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四家上市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保险业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化。分析表明,从保险业务来看,寿险和产险发展速度发生了大逆转,寿险业务增长速度放缓,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本源是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迅猛,机动车辆险仍然是拉动产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产险业务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及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从投资业务来看,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益不理想,总投资收益率均在4%以下。因此,中国保险业面临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保险业;上市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投资业务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4-0079-06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寿险和产险发展速度发生了大逆转,寿险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而产险业务开始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有所提升,保险公司从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向规模与效益并重的模式转变。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四家上市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上市,中国人寿还在纽交所上市,中国人保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新华人寿于2011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其上市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没有对新华人寿进行分析。另外,为在同一口径下进行分析和比较,除有特殊说明,本文的所有数据分析均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数据。
是中国保险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经营状况和经营绩效可以反映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变化状况。2011年这四家公司的总资产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78.25%,其保费收入约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60%,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66.61%。本文利用这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数据,全面解析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力图阐释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而为中国保险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与一般制造业相比,保险公司经营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方面,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保险业务,即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给付责任的业务;二是投资业务,即保险公司利用所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使其保值增值的业务[1]。相应地,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这两大业务,即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展开。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负债构成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准备金负债。而保险准备金的计算基于众多假设,且准备金基数较大,估计假设的微小变动可能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报表中并没有详细披露所有的假设和估计,因此,本文对有关保险业务的分析并未考虑不同假设和估计带来的影响,仅依靠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上市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分析
(一)寿险业务分析(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为例)
1.寿险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分析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寿险保费收入由2001年的1 423.9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5万亿元。但2011年寿险保费收入下降了8.57%。不过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保持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的态势,其市场份额之和为59.44%,较上年增长了3.83%。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居首,为33.29%,比上年增长1.57%;中国平安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16.40%;中国太保位居第四,市场份额为9.75%,2011年新华人寿寿险保费收入超过中国太保,因此,中国太保位居第四。但其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11年中国平安的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为28.09%,较2010年31.91%的增长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中国太保保费收入增长率刚刚超过6%,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增长率则只有0.01%,如表1所示。
2.寿险保费收入结构分析
(1)保费收入的险种结构分析。表2列示了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寿险业务险种结构及其占比。分红型保险一直是中国太保的主力险种,2011年占其寿险保费收入的78.19%,传统型保险只占其寿险保费收入的16.77%。中国平安的险种结构分布最为分散,万能型保险一直是其主力险种,但2011年其占比下降了5.67个百分点,其分红型保险占比有所上升,由2010年的42.38%上升到2011年的49.33%。受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中国平安的投资连结险业务进一步萎缩,近两年只有1.97%—2.94%的规模,如表2所示。
(2)新业务、续期业务保费收入分析。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保费收入比率比中国平安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但首年期缴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率却低于中国平安约4—6个百分点,如表3所示。这说明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保费收入一半以上是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现金流的期缴业务;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保费收入则以趸缴为主(均超过55%),虽然能带来短期保费收入的大幅增加,但对公司价值带来的积极影响有限[2]。
3.寿险业务费用率分析
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寿险业务及管理费率、手续费及佣金率如表4所示。2011年中国人寿业务及管理费率低于其他两家公司2.35和5.55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手续费及佣金率分别低于中国平安0.59和0.17个百分点。产品的期限结构造成了这一差异:中国平安期缴业务比率高,首年佣金率高;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则趸缴业务比率高,趸交保单的佣金率较低。
4.寿险业务偿付能力分析
