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从介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积极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未富先老”的现状更使我国不堪重负,本文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导致基金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种双面夹击严重地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使得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令人十分担忧。文章还介绍国外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并在借鉴国外一些新型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缓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20-04
大多数人一生医疗费用的80%发生在60岁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问题令人担忧。而人今口老龄化直接导致的参保人员结构老化现象,将是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出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都较大,总的来说是增加了基金的风险性。
1.老龄化减少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
目前,全国已有一亿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伴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在加速发展。人均医疗费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导致基金潜在的压力很大。 1993年,全国有291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3万人,占总人数的7.9%;1998年,全国共有1 879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369万人,占总数的19.6%;2003年,全国共有10 902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 927万人,占总数的26.85%。
1.1 医疗保险的支付隐藏巨大隐患
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在迅速增多,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潜在压力。
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上升。1980年12.8个在职职工中有1位退休人员,到2003年平均2.4个在职职工中就有1位退休人员。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缴纳医疗保险基金费用的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群相对缩小,受益人群相对扩大,这样的一增一减,参保人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要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难度将越来越大。
1.2 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性失衡
近几年来,医保制度改革取得不断进展,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商业医疗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是,从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退休人数的增加与在职职工人数的加速减少并存。2002年我国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为2.58∶1,2003年至2004年底,这一比例在不断的缩小,由2.25∶1下降成为2∶1,仅仅三年时间医保人员结构就由5个在职人员负担2个退休人员变成由2个在职人员负担1个退休人员。自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参保人员逐步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灵活就业人员,但是,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在加速,居民期望寿命的增长,使医保基金压力过重。退休人员的增速高于参保人员和基金的增速,所以导致基金的结余率连年递减,且速度较快,而住院率连年以较快的速度递增。2002年医保基金的结余率为67.72%,住院率为2.2%,2003年基金结余率为43.51%,住院率为3.81%,2004年基金结余率为37.19%,住院率为4.11%。三年间基金的结余率的平均递减速度为22.54%,而住院率的增长速率为43.41%,人均占有基金绝对额在不断减少,两头夹击导致基金运行风险凸现。
1.3 我国医保政策突出体现对退休人员的特殊政策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88〕44号)规定实行在职职工单基数缴费,退休人员不缴纳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高于在职职工,这符合社会客观规律。从各省(市)医改具体办法来看,突出体现了对退休老人的医疗照顾。如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立了地方附加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急诊医疗,以及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据统计,地方附加保险基金有94%的支出是用于退休人员。另外,考虑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退休老人养老金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对这部分人员的起付标准、自负标准及共付标准都定得比在职职工低50%、80%、40%。广东省对退休老人降低起付标准20%至40%,并提高退休老人个人账户计入比例,要高出在职职工的1倍,同时将门诊慢性病纳入统筹基金支付。
这些对退休老人的特殊政策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制度对老年做到“老有所医”,进一步体现对老年人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肯定。
1.4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我国的抚养比。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现在的社会劳动人口来承担。但统一筹集资金,现收现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实现互助互济,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全部加诸于当时的社会劳动者身上,就会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问题,劳动人口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老龄化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达到了目前的7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我国几项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而这令人欣喜的成就背后同时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
2.1 退休人员慢性病、大病、特病过速增长
在老年人口中,发生在心脑血管、代谢、精神、神经系统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几乎达 70%以上。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75岁及以上人口当中,只有10%的人成功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步入老年之后还继续保持健康之躯的人数实在是少之又少,许多人从50~60岁便开始与各种各样的顽疾和伤残纠缠不休,空有很长的寿命却无法安享晚年。老龄人口在增加,人类寿命在延长,但我国200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老龄人士目前患上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及关节炎的机会,比15年前增高。15年前,只有13%的老龄人士患上心脏病,2001年这个比率却增加至36.5%。人口老龄化还造成了精神疾病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急剧上升,如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400万,每年用于治疗痴呆的直接与间接费用达3 000亿元人民币。专家估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到21世纪中叶,阿尔茨海默病人总数可能高达总人口的1/10,巨大的开支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这就说明,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对医疗保险基金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病魔和疼痛始终在困扰着老年人,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2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1998年,根据我国29个省市的医疗保险费用统计表明,在职人员人均医疗费用477元,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1 247元。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有关报告反映,即使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龄化,使医疗需求在整个GDP中比重不断上升,巨大的财富将被耗尽,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将难以支付日益膨胀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
