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普兰(下篇)
如今,科加村既是尼泊尔人、印度人朝圣的必经之地,又因有个科加寺而闻名全藏区。我们到达科加村的时候,人们正在忙碌着收割田地里金黄的青稞,村边的公路旁是红色的芦苇环绕包围着一块小小的滩涂牧场,孔雀河在夕阳照射下泛着银光,穿透被冲毁多年的河坝奔向远处的峡谷之中。红色的科加寺矗立在村落白色房屋最前沿,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它。
科加寺的由来,以及另一个关于洛桑王子的故事,是普兰一带最古老也最为人所知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的普兰王朝拉德王时期。当时佛教在普兰开始兴盛,拉德王兴建了具有真正寺庙意义的主殿经堂,并从印度迎请珍贵的银质文殊菩萨像进行供奉。其时,七个云游的印度僧人来到普兰。他们在噶尔东一带居住,传法于民。在将要离开时与普兰王辞别,并将随身携带的七大包银两赠与拉德王。惊奇于印度僧人举动的拉德王向高僧占林扎巴请教该如何处理。占林扎巴称,此为佛道之礼,当用于光兴佛教,行善积德,不可据为私有。拉德王在听了高僧的指教后,先后于噶尔东兴建了宫堡和一座色康大殿,印度僧人所赠银两就被供奉在新建的色康大殿中。后来,当拉德王制造世间罕见的文殊菩萨像时,此银两被从色康大殿请出,运往与尼泊尔相邻,群山环绕、环境优雅的夏噶仓林地方。并请来了尼泊尔人阿夏哈玛与克什米尔人旺古拉两位佛像铸造名家铸造文殊菩萨像。佛像铸成后,拉德王便迎请仁钦桑布大译师为这尊凝聚着先王诚意的佛像开光,而后将佛像放入一辆木轮马车上从夏噶仓林运往噶尔东城堡。
相传到了拉德王过世后,他的后裔朗贡德在执政时,经常在宫殿里咏诵财神占巴拉的咒语修行。那时有很多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地前往普兰经商的外商,这些商人在将要离开普兰时,纷纷将一些带不走的财宝带进宫殿要求普兰王帮忙保存看护,朗贡德答应下商人们的请求。商人们在辞别时对朗贡德说,如果过了三年后他们还没有回来取这些财宝,那么一切可归普兰王所有。朗贡德让卫兵看管了三年财宝后仍不见商人来取,便命人打开了装存财宝的箱子,发现箱中装满刻有“占”字的银币和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旁人告知朗贡德这是财神占巴拉所赐,也是兴佛之妙果。朗贡德在征得了臣民的同意后将银币铸制成观音菩萨像和金刚萨托像,分立于文殊菩萨像左右两侧,并将三尊佛同置于先王拉德时期所造的莲花座上。
三座至尊佛像也被称为三觉卧,与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觉卧,吉隆的桑布觉卧名声相齐,被称为三大觉卧之一。后人有这样的说法,到了普兰没有朝拜科加寺所供三至尊就等于没到过普兰。
然而劫难并未中止,它仍在巴桑和佛像间的故事里延续。县人大代表、科加寺上任寺管会主席巴桑次仁,曾配合著名的藏学家格勒博士进行过该地区的人类学科目调查工作。巴桑是在文革后期来到科加寺的。十年浩劫期间,科加寺遭到了破坏。这期间除大经堂被用作人民公社的粮仓而有幸保存下来,其他建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巴桑说,文革结束后,时任普兰县长的贡噶曾在狮泉河的一户人家中发现文殊像的一支手臂,当下询问该户人家这只手臂的来历,主人解释是从废品收购站处得来。这支残臂后被带回科加,在佛像重塑时装在新佛像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尼玛朵朵和科加寺中的老僧人也讲起过。文革结束后重建科加寺时,陆续有很多村人将遗失的文物交回寺庙,其中包括数尊珍贵的佛像和文殊菩萨像的脚部残片等。
文殊菩萨像下的阿莫里嘎石块虽也遭到破坏,但还是有幸部分保存了下来,现存于寺中新建的佛像之下。通过基座上所设圆孔依然可以看到石块。原三尊佛像下的宝座部分残片被供奉在新建的宝座之下,从残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
的下落。
巴桑在尼泊尔寻访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他几乎走访了尼泊尔所有这两个嫌疑人有可能出现的村落,最终将两个盗窃佛像的窃贼抓获并交送到尼泊尔的警察局。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被盗佛像通过外交渠道交还科加寺。
