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你置身于南极的浮冰之间,庄严的景象令人有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之感,就像波德莱尔在诗中写道的那样:那里,一切只是整齐和美,豪侈、平静和那欢乐迷醉(译者注:该诗选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邀游》〈戴望舒译〉)。然而在海平面之下,在这珍贵的“宁静之地”,实际却涌动着巨大的声响——那是海浪拍打浮冰的声音,在深海中不断地回荡。而在这巨大声响之外,还有鲸鱼迷人的歌声不断地传来。
为什么鲸歌可以在整个海底世界自由回荡?自然的规律能够给我们解释:无论声音在怎样的环境下传播,都会搅动周围的介质以形成波段。在陆地上,声波扇动空气,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了这种传播方式。但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近千倍。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五倍,而且能够传得更远。蓝鲸发出的低频旋律在水中传播开去,在几公里之外的地方都能听得到。
光线透过海面照射下去,只能到达几里的深度,这之下的海底都是一片漆黑,因此声音成为了海底生物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们不仅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很多动物也会通过听觉来捕捉猎物。比如鲸鱼目动物会在捕猎前对猎物发出短促的声波,并像雷达一样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海底还存在着一些只具有听觉的生物,并且它们都积极地運用着这种能力。例如珊瑚虫,它们可以完全利用对周围“声音景象”的感知来决定移动的方向。
海底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但本世纪以来,这一原本自然和谐的海底交响曲却混入了一些刺耳的音符:那是来自人类世界的声音。这些出现在海底的巨大声响中,最多的便是来自海洋交通——海运船只来往所制造的噪音,可以传播到50公里之外的海域。除此之外还有近海作业、海上工程等。在近海石油勘探中利用压缩空气爆炸来进行的地震勘探法、风力发电设备采取的海底打桩技术……这些无一例外都给海底生物的声音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致命影响
这些来自人类世界的噪音如今充斥在海底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危害看不见,也几乎听不到……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因为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海底的声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未曾重视这种噪音污染给海底生物带来的威胁。
而一次鲸鱼搁浅事故向人们直接地揭示了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1996年的5月12日,12头喙鲸突然在希腊海滩搁浅。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北约在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中部署的声呐设备。这次鲸鱼搁浅事件让研究者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鲸类动物身上。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噪音也同样影响着海底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虾、水母、章鱼……它们虽然不具备听觉器官,但会利用能够感知水压的器官来保持生存状态。有实验表明,当对周围环境施加噪音时,这些无脊椎动物会停止移动,并在几天内死去。这一实验证明,噪音对于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与其对鱼类、鲸类的影响一样,都是巨大且致命的。另外,海船的轰鸣声也时常遮盖了海洋生物的交流。就像在一场嘈杂的晚会上,人们总是听不清对方的话语。比如龙虾原本会通过触须发出的尖锐声响来避免与类似物种之间的冲突。但如果这种交流的声音被海船发出的噪音掩盖,那么它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每日不断的纷争与杀戮。
减少海洋噪音
如今科学家们致力于为各类海洋生物建立健康档案。比如为不同的海洋物种派发“声音身份证”,用来帮助诊断它们的健康状况。例如扇贝原本在合上贝壳时会发出一种规律性的声音,但如果受到了噪音的骚扰,这种日常的行为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档案来为海洋生物的健康状况作诊治。而在这些研究之外,听取大海的声音成为了人们保护海洋声音环境最好的方式。现在有一些专门针对海洋环境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他们跟踪一些海上工程监测附近海域的动物出没状况,来为工程提供合适施工时间的参考。他们也可以帮助提醒海上船只避让周围动物,及时调整方向以避免碰撞。
除了“听”,人们也在积极寻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噪音污染的措施。比如在施工地区周围设置气泡帷幕——这一灵感来自于鱼缸里的气泡泵,人们发现声音穿过气泡时会减小许多。海船上的减噪设施则主要针对三个方面:马达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空泡破裂声以及船只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流体噪音。然而要减少这些噪音,都得从船只的设计上下手。如果船只本身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要再进行干预就得承担高昂的费用,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个困难则是来自法律层面。如今虽然有了一些地区性的条约,但却仍然缺乏一套针对海洋噪音污染排放的全球性限制条例,不同地区的人遵循的条例不一样,难免限制了环境保护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已经在努力建设相应的法规秩序了。总之,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海洋噪音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也明白这一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无可回避的了。
