者控制呼吸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共鸣的位置、感情的表达能力以及发声器官特别是声带的健康,甚至是整个身体的健康。掌握歌唱的正确呼吸法对歌唱者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保护嗓音并使之清亮持久的关键。
三、 歌唱中呼吸的训练
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吸气时,要保持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呼气时,要保持腰腹的力量,达到气息的均匀。
训练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双脚并拢,重心位于前脚掌上,适度抬起胸部,两肩、颈部放松,两眼平视并有神,面带微笑。保持这种姿势,再通过下面的学习,来体会正确的歌唱呼吸。
(一) 慢吸慢呼练习
首先要把身体里的废气排出,然后鼻和口同时像“闻花香”一样,自然放松地轻轻吸气,吸到肺部,吸得要饱,使横膈膜下降,慢慢将两肋扩张,使胸腔扩大,同时将小腹收紧,然后将吸入的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用腹部的力量保持气息均匀呼出,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在开始练习时,一定有学生会将肩膀收紧,抬胸口,气息全都集中在胸口处,导致气息过浅,这样一些动作都表明他们的呼吸是紧张的,这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先将身体放松,再呼吸。
(二) 慢吸慢呼发音练习
经过慢吸慢呼练习后,声音要开始加入进来。这一练习仍是以呼吸为主,发声为辅,在吐气的时选择一个中低音区的音如小字一组的“3”,发出“嘶”的声音,小声并且均匀,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然后可换成“咿”或“啊”字,同样要求小声并均匀,能拉多长拉多长。这个练习一定要注意声音力量的均匀,不能先重后弱,想象自己呼出的气息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的推出来,尽量不要断。练习后,如果自己的后腰和腹部有酸痛的感觉,说明你找到了呼气时对抗或者说是控制的正确感觉。
(三) 快吸慢呼练习
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唯一的不同就是气息吸入时要快速,一瞬间就吸气到位,其他完全一致。吸气到位指的就是慢吸时最后达到的状态。怎样快吸呢?要避免气息吸入过浅,想象在远处看到久别重逢的人准备喊他时的那种吸气,然后进行慢呼。
(四) 断音练习
要求学生双手插腰或护腹,正确的吸气后利用腹部及横膈膜的伸缩力弹出轻轻咳嗽的声音,声音以中低音为主,要有弹性。经过这个感受练习后可以加入其他音,如船工号子。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嘿—厚、嘿—厚”的号子,加快到气息完全呼完为止,反复练习。
这种断音练习较难,但这一方法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呼吸的状态,因此是非常好的练习方法。
四、 歌唱中气息的保持
(一) 歌唱中保持吸气的状态
在吸气过后吐气之前,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是生理上的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而正是这个停顿以及小腹的收紧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两股力量的对抗,歌唱用气时就是要利用这种对抗力,可以把这个对抗力想象成大楼的地基。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运用这个对抗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保持吸气的状态。在演唱过程中遇到高音,很多学生都放弃了这种对抗,转而把力量放到肩膀、脖子和下巴处,可越是这样,高音就越“紧”越不“漂亮”,想象一下一座没有地基的高楼会是什么样子?因此,遇到高音一定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对抗力”,把“地基”打牢,把力量下放到横膈膜,才可能有“漂亮、松弛”的高音。
(二) 歌唱中保持叹气的状态
初学者在歌唱中容易出现气息不够用和憋气的现象,第一是因为吸气状态保持的不好,第二就是呼吸不放松。歌唱中的气息是需要被控制的,但如果气息被过份的控制,则会引起呼吸器官、呼吸肌肉群僵硬、不灵活,导致气息无法通畅,难以持久。怎样做到气息既能保持又不僵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松弛和叹气。这里所说的松弛是相对过份僵持而言的,而这里说的叹气是指叹气的感觉,而不是真的把体内的气息叹出去。叹气人人都会,因此更容易找到松弛的感觉。在保持吸气状态的同时,用叹气的感觉去演唱,声音才有可能是放松、自然、流畅的,才有可能出现“漂亮”的音色。因此,演唱中的叹气状态和保持吸气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哪一方面都不能缺。
歌唱中,有了气息上的控制能力,才能得到歌唱中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歌唱发声练习过程中,都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上面所提到的动作要领与要求,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也就不再会是什么技术难题了。
《渔光曲》做为初学者练习呼吸这个技能是非常好的作品,如果在练习呼吸阶段能将《渔光曲》正确解决,那呼吸这个事也就没那么难了。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2]余笃刚.声音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许讲真著.歌唱语言艺术[M].沈阳:大连出版社出版,2011,9.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2002,10.