巴桑因为只身一人找回国家重要的文物,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表彰。在他担任寺管会主席期间,大量流失的珍贵文物被百姓送回寺庙。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科加寺设置了极为严格的文物管理制度,再未发生过文物流失和被盗的情况。临行前,巴桑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将那两个盗窃佛像的名字公布,因为他们现在都已经改过自新,而且有了自己新的生活。
没有站不来的媳妇。只要你站功了得,你就能娶回心仪的媳妇。这句科加老话如今已不怎管用了。但晚至韩新刚与格勒博士在科加村调查的上世纪80年代仍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村中一户人家的小伙子相中了另一户人家的女儿,便开始了这种奇特的求婚方式。据韩新刚讲,那个小伙子在田间耕作时与该户人家的女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小伙在田野上大唱情歌以此引起姑娘的注意和好感,夜间掌灯后要到姑娘的窗下去探听虚实,待嫁的女孩儿会在窗头挂上一件花衣服,点上一盏彻夜不会熄灭的酥油灯盏,以此告诉心上人来向她求婚。
小伙告知家人已看上村中某家的姑娘,家人多半不会反对。帮忙准备好酒饭,次日清晨,小伙便提着陶制的青稞酒壶来到姑娘家的门口恭候。姑娘家有人出来时见到小伙站在那里马上知道这是有人来求亲了。通常这样的求亲都很顺利,如果两家人早就对这门亲事较为满意的话,求亲的人站个一天也就差不多了。时间长些的往往要站上三五天,从白天到黑夜,中间会有家人来轮换吃饭,很像是交接班。实在没有人员轮换时,求婚的小伙要进到门廊处大声向女方家人请示,告知自己先回家吃个饭再返回。
韩新刚多年前的调查笔记中有这样一句科加村的老话:家里没有佣人,女儿当尼姑去;家里没有当官的,儿子当僧人去。在旧西藏噶厦政府时期,藏族人家的第二个孩儿通常是要送到寺庙里做僧人,在有些地方无论男女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也就给不愿意出嫁自己女儿的家庭找来了说辞。往往家长会对那些死缠烂打站在家门外的求婚者说:“我家的女儿已经送到寺庙里做尼姑去了,怎么嫁给你?”女方家的说辞只期望求婚者可以放弃,并告知自家对这门亲事并不满意。可据走访得知,当时旧西藏噶厦政府在普兰设立的普兰宗曾有过这样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除非求婚者是职业低下的铁匠、屠户,要不女方家在男方站门求婚三、五天或是半个月后,没有不把自己女儿嫁给人家的道理。如果男方已经认定这门亲事,即使女方家推辞说女儿做了尼姑,男方家庭也是可以派人到寺庙中查询僧人名录的。女孩儿的名字如果在册,那也就罢了,如果发现是假,可以找回女方家继续站门求亲,或是找普兰宗政府协调解决此事。不过这样的协调往往都是男方获胜。
男方的求婚得到女方家庭的允许后,就是筹备婚礼了。据曾经在科加工作过的阿里地区群艺馆馆长巴桑描述,科加村人举办婚礼甚为隆重。他小时候赶上过一两次。举行婚礼时,不仅仅是双方家人与亲属要穿上华丽的科加盛装,只要是家里有这样衣服的人都要穿着出席。由于普兰一地的服饰甚为华贵,婚礼当日的排场犹如宫廷盛典,这样的婚礼在西藏各地的婚礼中可谓首屈一指。
喝排酒是科加人在婚礼庆典和重大节日时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据巴桑描述,那个时候科加婚礼上的喝排酒活动极为盛大,全村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出席。人们像看露天电影一样,在前面一排排摆上长条座椅,这些座椅只供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和贵族坐,后面的人都需排队站立。主办婚礼的家人会用做工精致的银质酒壶或陶制酒壶从第一排在座的人开始敬酒,每敬一次酒,无论是被敬的或是敬酒的一方都要唱歌答谢,场面甚为热闹。
在喝排酒的活动中,喝酒的木碗只有一只,无论男女老少都用这一只木碗喝酒,从前排坐着的长者到后面站着的年轻人。可是在旧社会,还是会有身份卑贱之人,那就是从事铁匠和屠夫工作的人。这两种职业的人即使是年长的,也不会被安排到前排落座,都要在排酒队伍的最后面站立。他们参加这样的婚礼活动时,被规定不允许用主人家的餐具。敬酒的人到了这些人面前时,他们要拿出自己的木碗盛酒,否则就喝不到喜酒。
关于科加婚礼的其他内容和活动,现在村中的人已经很难进行描述,普兰县文化局也没有更为详尽的资料可查。80年代末期,我现在所在的西藏自治区文联曾对科加婚礼及歌舞等内容,做过较为详尽系统的调查和采集,不过现在这些资料具体的查找已经相当困难,我们只能通过当年参与调查的人员尽量了解更多一些这方面已经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
