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0年7月27日,在巴黎北部几英里之外的奥维尔小镇,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走进一座古堡后的麦田,对着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在自杀的那天早上,他创作了人生的最后一幅画。我们能从这幅画里窥探出画家的精神世界吗?
其实,在自杀之前的一年半里,这位颠沛流离的画家已经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188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旅居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勒市的梵高甚至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在那起弄得满城风雨的自残事件之后,他仍然时不时受到疾病的侵扰,曾经接连数天或数周神情恍惚,语无伦次。但在没有病痛的日子,他也会享受到短暂的平静和清醒,可以专心绘画。1890年5月,梵高离开普罗旺斯圣雷米郊外的精神病院,来到奥维尔,而生命的最后这段时光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高产的时期:在70天里,他画了75幅油画,另有100多幅素描和速写。
尽管如此,他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还是有增无减,这让他确信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最终,他偷偷拿走店主的左輪手枪,在那个7月末的周日下午走进麦田。然而,这是一把袖珍手枪,火力有限,所以当他扣动扳机时,子弹打在一根肋骨上反弹回来,未能穿透心脏。梵高失去意识,轰然倒下。夜幕降临,他苏醒过来,四处寻找手枪,想再补上一枪。手枪没有找到,他摇摇晃晃地回到客栈,店主很快叫来了医生。第二天,梵高的弟弟提奥(Theo)火急火燎地赶来。提奥心地善良,始终在接济虽才华横溢但一生穷困潦倒的哥哥,他一度相信梵高能够逃离死神的魔爪。但最后,一切已无力回天,当夜,画家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7岁。“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直到最后一刻,”提奥在写给妻子乔的信中说,“他在弥留之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想这样离开。’他艰难地说完这句话,再没有开口。他终于找到了在世间找不到的安宁。”
2016年7月15日至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在疯狂的边缘:梵高和他的疾病”(On the Verge of Insanity: Van Gogh and His Illness)的专题展览,让人们对画家最后一年半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数十年来,人们对于梵高的病情有多种猜想,从癫痫和精神分裂到酗酒、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但这次展览并非是对梵高疾病的最后定论。展览还陈列了一把1960年左右在奥维尔古堡后的麦田发现的手枪。据分析,这把严重锈蚀的手枪曾被使用过,且已在地下沉睡了50至80年。换句话说,它可能就是梵高自杀时使用的那把手枪。
最后的遗作
这次展览还特别展示了一封新近发现的信函,媒体曾对此做过广泛报道。该信就是那位在阿尔勒抢救梵高的法国医生写的,他叫费力克斯·雷伊(Félix Rey),信上还附有一幅图解,精确描绘了画家那只耳朵切割的情况。多年来,传记作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梵高割下的是自己的整个左耳还仅仅是耳垂。发现这封信的是英国独立研究者贝尔纳黛特·默菲(Bernadette Murphy),她在2016年7月出版的新书《梵高的耳朵:真实的故事》(Van Gogh’s Ear: The True Story)中,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画家是割下了自己的整只耳朵。
这封信当然是这次展览中极具价值的展品,但我在馆内徜徉时,却被另一样东西吸引了注意力: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树根》(Tree Roots,50.3 cm×100.1?cm,1890)。该作是梵高在7月27日早上动笔的,几小时后他提枪去了麦田。很显然,这是他最后的遗作。
乍一看,这幅布局密集的作品显得近乎抽象。画布上呈现的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树丛,蓝色、绿色和黄色的笔触纵横交错,汪洋恣肆。我们应该如何来“解读”它呢?如果凝神注视,你会发现,在一个陡峭的石灰岩斜坡上,裸露的树根和树的底干深植在浅色的沙土上。在画布的左上角,可以看到一小块天空。
除此之外,整个画布主要展现了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多节树根、树干、树枝和茂密的植被。艺术史学家马丁·贝利(Martin Bailey)在新书《南方画室:梵高在普罗旺斯》(Studio of the South: Van Gogh in Provence)中指出,“与一般的构图方式不同,这幅画上没有树的上半部分,但这种现象在梵高欣赏的日本浮世绘中却并不鲜见。”
确实,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树根》都是一件非凡的作品:新颖,满幅构图,没有单一焦点。可以说,它预测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比如抽象化。然而,就我们目前所知,梵高是在这幅画动笔几小时后开枪自杀的,这能否为我们了解画家当时的精神状态提供一点线索呢?
向世界告别?
当然,这幅画作弥漫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情绪波动跃然纸上。“在梵高的一些画中你能感受到他发病时受到的精神折磨,这无疑是其中一幅。”贝利说。而且,它的主题似有象征意味。几年前,梵高就仔细研究过树根,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提到,树根暗含了人生的挣扎。在去世不久前,在另一封写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到他的“生命之根受到袭击”。那么,梵高是以创作《树根》来向这个世界告别吗?