2.3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费用上升较快
医学科技的进步与迅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战胜疾病的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直接使医药费用大幅度上升,并可能成为日益沉重的社会和个人负担。
由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设施无论在品质和效果上都有质的飞跃。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价格昂贵的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和治疗手段的运用,也是作为科技进步和科研投入成本的回报,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必然相应的上涨,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提供产品价格和数量时,可以偏离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很高,同时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也很高,这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原本希望利用费用分担机制由需方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就很难实现,医疗费用的过渡增长仍然难以控制。
2.4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保健也从原来的单纯治疗型向保健型和消费型转变,有的检查只需B超就行,患者反而是做彩超甚至做CT、磁共振等。有的人病情用国产药2 000~3 000元就可治疗,而要求用进口药,使医疗费用呈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安放体内置换材料等高额医用耗材,可以用国产的,偏要用进口材料,例如血管支架,从7 000元到2万多元不等,安放一个支架相差1万多元,安放3、4个,费用就相差好几万元,本可以二三万元治好病的,费用一下就上升到十几万元,更有甚者安放八万元的带膜支架,费用便又呈几倍增长。
3.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我国参保人群中退休人员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参保退休人员人均支出的医疗费用普遍偏高,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负担不断加重,基金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退休人员的住院发病率是在职人员的1.3倍。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幅增长,必将影响统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对现有的统账结合模式造成冲击。
如何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既要增收,又要节支,应采取积极的调整和管理措施。一方面社会人群参保率低,结构老化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基金的积累性在减弱甚至是萎缩,而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中,有一部分企业确因经营困难,交费能力差,不得已欠费,但是还有一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无故拖欠保费的缴纳,或者漏报瞒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致使资金的筹资水平低。还有许多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应参保而不参保,使得医疗保险的社会互济性得不到体现。这类企业的行为主要原因就是征收手段乏力,社会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多,需要经常治疗而不能彻底治疗,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都支付严重不足,且存在较大缺口,参保人不得不用现金支付,再加上缺少合理有效的供方制约机制导致,如医院乱收费、滥用药、滥检查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虚高定价等问题,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就会显得统筹基金和个人支付严重不足,并给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会使他们“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
老龄化日益扩张的今天,医疗保障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而这一矛盾,在目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凸现出来。改革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社会医疗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比例从1980年的36.4%降至2001年的15.5%。因此,政府要加大向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
4.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实现保障基金注入多元化
4.1 加大政府责任,争取财政补偿
加大政府责任,解决医疗保险制度转型时期的隐形债务问题,争取财政补偿。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问题,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政府应明确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机构,提高财政预算中医疗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员参保的人数给医疗保险相应的资金补偿,增加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纵观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风险的问题,各国政府都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并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给医疗保险一定的资金补偿;建立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针对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的特点,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和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等。老年医疗保障扩大化不仅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向各企业及个人征收保险费,而且需要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并有组织地大力提倡民间捐款。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应以国家立法强制执行,以保证其公平性;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部分应以个人积累为主,但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用于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4.2 加强社会保险征缴力度
4.2.1 加强基数审核工作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给付构成了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物质利益再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否协调,既关系到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是各国政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工作。医疗保险费的征缴与缴费基数密切相关,各级经办机构应当认真检查,参保单位的缴费基数申报核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研究各地区缴费基数偏低的原因,提出规范缴费基数的得力措施。加强配合,严把基数申报关。各级企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中,要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规范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切实做好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重申单位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小于单位统计年报工资总额的,以统计年报数为单位缴费基数。要采取措施纠正仅按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作为单位缴费基数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必须执行省里的统一政策,各地不能自行其是。对经济效益好、缴费基数偏低或少报缴费人数的参保单位要进行实地稽核,认真查处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缴费人数的行为。对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的参保单位要严格进行整改,限期补缴少缴的养老保险费,切实维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4.2.2 合理调整缴费方式,退休人员适度缴费