“当年我们到达科加村时,这里共有七十六户人家,其中将近三十户是夫妻分居走婚的家庭。有些村中的老人已经分居了一辈子,这其中还包括附近村落与科加联姻的家庭。父母分居长期不能相见,孩子通常是在母亲家里长大。一个叫卓玛的女孩子要去内地上学了,今天他的父亲来母亲家里送她,临行前给了她一些糖果。”
格勒博士在晚上整理一天的工作时给我们讲了有趣的一课。他说,这种婚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家庭。从前这一地区的贵族和大户家庭为了承继家族的产业和财富,达到劳动力集中的作用,是不会进行走婚和分居的婚姻方式的,还是要将女人娶回家中。而经济上较为贫困或是职业低下的人则多半需要采用这种方式,男人到女人家中住上一段时间就算是成亲,成亲后男人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中居住,而不是住在女人家。这样的家庭架构比较松散,夫妻双方只在农忙或是节日期间才走动几次,平时基本上是各行其事,分别为自己所在的家庭操劳。如果两人生儿育女,通常孩子是留在女方家里抚养。如果男方想抚养孩子也可以与女方协商,经双方同意可以将孩子带回男方家中。其间也可做灵活变动,如果男方家的条件稍好些,孩子也可由男方抚养,不过这与协商抚养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除去经济原因外,分居走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于女性在家族中承担了抚养责任,这样家族中的权力大部分由女性掌管,家里的孩子娶妻势必会涉及到家产分割的问题,这一地区的人大都不希望分割财产,更不希望因为分割财产引起家族矛盾。因此出于人际方面的考虑,走婚也是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法。
《婚姻法》是从80 年代后才在普兰县陆续实施,这种古老的婚姻制度才开始逐渐地被改变。过去人们大都是靠信用和口头约定来保证男女双方在分开居住条件下的彼此忠诚,如果男方在结婚后违反了道德准则,女方可以申请对男方及其家庭作出惩罚,据说这种惩罚相当的严厉。
走婚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这次我们深入科加村进行采访时还特意向支书尼玛朵朵和前寺管会主席巴桑询问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他们都表示,政府出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的考虑,未对这种婚姻制度进行过多的干预。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人 们生活和观念的改变,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采用新的婚姻方式,男方更愿意将女孩娶回家中,但村中还是有一部分家庭采用走婚的婚姻方式。不过有一种旧时的婚姻方式已经在科加消失,那就是一夫多妻,这种过去大户人家所采用的婚姻方式在60 年代初期就已经不再有延续了。
事实上,科加的男人并没有因“走婚”习俗的存在,而显得比母系一方逊色。藏历二月十日至十五日是科加独具特色的男人节。我们虽未能赶上这个有趣的节日,但从尼玛朵朵的叙述中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个节日的与众不同。只要是成年的男人都可以参加男人节。男人节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操持,节日期间需要的青稞、酥油、柴草、道具等分别由各家各户分摊。过去很多家庭都出不起分摊的份子,只好放弃参加男人节的权利,男人节也就成了村中大户和贵族的特殊节日。现在的男人节家家户户都可以参加。男人节举办期间主要节目是藏戏表演。村中的男人们围坐在一起,女人们则端着青稞酒,捧着各色的食物穿梭于人群之间充当起服务生的工作。孩子和其他没有安排工作的女人则不许进入到活动场地,只能远远地看热闹。
尼玛朵朵说,科加村的老人最喜欢过男人节,因为在晚年参加这样的节日对老人们来讲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情,将为以后的道路增添光明与福报。所以参加男人节的人中以老人最多,在这个节日里他们是最开心也是最幸福的人。男人节一直延续到今日,这个传统节日改变的只是能够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没有改变的是它为这些劳动者带来的喜悦。