宁克·巴克(Nienke Bakker)负责梵高博物馆的作品收藏,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这位策展人时,她强调应该谨慎下此结论。“在生命的最后几周,梵高有很多情绪波澜反映在作品中,如《麦田群鸦》(Wheatfield with Crows,1890)和《雷电云下的麦田》(Wheatfield under Thunderclouds,1890),”她说,“很明显,他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心境。然而,《树根》同时也是激情四射,生机勃勃的,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胆尝试。很难想象在早上创作这幅作品的人会在当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很难说梵高作此画是为了向世界告别——那也太理智了。”
最后,巴克敏锐地指出,梵高的精神疾病不是他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原因。“所有这些缠绕扭曲、树节遍布的树根让《树根》成为一幅狂热、激烈的作品,”她说,“但它并不是一个疯子所作。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直到生命最后,梵高仍不顾病痛醉心创作,而非因为生病来了灵感。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切记的。”
其实,在自杀之前的一年半里,这位颠沛流离的画家已经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188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旅居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勒市的梵高甚至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在那起弄得满城风雨的自残事件之后,他仍然时不时受到疾病的侵扰,曾经接连数天或数周神情恍惚,语无伦次。但在没有病痛的日子,他也会享受到短暂的平静和清醒,可以专心绘画。1890年5月,梵高离开普罗旺斯圣雷米郊外的精神病院,来到奥维尔,而生命的最后这段时光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高产的时期:在70天里,他画了75幅油画,另有100多幅素描和速写。
尽管如此,他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还是有增无减,这让他确信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最终,他偷偷拿走店主的左輪手枪,在那个7月末的周日下午走进麦田。然而,这是一把袖珍手枪,火力有限,所以当他扣动扳机时,子弹打在一根肋骨上反弹回来,未能穿透心脏。梵高失去意识,轰然倒下。夜幕降临,他苏醒过来,四处寻找手枪,想再补上一枪。手枪没有找到,他摇摇晃晃地回到客栈,店主很快叫来了医生。第二天,梵高的弟弟提奥(Theo)火急火燎地赶来。提奥心地善良,始终在接济虽才华横溢但一生穷困潦倒的哥哥,他一度相信梵高能够逃离死神的魔爪。但最后,一切已无力回天,当夜,画家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7岁。“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直到最后一刻,”提奥在写给妻子乔的信中说,“他在弥留之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想这样离开。’他艰难地说完这句话,再没有开口。他终于找到了在世间找不到的安宁。”
2016年7月15日至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在疯狂的边缘:梵高和他的疾病”(On the Verge of Insanity: Van Gogh and His Illness)的专题展览,让人们对画家最后一年半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数十年来,人们对于梵高的病情有多种猜想,从癫痫和精神分裂到酗酒、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但这次展览并非是对梵高疾病的最后定论。展览还陈列了一把1960年左右在奥维尔古堡后的麦田发现的手枪。据分析,这把严重锈蚀的手枪曾被使用过,且已在地下沉睡了50至80年。换句话说,它可能就是梵高自杀时使用的那把手枪。
最后的遗作
这次展览还特别展示了一封新近发现的信函,媒体曾对此做过广泛报道。该信就是那位在阿尔勒抢救梵高的法国医生写的,他叫费力克斯·雷伊(Félix Rey),信上还附有一幅图解,精确描绘了画家那只耳朵切割的情况。多年来,传记作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梵高割下的是自己的整个左耳还仅仅是耳垂。发现这封信的是英国独立研究者贝尔纳黛特·默菲(Bernadette Murphy),她在2016年7月出版的新书《梵高的耳朵:真实的故事》(Van Gogh’s Ear: The True Story)中,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画家是割下了自己的整只耳朵。
这封信当然是这次展览中极具价值的展品,但我在馆内徜徉时,却被另一样东西吸引了注意力: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树根》(Tree Roots,50.3 cm×100.1?cm,1890)。该作是梵高在7月27日早上动笔的,几小时后他提枪去了麦田。很显然,这是他最后的遗作。
乍一看,这幅布局密集的作品显得近乎抽象。画布上呈现的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树丛,蓝色、绿色和黄色的笔触纵横交错,汪洋恣肆。我们应该如何来“解读”它呢?如果凝神注视,你会发现,在一个陡峭的石灰岩斜坡上,裸露的树根和树的底干深植在浅色的沙土上。在画布的左上角,可以看到一小块天空。
除此之外,整个画布主要展现了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多节树根、树干、树枝和茂密的植被。艺术史学家马丁·贝利(Martin Bailey)在新书《南方画室:梵高在普罗旺斯》(Studio of the South: Van Gogh in Provence)中指出,“与一般的构图方式不同,这幅画上没有树的上半部分,但这种现象在梵高欣赏的日本浮世绘中却并不鲜见。”
确实,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树根》都是一件非凡的作品:新颖,满幅构图,没有单一焦点。可以说,它预测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比如抽象化。然而,就我们目前所知,梵高是在这幅画动笔几小时后开枪自杀的,这能否为我们了解画家当时的精神状态提供一点线索呢?
向世界告别?
当然,这幅画作弥漫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情绪波动跃然纸上。“在梵高的一些画中你能感受到他发病时受到的精神折磨,这无疑是其中一幅。”贝利说。而且,它的主题似有象征意味。几年前,梵高就仔细研究过树根,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提到,树根暗含了人生的挣扎。在去世不久前,在另一封写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到他的“生命之根受到袭击”。那么,梵高是以创作《树根》来向这个世界告别吗?
宁克·巴克(Nienke Bakker)负责梵高博物馆的作品收藏,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这位策展人时,她强调应该谨慎下此结论。“在生命的最后几周,梵高有很多情绪波澜反映在作品中,如《麦田群鸦》(Wheatfield with Crows,1890)和《雷电云下的麦田》(Wheatfield under Thunderclouds,1890),”她说,“很明显,他试图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心境。然而,《树根》同时也是激情四射,生机勃勃的,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胆尝试。很难想象在早上创作这幅作品的人会在当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很难说梵高作此画是为了向世界告别——那也太理智了。”
最后,巴克敏锐地指出,梵高的精神疾病不是他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原因。“所有这些缠绕扭曲、树节遍布的树根让《树根》成为一幅狂热、激烈的作品,”她说,“但它并不是一个疯子所作。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直到生命最后,梵高仍不顾病痛醉心创作,而非因为生病来了灵感。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切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