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全面理解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意识。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的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使学生投入寻求探索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处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精彩的课堂导入环节,无疑为整堂化学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低碳经济、能源危机、新材料、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时,我以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有着“光纤之父”美称的高锟博士在光纤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导入课堂。诺贝尔奖是科学界一年的大事,而获奖的又是一位华裔科学家,爱国情结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和高锟博士取得成就的领域又是如此接近,这就让学生更加迫切想知道:能让高锟博士获得代表科学界至高无上荣誉——诺贝尔奖的“光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应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导入课堂,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3.化学教学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于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教师要练好教学技能。
5.1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渡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2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概念或它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错的地方能及时修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时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5.3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1.全面理解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意识。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课堂的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使学生投入寻求探索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处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精彩的课堂导入环节,无疑为整堂化学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低碳经济、能源危机、新材料、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例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时,我以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有着“光纤之父”美称的高锟博士在光纤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导入课堂。诺贝尔奖是科学界一年的大事,而获奖的又是一位华裔科学家,爱国情结自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和高锟博士取得成就的领域又是如此接近,这就让学生更加迫切想知道:能让高锟博士获得代表科学界至高无上荣誉——诺贝尔奖的“光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应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话题导入课堂,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3.化学教学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于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教师要练好教学技能。
5.1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渡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2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概念或它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错的地方能及时修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同时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5.3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