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因此,教师教法如何、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节课来说,具有关键作用。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发展性教学、指导性教学,将“教”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行为。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指导性活动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具体学习要求。
2、指导学生对情境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
3、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
4、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
5、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
6、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7、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8、强化记忆,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
9、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五步教学法”。下面,我就对“五步教学法”中的五个环节分别加以阐述:
一、课堂预习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预习呢?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重视数学、英语等课程,而忽视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认为语文课较简单,能学些字词,能读课文,背会几段课文或几首诗文就可以了,更谈不上对语文的课前预习。但是,课前预习又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又不可能强制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只能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我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反映预习提纲,将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提纲标出重点,标注不理解或了解不全面的内容。
预习是五个环节之首,为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列出的提纲、提出的问题,除要准确体现本学科的重、难点外,还应跟日常生活、科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尽量带有趣味性,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问题也应留有一定调动余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才会在下一环节中有比较好的发挥。
二、置疑
教师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疑难收集起来,列在黑板上。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产生探求答案的冲动;营造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三、释疑
教师要针对所列问题,进行重点解释。这是一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解释问题时除了要解决学生的疑难以外,还应有侧重地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解释;除了对问题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外,还应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讲解是针对本课重点疑难的,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应专心听教师讲解,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教师所讲的重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语文课上,课本知识在现在的年代是未曾接触也未曾经历的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就做了一些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当时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就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在单元作文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写作思路明显开阔了,联想丰富了,敢想敢写,且写作方法别出心裁,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巩固
教师讲得再明白,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也仍不能被学生了解和牢固掌握,以至于上课明明白白,下课一塌糊涂,任你教师呕心沥血,转眼间就化为子虚乌有。因此,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对于一节课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教师解释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完成了第三环节后,给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必须把教师的讲解内容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记住一些文学常识和写作特点。对于语文课来说,很多知识属于识记性的,如作者、文章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等,让学生脑子记住点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
五、检查
在临下课时,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检验上课质量,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可以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更有效地上好语文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供信息反馈。教师也可以很直接地掌握。
通过上述五个环节,学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其中有课后复习当天学习内容习惯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佳。这种学习方法不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多空余时间,课业负担大为减轻,而学习质量又大大提高。
1、交代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具体学习要求。
2、指导学生对情境的观察,通过语言和动作指导观察的重点、特征部位等。
3、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
4、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
5、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
6、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7、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8、强化记忆,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帮助记忆。
9、联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五步教学法”。下面,我就对“五步教学法”中的五个环节分别加以阐述:
一、课堂预习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预习呢?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重视数学、英语等课程,而忽视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认为语文课较简单,能学些字词,能读课文,背会几段课文或几首诗文就可以了,更谈不上对语文的课前预习。但是,课前预习又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而教师又不可能强制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只能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我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反映预习提纲,将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提纲标出重点,标注不理解或了解不全面的内容。
预习是五个环节之首,为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列出的提纲、提出的问题,除要准确体现本学科的重、难点外,还应跟日常生活、科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尽量带有趣味性,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问题也应留有一定调动余地,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才会在下一环节中有比较好的发挥。
二、置疑
教师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疑难收集起来,列在黑板上。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产生探求答案的冲动;营造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三、释疑
教师要针对所列问题,进行重点解释。这是一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解释问题时除了要解决学生的疑难以外,还应有侧重地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解释;除了对问题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外,还应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讲解是针对本课重点疑难的,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应专心听教师讲解,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教师所讲的重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语文课上,课本知识在现在的年代是未曾接触也未曾经历的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就做了一些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当时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就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在单元作文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写作思路明显开阔了,联想丰富了,敢想敢写,且写作方法别出心裁,使学生受益匪浅。
四、巩固
教师讲得再明白,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也仍不能被学生了解和牢固掌握,以至于上课明明白白,下课一塌糊涂,任你教师呕心沥血,转眼间就化为子虚乌有。因此,巩固知识这一环节对于一节课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教师解释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完成了第三环节后,给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必须把教师的讲解内容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记住一些文学常识和写作特点。对于语文课来说,很多知识属于识记性的,如作者、文章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等,让学生脑子记住点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
五、检查
在临下课时,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检验上课质量,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可以通过提问、做练习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更有效地上好语文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供信息反馈。教师也可以很直接地掌握。
通过上述五个环节,学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其中有课后复习当天学习内容习惯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佳。这种学习方法不占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多空余时间,课业负担大为减轻,而学习质量又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