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的噪音污染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你置身于南极的浮冰之间,庄严的景象令人有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之感,就像波德莱尔在诗中写道的那样:那里,一切只是整齐和美,豪侈、平静和那欢乐迷醉(译者注:该诗选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邀游》〈戴望舒译〉)。然而在海平面之下,在这珍贵的“宁静之地”,实际却涌动着巨大的声响——那是海浪拍打浮冰的声音,在深海中不断地回荡。而在这巨大声响之外,还有鲸鱼迷人的歌声不断地传来。
  为什么鲸歌可以在整个海底世界自由回荡?自然的规律能够给我们解释:无论声音在怎样的环境下传播,都会搅动周围的介质以形成波段。在陆地上,声波扇动空气,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了这种传播方式。但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介质,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近千倍。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五倍,而且能够传得更远。蓝鲸发出的低频旋律在水中传播开去,在几公里之外的地方都能听得到。
  光线透过海面照射下去,只能到达几里的深度,这之下的海底都是一片漆黑,因此声音成为了海底生物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它们不仅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很多动物也会通过听觉来捕捉猎物。比如鲸鱼目动物会在捕猎前对猎物发出短促的声波,并像雷达一样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海底还存在着一些只具有听觉的生物,并且它们都积极地運用着这种能力。例如珊瑚虫,它们可以完全利用对周围“声音景象”的感知来决定移动的方向。
  海底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但本世纪以来,这一原本自然和谐的海底交响曲却混入了一些刺耳的音符:那是来自人类世界的声音。这些出现在海底的巨大声响中,最多的便是来自海洋交通——海运船只来往所制造的噪音,可以传播到50公里之外的海域。除此之外还有近海作业、海上工程等。在近海石油勘探中利用压缩空气爆炸来进行的地震勘探法、风力发电设备采取的海底打桩技术……这些无一例外都给海底生物的声音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致命影响
  这些来自人类世界的噪音如今充斥在海底世界的各个角落。这种危害看不见,也几乎听不到……至少对于人类来说,因为人类的耳朵并不能听到海底的声音。这也正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未曾重视这种噪音污染给海底生物带来的威胁。
  而一次鲸鱼搁浅事故向人们直接地揭示了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破坏。1996年的5月12日,12头喙鲸突然在希腊海滩搁浅。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北约在地中海的军事演习中部署的声呐设备。这次鲸鱼搁浅事件让研究者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鲸类动物身上。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噪音也同样影响着海底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生存:虾、水母、章鱼……它们虽然不具备听觉器官,但会利用能够感知水压的器官来保持生存状态。有实验表明,当对周围环境施加噪音时,这些无脊椎动物会停止移动,并在几天内死去。这一实验证明,噪音对于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影响,与其对鱼类、鲸类的影响一样,都是巨大且致命的。另外,海船的轰鸣声也时常遮盖了海洋生物的交流。就像在一场嘈杂的晚会上,人们总是听不清对方的话语。比如龙虾原本会通过触须发出的尖锐声响来避免与类似物种之间的冲突。但如果这种交流的声音被海船发出的噪音掩盖,那么它们面临的可能就是每日不断的纷争与杀戮。
  减少海洋噪音
  如今科学家们致力于为各类海洋生物建立健康档案。比如为不同的海洋物种派发“声音身份证”,用来帮助诊断它们的健康状况。例如扇贝原本在合上贝壳时会发出一种规律性的声音,但如果受到了噪音的骚扰,这种日常的行为也有可能发生变化。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声音档案来为海洋生物的健康状况作诊治。而在这些研究之外,听取大海的声音成为了人们保护海洋声音环境最好的方式。现在有一些专门针对海洋环境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公司,他们跟踪一些海上工程监测附近海域的动物出没状况,来为工程提供合适施工时间的参考。他们也可以帮助提醒海上船只避让周围动物,及时调整方向以避免碰撞。
  除了“听”,人们也在积极寻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噪音污染的措施。比如在施工地区周围设置气泡帷幕——这一灵感来自于鱼缸里的气泡泵,人们发现声音穿过气泡时会减小许多。海船上的减噪设施则主要针对三个方面:马达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空泡破裂声以及船只在水中运动时产生的流体噪音。然而要减少这些噪音,都得从船只的设计上下手。如果船只本身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要再进行干预就得承担高昂的费用,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个困难则是来自法律层面。如今虽然有了一些地区性的条约,但却仍然缺乏一套针对海洋噪音污染排放的全球性限制条例,不同地区的人遵循的条例不一样,难免限制了环境保护的效果。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已经在努力建设相应的法规秩序了。总之,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海洋噪音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也明白这一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无可回避的了。
