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消极情绪为亲子情感互动、师幼关系处理提供了一个特殊情境。当幼儿向我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焦虑时,当他们无法理解教师的深层情感时,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处理“师幼矛盾”?又该怎样与教师携手,帮助幼儿宣泄和化解消极情绪?
早晨,我想帮女儿换个新发型,女儿一听可高兴了,可就在我编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说:“妈妈,还是不要编了吧!”“为什么呀?”“万一老师不会编呢?”“没关系,老师们都很厉害,肯定会的!”我安慰她。“还是不要编吧,老师会骂的!”女儿说着说着,都快急哭了。
“妈妈,这件衣服很难脱。”“你可以请老师帮你一下呀!”“万一老師骂我呢?”“怎么会呢?老师怎么会不帮你,还骂你呢?”想再问下去,却发现女儿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最近,女儿一直在帮班级进行环境创设,连着画了好几次画,她有点腻了,想尝试别的区域活动。“妈妈,这几天我总帮老师画画,我不想画了,我想去玩积木。”“那你和老师商量啊。”“不行,王老师会批评我的,你去,你去帮我跟王老师说!”“你自己好好地跟王老师说嘛,王老师会答应你的。”女儿委屈巴巴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头。
单从女儿的话语和神情来看,大家一定会认为王老师是一个对孩子没有耐心、做事嫌麻烦的老师。事实上,她是我的同事,与她共事十年,我深知她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孩子充满爱心。
作为母亲,我理解女儿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作为老师,回顾十来年的教育工作,家长常常从孩子的话语里听到对老师的“不满”,自然就会揣测起老师的品德,家长、孩子、老师三方的不信任关系就此建立。如果把孩子比作自行车链轮,老师是链条,那么家长的定位应该是润滑剂,家长应该协助孩子与老师磨合,这样链轮才会转得又快又好。
一、教育始于家庭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们对环境的反应也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也许是我平时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她才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对老师过度敬畏。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人,有时候,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就会回家跟丈夫倾诉,这些可能被女儿看在眼里,渐渐地,她也变得敏感了。因此,我要改变自己,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不满的事情坚决说“不”,主动与对方化解难题,独立解决问题。回家以后,多和先生交流工作中的积极心得以及愉悦的感受。一段时间之后,家里少了埋怨声,三口之家其乐融融,我跟女儿之间的话题也慢慢变多了。女儿愿意回来跟我讲述幼儿园的趣事,说老师对她有多好,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有多开心。
(二)帮孩子培养乐观的性格
孩子的思维很简单,只要做有趣的事情,他们就能获得很多快乐,快乐稳定的情感体验会让孩子逐步养成健康、乐观的个性。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培养其不同的兴趣爱好。阅读推广家宋怡慧说过:爱阅读的孩子不会变坏。除了阅读之外,其他艺术形式对幼儿情感情绪也有着疏导的作用,如绘本阅读、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剧等,都能为幼儿起到很好的塑造榜样、情感认同、情绪疏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带孩子感受不同艺术的魅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二、情绪舒缓四步法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求助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附和或责备。不经审视,片面地迎合孩子,会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过多地责备,又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敢跟家长交流。当孩子有意无意地和父母谈及他的疑虑与不安时,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专心听孩子倾诉。
(一)倾听
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包办替代,有时候,家长们只理解了孩子们表达中的关键信息,忽略了孩子“话里有话”。例如,女儿在拒绝穿衣服时,担心“万一被老师‘骂’呢”,除了确实担心老师的责怪之外,也许她真的不喜欢这件衣服。当女儿说完后,我摸着她的衣服对她说:“宝宝,这件衣服摸起来舒服吗?”“嗯!”女儿回答。“但是,不太漂亮是吧?”“对啊!不像小公主!”“公主是什么样的呢?”我问她。“公主穿得纱纱的。”“那你最喜欢的灰姑娘呢?她也是个公主啊,可她却住在杂物堆里,王子还是很喜欢她啊!这是为什么呢?”她很勤劳,很善良!“对啊!所以不是所有的公主都会穿纱纱的衣服,对吗?如果你不会扣纽扣,妈妈会教你,老师也会帮你,好吗?”女儿同意了,晚上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特别高兴地扑进我怀里:“今天,我没要老师帮我扣纽扣,我的好朋友们说我的衣服特别好看!”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也会表达情绪,家长要耐心倾听,精准地捕捉孩子想表达的信息。有时候,即使家长和老师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会让孩子获得另一种成长。