清晨的科加留给我的印象是熟透了的青稞麦穗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身背肩扛着农具奔向田野的农人。科加村以前的建筑格局与现在完全不同,过去的房屋建筑非常集中,村人的房屋非常密集地包围着科加寺,依偎在日夜奔腾不息的孔雀河畔。村中的建筑不像现在一家一户的分割开来,那个时候村中有很多连接起来的阁楼和巷道,走在这些幽暗的巷道中,很难让人分清楚哪些房子是寺庙的,哪些房子是居民的。加上西藏灼烈的阳光,人的瞳孔就在这种行进中不停地放大缩小,恍如穿梭于未知与现实的世界之中。
科加是通商古道必经之地,村的最北面有一大片低矮的小房子,这些房子给路过这些古商道的商人和边民提供歇脚和住宿的地方。当年过往的尼商相当多,来往的商贾都是用羊驼运各种货物。从科加运往尼泊尔的货物主要以羊毛、盐巴为主,而尼泊尔商人托运过来的则是红糖、日用品为主。“科加”本义中就有停下来的意思,故此,无论从尼泊尔过来的商人还是从普兰前往尼泊尔的驮队,走到科加必须歇脚住宿,几乎没有赶路的。所有商贾的头人都会在经过科加时去科加寺朝拜日松贡布三神,第二天早上走的时候还要再去拜祭。
一条笔直的公路正兴建在如今的科加村旁,秋日里金黄色的麦田与红色的芦苇将科加村团团围住,收割完青稞的年轻姑娘们,正转身回往家中,或是位于唐嘎市场中的小甜茶馆。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从山口处斜射而下,村人赶着牛羊回村,阳光在这个时候彻底地将牛群包裹在它的光晕之下。村口有一处空场,放牛人只有寥寥一两个,牛群走到空场后,放牛人便不再负责,各家的牛会各自寻找回家的道路,秩序井然。劳作了一天的村人会在这个时候出来围着科加寺转寺,沉寂了一天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炊烟升起,整个村子沉浸在白色的烟气和夕阳的余晖之下。科加人的生活极为规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停地感谢着他们的神。
在这个初春的时节里,尼玛朵朵正忙着为我安排马匹,准备前往位于峡谷中的钟乳石溶洞。当地人传说这个溶洞是一个杀生过多的猎人的猎犬所发现,俗称为狗洞,洞中长满钟乳石和水晶。狗洞有两个出口,一个在尼泊尔,一个在印度,只有在狗年洞中的冰才会化开,朝拜此洞的老人身披哈达,手持酥油灯在亮黄色土质谷壁的近景,以及蓝天下雪峰连绵的远景衬托下,普兰河谷“T”形台上,那些由璎珞、金属、织物、神秘的头冠和半掩的笑等所编织而成的普兰女装,散发出迫人的独有魅力。
科加服饰
普兰的服装极富特色,尤其是女性的服装和头饰。整套装饰从头到脚都配有蜜蜡、绿松石、玛瑙、珊瑚、珍珠、黄金、白银等。服装上的刺绣也极为精美,每户人家的服装上面的针织刺绣都有着不同的图案。据文化局嘉措说,现在这些服装的价值已经难以用金钱估算,服装本身得以保存下来已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普兰地区每个村子都有人家保留着这种价值连城的服饰,但只有科加村保存的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上世纪文革期间大部分百姓家中的服饰都被上交或是毁坏,因科加村地处中尼边境,很多心疼服饰的人将服饰拿到尼泊尔境内的亲人家中保存。文革结束后科加人陆续将服饰取回。这些年随着旅游的发展,专门来欣赏科加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家中存有这种服饰的人也学会了利用这些价值连城的衣服增加自己的收入,无论是媒体采访还是游客观赏只要穿出来一次就会收取100 元的费用。
钻入洞中,可以走到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临行前尼玛朵朵一下为我安排了两匹马,说是只骑乘一匹马是无法到达世外桃源的。
科加村本身就如同一处世外桃源。在没有压路机和修路车通过时,这里安静得可以听到从谢尔瓦山口飘过的云彩的脚步声。村里那些包裹着寺庙的小房已经变成了整整齐齐的新建房屋。做调查的时候有人这样告诉我们,科加是一个体验真正生活的好地方。即使是科加寺的僧人都是娶妻生子有家室的,这点我也从前寺管寺主席那里得到了验证。现在的科加依然是宗教信徒所前往的圣地,当然还有尼泊尔、印度商人,还有游客。新的寺管会主任只有三十多岁,是看起来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少年时在印度学习过一段时间。他对科加寺及科加村的历史远不如老寺管会主任巴桑次仁知道得详尽。村中的人很尊敬他,尊敬的理由更多是他可以同来这里的外国人用英语攀谈。靠近科加寺有几家茶馆,茶馆里经营着拉萨运过来的啤酒,尼泊尔、印度的香料,新疆的葡萄干和红烧牛肉方便面。
黄昏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赶着牛群的牧人和他所代管的各家各户的牛。孩子们依然会集结在村口等待自家的牛归来,牛群入村时扬起的沙尘,与黄昏时山口射来的金黄色阳光,依然将整个科加包裹。当尘土和光线消失后,村子就变得安静下来。点点灯火撒落于孔雀河谷,看不到科加寺红色的围墙,看不到红色的方便面盒子,只有天上的繁星和科加村的灯火。