  (摘自《海外文摘》2019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没有考取医学部的升学班,我悔恨交加,整整一个晚上都在默默流泪,一直哭到了第二天早上,枕头都湿透了。   然而实际上我成绩合格并被录取了,只是放榜时不知哪里出了错。第二天,当得知这个结果时,我喜出望外,这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刻。  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伤心和喜悦,就像钱币的正反面一样,紧密连在一起。  一晚上不停地流泪,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想进医学部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夜晚的天色
期刊
在国内,学过英语的人,恐怕都经历过各类考试,大学生过四六级,考托福、雅思是标配;如今,小学生刷KET、PET(剑桥英语等级考试)也成为一大热潮。但,你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哪个标准、哪本证书测量得最准?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最近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与托福成绩对接,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项有关标准化考试的研究成果,还是上涉万千英语学习者学习方向及路途、下关能力水平測试
期刊
对中国人来说,201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激发了各个领域的总结性研究热潮,人们从不同角度盘点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化,语言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汉语盘点”已经“盘”了14年。主办者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然而有意思的是,“汉语盘点”中字、词和流行语同台,而社会
期刊
上大学的日子算不上波澜壮阔,倒也不是乏善可陈。有时,排练完的夜里,总会散落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对未来的担忧,对自己的不满意。有时候我总想拒绝长大,盼望着所有成功都能轻松获得;有时候我讨厌极了自己的懦弱和无力,卻又一再选择逃避;有时候不经意敞开自己,却在下一秒选择戴上面具,拒绝一切会让自己受伤的答案。世界不完美,我们也不完美,想要的那个自己总是很难实现。生活向来是残酷的,不是装备富足打掉怪兽就
期刊
在医疗落后的年代,人类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欧洲黑死病”和“世纪大瘟疫”。  但凡跟欧洲黑死病有关的文字记载,都离不开“老鼠、英国人和欧洲死亡2500万人”的字眼,如果还原历史的话,也就是“一只病变的老鼠把病毒传染给英国人,英国人再把鼠疫传染给整个欧洲”。据说最严重的时候,
期刊
隐形新时代  在英国科幻小说家H.G.威尔斯1897年发表的小说《隐形人》中,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实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发明了隐身药水。而在现实中,隐身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如今已经设计出了能够避开光线折射的物体,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隐形”。  “在自然界中,没有看不见的物体,任何物体都会产生阴影或反射,所以都会被看见。”圣塞巴斯蒂安材料物理中心的负责人哈维尔·艾斯普拉
期刊
又是一岁鼠年到。老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动物。米老鼠、料理鼠王、舒克、贝塔、精灵鼠小弟……活跃在荧幕上的老鼠,一直都是娇小机灵的代名词。但是,在远古时代,老鼠们的亲戚那是一个赛一个的怪:有的体大如牛,有的头上长犄角……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吗?那就一起走进史前鼠类的世界吧。  什么动物才是鼠?  提到鼠,大家似乎都不陌生:在童话故事里,老鼠可以当主角;在宠物市场里,可爱的仓鼠受到人们的
期刊
1880年8月,创刊4年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第7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门的中国古代律学。然而正是这样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学习先进科技所达到的高峰。  中国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确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现代物理学实验表明,弦振动和管振动的方式不同,弦律和
期刊
我这么说,可能会被人取笑:“那是理所当然的啊!”有一次,我拿着笔记本电脑走在路上,平常觉得笔记本电脑不太重,很好拿,可是那一次,我必須拿着它走一段稍长的路。我本可以像平常一样拿着它的正中间,却又觉得有些不安,拿起来不太舒服。因此,我尝试拿着边角的部分,这样就非常稳妥了。也就是说,我拿着笔记本电脑边角的部分,走路时不会手滑,笔记本电脑也不会松脱。  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一回事。也就
期刊
我在2018年年尾给2019年立的flag,目前看起来,至少有两件事情已经可以打红勾了:我带儿子去了一趟乞力马扎罗,而且登顶;我的语文课已经在“少年得到”上线了。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立flag,看看能不能打红勾,打叉也没关系,至少你努力过。  登山是一件“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事情,不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成功。作为一个妈妈,我为什么带儿子去爬山?乞力马扎罗大概是登山界的入门,非洲最高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