(二)分析
幼儿的消极情绪问题有时直指不和谐的师幼关系。最近,女儿在帮老师布置教室,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家长自然很开心,孩子也很自豪。但是,女儿不愿意一直做重复的事情,却又不想辜负老师的信任,破坏老师心中“好孩子”的形象,左右为难,情绪才会变得糟糕。“你和老师说过了吗?”“没有。”“没有,老师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老师又不是你肚里的小蛔虫啊!”我故意边说边挠她痒。她乐了:“老师会骂我吗?”“王老师随便骂过你们吗?”她想了想:“没有,犯错误会批评。”“对啊,你没有犯错,只是说出自己的要求而已。”在我的鼓励下,女儿试着跟王老师沟通,果然,晚上回到家里,她就很开心地告诉我:“我可以去玩积木,玩娃娃家了!”很多时候,孩子“埋怨”老师,并不是希望家长去质问老师,也并非不喜欢老师。他们只是思绪比较混乱,不知道怎么处理;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心里胆怯害怕,更需要家长的鼓励。
(三)换位
教师的爱是理性的爱。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只能了解教师话语中的逻辑意义,不明白一些情感和心灵上的潜台词,所以才会心存戒备,担心老师会“责骂”。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老师深层的爱,进而做出正确的回应呢?家长就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对父母毫不设防的心理特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其共情意识。当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时,他就会理解和支持老师,这也是一种自我支持和优化。
(四)沟通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可以独立帮助孩子解决烦恼,但对于孩子的持续困扰,家长也很乏力,这时候,就不必讳疾忌医,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与老师真诚地沟通,将孩子的客观表现详细地告诉老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获得教师专业性的帮助。家园是融通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常常简单地寄希望于幼儿园的帮助,或者带着情绪去质问老师,要求老师片面地满足甚至“讨好”孩子,这些做法都是很不明智的。孩子一旦出现消极情绪,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寻找情绪出现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真正美好的家园关系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在整合家园资源的过程中,家长要勇敢地站出来,一手牵着老师,一手牵着孩子。对老师来说,家长的积极姿态就是最好的教学辅助;对孩子来说,融合一致的家园关系就是最好的安抚。
早晨,我想帮女儿换个新发型,女儿一听可高兴了,可就在我编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说:“妈妈,还是不要编了吧!”“为什么呀?”“万一老师不会编呢?”“没关系,老师们都很厉害,肯定会的!”我安慰她。“还是不要编吧,老师会骂的!”女儿说着说着,都快急哭了。
“妈妈,这件衣服很难脱。”“你可以请老师帮你一下呀!”“万一老師骂我呢?”“怎么会呢?老师怎么会不帮你,还骂你呢?”想再问下去,却发现女儿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最近,女儿一直在帮班级进行环境创设,连着画了好几次画,她有点腻了,想尝试别的区域活动。“妈妈,这几天我总帮老师画画,我不想画了,我想去玩积木。”“那你和老师商量啊。”“不行,王老师会批评我的,你去,你去帮我跟王老师说!”“你自己好好地跟王老师说嘛,王老师会答应你的。”女儿委屈巴巴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头。
单从女儿的话语和神情来看,大家一定会认为王老师是一个对孩子没有耐心、做事嫌麻烦的老师。事实上,她是我的同事,与她共事十年,我深知她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孩子充满爱心。
作为母亲,我理解女儿对老师的敬畏之心。作为老师,回顾十来年的教育工作,家长常常从孩子的话语里听到对老师的“不满”,自然就会揣测起老师的品德,家长、孩子、老师三方的不信任关系就此建立。如果把孩子比作自行车链轮,老师是链条,那么家长的定位应该是润滑剂,家长应该协助孩子与老师磨合,这样链轮才会转得又快又好。
一、教育始于家庭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们对环境的反应也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也许是我平时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她才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对老师过度敬畏。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人,有时候,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就会回家跟丈夫倾诉,这些可能被女儿看在眼里,渐渐地,她也变得敏感了。因此,我要改变自己,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不满的事情坚决说“不”,主动与对方化解难题,独立解决问题。回家以后,多和先生交流工作中的积极心得以及愉悦的感受。一段时间之后,家里少了埋怨声,三口之家其乐融融,我跟女儿之间的话题也慢慢变多了。女儿愿意回来跟我讲述幼儿园的趣事,说老师对她有多好,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有多开心。