政府主要负责社会保险中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险费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与优抚开支,其他部分开支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成员自己负担。为了加强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责任感,保证社会保障费用的取得,政府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个人交纳部分社会保险费,这也成为各国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时普遍认同的原则。合理调整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单位为其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不缴费只享受待遇带给医保基金的压力,同时可以增强参保退休人员的费用节约意识。由于我国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较晚,退休人员一参保就少缴费或不缴费,这就等于退休人员缺少了30年的基金积累。退休人员没有积累,而又成为基金的主要消费者,缴费的压力只能转嫁到在职人员身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设一个30年左右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应继续缴费,待医疗保险基金有了一定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后,再规定停止缴费的条件。
4.3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升,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将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增加基金存量。政府可以尝试拓宽筹资渠道,如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福利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的开支等。
4.3.1 应将国有股减持所形成的社保基金按一定比例划拨给医保基金
人们过去只是关注到养老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现象也必将会出现。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医疗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并没有真正提留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这一块费用实际上是沉淀到现在的国有资产上去了。通过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实际上就是还原当时的国有资产为现在的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以弥补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没有积累的缺口。这样形成一定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保基金的不足。
4.3.2 发行医疗保险债券聚拢社会基金
可以发行利率较高的10年期或更长时间的债券,将短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担到将来的一段时间,减小风险系数,也为收入较高的青年职工在年老时提供医疗基金积累。发行医疗保险债券,一部分充实目前的医疗基金,另一部分用于今后医保基金的积累。
4.3.3 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
通过福利救助性质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来募集资金,是国外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搞医疗保险也可以通过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朱镕基总理曾在《关于职工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暴发户也不少,我们应当号召一下,请他讲一点良心,讲一点公德,拿一点钱出来搞慈善事业。指明了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的可行性。要保证这一措施能够行之有效,国家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如降低税率或免税,给予奖励等。
4.3.4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活动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可以长期投资的基金,当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只要社会保障基金采取稳健经营,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它谋求长期而稳定的收益。短期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依靠短期的收益来维持社会保障基金的开支,必然会影响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水平。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要选择投资于能够带来长期收益的项目。
4.3.5 在社会统筹基础上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
从我国医疗保障的现状来看,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同时客观事实也要求其应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时期,效率更应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追求目标。为此,应逐步提高个人在社会医疗保险中的支付比例,鼓励个人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最终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在整个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社会统筹基础上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使职工充分享受医疗保险,从常规性疾病到癌症、器官移植等重病、大病,都能得到治疗保障,彻底免除职工后顾之忧;二是能有效控制损失浪费,大大减轻企业和财政的负担,这是因为作为投保人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有着较强的监控机制;三是保障额度高,但交费少,参保范围广,避免了逆向选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斯林.劳动社会保障现状与前景[J].时事报告,2005,(8):27.
[2]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2.
[3]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17~225.
[4]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5]胡大洋.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J].中国医疗保险,2004,(2):19~21.
[6]医保论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03,(4):28~30.
[7]卢颐和.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预警风险及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04,(5):20~23.
[8]李一平.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8):14.
[9]李树海.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2003,(1):39~43.
[10] 云秀清,马桂云.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4,(4).
[11]兰州市统计局编.兰州年鉴,2003、2004.
[12]中国劳动网[EB/OL]. http://www.smehen.gov.cn/ .
[1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析[EB/OL]. http://www.gs.lss.gov.cn/.
[14] 黄毓慧.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DB/OL].http://www.gs.lss.gov.cn.
[15]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EB/OL]. http://www.labournet.com.cn/.
[16]聂春雷.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再思考[DB/OL]. http://www.cc.org.cn/ .
[17]陈秀清. 对医疗保险制度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镇江医改,2003,(6).
[18]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http://www.nxjs.cn/llxzyc.htm.
[19]李俊山.医疗保险改革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探讨[DB/OL]. http://www.vipservice.com.cn/.
[20]胡爱平.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及改革的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03,(3):68~70.
[21]张帆.浅析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J].北方经贸,2003,(5):19~20.
[22]官波,孙作明.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之我见[J].中国卫生经济,2003,(6):30~31.
[23]董朝晖.我国医保改革中的隐形债务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4,(7):46~47.
[24] 周浩礼,蔡孝恒.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种趋势[DB/OL]. http://www.gs.lss.gov.cn.