如今,科加村既是尼泊尔人、印度人朝圣的必经之地,又因有个科加寺而闻名全藏区。我们到达科加村的时候,人们正在忙碌着收割田地里金黄的青稞,村边的公路旁是红色的芦苇环绕包围着一块小小的滩涂牧场,孔雀河在夕阳照射下泛着银光,穿透被冲毁多年的河坝奔向远处的峡谷之中。红色的科加寺矗立在村落白色房屋最前沿,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它。
科加寺的由来,以及另一个关于洛桑王子的故事,是普兰一带最古老也最为人所知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的普兰王朝拉德王时期。当时佛教在普兰开始兴盛,拉德王兴建了具有真正寺庙意义的主殿经堂,并从印度迎请珍贵的银质文殊菩萨像进行供奉。其时,七个云游的印度僧人来到普兰。他们在噶尔东一带居住,传法于民。在将要离开时与普兰王辞别,并将随身携带的七大包银两赠与拉德王。惊奇于印度僧人举动的拉德王向高僧占林扎巴请教该如何处理。占林扎巴称,此为佛道之礼,当用于光兴佛教,行善积德,不可据为私有。拉德王在听了高僧的指教后,先后于噶尔东兴建了宫堡和一座色康大殿,印度僧人所赠银两就被供奉在新建的色康大殿中。后来,当拉德王制造世间罕见的文殊菩萨像时,此银两被从色康大殿请出,运往与尼泊尔相邻,群山环绕、环境优雅的夏噶仓林地方。并请来了尼泊尔人阿夏哈玛与克什米尔人旺古拉两位佛像铸造名家铸造文殊菩萨像。佛像铸成后,拉德王便迎请仁钦桑布大译师为这尊凝聚着先王诚意的佛像开光,而后将佛像放入一辆木轮马车上从夏噶仓林运往噶尔东城堡。
相传到了拉德王过世后,他的后裔朗贡德在执政时,经常在宫殿里咏诵财神占巴拉的咒语修行。那时有很多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地前往普兰经商的外商,这些商人在将要离开普兰时,纷纷将一些带不走的财宝带进宫殿要求普兰王帮忙保存看护,朗贡德答应下商人们的请求。商人们在辞别时对朗贡德说,如果过了三年后他们还没有回来取这些财宝,那么一切可归普兰王所有。朗贡德让卫兵看管了三年财宝后仍不见商人来取,便命人打开了装存财宝的箱子,发现箱中装满刻有“占”字的银币和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旁人告知朗贡德这是财神占巴拉所赐,也是兴佛之妙果。朗贡德在征得了臣民的同意后将银币铸制成观音菩萨像和金刚萨托像,分立于文殊菩萨像左右两侧,并将三尊佛同置于先王拉德时期所造的莲花座上。
三座至尊佛像也被称为三觉卧,与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觉卧,吉隆的桑布觉卧名声相齐,被称为三大觉卧之一。后人有这样的说法,到了普兰没有朝拜科加寺所供三至尊就等于没到过普兰。
然而劫难并未中止,它仍在巴桑和佛像间的故事里延续。县人大代表、科加寺上任寺管会主席巴桑次仁,曾配合著名的藏学家格勒博士进行过该地区的人类学科目调查工作。巴桑是在文革后期来到科加寺的。十年浩劫期间,科加寺遭到了破坏。这期间除大经堂被用作人民公社的粮仓而有幸保存下来,其他建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巴桑说,文革结束后,时任普兰县长的贡噶曾在狮泉河的一户人家中发现文殊像的一支手臂,当下询问该户人家这只手臂的来历,主人解释是从废品收购站处得来。这支残臂后被带回科加,在佛像重塑时装在新佛像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尼玛朵朵和科加寺中的老僧人也讲起过。文革结束后重建科加寺时,陆续有很多村人将遗失的文物交回寺庙,其中包括数尊珍贵的佛像和文殊菩萨像的脚部残片等。
文殊菩萨像下的阿莫里嘎石块虽也遭到破坏,但还是有幸部分保存了下来,现存于寺中新建的佛像之下。通过基座上所设圆孔依然可以看到石块。原三尊佛像下的宝座部分残片被供奉在新建的宝座之下,从残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
的下落。
巴桑在尼泊尔寻访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他几乎走访了尼泊尔所有这两个嫌疑人有可能出现的村落,最终将两个盗窃佛像的窃贼抓获并交送到尼泊尔的警察局。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被盗佛像通过外交渠道交还科加寺。
巴桑因为只身一人找回国家重要的文物,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表彰。在他担任寺管会主席期间,大量流失的珍贵文物被百姓送回寺庙。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科加寺设置了极为严格的文物管理制度,再未发生过文物流失和被盗的情况。临行前,巴桑一再嘱咐我们不要将那两个盗窃佛像的名字公布,因为他们现在都已经改过自新,而且有了自己新的生活。