表5列示了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寿险业务偿付能力,与2010年相比,2011年各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资本市场低迷、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缩水是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补充资本实力,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分别发行了300亿元、80亿元和40亿元的次级债务,中国平安还增资100亿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公司的偿付能力。 从寿险业务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寿险业10余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终结。一方面,寿险业销售增长依赖于大规模扩张销售人员的模式难以维系。随着新增营销员难度加大、增员成本不断提高和营销员留存率偏低等问题的暴露,原有销售模式亟待转变。另一方面,偏离价值、偏离保障的产品结构难以继续推动保费的高增长。近10年,中国寿险市场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低保障、重储蓄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其特征是期限短、趸缴方式为主、销售成本高、保障程度偏低和以收益率为主要卖点。这类产品本身的缺陷引起监管部门的规制,同时面对加息周期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其销售规模难以持续。总之,中国寿险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寿险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产险业务分析(以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为例)
1.产险市场份额分析
目前,中国产险业务进入快速增长时代。2011年中国产险保费收入为4 779.06亿元,增长率高达18.68%。2011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大财产保险公司的产险市场份额为66.61%。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为36.28%,同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中国人保的增长率为12.74%,低于全国5.94个百分点。中国平安作为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的市场份额比2010年增加2.01个百分点,为17.44%。中国太保的市场份额为12.89%,比2010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2.产险保费收入及其结构分析
2011年三大财产保险公司的产险保费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中国平安的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家,为33.92%,超过另外两家约14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如表6所示。目前,各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是以机动车辆险为主,中国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持续、大幅增长,七成以上的保费收入来自于机动车辆险,险种结构非常不合理。企财险、家财险、货运险和工程险等险种发展仍然较慢,大量的保险需求仍然没有释放出来,如表7所示。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来看,非机动车辆险的保费收入达到50%以上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
3.产险业务赔款支出结构分析
表8列示了三家保险公司分险种赔款支出状况。三家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总额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支出增长造成的。从表8可以看出,三家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额占总赔付额的占比都有所上升,而非机动车辆保险赔付额占总赔付额的占比均有所下降。这说明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大幅增长是由机动车辆保险保费增长拉动的,但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支出也随之有相应地增长。
3.产险业务经营绩效分析
表8列示了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综合成本率的比较。2011年中国人保的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均有所下降,使综合成本率下降了3.76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平安的综合赔付率较2010年提高了2.42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太保综合赔付率略有提高。三家公司都对费用支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业务费用支出都有所下降,2011年的综合费用率都比201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上看,那些能够实现长期盈利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险公司,其综合成本率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在95%到96%的水平,这也应该是中国产险公司追求的目标。虽然近两年中国产险公司实现了盈利,其综合成本率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是这个基础仍不牢固。严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集中的年份财产保险业仍会面临挑战。
4.产险业务偿付能力分析
整体来看,上市保险公司产险业务的偿付能力都达到了保监会要求。2011年中国太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为233.14%,比2010年提高了约66个百分点。中国人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03%,比2010年提高了约69个百分点,扭转了偿付能力不足的状况。2011年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略有下降,为166.08%,如表9所示。2011年中国三大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发生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11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业务增长迅猛的有利因素推动,另一方面是各保险公司都增发了次级债。其中,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分别发行了80亿元、50亿元和40亿元的次级债务。
三、上市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分析
(一)投资资产结构分析
1.投资资产结构分析——按投资品种分析[3]
受资本市场低迷特别是股市不景气和市场利率提高的影响,各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相应地减少了股权类投资的比重,同时扩大了银行存款类投资的比重。不过从总体来看,各保险公司投资品种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上升或者下降不明显。另外,由于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增速回落的特征,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政府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各保险公司在其他类投资上的变动很大,如表10所示。
近年来,保险业投资渠道向无担保信用产品、基础设施债权和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进一步放开,特别是2012年保监会密集出台的各项保险投资推动政策,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选择进一步拓宽。
2.投资资产结构分析——按投资资产类型分析
从投资资产类型来看,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在定期存款及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上都略有增加,而中国人保则有所下降。除了中国人寿外,其他三家保险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都有一定幅度增长。此外,由于股市受挫使得各保险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国人寿除外),这一方面是由于资产账面价值缩水所致,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调整投资策略带来的直接影响,如表11所示。
(二)投资收益分析