[作者简介]荆炜(1975-),男,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2007-01-15
(责任编辑:罗哲)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缓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20-04
大多数人一生医疗费用的80%发生在60岁以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问题令人担忧。而人今口老龄化直接导致的参保人员结构老化现象,将是可能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出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支出都较大,总的来说是增加了基金的风险性。
1.老龄化减少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
目前,全国已有一亿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伴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在加速发展。人均医疗费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导致基金潜在的压力很大。 1993年,全国有291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3万人,占总人数的7.9%;1998年,全国共有1 879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369万人,占总数的19.6%;2003年,全国共有10 902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 927万人,占总数的26.85%。
1.1 医疗保险的支付隐藏巨大隐患
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在迅速增多,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潜在压力。
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上升。1980年12.8个在职职工中有1位退休人员,到2003年平均2.4个在职职工中就有1位退休人员。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缴纳医疗保险基金费用的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群相对缩小,受益人群相对扩大,这样的一增一减,参保人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要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难度将越来越大。
1.2 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性失衡
近几年来,医保制度改革取得不断进展,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及商业医疗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是,从我国老年参保人员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退休人数的增加与在职职工人数的加速减少并存。2002年我国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为2.58∶1,2003年至2004年底,这一比例在不断的缩小,由2.25∶1下降成为2∶1,仅仅三年时间医保人员结构就由5个在职人员负担2个退休人员变成由2个在职人员负担1个退休人员。自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参保人员逐步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灵活就业人员,但是,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在加速,居民期望寿命的增长,使医保基金压力过重。退休人员的增速高于参保人员和基金的增速,所以导致基金的结余率连年递减,且速度较快,而住院率连年以较快的速度递增。2002年医保基金的结余率为67.72%,住院率为2.2%,2003年基金结余率为43.51%,住院率为3.81%,2004年基金结余率为37.19%,住院率为4.11%。三年间基金的结余率的平均递减速度为22.54%,而住院率的增长速率为43.41%,人均占有基金绝对额在不断减少,两头夹击导致基金运行风险凸现。
1.3 我国医保政策突出体现对退休人员的特殊政策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88〕44号)规定实行在职职工单基数缴费,退休人员不缴纳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高于在职职工,这符合社会客观规律。从各省(市)医改具体办法来看,突出体现了对退休老人的医疗照顾。如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立了地方附加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急诊医疗,以及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据统计,地方附加保险基金有94%的支出是用于退休人员。另外,考虑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退休老人养老金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对这部分人员的起付标准、自负标准及共付标准都定得比在职职工低50%、80%、40%。广东省对退休老人降低起付标准20%至40%,并提高退休老人个人账户计入比例,要高出在职职工的1倍,同时将门诊慢性病纳入统筹基金支付。
这些对退休老人的特殊政策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照顾,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制度对老年做到“老有所医”,进一步体现对老年人过去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肯定。
1.4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我国的抚养比。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现在的社会劳动人口来承担。但统一筹集资金,现收现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实现互助互济,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全部加诸于当时的社会劳动者身上,就会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问题,劳动人口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老龄化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达到了目前的7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降到了目前的3‰左右。我国几项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而这令人欣喜的成就背后同时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
2.1 退休人员慢性病、大病、特病过速增长
在老年人口中,发生在心脑血管、代谢、精神、神经系统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几乎达 70%以上。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75岁及以上人口当中,只有10%的人成功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步入老年之后还继续保持健康之躯的人数实在是少之又少,许多人从50~60岁便开始与各种各样的顽疾和伤残纠缠不休,空有很长的寿命却无法安享晚年。老龄人口在增加,人类寿命在延长,但我国200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老龄人士目前患上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及关节炎的机会,比15年前增高。15年前,只有13%的老龄人士患上心脏病,2001年这个比率却增加至36.5%。人口老龄化还造成了精神疾病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急剧上升,如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400万,每年用于治疗痴呆的直接与间接费用达3 000亿元人民币。专家估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到21世纪中叶,阿尔茨海默病人总数可能高达总人口的1/10,巨大的开支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严重威胁。这就说明,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对医疗保险基金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病魔和疼痛始终在困扰着老年人,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为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2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
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1998年,根据我国29个省市的医疗保险费用统计表明,在职人员人均医疗费用477元,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1 247元。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有关报告反映,即使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人口老龄化,使医疗需求在整个GDP中比重不断上升,巨大的财富将被耗尽,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将难以支付日益膨胀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风险加大。
2.3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费用上升较快