没有站不来的媳妇。只要你站功了得,你就能娶回心仪的媳妇。这句科加老话如今已不怎管用了。但晚至韩新刚与格勒博士在科加村调查的上世纪80年代仍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村中一户人家的小伙子相中了另一户人家的女儿,便开始了这种奇特的求婚方式。据韩新刚讲,那个小伙子在田间耕作时与该户人家的女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情感,小伙在田野上大唱情歌以此引起姑娘的注意和好感,夜间掌灯后要到姑娘的窗下去探听虚实,待嫁的女孩儿会在窗头挂上一件花衣服,点上一盏彻夜不会熄灭的酥油灯盏,以此告诉心上人来向她求婚。
小伙告知家人已看上村中某家的姑娘,家人多半不会反对。帮忙准备好酒饭,次日清晨,小伙便提着陶制的青稞酒壶来到姑娘家的门口恭候。姑娘家有人出来时见到小伙站在那里马上知道这是有人来求亲了。通常这样的求亲都很顺利,如果两家人早就对这门亲事较为满意的话,求亲的人站个一天也就差不多了。时间长些的往往要站上三五天,从白天到黑夜,中间会有家人来轮换吃饭,很像是交接班。实在没有人员轮换时,求婚的小伙要进到门廊处大声向女方家人请示,告知自己先回家吃个饭再返回。
韩新刚多年前的调查笔记中有这样一句科加村的老话:家里没有佣人,女儿当尼姑去;家里没有当官的,儿子当僧人去。在旧西藏噶厦政府时期,藏族人家的第二个孩儿通常是要送到寺庙里做僧人,在有些地方无论男女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也就给不愿意出嫁自己女儿的家庭找来了说辞。往往家长会对那些死缠烂打站在家门外的求婚者说:“我家的女儿已经送到寺庙里做尼姑去了,怎么嫁给你?”女方家的说辞只期望求婚者可以放弃,并告知自家对这门亲事并不满意。可据走访得知,当时旧西藏噶厦政府在普兰设立的普兰宗曾有过这样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除非求婚者是职业低下的铁匠、屠户,要不女方家在男方站门求婚三、五天或是半个月后,没有不把自己女儿嫁给人家的道理。如果男方已经认定这门亲事,即使女方家推辞说女儿做了尼姑,男方家庭也是可以派人到寺庙中查询僧人名录的。女孩儿的名字如果在册,那也就罢了,如果发现是假,可以找回女方家继续站门求亲,或是找普兰宗政府协调解决此事。不过这样的协调往往都是男方获胜。
男方的求婚得到女方家庭的允许后,就是筹备婚礼了。据曾经在科加工作过的阿里地区群艺馆馆长巴桑描述,科加村人举办婚礼甚为隆重。他小时候赶上过一两次。举行婚礼时,不仅仅是双方家人与亲属要穿上华丽的科加盛装,只要是家里有这样衣服的人都要穿着出席。由于普兰一地的服饰甚为华贵,婚礼当日的排场犹如宫廷盛典,这样的婚礼在西藏各地的婚礼中可谓首屈一指。
喝排酒是科加人在婚礼庆典和重大节日时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据巴桑描述,那个时候科加婚礼上的喝排酒活动极为盛大,全村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出席。人们像看露天电影一样,在前面一排排摆上长条座椅,这些座椅只供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和贵族坐,后面的人都需排队站立。主办婚礼的家人会用做工精致的银质酒壶或陶制酒壶从第一排在座的人开始敬酒,每敬一次酒,无论是被敬的或是敬酒的一方都要唱歌答谢,场面甚为热闹。
在喝排酒的活动中,喝酒的木碗只有一只,无论男女老少都用这一只木碗喝酒,从前排坐着的长者到后面站着的年轻人。可是在旧社会,还是会有身份卑贱之人,那就是从事铁匠和屠夫工作的人。这两种职业的人即使是年长的,也不会被安排到前排落座,都要在排酒队伍的最后面站立。他们参加这样的婚礼活动时,被规定不允许用主人家的餐具。敬酒的人到了这些人面前时,他们要拿出自己的木碗盛酒,否则就喝不到喜酒。
关于科加婚礼的其他内容和活动,现在村中的人已经很难进行描述,普兰县文化局也没有更为详尽的资料可查。80年代末期,我现在所在的西藏自治区文联曾对科加婚礼及歌舞等内容,做过较为详尽系统的调查和采集,不过现在这些资料具体的查找已经相当困难,我们只能通过当年参与调查的人员尽量了解更多一些这方面已经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
“当年我们到达科加村时,这里共有七十六户人家,其中将近三十户是夫妻分居走婚的家庭。有些村中的老人已经分居了一辈子,这其中还包括附近村落与科加联姻的家庭。父母分居长期不能相见,孩子通常是在母亲家里长大。一个叫卓玛的女孩子要去内地上学了,今天他的父亲来母亲家里送她,临行前给了她一些糖果。”