(二)帮孩子培养乐观的性格
孩子的思维很简单,只要做有趣的事情,他们就能获得很多快乐,快乐稳定的情感体验会让孩子逐步养成健康、乐观的个性。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培养其不同的兴趣爱好。阅读推广家宋怡慧说过:爱阅读的孩子不会变坏。除了阅读之外,其他艺术形式对幼儿情感情绪也有着疏导的作用,如绘本阅读、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剧等,都能为幼儿起到很好的塑造榜样、情感认同、情绪疏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带孩子感受不同艺术的魅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二、情绪舒缓四步法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求助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附和或责备。不经审视,片面地迎合孩子,会让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过多地责备,又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敢跟家长交流。当孩子有意无意地和父母谈及他的疑虑与不安时,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专心听孩子倾诉。
(一)倾听
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包办替代,有时候,家长们只理解了孩子们表达中的关键信息,忽略了孩子“话里有话”。例如,女儿在拒绝穿衣服时,担心“万一被老师‘骂’呢”,除了确实担心老师的责怪之外,也许她真的不喜欢这件衣服。当女儿说完后,我摸着她的衣服对她说:“宝宝,这件衣服摸起来舒服吗?”“嗯!”女儿回答。“但是,不太漂亮是吧?”“对啊!不像小公主!”“公主是什么样的呢?”我问她。“公主穿得纱纱的。”“那你最喜欢的灰姑娘呢?她也是个公主啊,可她却住在杂物堆里,王子还是很喜欢她啊!这是为什么呢?”她很勤劳,很善良!“对啊!所以不是所有的公主都会穿纱纱的衣服,对吗?如果你不会扣纽扣,妈妈会教你,老师也会帮你,好吗?”女儿同意了,晚上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特别高兴地扑进我怀里:“今天,我没要老师帮我扣纽扣,我的好朋友们说我的衣服特别好看!”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孩子虽小,但是他们也会表达情绪,家长要耐心倾听,精准地捕捉孩子想表达的信息。有时候,即使家长和老师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会让孩子获得另一种成长。
(二)分析
幼儿的消极情绪问题有时直指不和谐的师幼关系。最近,女儿在帮老师布置教室,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家长自然很开心,孩子也很自豪。但是,女儿不愿意一直做重复的事情,却又不想辜负老师的信任,破坏老师心中“好孩子”的形象,左右为难,情绪才会变得糟糕。“你和老师说过了吗?”“没有。”“没有,老师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老师又不是你肚里的小蛔虫啊!”我故意边说边挠她痒。她乐了:“老师会骂我吗?”“王老师随便骂过你们吗?”她想了想:“没有,犯错误会批评。”“对啊,你没有犯错,只是说出自己的要求而已。”在我的鼓励下,女儿试着跟王老师沟通,果然,晚上回到家里,她就很开心地告诉我:“我可以去玩积木,玩娃娃家了!”很多时候,孩子“埋怨”老师,并不是希望家长去质问老师,也并非不喜欢老师。他们只是思绪比较混乱,不知道怎么处理;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心里胆怯害怕,更需要家长的鼓励。
(三)换位
教师的爱是理性的爱。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只能了解教师话语中的逻辑意义,不明白一些情感和心灵上的潜台词,所以才会心存戒备,担心老师会“责骂”。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老师深层的爱,进而做出正确的回应呢?家长就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对父母毫不设防的心理特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其共情意识。当孩子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时,他就会理解和支持老师,这也是一种自我支持和优化。
(四)沟通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可以独立帮助孩子解决烦恼,但对于孩子的持续困扰,家长也很乏力,这时候,就不必讳疾忌医,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与老师真诚地沟通,将孩子的客观表现详细地告诉老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分析孩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可以获得教师专业性的帮助。家园是融通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常常简单地寄希望于幼儿园的帮助,或者带着情绪去质问老师,要求老师片面地满足甚至“讨好”孩子,这些做法都是很不明智的。孩子一旦出现消极情绪,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寻找情绪出现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真正美好的家园关系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在整合家园资源的过程中,家长要勇敢地站出来,一手牵着老师,一手牵着孩子。对老师来说,家长的积极姿态就是最好的教学辅助;对孩子来说,融合一致的家园关系就是最好的安抚。