医学科技的进步与迅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人们战胜疾病的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直接使医药费用大幅度上升,并可能成为日益沉重的社会和个人负担。
由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设施无论在品质和效果上都有质的飞跃。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价格昂贵的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和治疗手段的运用,也是作为科技进步和科研投入成本的回报,医疗服务的价格水平必然相应的上涨,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提供产品价格和数量时,可以偏离市场的实际需求水平。由于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很高,同时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也很高,这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原本希望利用费用分担机制由需方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就很难实现,医疗费用的过渡增长仍然难以控制。
2.4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
就医观念变化提升了医疗费用支出。随着医疗水平、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保健也从原来的单纯治疗型向保健型和消费型转变,有的检查只需B超就行,患者反而是做彩超甚至做CT、磁共振等。有的人病情用国产药2 000~3 000元就可治疗,而要求用进口药,使医疗费用呈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安放体内置换材料等高额医用耗材,可以用国产的,偏要用进口材料,例如血管支架,从7 000元到2万多元不等,安放一个支架相差1万多元,安放3、4个,费用就相差好几万元,本可以二三万元治好病的,费用一下就上升到十几万元,更有甚者安放八万元的带膜支架,费用便又呈几倍增长。
3.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我国参保人群中退休人员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参保退休人员人均支出的医疗费用普遍偏高,导致了医疗保险基金负担不断加重,基金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退休人员的住院发病率是在职人员的1.3倍。医疗费用支出的大幅增长,必将影响统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对现有的统账结合模式造成冲击。
如何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既要增收,又要节支,应采取积极的调整和管理措施。一方面社会人群参保率低,结构老化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基金的积累性在减弱甚至是萎缩,而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在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中,有一部分企业确因经营困难,交费能力差,不得已欠费,但是还有一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无故拖欠保费的缴纳,或者漏报瞒报工资基数来逃避缴费,致使资金的筹资水平低。还有许多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应参保而不参保,使得医疗保险的社会互济性得不到体现。这类企业的行为主要原因就是征收手段乏力,社会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多,需要经常治疗而不能彻底治疗,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都支付严重不足,且存在较大缺口,参保人不得不用现金支付,再加上缺少合理有效的供方制约机制导致,如医院乱收费、滥用药、滥检查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虚高定价等问题,一旦患了大病、重病或慢性病,就会显得统筹基金和个人支付严重不足,并给低收入者和体弱多病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会使他们“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
老龄化日益扩张的今天,医疗保障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而这一矛盾,在目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凸现出来。改革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社会医疗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比例从1980年的36.4%降至2001年的15.5%。因此,政府要加大向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
4.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实现保障基金注入多元化
4.1 加大政府责任,争取财政补偿
加大政府责任,解决医疗保险制度转型时期的隐形债务问题,争取财政补偿。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问题,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政府应明确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机构,提高财政预算中医疗保障支出的比例,按退休人员参保的人数给医疗保险相应的资金补偿,增加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纵观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风险的问题,各国政府都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并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给医疗保险一定的资金补偿;建立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针对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的特点,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和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等。老年医疗保障扩大化不仅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向各企业及个人征收保险费,而且需要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并有组织地大力提倡民间捐款。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应以国家立法强制执行,以保证其公平性;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部分应以个人积累为主,但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用于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企业为职工购买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4.2 加强社会保险征缴力度
4.2.1 加强基数审核工作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给付构成了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物质利益再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是否协调,既关系到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是各国政府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各部门应高度重视规范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工作。医疗保险费的征缴与缴费基数密切相关,各级经办机构应当认真检查,参保单位的缴费基数申报核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研究各地区缴费基数偏低的原因,提出规范缴费基数的得力措施。加强配合,严把基数申报关。各级企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中,要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规范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切实做好企业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重申单位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参保人员个人缴费基数之和小于单位统计年报工资总额的,以统计年报数为单位缴费基数。要采取措施纠正仅按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作为单位缴费基数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必须执行省里的统一政策,各地不能自行其是。对经济效益好、缴费基数偏低或少报缴费人数的参保单位要进行实地稽核,认真查处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缴费人数的行为。对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的参保单位要严格进行整改,限期补缴少缴的养老保险费,切实维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4.2.2 合理调整缴费方式,退休人员适度缴费