(摘自《海外文摘》2019年第12期)
为什么鲸歌可以在整个海底世界自由回荡?自然的规律能够给我们解释:无论声音在怎样的环境下传播,都会搅动周围的介质以形成波段。在陆地上,声波扇动空气,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了这种传播方式。但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近千倍。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五倍,而且能够传得更远。蓝鲸发出的低频旋律在水中传播开去,在几公里之外的地方都能听得到。
光线透过海面照射下去,只能到达几里的深度,这之下的海底都是一片漆黑,因此声音成为了海底生物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们不仅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很多动物也会通过听觉来捕捉猎物。比如鲸鱼目动物会在捕猎前对猎物发出短促的声波,并像雷达一样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海底还存在着一些只具有听觉的生物,并且它们都积极地運用着这种能力。例如珊瑚虫,它们可以完全利用对周围“声音景象”的感知来决定移动的方向。
海底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但本世纪以来,这一原本自然和谐的海底交响曲却混入了一些刺耳的音符:那是来自人类世界的声音。这些出现在海底的巨大声响中,最多的便是来自海洋交通——海运船只来往所制造的噪音,可以传播到50公里之外的海域。除此之外还有近海作业、海上工程等。在近海石油勘探中利用压缩空气爆炸来进行的地震勘探法、风力发电设备采取的海底打桩技术……这些无一例外都给海底生物的声音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致命影响
这些来自人类世界的噪音如今充斥在海底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危害看不见,也几乎听不到……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因为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海底的声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未曾重视这种噪音污染给海底生物带来的威胁。
而一次鲸鱼搁浅事故向人们直接地揭示了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1996年的5月12日,12头喙鲸突然在希腊海滩搁浅。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北约在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中部署的声呐设备。这次鲸鱼搁浅事件让研究者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鲸类动物身上。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噪音也同样影响着海底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虾、水母、章鱼……它们虽然不具备听觉器官,但会利用能够感知水压的器官来保持生存状态。有实验表明,当对周围环境施加噪音时,这些无脊椎动物会停止移动,并在几天内死去。这一实验证明,噪音对于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与其对鱼类、鲸类的影响一样,都是巨大且致命的。另外,海船的轰鸣声也时常遮盖了海洋生物的交流。就像在一场嘈杂的晚会上,人们总是听不清对方的话语。比如龙虾原本会通过触须发出的尖锐声响来避免与类似物种之间的冲突。但如果这种交流的声音被海船发出的噪音掩盖,那么它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每日不断的纷争与杀戮。
减少海洋噪音
如今科学家们致力于为各类海洋生物建立健康档案。比如为不同的海洋物种派发“声音身份证”,用来帮助诊断它们的健康状况。例如扇贝原本在合上贝壳时会发出一种规律性的声音,但如果受到了噪音的骚扰,这种日常的行为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档案来为海洋生物的健康状况作诊治。而在这些研究之外,听取大海的声音成为了人们保护海洋声音环境最好的方式。现在有一些专门针对海洋环境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他们跟踪一些海上工程监测附近海域的动物出没状况,来为工程提供合适施工时间的参考。他们也可以帮助提醒海上船只避让周围动物,及时调整方向以避免碰撞。
除了“听”,人们也在积极寻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噪音污染的措施。比如在施工地区周围设置气泡帷幕——这一灵感来自于鱼缸里的气泡泵,人们发现声音穿过气泡时会减小许多。海船上的减噪设施则主要针对三个方面:马达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空泡破裂声以及船只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流体噪音。然而要减少这些噪音,都得从船只的设计上下手。如果船只本身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要再进行干预就得承担高昂的费用,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个困难则是来自法律层面。如今虽然有了一些地区性的条约,但却仍然缺乏一套针对海洋噪音污染排放的全球性限制条例,不同地区的人遵循的条例不一样,难免限制了环境保护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已经在努力建设相应的法规秩序了。总之,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海洋噪音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也明白这一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无可回避的了。
(摘自《海外文摘》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