格勒博士在晚上整理一天的工作时给我们讲了有趣的一课。他说,这种婚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家庭。从前这一地区的贵族和大户家庭为了承继家族的产业和财富,达到劳动力集中的作用,是不会进行走婚和分居的婚姻方式的,还是要将女人娶回家中。而经济上较为贫困或是职业低下的人则多半需要采用这种方式,男人到女人家中住上一段时间就算是成亲,成亲后男人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中居住,而不是住在女人家。这样的家庭架构比较松散,夫妻双方只在农忙或是节日期间才走动几次,平时基本上是各行其事,分别为自己所在的家庭操劳。如果两人生儿育女,通常孩子是留在女方家里抚养。如果男方想抚养孩子也可以与女方协商,经双方同意可以将孩子带回男方家中。其间也可做灵活变动,如果男方家的条件稍好些,孩子也可由男方抚养,不过这与协商抚养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除去经济原因外,分居走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于女性在家族中承担了抚养责任,这样家族中的权力大部分由女性掌管,家里的孩子娶妻势必会涉及到家产分割的问题,这一地区的人大都不希望分割财产,更不希望因为分割财产引起家族矛盾。因此出于人际方面的考虑,走婚也是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法。
《婚姻法》是从80 年代后才在普兰县陆续实施,这种古老的婚姻制度才开始逐渐地被改变。过去人们大都是靠信用和口头约定来保证男女双方在分开居住条件下的彼此忠诚,如果男方在结婚后违反了道德准则,女方可以申请对男方及其家庭作出惩罚,据说这种惩罚相当的严厉。
走婚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这次我们深入科加村进行采访时还特意向支书尼玛朵朵和前寺管会主席巴桑询问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他们都表示,政府出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的考虑,未对这种婚姻制度进行过多的干预。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人 们生活和观念的改变,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采用新的婚姻方式,男方更愿意将女孩娶回家中,但村中还是有一部分家庭采用走婚的婚姻方式。不过有一种旧时的婚姻方式已经在科加消失,那就是一夫多妻,这种过去大户人家所采用的婚姻方式在60 年代初期就已经不再有延续了。
事实上,科加的男人并没有因“走婚”习俗的存在,而显得比母系一方逊色。藏历二月十日至十五日是科加独具特色的男人节。我们虽未能赶上这个有趣的节日,但从尼玛朵朵的叙述中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个节日的与众不同。只要是成年的男人都可以参加男人节。男人节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操持,节日期间需要的青稞、酥油、柴草、道具等分别由各家各户分摊。过去很多家庭都出不起分摊的份子,只好放弃参加男人节的权利,男人节也就成了村中大户和贵族的特殊节日。现在的男人节家家户户都可以参加。男人节举办期间主要节目是藏戏表演。村中的男人们围坐在一起,女人们则端着青稞酒,捧着各色的食物穿梭于人群之间充当起服务生的工作。孩子和其他没有安排工作的女人则不许进入到活动场地,只能远远地看热闹。
尼玛朵朵说,科加村的老人最喜欢过男人节,因为在晚年参加这样的节日对老人们来讲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情,将为以后的道路增添光明与福报。所以参加男人节的人中以老人最多,在这个节日里他们是最开心也是最幸福的人。男人节一直延续到今日,这个传统节日改变的只是能够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没有改变的是它为这些劳动者带来的喜悦。
清晨的科加留给我的印象是熟透了的青稞麦穗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身背肩扛着农具奔向田野的农人。科加村以前的建筑格局与现在完全不同,过去的房屋建筑非常集中,村人的房屋非常密集地包围着科加寺,依偎在日夜奔腾不息的孔雀河畔。村中的建筑不像现在一家一户的分割开来,那个时候村中有很多连接起来的阁楼和巷道,走在这些幽暗的巷道中,很难让人分清楚哪些房子是寺庙的,哪些房子是居民的。加上西藏灼烈的阳光,人的瞳孔就在这种行进中不停地放大缩小,恍如穿梭于未知与现实的世界之中。