政府主要负责社会保险中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险费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与优抚开支,其他部分开支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成员自己负担。为了加强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责任感,保证社会保障费用的取得,政府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个人交纳部分社会保险费,这也成为各国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时普遍认同的原则。合理调整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单位为其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不缴费只享受待遇带给医保基金的压力,同时可以增强参保退休人员的费用节约意识。由于我国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较晚,退休人员一参保就少缴费或不缴费,这就等于退休人员缺少了30年的基金积累。退休人员没有积累,而又成为基金的主要消费者,缴费的压力只能转嫁到在职人员身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设一个30年左右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退休人员应继续缴费,待医疗保险基金有了一定积累,形成良性循环后,再规定停止缴费的条件。
4.3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目前医疗保险筹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职工与退休人员负担比的提升,医疗保险基金短缺的现象将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增加基金存量。政府可以尝试拓宽筹资渠道,如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福利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也可划拨一部分用于补偿医疗保险费用的开支等。
4.3.1 应将国有股减持所形成的社保基金按一定比例划拨给医保基金
人们过去只是关注到养老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现象也必将会出现。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医疗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并没有真正提留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医疗保险费,这一块费用实际上是沉淀到现在的国有资产上去了。通过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实际上就是还原当时的国有资产为现在的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以弥补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没有积累的缺口。这样形成一定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保基金的不足。
4.3.2 发行医疗保险债券聚拢社会基金
可以发行利率较高的10年期或更长时间的债券,将短期的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担到将来的一段时间,减小风险系数,也为收入较高的青年职工在年老时提供医疗基金积累。发行医疗保险债券,一部分充实目前的医疗基金,另一部分用于今后医保基金的积累。
4.3.3 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
通过福利救助性质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来募集资金,是国外许多国家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搞医疗保险也可以通过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朱镕基总理曾在《关于职工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暴发户也不少,我们应当号召一下,请他讲一点良心,讲一点公德,拿一点钱出来搞慈善事业。指明了建立慈善机构,鼓励社会捐赠的可行性。要保证这一措施能够行之有效,国家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如降低税率或免税,给予奖励等。
4.3.4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活动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可以长期投资的基金,当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只要社会保障基金采取稳健经营,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行为,它谋求长期而稳定的收益。短期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依靠短期的收益来维持社会保障基金的开支,必然会影响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水平。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要选择投资于能够带来长期收益的项目。
4.3.5 在社会统筹基础上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
从我国医疗保障的现状来看,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同时客观事实也要求其应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我国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时期,效率更应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追求目标。为此,应逐步提高个人在社会医疗保险中的支付比例,鼓励个人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最终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在整个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社会统筹基础上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使职工充分享受医疗保险,从常规性疾病到癌症、器官移植等重病、大病,都能得到治疗保障,彻底免除职工后顾之忧;二是能有效控制损失浪费,大大减轻企业和财政的负担,这是因为作为投保人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有着较强的监控机制;三是保障额度高,但交费少,参保范围广,避免了逆向选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斯林.劳动社会保障现状与前景[J].时事报告,2005,(8):27.
[2]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2.
[3]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17~225.
[4]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
[5]胡大洋.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J].中国医疗保险,2004,(2):19~21.
[6]医保论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03,(4):28~30.
[7]卢颐和.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的预警风险及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04,(5):20~23.
[8]李一平.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3,(8):14.
[9]李树海.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2003,(1):39~43.
[10] 云秀清,马桂云.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4,(4).
[11]兰州市统计局编.兰州年鉴,2003、2004.
[12]中国劳动网[EB/OL]. http://www.smehen.gov.cn/ .
[1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分析[EB/OL]. http://www.gs.lss.gov.cn/.
[14] 黄毓慧.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DB/OL].http://www.gs.lss.gov.cn.
[15]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EB/OL]. http://www.labournet.com.cn/.
[16]聂春雷.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再思考[DB/OL]. http://www.cc.org.cn/ .
[17]陈秀清. 对医疗保险制度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镇江医改,2003,(6).
[18]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http://www.nxjs.cn/llxzyc.htm.
[19]李俊山.医疗保险改革如何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探讨[DB/OL]. http://www.vipservice.com.cn/.
[20]胡爱平.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及改革的启示[J].中国医疗保险,2003,(3):68~70.
[21]张帆.浅析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J].北方经贸,2003,(5):19~20.
[22]官波,孙作明.完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之我见[J].中国卫生经济,2003,(6):30~31.
[23]董朝晖.我国医保改革中的隐形债务及解决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4,(7):46~47.
[24] 周浩礼,蔡孝恒.21世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种趋势[DB/OL]. http://www.gs.lss.gov.cn.
[作者简介]荆炜(1975-),男,兰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2007-01-15
(责任编辑: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