尽管各保险公司均积极调整投资资产结构,增加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但投资收益率仍不太理想,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的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8%、4.07%和3.82%,中国太保的净投资收益率最高,也只有4.46%。总投资收益率更低,各家公司均在4%以下,中国人保只有2.30%,如表12所示。 从具体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来看,在债权型利息收入方面,由于市场利率上升导致固定收益投资增加,尤其是长期债权,寿险公司平均债权型利息收益率要高于中国太保的3.04%。在股权型分红收益率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分红意愿和能力不强。具体来说中国人寿实现股权分红型收益率5.68%,高于中国平安0.79个百分点,高于中国太保1.12个百分点,高于中国人保2.68个百分点。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上市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保险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分析表明,从保险业务来看,中国寿险业务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保费收入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终结。寿险业务产品结构不合理,轻保障、重理财、过分依赖银行保险渠道、趸缴业务比率高、传统险和短期险等纯保障型险种占比仍然较低,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本源仍是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迅猛,机动车辆险仍然是拉动产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机动车辆险占比过高。非机动车辆险亟待进一步发展。产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和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从投资业务来看,各保险公司80%以上的资产均配置在债权类投资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上,10%左右的资本投资于股权类资产。近两年,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益不理想,净投资收益率在4%左右,总投资收益率均在4%以下。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保险业亟待转型和升级。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经营绩效,中国保险业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第一,摒弃单纯追求保费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到以追求经营效益提高为核心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寿险公司要关注保障,提升价值,大力发展对公司内含价值贡献大的期缴业务,产险公司要积极推动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信用险等非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第二,整合销售方式,实现新兴保险销售渠道的探索发展,不断丰富保险营销渠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探索建立针对中高端客户市场的代理人队伍。探索营销队伍扁平化管理,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拓展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社区门店等销售渠道和方式,走多元化营销道路。探索应用移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保险销售渠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第三,提升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优化保险公司各生产要素的配比关系,实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优化费用的投入和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要优化流程和整合资源。前端的营销环节,应进一步发展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代表的新渠道。后台的承保、理赔和会计等营运环节,应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平均成本,使保险公司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化。第四,提高资金运用的能力和效益。把握保险监管部门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契机,合理调整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改善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彭雪梅.保险会计学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普华永道.上 市保险公司2008年财务报表分析[R].2009.
[3]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中国人寿2011年年报 [EB/OL].http://www.e-chinalife.com/IRchannel/files/report_annual_report_2011_GB.pdf,2012-03-26.
[5]中国平安2011年年报[EB/OL].http://202.66. 146.82/listco/hk/pingan/annual/2011/scar2011.pdf,2012-03-15.
[6]中国太保2011年年报[EB/OL].http://www.cpic. com.cn/cpic/upload/Attach/default/133756685.pdf,2012-03-23.
[7]中国人保2011年年报[EB/OL].http://www.piccnet. com.cn/cn/tzz/gsbg/P020120416594000610104.pdf,2012-03-28.
(责任编辑:孙艳)
〔关键词〕保险业;上市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投资业务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4-0079-06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寿险和产险发展速度发生了大逆转,寿险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而产险业务开始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有所提升,保险公司从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向规模与效益并重的模式转变。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四家上市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上市,中国人寿还在纽交所上市,中国人保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新华人寿于2011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其上市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没有对新华人寿进行分析。另外,为在同一口径下进行分析和比较,除有特殊说明,本文的所有数据分析均基于中国会计准则披露的数据。
是中国保险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经营状况和经营绩效可以反映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变化状况。2011年这四家公司的总资产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78.25%,其保费收入约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60%,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66.61%。本文利用这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数据,全面解析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力图阐释影响中国保险业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而为中国保险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与一般制造业相比,保险公司经营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方面,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保险业务,即保险人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并对投保人负有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或给付责任的业务;二是投资业务,即保险公司利用所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使其保值增值的业务[1]。相应地,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这两大业务,即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展开。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负债构成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准备金负债。而保险准备金的计算基于众多假设,且准备金基数较大,估计假设的微小变动可能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报表中并没有详细披露所有的假设和估计,因此,本文对有关保险业务的分析并未考虑不同假设和估计带来的影响,仅依靠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上市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分析
(一)寿险业务分析(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为例)