科加是通商古道必经之地,村的最北面有一大片低矮的小房子,这些房子给路过这些古商道的商人和边民提供歇脚和住宿的地方。当年过往的尼商相当多,来往的商贾都是用羊驼运各种货物。从科加运往尼泊尔的货物主要以羊毛、盐巴为主,而尼泊尔商人托运过来的则是红糖、日用品为主。“科加”本义中就有停下来的意思,故此,无论从尼泊尔过来的商人还是从普兰前往尼泊尔的驮队,走到科加必须歇脚住宿,几乎没有赶路的。所有商贾的头人都会在经过科加时去科加寺朝拜日松贡布三神,第二天早上走的时候还要再去拜祭。
一条笔直的公路正兴建在如今的科加村旁,秋日里金黄色的麦田与红色的芦苇将科加村团团围住,收割完青稞的年轻姑娘们,正转身回往家中,或是位于唐嘎市场中的小甜茶馆。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从山口处斜射而下,村人赶着牛羊回村,阳光在这个时候彻底地将牛群包裹在它的光晕之下。村口有一处空场,放牛人只有寥寥一两个,牛群走到空场后,放牛人便不再负责,各家的牛会各自寻找回家的道路,秩序井然。劳作了一天的村人会在这个时候出来围着科加寺转寺,沉寂了一天的村庄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炊烟升起,整个村子沉浸在白色的烟气和夕阳的余晖之下。科加人的生活极为规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不停地感谢着他们的神。
在这个初春的时节里,尼玛朵朵正忙着为我安排马匹,准备前往位于峡谷中的钟乳石溶洞。当地人传说这个溶洞是一个杀生过多的猎人的猎犬所发现,俗称为狗洞,洞中长满钟乳石和水晶。狗洞有两个出口,一个在尼泊尔,一个在印度,只有在狗年洞中的冰才会化开,朝拜此洞的老人身披哈达,手持酥油灯在亮黄色土质谷壁的近景,以及蓝天下雪峰连绵的远景衬托下,普兰河谷“T”形台上,那些由璎珞、金属、织物、神秘的头冠和半掩的笑等所编织而成的普兰女装,散发出迫人的独有魅力。
科加服饰
普兰的服装极富特色,尤其是女性的服装和头饰。整套装饰从头到脚都配有蜜蜡、绿松石、玛瑙、珊瑚、珍珠、黄金、白银等。服装上的刺绣也极为精美,每户人家的服装上面的针织刺绣都有着不同的图案。据文化局嘉措说,现在这些服装的价值已经难以用金钱估算,服装本身得以保存下来已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普兰地区每个村子都有人家保留着这种价值连城的服饰,但只有科加村保存的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上世纪文革期间大部分百姓家中的服饰都被上交或是毁坏,因科加村地处中尼边境,很多心疼服饰的人将服饰拿到尼泊尔境内的亲人家中保存。文革结束后科加人陆续将服饰取回。这些年随着旅游的发展,专门来欣赏科加服饰的人越来越多,家中存有这种服饰的人也学会了利用这些价值连城的衣服增加自己的收入,无论是媒体采访还是游客观赏只要穿出来一次就会收取100 元的费用。
钻入洞中,可以走到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临行前尼玛朵朵一下为我安排了两匹马,说是只骑乘一匹马是无法到达世外桃源的。
科加村本身就如同一处世外桃源。在没有压路机和修路车通过时,这里安静得可以听到从谢尔瓦山口飘过的云彩的脚步声。村里那些包裹着寺庙的小房已经变成了整整齐齐的新建房屋。做调查的时候有人这样告诉我们,科加是一个体验真正生活的好地方。即使是科加寺的僧人都是娶妻生子有家室的,这点我也从前寺管寺主席那里得到了验证。现在的科加依然是宗教信徒所前往的圣地,当然还有尼泊尔、印度商人,还有游客。新的寺管会主任只有三十多岁,是看起来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少年时在印度学习过一段时间。他对科加寺及科加村的历史远不如老寺管会主任巴桑次仁知道得详尽。村中的人很尊敬他,尊敬的理由更多是他可以同来这里的外国人用英语攀谈。靠近科加寺有几家茶馆,茶馆里经营着拉萨运过来的啤酒,尼泊尔、印度的香料,新疆的葡萄干和红烧牛肉方便面。
黄昏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赶着牛群的牧人和他所代管的各家各户的牛。孩子们依然会集结在村口等待自家的牛归来,牛群入村时扬起的沙尘,与黄昏时山口射来的金黄色阳光,依然将整个科加包裹。当尘土和光线消失后,村子就变得安静下来。点点灯火撒落于孔雀河谷,看不到科加寺红色的围墙,看不到红色的方便面盒子,只有天上的繁星和科加村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