[5]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
关键词:歌唱;呼吸;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52-2我国自古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声之本”“气为音之帅”之类的说法,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说明了中外古今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类歌唱能力和歌唱艺术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始终是与人们对歌唱呼吸规律以及呼吸方法的理解、认识、掌握、运用的实际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 歌唱中呼吸的原理
人体的呼吸器官承担了呼吸功能,它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胸腔、横膈膜等。在歌唱中,不论是吸气或呼气,都要适度地抬起胸膛并保持恒定,两肩松垂,颈放松。为了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功能,气要吸得较深、柔和、适度,肺要全面地扩张。
呼吸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而胸式呼吸易导致颈部、喉部和胸肌紧张,影响自然地发音;腹式呼吸因吸气过深,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只有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最适合歌唱,因为它是在扩大胸廓的同时下降横膈膜,既可获得最大的吸气量,又避免了胸、颈肌的紧张,并能够非常灵活地歌唱。
二、 歌唱中呼吸的要求
歌唱呼吸的正确控制和运用,关键体现在灵活运用的技巧上。吸气,其诀窍不在于吸入气量的多少,而是要服从音乐因素和情感表现以及作品风格和内涵的需要。吸气的运用讲究的是吸入适量的气息,来支持歌曲的连贯演唱。呼气,其诀窍也不在于呼出气量的多少,而是要缓慢均匀地吐出气息,以配合歌曲的演唱。歌唱呼吸讲究松弛、均匀、柔和,并有控制性,要求演唱者用较少的气息演唱较长的句子,以获得最好的艺术效果。
歌唱者控制呼吸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共鸣的位置、感情的表达能力以及发声器官特别是声带的健康,甚至是整个身体的健康。掌握歌唱的正确呼吸法对歌唱者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保护嗓音并使之清亮持久的关键。
三、 歌唱中呼吸的训练
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吸气时,要保持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呼气时,要保持腰腹的力量,达到气息的均匀。
训练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双脚并拢,重心位于前脚掌上,适度抬起胸部,两肩、颈部放松,两眼平视并有神,面带微笑。保持这种姿势,再通过下面的学习,来体会正确的歌唱呼吸。
(一) 慢吸慢呼练习
首先要把身体里的废气排出,然后鼻和口同时像“闻花香”一样,自然放松地轻轻吸气,吸到肺部,吸得要饱,使横膈膜下降,慢慢将两肋扩张,使胸腔扩大,同时将小腹收紧,然后将吸入的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用腹部的力量保持气息均匀呼出,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在开始练习时,一定有学生会将肩膀收紧,抬胸口,气息全都集中在胸口处,导致气息过浅,这样一些动作都表明他们的呼吸是紧张的,这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先将身体放松,再呼吸。
(二) 慢吸慢呼发音练习
经过慢吸慢呼练习后,声音要开始加入进来。这一练习仍是以呼吸为主,发声为辅,在吐气的时选择一个中低音区的音如小字一组的“3”,发出“嘶”的声音,小声并且均匀,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然后可换成“咿”或“啊”字,同样要求小声并均匀,能拉多长拉多长。这个练习一定要注意声音力量的均匀,不能先重后弱,想象自己呼出的气息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的推出来,尽量不要断。练习后,如果自己的后腰和腹部有酸痛的感觉,说明你找到了呼气时对抗或者说是控制的正确感觉。
(三) 快吸慢呼练习
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唯一的不同就是气息吸入时要快速,一瞬间就吸气到位,其他完全一致。吸气到位指的就是慢吸时最后达到的状态。怎样快吸呢?要避免气息吸入过浅,想象在远处看到久别重逢的人准备喊他时的那种吸气,然后进行慢呼。
(四) 断音练习
要求学生双手插腰或护腹,正确的吸气后利用腹部及横膈膜的伸缩力弹出轻轻咳嗽的声音,声音以中低音为主,要有弹性。经过这个感受练习后可以加入其他音,如船工号子。一口气绷足,先慢后快地发出“嘿—厚、嘿—厚”的号子,加快到气息完全呼完为止,反复练习。
这种断音练习较难,但这一方法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呼吸的状态,因此是非常好的练习方法。
四、 歌唱中气息的保持
(一) 歌唱中保持吸气的状态
在吸气过后吐气之前,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是生理上的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而正是这个停顿以及小腹的收紧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两股力量的对抗,歌唱用气时就是要利用这种对抗力,可以把这个对抗力想象成大楼的地基。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运用这个对抗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保持吸气的状态。在演唱过程中遇到高音,很多学生都放弃了这种对抗,转而把力量放到肩膀、脖子和下巴处,可越是这样,高音就越“紧”越不“漂亮”,想象一下一座没有地基的高楼会是什么样子?因此,遇到高音一定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对抗力”,把“地基”打牢,把力量下放到横膈膜,才可能有“漂亮、松弛”的高音。
(二) 歌唱中保持叹气的状态
初学者在歌唱中容易出现气息不够用和憋气的现象,第一是因为吸气状态保持的不好,第二就是呼吸不放松。歌唱中的气息是需要被控制的,但如果气息被过份的控制,则会引起呼吸器官、呼吸肌肉群僵硬、不灵活,导致气息无法通畅,难以持久。怎样做到气息既能保持又不僵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松弛和叹气。这里所说的松弛是相对过份僵持而言的,而这里说的叹气是指叹气的感觉,而不是真的把体内的气息叹出去。叹气人人都会,因此更容易找到松弛的感觉。在保持吸气状态的同时,用叹气的感觉去演唱,声音才有可能是放松、自然、流畅的,才有可能出现“漂亮”的音色。因此,演唱中的叹气状态和保持吸气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哪一方面都不能缺。
歌唱中,有了气息上的控制能力,才能得到歌唱中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如果我们在每一次的歌唱发声练习过程中,都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上面所提到的动作要领与要求,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也就不再会是什么技术难题了。
《渔光曲》做为初学者练习呼吸这个技能是非常好的作品,如果在练习呼吸阶段能将《渔光曲》正确解决,那呼吸这个事也就没那么难了。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2]余笃刚.声音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3]许讲真著.歌唱语言艺术[M].沈阳:大连出版社出版,2011,9.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2002,10.
[5]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