1.寿险保费收入与市场份额分析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寿险保费收入由2001年的1 423.9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5万亿元。但2011年寿险保费收入下降了8.57%。不过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保持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的态势,其市场份额之和为59.44%,较上年增长了3.83%。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居首,为33.29%,比上年增长1.57%;中国平安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16.40%;中国太保位居第四,市场份额为9.75%,2011年新华人寿寿险保费收入超过中国太保,因此,中国太保位居第四。但其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11年中国平安的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为28.09%,较2010年31.91%的增长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中国太保保费收入增长率刚刚超过6%,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增长率则只有0.01%,如表1所示。
2.寿险保费收入结构分析
(1)保费收入的险种结构分析。表2列示了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寿险业务险种结构及其占比。分红型保险一直是中国太保的主力险种,2011年占其寿险保费收入的78.19%,传统型保险只占其寿险保费收入的16.77%。中国平安的险种结构分布最为分散,万能型保险一直是其主力险种,但2011年其占比下降了5.67个百分点,其分红型保险占比有所上升,由2010年的42.38%上升到2011年的49.33%。受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中国平安的投资连结险业务进一步萎缩,近两年只有1.97%—2.94%的规模,如表2所示。
(2)新业务、续期业务保费收入分析。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保费收入比率比中国平安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但首年期缴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率却低于中国平安约4—6个百分点,如表3所示。这说明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保费收入一半以上是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现金流的期缴业务;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保费收入则以趸缴为主(均超过55%),虽然能带来短期保费收入的大幅增加,但对公司价值带来的积极影响有限[2]。
3.寿险业务费用率分析
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寿险业务及管理费率、手续费及佣金率如表4所示。2011年中国人寿业务及管理费率低于其他两家公司2.35和5.55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手续费及佣金率分别低于中国平安0.59和0.17个百分点。产品的期限结构造成了这一差异:中国平安期缴业务比率高,首年佣金率高;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则趸缴业务比率高,趸交保单的佣金率较低。
4.寿险业务偿付能力分析
表5列示了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寿险业务偿付能力,与2010年相比,2011年各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资本市场低迷、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缩水是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补充资本实力,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分别发行了300亿元、80亿元和40亿元的次级债务,中国平安还增资100亿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各公司的偿付能力。 从寿险业务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寿险业10余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终结。一方面,寿险业销售增长依赖于大规模扩张销售人员的模式难以维系。随着新增营销员难度加大、增员成本不断提高和营销员留存率偏低等问题的暴露,原有销售模式亟待转变。另一方面,偏离价值、偏离保障的产品结构难以继续推动保费的高增长。近10年,中国寿险市场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低保障、重储蓄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其特征是期限短、趸缴方式为主、销售成本高、保障程度偏低和以收益率为主要卖点。这类产品本身的缺陷引起监管部门的规制,同时面对加息周期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其销售规模难以持续。总之,中国寿险业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寿险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产险业务分析(以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为例)
1.产险市场份额分析
目前,中国产险业务进入快速增长时代。2011年中国产险保费收入为4 779.06亿元,增长率高达18.68%。2011年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大财产保险公司的产险市场份额为66.61%。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为36.28%,同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中国人保的增长率为12.74%,低于全国5.94个百分点。中国平安作为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的市场份额比2010年增加2.01个百分点,为17.44%。中国太保的市场份额为12.89%,比2010年提高了0.09个百分点。
2.产险保费收入及其结构分析
2011年三大财产保险公司的产险保费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中国平安的产险保费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家,为33.92%,超过另外两家约14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如表6所示。目前,各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是以机动车辆险为主,中国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持续、大幅增长,七成以上的保费收入来自于机动车辆险,险种结构非常不合理。企财险、家财险、货运险和工程险等险种发展仍然较慢,大量的保险需求仍然没有释放出来,如表7所示。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来看,非机动车辆险的保费收入达到50%以上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
3.产险业务赔款支出结构分析
表8列示了三家保险公司分险种赔款支出状况。三家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总额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支出增长造成的。从表8可以看出,三家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额占总赔付额的占比都有所上升,而非机动车辆保险赔付额占总赔付额的占比均有所下降。这说明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大幅增长是由机动车辆保险保费增长拉动的,但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支出也随之有相应地增长。
3.产险业务经营绩效分析
表8列示了2010年和2011年各公司综合成本率的比较。2011年中国人保的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均有所下降,使综合成本率下降了3.76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平安的综合赔付率较2010年提高了2.42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太保综合赔付率略有提高。三家公司都对费用支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业务费用支出都有所下降,2011年的综合费用率都比201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上看,那些能够实现长期盈利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险公司,其综合成本率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在95%到96%的水平,这也应该是中国产险公司追求的目标。虽然近两年中国产险公司实现了盈利,其综合成本率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是这个基础仍不牢固。严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集中的年份财产保险业仍会面临挑战。
4.产险业务偿付能力分析
整体来看,上市保险公司产险业务的偿付能力都达到了保监会要求。2011年中国太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为233.14%,比2010年提高了约66个百分点。中国人保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03%,比2010年提高了约69个百分点,扭转了偿付能力不足的状况。2011年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略有下降,为166.08%,如表9所示。2011年中国三大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发生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11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业务增长迅猛的有利因素推动,另一方面是各保险公司都增发了次级债。其中,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分别发行了80亿元、50亿元和40亿元的次级债务。
三、上市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分析
(一)投资资产结构分析
1.投资资产结构分析——按投资品种分析[3]
受资本市场低迷特别是股市不景气和市场利率提高的影响,各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相应地减少了股权类投资的比重,同时扩大了银行存款类投资的比重。不过从总体来看,各保险公司投资品种变动的幅度相对较小,上升或者下降不明显。另外,由于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增速回落的特征,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政府对楼市的调控政策,各保险公司在其他类投资上的变动很大,如表10所示。
近年来,保险业投资渠道向无担保信用产品、基础设施债权和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进一步放开,特别是2012年保监会密集出台的各项保险投资推动政策,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选择进一步拓宽。
2.投资资产结构分析——按投资资产类型分析
从投资资产类型来看,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在定期存款及其他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上都略有增加,而中国人保则有所下降。除了中国人寿外,其他三家保险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都有一定幅度增长。此外,由于股市受挫使得各保险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国人寿除外),这一方面是由于资产账面价值缩水所致,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调整投资策略带来的直接影响,如表11所示。
(二)投资收益分析
尽管各保险公司均积极调整投资资产结构,增加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但投资收益率仍不太理想,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的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28%、4.07%和3.82%,中国太保的净投资收益率最高,也只有4.46%。总投资收益率更低,各家公司均在4%以下,中国人保只有2.30%,如表12所示。 从具体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来看,在债权型利息收入方面,由于市场利率上升导致固定收益投资增加,尤其是长期债权,寿险公司平均债权型利息收益率要高于中国太保的3.04%。在股权型分红收益率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低迷,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分红意愿和能力不强。具体来说中国人寿实现股权分红型收益率5.68%,高于中国平安0.79个百分点,高于中国太保1.12个百分点,高于中国人保2.68个百分点。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上市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保险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分析表明,从保险业务来看,中国寿险业务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保费收入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终结。寿险业务产品结构不合理,轻保障、重理财、过分依赖银行保险渠道、趸缴业务比率高、传统险和短期险等纯保障型险种占比仍然较低,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本源仍是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迅猛,机动车辆险仍然是拉动产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机动车辆险占比过高。非机动车辆险亟待进一步发展。产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和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从投资业务来看,各保险公司80%以上的资产均配置在债权类投资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上,10%左右的资本投资于股权类资产。近两年,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益不理想,净投资收益率在4%左右,总投资收益率均在4%以下。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保险业亟待转型和升级。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经营绩效,中国保险业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第一,摒弃单纯追求保费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到以追求经营效益提高为核心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寿险公司要关注保障,提升价值,大力发展对公司内含价值贡献大的期缴业务,产险公司要积极推动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信用险等非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第二,整合销售方式,实现新兴保险销售渠道的探索发展,不断丰富保险营销渠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探索建立针对中高端客户市场的代理人队伍。探索营销队伍扁平化管理,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拓展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社区门店等销售渠道和方式,走多元化营销道路。探索应用移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保险销售渠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第三,提升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能力,优化保险公司各生产要素的配比关系,实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优化费用的投入和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要优化流程和整合资源。前端的营销环节,应进一步发展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代表的新渠道。后台的承保、理赔和会计等营运环节,应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平均成本,使保险公司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化。第四,提高资金运用的能力和效益。把握保险监管部门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契机,合理调整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改善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彭雪梅.保险会计学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普华永道.上 市保险公司2008年财务报表分析[R].2009.
[3]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中国人寿2011年年报 [EB/OL].http://www.e-chinalife.com/IRchannel/files/report_annual_report_2011_GB.pdf,2012-03-26.
[5]中国平安2011年年报[EB/OL].http://202.66. 146.82/listco/hk/pingan/annual/2011/scar2011.pdf,2012-03-15.
[6]中国太保2011年年报[EB/OL].http://www.cpic. com.cn/cpic/upload/Attach/default/133756685.pdf,2012-03-23.
[7]中国人保2011年年报[EB/OL].http://www.piccnet. com.cn/cn/tzz/gsbg/P020120416594000610104.pdf,2012-03-28.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